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文献资料法,发现了“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提出、目的和实施情况,归纳总结出了其特点,具体分析了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诱因,提出了避免运动损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每天运动一小时体育活动;运动损伤
1.“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提出、目的、实施与特点
1.1“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提出
党和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2007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2010年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教育部2011年7月8日又印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自此,“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在全国中小学中遍地开花,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2“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目的
首先,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建设社会文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第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是其它方面教育的基石,是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能力的前提条件,所以发展素质教育首先发展体育。
1.3“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施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从组织领导、科学管理、评价考核、条件保障等方面对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提出目标,制订具体方案,确保落到。各级学校大都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1.4“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特点
集中性:“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除了体育课外,大都是全校学生集体活动,同学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活动同一项目。
管理松散性:“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除了体育课外,管理普遍松散,没有统一的组织,大部分学校初步规定了活动项目,至于怎么活动,谁来组织,经过什么程序没有统一规定,体现了管理的松散性。
时间分散性:由于课程的安排的要求,“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不能一次完成“一小时”的活动,而是分别安排在上午的课间操、下午的课外活动和体育课上。
活动不规范性:“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不规范性体现在:第一是,织过程不规范,例如没有准备活动和活动结束后的放松运动;第二,技术动作不规范。
2.“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诱因
2.1思想上重视不够
教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不重视预防运动损伤。有些学生盲目或冒失进行体育活动,过度兴奋、急于求成、畏难恐惧、犹豫不决、过分紧张等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心理原因。
2.2运动缺乏科学性
不做准备活动或者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韧带的力量及伸展性不够,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技术缺点和错误;有些动作技术不符合人体结构特点及活动规律,容易引起损伤,如排球传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引起的手指挫伤;身体局部运动量过大:在体育活动中运动量超过了学生的生理负担量,特别是局部负担量过大,往往造成运动损伤,如掷铅球后接着做单杠,肩带肌就容易损伤;是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比赛中不遵守规则,运动中动作粗野、相互逗闹,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2.3身体状况不佳
因为休息不好、身体患病或者特别疲劳时,身体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相对下降,身体状况不适应剧烈运动的难度和强度。
2.4组织方法不当
活动过程中忽视循序渐进、个别对待原则,缺乏正确的示范、耐心的指导,器械练习时缺乏保护、学生随意穿越投掷区等都可能成为受伤的原因。
2.5缺乏足够的保护与帮助
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运动保护与帮助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在运动中进行相互间的保护与帮助,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2.6場地器械缺陷
运动场地不平,跑道太硬太滑,沙坑太硬,器械年久失修、安装不牢固或放置位置不当,器械不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缺乏必要的护腕、护踝、护腿等防护器具,都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3.“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避免运动损伤的措施
3.1安全防护制度化
完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针对学生的特点,加强对体育活动的管理,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学校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3.2加强安全教育与引导
加强教育,提高学生安全运动意识。树立健康运动观念,教师是主导者和身体力行者。要加强安全性、组织性、纪律性教育,重视运动规范和规则,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优良品质。不仅向学生强调、潜移默化渗透体育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利用适当的机会向家长宣传,教师和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思想上都要紧绷“防损伤”弦,让运动损伤远离体育活动。 3.3活动内容设置科学、安全
要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小课间不做大运动量的活动,大课间可以在专人的引导下做好准备活动。
3.4充分预测,做到提前预防运动损伤
学校和老师对即将开展的体育活动做到充分预测,充分考虑活动内容选择、组织手段运用、场地器材安排等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要有充分的估计,提前做好科学合理的预设,避免损伤发生,如在标枪、铅球、铁饼等危险器械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课堂组织的严密性,器械发放、收取时潜在的危险性,教师可在课前亲手布置场地、器材,也可以请班干部或体育骨干帮忙,帮助老师组织、监督好各组练习,随时制止一些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和危险行为。
3.5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加强学生体育活动控制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运动中的表现,捕捉细节。教师应选择最佳观察角度,让所有学生都在教师视野范围之内,要注意观察那些好表现的学生,发现不良苗头立即制止。多和学生交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如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否完成,心理上是否有畏难思想,学生是否存在特殊情况等。通过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比赛场地器材、规则要求、分组练习,或者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活动负荷等,做到知已知彼,远离损伤。要随时控制好体育活动的节奏,尤其是活动气氛热烈、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容易忘我,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伤害,教师应审时度势,及时控制节奏,或用精炼幽默的口头语言或者特别的肢体语言,给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适当“降温”,达到安全运动的可控状态,把意外伤害挡在“圈外”。
3.6学会保护与帮助,提高学生安全运动技能
运动中要重视学生自我保护与相互帮助的教学,教会学生既要保护好自己,又要保护好同学或同伴,可采取正面示范和反面教学相结合,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理论解说与实例论证相结合,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不按照要求做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如遇到投掷物朝自己飞过来时,快速向投掷物飞行方向的一侧躲闪,跨一步避开就会化险为夷,决不能沿着投掷物飞行的方面躲避;当快速跑动中不慎摔倒时,可就势做滚翻动作,减小冲击力,避免擦伤,化解意外伤害;当发现同学存在危险时应及时提醒,同学或同伴做单杠、双杠等动作时可在一侧随时准备保护与帮助
3.7结合实际,有针对性采取措施避免运动损伤
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学校传统体育项目、教师教学水平、体育设施器械配备等不同,学校开展的主流运动项目也有所不同,由此产生的运动损伤种类往往不同。教师应加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本校主要损伤种类,如通过调查问卷、运动损伤登记等形式,了解损伤发生的时间、受伤项目及受伤动作、受伤原因、受伤诊断等情况,归类整理总结,找出本校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规律,确定预防损伤的有效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运动损伤。
4.小结
“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是个系统问题,要想杜绝学生运动损伤,首先,要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从制度和管理上重视;第二,执行者熟练掌握安全保护措施知识与技能;第三,学生服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遵守活动纪律。这样,才能自上而下为青少年的安全运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谢玉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运动损伤特点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1(27):144-145.
[2]张鑫.体育教学环境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3]周丽英.体育锻炼中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J]. 教学与管理.2011.2:118-119.
[4]姜佳男.初探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预防与处理[J].体育研究.2011(3):427-449.
[5]曾播思.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的研究[J].廣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1):98-101.
关键词:每天运动一小时体育活动;运动损伤
1.“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提出、目的、实施与特点
1.1“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提出
党和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2007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2010年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教育部2011年7月8日又印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自此,“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在全国中小学中遍地开花,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2“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目的
首先,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建设社会文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第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是其它方面教育的基石,是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能力的前提条件,所以发展素质教育首先发展体育。
1.3“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施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从组织领导、科学管理、评价考核、条件保障等方面对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提出目标,制订具体方案,确保落到。各级学校大都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1.4“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特点
集中性:“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除了体育课外,大都是全校学生集体活动,同学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活动同一项目。
管理松散性:“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除了体育课外,管理普遍松散,没有统一的组织,大部分学校初步规定了活动项目,至于怎么活动,谁来组织,经过什么程序没有统一规定,体现了管理的松散性。
时间分散性:由于课程的安排的要求,“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不能一次完成“一小时”的活动,而是分别安排在上午的课间操、下午的课外活动和体育课上。
活动不规范性:“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不规范性体现在:第一是,织过程不规范,例如没有准备活动和活动结束后的放松运动;第二,技术动作不规范。
2.“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诱因
2.1思想上重视不够
教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不重视预防运动损伤。有些学生盲目或冒失进行体育活动,过度兴奋、急于求成、畏难恐惧、犹豫不决、过分紧张等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心理原因。
2.2运动缺乏科学性
不做准备活动或者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韧带的力量及伸展性不够,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技术缺点和错误;有些动作技术不符合人体结构特点及活动规律,容易引起损伤,如排球传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引起的手指挫伤;身体局部运动量过大:在体育活动中运动量超过了学生的生理负担量,特别是局部负担量过大,往往造成运动损伤,如掷铅球后接着做单杠,肩带肌就容易损伤;是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比赛中不遵守规则,运动中动作粗野、相互逗闹,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2.3身体状况不佳
因为休息不好、身体患病或者特别疲劳时,身体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相对下降,身体状况不适应剧烈运动的难度和强度。
2.4组织方法不当
活动过程中忽视循序渐进、个别对待原则,缺乏正确的示范、耐心的指导,器械练习时缺乏保护、学生随意穿越投掷区等都可能成为受伤的原因。
2.5缺乏足够的保护与帮助
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运动保护与帮助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在运动中进行相互间的保护与帮助,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2.6場地器械缺陷
运动场地不平,跑道太硬太滑,沙坑太硬,器械年久失修、安装不牢固或放置位置不当,器械不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缺乏必要的护腕、护踝、护腿等防护器具,都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3.“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避免运动损伤的措施
3.1安全防护制度化
完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针对学生的特点,加强对体育活动的管理,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学校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3.2加强安全教育与引导
加强教育,提高学生安全运动意识。树立健康运动观念,教师是主导者和身体力行者。要加强安全性、组织性、纪律性教育,重视运动规范和规则,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优良品质。不仅向学生强调、潜移默化渗透体育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利用适当的机会向家长宣传,教师和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思想上都要紧绷“防损伤”弦,让运动损伤远离体育活动。 3.3活动内容设置科学、安全
要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小课间不做大运动量的活动,大课间可以在专人的引导下做好准备活动。
3.4充分预测,做到提前预防运动损伤
学校和老师对即将开展的体育活动做到充分预测,充分考虑活动内容选择、组织手段运用、场地器材安排等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要有充分的估计,提前做好科学合理的预设,避免损伤发生,如在标枪、铅球、铁饼等危险器械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课堂组织的严密性,器械发放、收取时潜在的危险性,教师可在课前亲手布置场地、器材,也可以请班干部或体育骨干帮忙,帮助老师组织、监督好各组练习,随时制止一些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和危险行为。
3.5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加强学生体育活动控制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运动中的表现,捕捉细节。教师应选择最佳观察角度,让所有学生都在教师视野范围之内,要注意观察那些好表现的学生,发现不良苗头立即制止。多和学生交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如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否完成,心理上是否有畏难思想,学生是否存在特殊情况等。通过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比赛场地器材、规则要求、分组练习,或者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活动负荷等,做到知已知彼,远离损伤。要随时控制好体育活动的节奏,尤其是活动气氛热烈、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容易忘我,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伤害,教师应审时度势,及时控制节奏,或用精炼幽默的口头语言或者特别的肢体语言,给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适当“降温”,达到安全运动的可控状态,把意外伤害挡在“圈外”。
3.6学会保护与帮助,提高学生安全运动技能
运动中要重视学生自我保护与相互帮助的教学,教会学生既要保护好自己,又要保护好同学或同伴,可采取正面示范和反面教学相结合,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理论解说与实例论证相结合,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不按照要求做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如遇到投掷物朝自己飞过来时,快速向投掷物飞行方向的一侧躲闪,跨一步避开就会化险为夷,决不能沿着投掷物飞行的方面躲避;当快速跑动中不慎摔倒时,可就势做滚翻动作,减小冲击力,避免擦伤,化解意外伤害;当发现同学存在危险时应及时提醒,同学或同伴做单杠、双杠等动作时可在一侧随时准备保护与帮助
3.7结合实际,有针对性采取措施避免运动损伤
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学校传统体育项目、教师教学水平、体育设施器械配备等不同,学校开展的主流运动项目也有所不同,由此产生的运动损伤种类往往不同。教师应加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本校主要损伤种类,如通过调查问卷、运动损伤登记等形式,了解损伤发生的时间、受伤项目及受伤动作、受伤原因、受伤诊断等情况,归类整理总结,找出本校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规律,确定预防损伤的有效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运动损伤。
4.小结
“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是个系统问题,要想杜绝学生运动损伤,首先,要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从制度和管理上重视;第二,执行者熟练掌握安全保护措施知识与技能;第三,学生服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遵守活动纪律。这样,才能自上而下为青少年的安全运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谢玉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运动损伤特点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1(27):144-145.
[2]张鑫.体育教学环境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3]周丽英.体育锻炼中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J]. 教学与管理.2011.2:118-119.
[4]姜佳男.初探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预防与处理[J].体育研究.2011(3):427-449.
[5]曾播思.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的研究[J].廣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1):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