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着迷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my8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博物院2016年度大展“法老·王”于8月盛大开幕,来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近百件古埃及精品文物,与院藏汉代诸侯王陵精美艺术品同室争辉,再现两大文明的别样风采!
  木乃伊面罩
  从东方到西方、从汉帝国的诸侯王到古埃及的王室贵族、从汉帝国诸侯王陵到金字塔王陵、从玉棺到彩绘木棺、从金缕玉衣到木乃伊、从组玉佩到宝石项链、从帛画上的升仙图到壁画中木乃伊主人的苏醒复活图……,所有种种,在汉帝国与古埃及之间,有着无尽的相似与差异。
  玉面罩
  在此立意之下,本次展览将汉帝国的文明与古埃及的文明进行对比展示,在物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从东西方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与阐释。
  欢迎点击文末延伸阅读部分,
  为您提供更多关于展览的介绍。
  法老·王
  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
  Treasures of Ancient Egypt and China’s Han Dynasty
  編者:南京博物院
  定价:380.00元 【八折优惠中~】
  译林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关于本书
  “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从不朽、生活、权力、生灵四个方面,呈现了两段古文明的文化异同。其中最为令人称道的是,此次展览通过南京博物院藏汉代相关文物和借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珍贵的古埃及文物,将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对比呈现,将两个文明的故事,向观赏、阅览者娓娓道来。
  形式设计
  全书以蓝黑红三色为主色系,内文采用两种不同质地的艺术纸,分别吻合古埃及文明及中国汉代文物的整体气质,篇章隔页换取另一种纸张,将代表性的文物剪影以烫金形式呈现。
  本书序言
  2014年4月,我第一次访问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时候,就被优美的博物馆建筑及空间、吸引人的展览和服务、藏品丰富的库房以及便捷的观摩手续所吸引。当沈辰副馆长打开一间又一间库房门禁,让我们了解欣赏一组又一组排列有序、保存良好的馆藏文物时,我的内心充满喜悦和兴奋,并极有与人分享的冲动。
  加拿大安大略省与中国江苏省在30年前缔结姐妹省际关系。在此友好协作的背景下,2008年,我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威廉·索赛尔(William Thorsell)馆长在南京签署了“友好合作备忘录”,南京博物院和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就此确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并期待在发展理念、展览交流、合作科研、人员培养、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于是有了我的加拿大之行。
  当沈馆长带我走进收藏埃及文物的库房时,我惊叹于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广博丰富,近距离地感受了古埃及文明的奇异壮观。木乃伊的制作技艺以及对死者的尊重,人形彩绘漆棺所展现的绚丽和神秘,追随死者的那些猫、蛇、青蛙等可爱动物造型的由来……在古埃及法老的墓葬中,呈现出多少文明的光芒,以及人们对亡者生前生活的死后追求。
  这让我联想到2009年开始考古发掘的大云山江都王陵,以及此前在江苏发掘出土的众多汉代诸侯王陵。这些王陵的主人既是创造中国汉文化的杰出代表—大量随葬文物便是例证,又充分体现出了对死后生活“厚葬”“重视孝道”“事死如生”的精神追求。当江都王刘非墓中出土了贴身穿着的制作精巧的金缕玉衣,以及用漆绘玉铺进行装饰的高贵木棺时,蓦然发现,虽然埃及与中国分属不同的古代文明系统,相隔地域遥远;虽然法老与诸侯王生活在不同的时间维度,墓葬的埋葬习俗极为不同,营建方式迥然相异,反映不同文化意义的图案符号装饰也大相径庭;但埋葬死者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故事竟然如此相像—从厚葬观念的产生、对死后生活追求的需要,到希望尸体不腐的思想及行为、对生前众生相随的精神需求,等等,一切的作为,在古埃及文明中的体现与在中国汉代文明中的体现,竟然如此相像、如此一致,以至于可以让我们衍生出许多两个文明之间的对比故事。于是,我向沈辰副馆长提出,要在中国江苏、在南京,做一个埃及法老王与中国汉代诸侯王的对比展,初步定名为“两个王的故事”。这一提议得到了安大略博物馆同行们的坚定支持。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随着策展团队的组建、展览文本的确定、藏品的精心准备、展览形式设计和制作工艺的谋划,以及展览图录的编纂,在精心准备与忙忙碌碌的经历后,展览终于要和公众见面了。这是一个江苏罕见的关于文明的高品质展览,不仅展出文物皆是奇珍异宝、文物背后蕴藏着众多的故事,而且将古埃及文明与汉代文明放置在同一个展示空间,让人们得以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的文化认识,这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并且让大家喜欢。特别需要一提的是,作为免费开放的公益性博物馆,在现行的发展阶段,我们既希望给公众提供更多更高档的展览,又不能把一切成本全部交给政府财政资金来承担。按照国家文物局的鼓励政策,我们将本次展览定位为高品质的、不用财政专项经费的、向观众收取低票价的、有更良好服务的非营利性展览,并将展览作为文创产品的一次有益尝试,努力将之打造成一个可复制的成功案例,为江苏和南京人民自主引进更多展示世界文明与艺术的独一无二的展览开拓先河。希望收费行为能得到广大观众的理解和谅解。
  感谢所有为展览付出辛勤劳动的同事和朋友。让我们携手共进,致力于实现博物馆服务社会公众的目标宗旨,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博物馆展览。
  权以为序。
其他文献
在下半刊中,杂志精选了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具有标志性内容的文章。以“博物馆與文化遗产关键概念” 为主题,开启《国际博物馆》杂志的新阶段。  对于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事业发展来讲,沙罗 · 高斯(1986)、迈克尔 · 埃姆斯(1985)、阿尔法 · 奥马尔 · 科纳雷(1983)等作者所阐述的观点以及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都对巩固博物馆学科地位,发展博物馆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博物馆,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平台。  博物馆长期以来对于物质形态藏品的研究与利用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与方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本身的特性,需要依托行为人自身而存在,并通过技艺、声音等载体口传身教来得以传承。所以如何在博物馆将“非遗”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下去,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将从博物馆教育入手,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依托博物馆平台向公众进行传播。  细纹刻纸  非物
期刊
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博物馆行业发生了一些非常大的变化:  首先,从数量上,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家新的博物馆开馆;其次,未成年访客的数量上涨得最为迅速,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博物馆视为社会教育空间,他们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最重大的一个改变是,公共教育成为了中国博物馆评级的核心指标,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只重收藏和研究的机构,而是转向了与社会共享教育资源。  过去几年的这些大事对博物馆而言,催生出一个问题:为满
期刊
踏进美术馆,人人所期待的都是一场不虚此行的经历。  但常常会发现,从作品晃悠到作品,每件艺术品停留个十秒二十秒之后,别人兴趣盎然,自己却疲惫不堪?在博物馆面对,也同样如此。  阿兰·德波顿说:“我们与艺术的相遇,并不总像预想中那般美好。”不仅如此,甚至,还可能会陷入各种对于看展览的偏见里去——  对这些,一位来自荷兰的资深艺术顾问约翰·艾迪玛,或许能给出一些有趣的建议。  他的建议很实际,诸如:如
期刊
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是通过展览来达到其普惠启发大众的目的,而展览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影响了观众的观感体验,以及是否能够把握住展览所要传递的信息。但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展览依旧只停留在文物单纯的陈列展示上,或是大范围的强加一些关联性并不大的数字媒体技术,并没有充分挖掘文物价值——其背后的故事性。  一个展览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是否把故事讲好了,而博物馆作为藏有无数故事的宝库,如何通过展览“讲故事”,如何为
期刊
展览开幕那天,我在幽暗的展厅仔细看着,一件一件地,不肯落下任何细节。  除去我自己对历史的兴趣之外,这大概是因为展览开幕前的一个月,媒体上的信息已经在狂轰滥炸——展览本身脱胎于BBC的广播节目、中国是巡展的最后一站、100件文物会带你领略世界史……  大英展开幕当天,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博士正给观众介绍展品。  然而,当身处展厅内,顺着号码逐一看下去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不论是此前报道的媒体
期刊
昨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开幕,今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用物品叙述历史”的经典展览,带来了100件有趣的文物,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准备的第101件展品“2001年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WTO)的木槌和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签字笔”收尾。  这些文物在来北京之前,已经陆续在日本、阿布扎比、澳大利亚进行巡展,并曾在当地引起非常大的轰动。那么,与在中
期刊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博物馆对自身人才素质、队伍结构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藏品保护、展览策划、社会传播、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正日益成为博物馆走向现代化、专业化最迫切的需要。  现代化的博物馆人才,应具备现代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科学素养;注重获取新的知识,注重吸纳前沿理论;尊重客观存在事实,尊重新的实践成果,及时通过科学管理和文化成果,使博物馆文化更多惠及社会民众。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
期刊
编辑推荐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有着相同的需求,面临同样的挑战。对中小型博物馆而言,由于阅读和培训的时间通常十分有限,要跟得上新的观点和实践中的诸多变化,是极富挑战性的。《博物馆基础》服务于那些靠有限的资源和极少的专业员工运营的博物馆;同时,书中提供的综合训练方案也适用于希望全面了解博物馆实务的专业读者。  ·本书作者从丰富的实践经验出发,为博物馆方方面面的工作提供了一份基础指导手册,涵盖观众的发展
期刊
7月,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4届大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来自世界各地博物馆馆长、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相聚米兰。  7月9日意大利当地时间下午15:00(北京时间7月9日晚21:00),国际博协大会选举委员会正式宣布了新一届国际博协执委会选举结果。土耳其的苏埃·阿克索伊当选主席,中国的安来顺和意大利的阿尔贝托·加兰迪尼当选副主席,世界五大洲的其他11名代表当选为执委。这是国际博协70年历史上亚洲国家第二次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