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优化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i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要借助语言和实物等来传递信息,而语言又是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数学课堂语言必须做到以下四性:
  一、语言要有准确性
  准确、简明是教学信息传递中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要力求精练,使教学信息体现明了化。
  1.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如,长、正方体特征之一的“棱”,多数人都习惯把它读成“lèng”,标准读音应是“léng”。又如“量的计量”,前一个“量”应读“liang”,后一个“量”应读“liáng”。
  2.用词要准确。在教学时,尤其是概念教学,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就有可能把原意改变了,给学生学习带来麻烦、造成错觉。如“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果把又字丢掉了,会给学生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因为“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是一种关系;再如,把梯形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使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3.语言要精确。就是说语言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无论是思维过程的表达、解题思路的归纳,还是教学内容的总结,都要力求精练,输出的信息无重复。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归纳为:先确定单位“1”的量,再看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列出算式,求出问题。再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以后,怎样判断两种相关量成正比例,可以这样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这样的总结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掌握。
  二、语言要有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多数比较简单,其中不少内容是描述性的,但内容的编排上仍体现着前后的连贯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符合逻辑。如,有学生学完正方体后问老师:正方体是长方体吗?老师是这样回答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种回答有根有据,理由充足,逻辑性强。又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有的教师阐述道:“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这句结论性的话忽略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这就是理由不充足、语言不严密、缺乏逻辑性。
  三、语言要有形象性
  教师的口头语言要与图像语言相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识。如教师讲解相遇问题时,一边讲解一边做演示,这是一个活动组合投影片:
  甲地乙地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边说边演示,通过演示,不言而喻,学生便懂得了“相向”、“相遇”,问题也便于解决。这样讲解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理解也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达到较快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语言要有启发性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像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了知识。
其他文献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行为和情感体验,在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和团队意识。合作学习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提供了共同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遇。  关键词:学习内容 活动规则 指导方法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共同学习目标为追求对象、以小组为学习单位、
期刊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沟通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怎样使课堂提问恰到好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孜孜以求的。我们应当深入探究课堂沟通的有效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达到艺术境界。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沟通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拟在分析有效沟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有效沟通的策略。  一、平等对话——分享和谐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
期刊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民间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作者施耐庵也不是幸运的,从成年起,包括事业和婚姻生活,其所经历之事皆是不顺,内心一直郁郁不平,终以不合当道权贵而弃官归里,至此闭门著述专心而成《水浒传》。《水浒传》历史地表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压迫是这场农民起义战争的社会根源。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言:“《水浒传》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也却是如此,《水浒
期刊
摘 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而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重要的保证,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本文就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问题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 培养兴趣 提高效率 激发热情 启发思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化学老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面对新的课程标准、
期刊
当前,语文教学陷入了某种怪圈,“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学了九年语文,有的学生连封信也写不好。大多数学生的硬笔字也只是差强人意,毛笔字书法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为过。上语文课也好似一种负担。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语文课,使之成为受欢迎的学科,并以此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认为只有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管原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是求知
期刊
摘 要:考试是最有效的评价方式,是衡量教师教学成果、反映教学问题重要的手段。复习有效与否关系到教师职称的评定,也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着较大的影响。通常来说,小学阶段的总复习直接关系到小学毕业班升学的质量,因而整个阶段的语文有效复习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关键。在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文化的背景下,笔者欲就六年级语文的复习策略进行有效的探究,特拟定了文章中的小学语文有效复习策略
期刊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从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的课堂氛围、灵活的教学方法、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课堂 和谐 灵活 表情达意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几
期刊
有人戏言:学生如果喜欢你就会喜欢你这门学科。咋一听,觉得好笑,但细一想,不无道理。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呢?冥思苦想了一段时间,略有所悟——美育。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既不在物,也不在心,而在心与物之间。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语言美  数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语言之美是艺术美的外在表现,正如黑格尔所说:美的世界必须通过视觉和听觉,才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而教师恰
期刊
摘 要: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根据现代教育思想、生物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规定要求,要全面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学习过程的感悟和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学习初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