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成功是做最好的自已

来源 :民族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qia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开复,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的创造者,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1961年生于台湾,198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曾任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全球副总裁、美国SGI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全球副总裁,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创始人、首任院长。
  去年7月20日,Google突然宣布将于今年第3季度在中國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原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将负责Google中国研发中心的运营,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这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业界一片争议之声。
  李开复在微软是一个十分资深而重要的角色,显然微软不可能这么轻易地放走他。老东家一怒之下把他和Google告上了法庭,指控Google和前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违反了业禁止协议。
  对此,Google丝毫不手软。Google反诉微软的协议条款违反了加州法律赋予员工变更工作的权利。
  在混乱的评论与“预测”声中度过了两个月之后,美国金县高等法院就李开复违反竞业禁止协议案作出裁决:李开复可以立即为Google工作,但工作范围将受到限制。此事终于告一段落。
  这次特立独行的跳槽引起满世界争议,其实这是李开复一贯信奉“积极主动”的成功法则的行动实践。积极主动地寻求改变,寻找机会,这是李开复的成才观,他本人正是这叫一法则的拥趸与实践者。
  李开复跳槽一事除了媒体的热炒之外,更是在网上和学生之中引发了持久而热烈的讨论,究其原因,当然还在于——李开复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而李开复的这种影响力,是从他给中国学生的几封公开信开始的。
  
  一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微软这样世界顶级公司认可的人才。李开复被大学生渴望成才的热情感动了。之后,只要学生们给他写信,或者邀请他做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
  李开复在中国期间作过上百次演讲,有数万学生参与。“让我最感动的是中国学生的求知欲,就像一块块海绵,渴望把知识的海洋吸尽。但是,让我最痛心的是教育的滞后,导致这些学生无法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但若改变中国的教育体系、教育观谈何容易。李开复说:“改变一个系统是我能力以外的,但是帮助一批学生是我能力以内的。我深信,如果更多学生能够得到自信、快乐,成为最好的他们自己,这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未来发展会有重大的正面影响。”
  一天,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来找李开复,并对他说:“开复老师,我要学习管人,管人实在是很过瘾的事情。我发薪水给我的员工,那感觉就是大权在握,就像你现在做的一样。”这段话使李开复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不明白,看起来如此优秀的学生,思维方式怎么会这么落后。但之前两年为微软寻觅人才在校园里和学生们进行的交流,以及和身边朋友求证所得到的答案也让他明白,在中国,这种情况绝不在少数。而且在这两年中,不断有在研究院工作和实习的学生向他请教问题,他发现,中国学生很多是对生活本身迷失了方向,他们充满激情,却又茫然无措。在一种强烈冲动的驱使之下,他决定给中国学生写一封信,将他在与学生们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和忠告写出来,这就是2000年6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这封信从诚信谈起,结合实例,在团队精神、主动意识、直截了当的沟通等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封信和李开复的一篇文章《我的人才观》一起,经由互联网在高校中迅速流传开来,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之后,许多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及讲座后的问答等形式与李开复讨论成才的问题。于是,2003年12月,结合自己事业的成长,李开复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封信着重谈了情商和领导能力的问题。2004年5月,在一个学生给他讲了马加爵事件之后,李开复的注意力开始从最顶尖的学生群体转向广大更迷茫的普通学生。在仔细研究过事件的相关报道,咨询过一些心理学专家和做社会工作的姐姐之后,他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告诉学生应该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自卑到自信、从恐惧到乐观。同时为了能更好地和学生互动,在发表第三封信时他还一并推出了“开复学生网”。这封信发表之后,李开复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这时他发现,他可以帮助的人群已经不只限于那些渴望进入哈佛和麻省理工的顶尖学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2005年2月,在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之后,一封学生来信在他的脑海里盘桓不去——“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这么多大学生在最宝贵的时间里放任自己、虚度光阴,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这令李开复痛心不已。于是他打开电脑,写了给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谆谆告诫学生要好好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学能力,打好基础,开拓视野,找准方向。至此,李开复对教育的关注完成了从精英到普通、从国外到国内的过渡,他也从门外进入到门内,开始真正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的弊端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去年9月底,李开复又发表了给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由于看到很多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因此,这是一封“有关积极主动的信”。在信中他说:“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家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在这封信中,作为技术专家的李开复还自己总结出了“积极主动的七个步骤”,他说那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找到的案例分门别类地放到一起时,发现的七个步骤。
  
  二
  
  李开复说过,一个人的成功主要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工作。李开复刚上大学时,本来是学习法律专业,一年后他发现自己对这门学科并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他爱上了计算机,每天都疯狂地编程。终于,大二的一天,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他当时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 域。尽管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一天,他心花怒放、精神振奋,并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計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然而一个人的成功仅仅依靠兴趣和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李开复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几乎让他崩溃。再加上他所用的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法在当时并不被业界和导师看好,“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成功”。终于有一天,在半夜三点时做出的一个结果让李开复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自然语言研究方面从此开始了新的篇章。
  李开复一直信奉三个做事原则: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李开复的回答是:“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他给一个个迷茫的学生回信时会想到“如何让回信有更大的影响力”?于是他选择了先后公开三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并开设“李开复的中国学生网站”。
  点击进入开复学生网,页面极简单,非常典型的“工科网站”页面,甚至给人有点土的感觉。但页面下却澎湃着汹涌的激情,在他的会员眼中,这里是一片喧嚣世界中难得的净土。他们在这里发问,也答问;疑惑,也解疑,用共同的努力一起维护着这个精神家园。开复学生网的论坛分为学习讨论区、职业讨论区、成长讨论区、计算机讨论区、综合讨论区五个区,每个讨论区又分了若干“分区”,如学习讨论区就有学习方法、教育体制、专业考试、学习资源等分区;综合讨论区又有国家、国际、文学、艺术等分区,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所有领域。活跃在网站社区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李开复、社区最有价值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老师,以及一些在美国读书和工作的公益人士。李开复除了要为他租用的服务器支付费用之外,所有在他的网站上为学生服务的全部都是义务工作。李开复长期坚持在网上和学生交流,除掉特殊情况之外,基本上是一天一帖或一天数帖。就在今年七八月间他深陷官司的日子里,他仍在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到如今,一年多以来,他已在开复学生网的论坛里亲自回答了2000多个问题!
  很多学生在这位精神偶像的影响下逐渐走向成熟。一位网友在留言中写道:“我原来是个很自闭很胆怯的人。就连上课组织个节目都要恐惧半天。但现在我已经能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了,并且在学校还能去带领别人做些小的科研项目。短短的大学一年,我变化了很多。李博士给我的性格注入了积极的因素和向上的激情。原来的我一直怨天尤人,不仅不快乐,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不想再那样,我要自己做好我要做的事情。”有些学生刚成为会员时非常困惑,问的问题也很“幼稚”。但现在他们之中有些人已经慢慢成熟,有的成为了版主,有的成为了最有价值专家,帮助像他们当年一样困惑的学生一步步走出困惑,走向成熟。
其他文献
海明威是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大作家,他的小儿子格瑞戈里也非常喜爱文学,他问父亲,爸爸,你小时候什么书对你影响最大?海明威听到儿子的问题挺高兴,他给儿子开了一份书单,向儿子介绍世界名著。他对儿子说,读的时候看怎么写人物的内心,情节怎么组织……不要去分析,只是悠悠闲闲地去读。  格瑞戈里18岁准备考大学选择专业时,海明威对他说,你干什么都可以,只要你对你干的事情感兴趣,只要你觉得这件事情值得去做,
期刊
骑着小型脚踏车在路上高速前进的杰瑞·瑟曼怎么也没想到,车的一个把手突然脱掉。她被甩下来后,下意识地做了个刚跟少林师傅学来的前滚翻,毫发未伤。  “我从没想过,我学来的少林功夫能这么快地就让我受益。”忆起这场一年多前的意外,杰瑞至今感叹不已。也是这场意外,让当时身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健康促进计划”集体健身课程主任的她,决定将少林功夫引入这所世界知名的学府。而杰瑞自己,也成为斯坦福大学早期的“少林弟子
期刊
我工作的地方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许多家庭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生活富裕的人难以想像他们的生活如何艰辛和愁苦。我负责一项救助贫困生的工作,在社会力量和被救助者之间铺桥搭线,尽力让那些失学的孩子重新看到希望的曙光。  前段时间,我到乡下看望这些孩子。了解救助工作的落实情况。本县地域辽阔,山脉深远。我每天或乘车,或步行,行走几十里才能看见到两三个贫困生。几天下来,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这次走访十分令人欣慰,相当
期刊
在祖国遥远的西陲,  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  那是如花似锦的伊犁哟,  人道是古时乌孙的旧址。  遥想当年准噶尔部的达瓦奇,  叛乱的烽烟中发出称帝的梦呓,班第、永常二将军奋勇定边,  歹毒的狂虐覆灭在格登山里。  受难的人民渴望安居乐业,  残暴的匪徒妄想蠢蠢再起,  阿睦尔撒纳挑起分裂的黑旗,  罪恶的战火又弥漫了大地。  清廷急令兆惠率师殄灭穷寇,  浩荡的大军所向无敌,  阿睦尔撒纳
期刊
“那个男孩儿还卡在里面!”爸爸对我和弟弟说,“你们两个穿上衣服,兴许我们能帮上忙。”此刻是清晨6:30,而我们立即就明白了爸爸说的男孩是谁——他可是昨晚广播和电视的头条新闻。  俄亥俄州某校的3名教师带着16名男生外出郊游。他们乘坐的汽车将近正午时出了毛病。修车的间歇,有3个孩子发现了一个洞穴,便决定进行一次小小的探险。其中,一个男孩15岁,与我同龄,他爬过洞穴狭窄的入口后,晕头转向地沿着一处3米
期刊
我觉得父亲絮叨那段往事,跟一场情感暧昧有关。  上世纪60年代,父亲下放到“五七”干校“改造”。在河南某偏远山乡,他是豆腐房班长。有年春节前,父亲早起做豆腐,脚让钉耙给扎伤了。当时用手帕缠裹流血的脚,过后却开始发烧,肌肉肿胀痉挛,除夕夜被送到县医院。值班女医生说,幸好来得及时,不然命就难保。女医生对他倍加照顾,封闭注射、溶液冲洗、清理异物,还煮饺子喂他吃。  父亲康复出院后,跟那女医生成了情义相投
期刊
1814年,安东尼生于比利时的迪南小镇,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平时也兼做些乐器。11个兄弟姐妹中安东尼最热衷做木工活,天分也最高,很小就开始在父亲的作坊里帮忙。  安东尼一生中意外不断,能活下来确实是个奇迹,他小时候被砖块砸破过头,曾吞过缝衣针,从楼上跌落过,曾摔在点燃的炉火上,还误食过硫酸。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他在1835年——21岁时发明一件奇特的乐器。这乐器有类似木箫的吹气口,同时又有号角般的圆
期刊
我每天早上都会认真地读报纸上的讣告。早上,我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先把今天的报纸在饭桌上打开铺好,喝上一小口咖啡,咬一口烤面包片,读一则讣告。把几个薄煎饼放到炉子上给5岁大的孩子热了吃,再读一则讣告。给3个孩子倒好果汁,喊着:“赶紧装好书包!”再读几则,思考一下人生。把金枪鱼肉放在我的全麦面包上,凝视着照片上那些刚刚去世的人的笑脸。把9岁的女儿脸上的花生酱擦干净,吻别所有的孩子,坐下来再仔细读几则。
期刊
我所住的军队大院,在这个城市的闹市里。静谧的大院与外面的喧闹虽只隔门相望,却好像是两个世界。戒备森严的门岗。让过往的人露出好奇的目光。  大门50米拐弯处有一条小巷。是我每天必经的地方。巷口有一个修鞋铺,一对年轻的聋哑夫妇带着一个瘦瘦的四五岁的孩子,守着修鞋摊。孩子很伶俐,有人来修鞋时。他静静坐在小凳子上“翻译”父母的话;没有生意时,夫妇两个就会抬了黝黑的脸,眯着眼,看一身尘土的孩子在阳光里奔跑。
期刊
妇人身着一件已经有20年历史的粉红色花裙子,沿着河堤向他走过去。她那灰白的卷发被一顶带面纱的礼帽遮盖住了。在他的眼里,她在雨中磕磕绊绊向前行走的样子,就像一幅未干的水彩画。  她走得很慢。她每走几米,就会停一下,凝视着河面。河已经被雨水吞没,水也变成棕色。接着,她将手放到右耳旁,好像是在倾听什么似的。她听到她自己疯狂的喊声:“我来了!我听到你了!我来了!” 妇人疯了,疯得很厉害。名叫罗兰的男人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