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区位”的思维构建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hx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解决区位问题的着眼点在于地理位置,然后分析其两大基本区位因素,即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这是构建区位思维的基本层面;从宏观、长远方面考虑,从战略意义去探讨区域的开发及区位变化则是构建区位思维的提高层面,是深层次的。
  【关键词】区位概念;区位要素
  
  “区位”,构成了教材人文地理部分的主体内容, 所占份量大,为命题者所青睐。运用区位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许多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考查,正印证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另外,区位问题的考核能有效的考查出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效度、区分度,起到选拔人才的目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区位”思维。
  1.对“区位”概念的正确理解与整合
  “区位”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始终,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地理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绝对区位);另一方面指该事物的空间联系(相对区位)。在进行区位问题专题复习时,应强调对区位问题的全面理解,即区位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并且作为强调人地关系的地理概念,它不仅需要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的主体,如农田、工厂、交通运输线、旅游景点、城市等的位置及其他客体,如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须进行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资金、技术、环境等的合理性。
  2.对“区位”要素的认知
  对地理位置的描述,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此外,还要考虑自然地理位置(与河流、湖泊、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对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资源、产业等经济地理要素间的相对位置)、政治地理位置(政区归属及与其他政区的相对位置)等。关于“区位”的问题,首要是解决对该区位的认知,其方法如下:
  2.1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方法。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位置,最好先知道它在其上一级区域中的相对位置。因此我们应当首先掌握世界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了解一些主要国家在各大洲的位置,掌握我国各省在中国的位置。那么,只要知道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在哪个国家,中国的某个地方在哪个省,从整体到局部,就不难认知这个地方的区位了。
  2.2借助地图的认知方法。学习地理要有地图意识,使用地图要有区位意识。借助地图认知区位是最有效的方法。具体操作办法包括:
  坐标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可以很方便地读出经纬度位置,并据此认知区位。
  界线法——在地图上把握一些重要的地理界线,是认知相对区位的好办法。
  相关法——在地图上找出其邻近的一些地理事物,说明他们之间的空间联系。根据区域内的特征事物和区域周围的相关事物来辨别该区域的区位。
  形态法——根据面状对象的轮廓形状、线状对象的曲线形态特征判别它们的区位。
  综合法——是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3.区位问题的考查
  一般关于区位问题的考查,可分为以下五种设问类型:
  3.1评价区位问题是否合理。此类题型大都以简答、描述、论证等形式命题。如下例:
  例1、读图分析工业区的区位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此题 “高起点,低落点”,“题在书外,理在书内”,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发现信息、提取信息、判断理由、描述论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根据地形(谷地)及文字提示(黄河沿岸某城市),判断出此城市为兰州,从而推出此地常年盛行西北风,再根据指向标判断,石化工业区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会造成城市大气污染,位于河流谷地,工厂废气不易扩散;位于河流的上游,易对河水产生污染 。
  3.2判断影响区位的主导因素。此处强调“主导”二字。比如,通常说来,影响钢铁工业布局的因素可考虑:原料铁、燃料煤,大量工业用水,铁路、水路等运输状况,劳动力数量、素质,消费市场的远近,农业基础,历史基础,社会协作等。而影响辽宁钢铁、机械工业的因素包括:煤铁→有丰富的铁、煤矿产资源;东北密集铁路网(隐含条件)→便利的运输;辽河→水源、水运;辽河平原(隐含条件)→农业资源丰富;城市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显然,辽宁钢铁、机械工业属于煤铁复合型,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即“主导”因素是原料(铁)。
  3.3分析某类最佳区位的选择。这是应用层面的能力要求,如选择农场(如小麦区、玉米带)、企业厂址、工业区、城市功能区的最佳区位等。这类设问与第一种类型设问从内容上存在相同之处,一个是区位布局定了以后作出评价,一个是布局之前作出区位选择,其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这类题目,宏观上要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大效益相统一着手,微观上要理清每种功能区(企业厂址、农业区、城市区……)的区位影响因素,对症下药。
  3.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看行业兴衰,观地区盛衰演变。从动态角度观察某类或某地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视角。例如,钢铁工业布局就依次走过了从接近煤产地→接近铁矿地→接近交通便利地(港口)的演变。
  3.5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复习时,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如以农业为例:青藏高原河谷农业:有利条件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 旱涝、盐碱、风沙
  灾害严重。
  南方地区:有利条件是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丘陵地区生物资源丰富;不利条件是洪灾较为严重,丘陵地区土质较差。
  4.区位问题的应试对策
  4.1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在掌握以上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再把各类区位因素横向比较,找出共性:即都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影响。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同时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不一致,其影响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故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和技术因素比环境因素更明显。城市是人类的居住地,并逐渐形成和演化,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省工、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其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
  4.2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针对高考中常见的五种设问角度,解决各类区位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四性”:
  全面性。分析一地的区位因素时,一定要有综合的思维、全面的眼光。
  主导性。上述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评价,农业区位的决策,在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不可能是面面俱到,关键是针对区域特点抓主导因素,抓住了主导因素,也就回答了问题的实质。例如:
  


  动态性。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某个工业地域的繁荣、衰弱等皆由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
  地域性。从区域、空间角度进行实践分析。
  4.3学会知识迁移,掌握答题技巧。如何运用知识和方法,去应对高考中新的试题情景,进行迁移分析?往往学生对课本知识脉络掌握得已经很准确了,练习题也做了很多,可是仍会在考试时在一些细节上失利。这就是答题技巧问题了。学生须牢牢把握住以下三点技巧:
  技巧1: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利用“显性条件”,挖掘“隐性条件”。
  技巧2: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注意问题的全面性。
  技巧3:运用地理术语描述答案,这一点很重要。答案不能模模糊糊,白话连篇。
  综合以上,解决区位问题的着眼点在于地理位置,然后分析其两大基本区位因素,即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这是构建区位思维的基本层面;从宏观、长远方面考虑,从战略意义去探讨区域的开发及区位变化则是构建区位思维的提高层面,是深层次的。最后需要提出的是,在解决各类区位问题时必须共同遵循以下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全面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地域性原则,即因时因地原则。
  
  收稿日期:2008-6-3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班主任在学习生活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抓住时机;真理  An each words of form master are the truth  Xu Qi-ming  【Abstract】This text main with the form master is in the study the life to student creation of influe
期刊
【摘要】教学过程也是教育学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这是教师的师德,也是为师之本,只有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课下辅导  The exaltation student's character doesn't make a student drop a brigade  ——From a small matter thought
期刊
班集体,学生生活于斯,成长于斯,变化于斯,它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马克思曾说:“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个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陶冶学生情操、铸造高尚人格的熔炉,也是发展学生个人才能的最好环境。作为班主任,怎样才能建立一个积极进取、和谐强劲的班集体呢?我认为应在“爱”和“严”上下功夫。结合本人的教育实践,我想谈以下几点:  1.用“爱”去滋养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与此相适应,课件设计与制作也就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总结了以“学”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指导下设计和制作的课件应该有具有的特征,在课件设计和制作时创设合理情境,展现数学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课件设计制作;数学活动;自主学习  The new lesson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在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方面需要调整,对教学的目的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调整。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和评价观。  【关键词】服务;民主;角色转变  Orientation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need  Put forth effort to set up eight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传统的体育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的体育教学发展观,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从自我做起,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创设培养学生创新的外因条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新方法,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型教师;外因条件;主体意识  Sh
期刊
【摘要】本文立足于生物学课堂教学实践,从分析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简述了创设教学情境所采用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The strategy that the biology scen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stablish  Qu Bing-qian  【Abstract】This text has a foothold t
期刊
【摘要】初中地理中考的复习,是一个,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需要正确而高效的学习方法,而合理的知识整理方法,能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组法:所谓重组法,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组所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  2、图示法:所谓图示法,就是利用地图(示意图、素描图、空白图等)展示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方法。  3、结构法: 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个体认识结构的构件与重组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
期刊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各小组学生在互动合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下面就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不同的合作学习模式,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复述──陈述式  要求小组每个成员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陈述个人观点。每个学生在发言前,需先变化语言表达方式,复述前者的表达,然后完成相关表格。  2.个人成果综
期刊
【摘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关键词】猜想方法;科学素养     1.引言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即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在物理课堂进行的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