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期,让孩子“能说会道”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HAOKU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1岁是小儿学说话的时期,成人可以利用语言游戏来发展小儿的认识能力。如“命名游戏”,开始可让小儿辨别物体,知道名称,能根据成人的要求辨认事物。
  1岁半以后,小儿能说的话多了,这时,可提高要求,改变游戏方式,如让他重复事物的名称,成人进而指物问小儿:“这是什么?”引导小儿主动说出名称。可以通过命名游戏,让小儿辨别身体各部分名称:头、眼、鼻……也可以这样玩游戏“看谁指得快”:成人说出“眼睛”,小儿应能很快用食指指点自己的眼睛。
  在此基础上,可进行说句子的游戏,如看图或实物时反复让小儿说“这是小猫”,“爸爸上班”。成人还可与小儿共同玩发音和对话的游戏,如成人可发出常见物体的声音,让小儿听并猜出“这是什么”。
  语言是事物的符号,具有概括和抽象的性质。1—2岁小儿的思维,刚刚处于萌芽阶段,尚不具备抽象、概括能力。因此,若只是同孩子说话,教给他一些词汇,而并不与相应的事物、情景相联系,那么这些词对于小儿就是毫无意义的。把观察实物与发展语言教育联系起来,既能帮助孩子理解语言、记忆,又有助于孩子认识和适应环境。
  这种教育是随处可施的。大人可指着家里的各种东西告诉孩子,它们叫什么。乘汽车时,告诉孩子在车窗外出现的卡车、自行车、房子等东西的名称。
  二
  世界著名的韦氏英语词典编纂者韦伯斯特出生时,他的父亲为他制定了一个教育计划:父亲只说英语,母亲只说法语,祖父只说德语,另外请了一个北欧人作保姆,要她只说她的本国语。这样,韦伯斯特居然从小毫不费劲、自然而然地掌握了4种语言。后来他到外边跟小朋友玩,听到大家全都只说英语,竟感到吃惊。原来,他以为每个人说话都像他父母似的,使用的语言都不一样。从此,他对语言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后来成为著名的大辞典编纂者。
  心理学家指出,2—5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2—3岁是儿童学习口语的关键期。这里所说的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婴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段时期,虽然也能学习语言,但是年龄越大,学习起来越费劲,也越难学。二是说,幼儿期学得的语言,即使一段时间不用了,也不容易忘记,至少是易于恢复。而且,婴幼儿还具备同时学会几种语言的能力,这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笔者的两个孙子均是在美国出生长大,他们的妈妈是日本人,我们前几年去美国探亲,又教他们说汉语,现在两个孩子年龄不大,却掌握了三种语言)。
  作为父母,应当抓住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积极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以免错过语言发展的关键年龄,使孩子日后不善交谈、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父母在帮助幼儿学习语言时,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1、多给儿童语言交际的机会。例如,经常同孩子一起谈话,教孩子说歌谣,让孩子讲故事等。
  2、积极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在儿童已有的词汇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语言。
  3、对于儿童语言中的错误和缺点,父母千万不要嘲笑他们,不要故意重复他们语言中的错误和缺点,要进行正确示范。
  4、鼓励儿童多说话,大人要积极而巧妙地回答儿童的发问。
  5、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孩子学习一门外语。对孩子学习外语,要求不必过高,可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教一些简单的句子和单词。在幼儿期间学习的外语,对孩子进入学校及长大成人后的外语学习,其良好作用是非常深远的。
  还要提醒父母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要注意培养孩子发音清楚、准确,学习说普通话。语音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口纯正的语音好比是一段优美的乐曲。语音的清晰、准确有赖于听觉的灵敏程度和控制发音器官的能力,因此要训练和保护孩子的听力并且让孩子多练习发音。
  2、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掌握丰富的词语。这就要求孩子掌握一定数量的语词,并能正确了解词语的含义。
  3、使孩子掌握基本的、规范的口语语法。语法是语言的规则,是说者和听者的桥梁。孩子不必也不可能专门学习语法,但在日常语言过程中应该简洁通顺地表达词语的意思,并有一定的语感。
  4、不要教孩子“小儿语”。孩子1岁半左右时,通常便能把两三个词组合在一块儿表达意义,进入多词句时期,开始时,能把两个词重叠在一起,如“妈妈抱”“吃饼饼”。快2岁时,出现简单句,能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说“妈妈抱毛毛”“妹妹吃饭饭”等,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孩子用“小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父母因此以为孩子只能听懂这种“小儿语”,或觉得很有趣,也用小儿语跟他讲话,如对他说“嘀嘀来了”(汽车来了)……这样做,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语句的时间。因此,不管孩子怎样说话,作父母的都应用正确的语言来对答,用标准的说法来指导孩子的行为。如告诉孩子“大卡车来了,公共汽车来了”。这样,通过父母正确的语言示范,孩子就能较早地说出完整的句子。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
其他文献
怎样提高孩子的接受能力?  江苏宜兴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孩子上大班,老师反映说,儿子不管对课堂内容,还是在其他方面的接受能力都比别的小朋友要差。我很着急,还有一个学期就要升小学了,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接受能力呢?  答:首先,家长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能急于求成。每个孩子的能力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作为家长,看待孩子的目光要长远,不管孩子的现有能力如何,都要怀着期待和祝福的心态,去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教养
期刊
一  我又一次孜孜不倦地往儿子碗里夹着菜:排骨,得多吃,正长个呢;蔬菜,在学校吃得少,绝对不能不吃;鱼,有益于智力,多来点儿……真希望儿子能有一张“旋风嘴”,吃菜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可是,他呢,不急不慢,细嚼慢咽,还时不时地浏览浏览手机,听个小曲,发个微信。当我又一次往他碗里夹菜时,儿子瞄了我一眼,似笑非笑地说:“老妈,给你听句歌词吧。”吃饭时听歌是他的习惯,有时候还会和我一起点评鉴赏。
期刊
5岁儿子爱逞强,如何引导?  江苏淮安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儿子5岁了,特别爱逞强,有些事情他根本做不了,就是不让我们帮忙,非得自己做,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没有做好。我该如何引导呢?  答:5岁的孩子自主性增强,想独立探索世界,正处于第一反抗期,如果大人粗暴地干涉,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和反抗。从很大程度上说,孩子是正常的,家长干涉过多,反而会妨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期刊
繁忙劳碌的一周又开始了,我把早餐端上桌,娇娇还在慢条斯理地刷牙,动作磨蹭得像蜗牛。唉,这孩子哪点遗传我了?看在眼里急上心头,我忍不住催她:“宝贝,快点洗脸吃早饭,你要赶不上校车啦。”娇娇拖着长音应和,依旧悠闲自若,仔细擦好面霜才开始啃面包。  “宝贝,快点把牛奶喝光,别忘记穿外套。”  “宝贝,快点换鞋,我们只有10分钟时间。”  ……  周一到周五,每天日子都是如此仓促,我觉得比打仗还慌乱。娇娇
期刊
前几天读刘涵同学的日记,认识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母亲。刘涵在日记中写道:“暑假最后几天,我作业还没写完,却仍迷恋于电视,我妈急了,一生气,把我的书全填进了炕洞,让我抱柴禾烧炕。我当时吓坏了,恳求妈妈原谅,自己把书掏了出来。后来每每想起这件事,我都有一种愧疚感,觉得对不起妈妈……”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给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贴上“爱唠叨”的标签。究其原因,责任并不在孩子身上。一些家长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期刊
1  “妈妈,你帮我把书房的门关上,好吗?”  近来,每到晚上盥洗时间,儿子都会要求我做这件事。  “为什么要关门?以前一直开着的啊?”  “哦,这样比较安全,里面有我的许多宝贝。”儿子表现出一副很紧张他那些宝贝的样子。  “那等会儿你自己来关就好了嘛!为什么每次都叫我关呢?”  “因为,我正忙着洗脸啊!”望着儿子在卫生间忙碌的身影,我暂时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但是,这里一定隐藏着什么我不知道的秘密。
期刊
女儿出生之前,我就给她取好了名字“一诺”,意为“一诺千金”,希望我和她都能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现在女儿5岁多了,她还不懂“一诺千金”的份量,但是已经知道要“说话算话”。可是仔细回想一下养育她的这5年,为了溜出去玩,为了逃避她缠着我讲这讲那,为了少花点钱,我骗她的次数还真不少。我常常也会为这些小事自责,可是免不了再犯。  我有一个家庭计划,就是每年带女儿去两个不同的城市看看。2012年因为时间宽
期刊
孩子在学校被打了,怎么办?责骂老师,未必敢;讨好老师,又不甘。何解何解?2013年9月18日凌晨,一位母亲深夜在天涯社区发帖,引发众多网友围观。网友支招无数,能解决难题吗?  宝妈深夜吐槽,网友各有各招  凌晨1点,大多数人已安然入睡,可是网友“彪悍人生何需解释”却辗转难眠。她在帖子中这样写道:昨天是儿子进入幼儿园第12天,他3岁半了,性格温顺。昨晚我在给他洗澡时,漫不经心地问他:“今天在学校哭了
期刊
有经验的幼儿教师都有这样一种印象,孩子们来到幼儿园,一般最爱的游戏区域都是娃娃家、医院或饭店,图书角是很少有人喜欢的,只有投放新书时,才偶尔有小朋友光顾。怎样帮助孩子爱上阅读,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故事创编有新意  我们的图书角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墙壁上依次贴着塑封袋,里面放有反映故事内容的彩色图片,依据排列不同,可以置换不同的故事内容。许多孩子来到图书角只是翻看新书,从来没有发现其中的秘密。一次
期刊
案例:  贝贝4岁7个月了,生气了就说自己“要是死了才好呢”。贝贝妈认为女儿并不了解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死了就不动了,然后埋起来,最后变成了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了,自己就变成了花草树木。这是贝贝妈曾经对她讲过的话,因为她担心女儿害怕有关死亡的事,所以没告诉她什么是真正的死。贝贝的言行让妈妈很是担心。  分析:  很显然,孩子只是在表达不满而已。那孩子为什么单单喜欢用“死”来表达不满呢?可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