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概述的基础上,阐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然性,并对专业学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问题;对策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述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讲话指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从单一的学术型学位起步的;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虽陆续开设了16种专业学位,但还很不完善。从社会需求来看,从事应用研究的研究生应该是更大量的,而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研究生队伍应该更加精干一些。”她还指出:“要进一步调整结构,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结构合理的研究生教育体系。”[1]吴启迪副部长在2006年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上讲话指出:“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抓住机遇,采取措施,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地发展。”[2]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每年都把专业学位列入工作重点之中,一直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和丰富学位类型,以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六种专业学位,自1991年批准试点、1992年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试办以来,我国专业教育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类型不断增多,特色日渐突出,质量不断提高,制度不断完善,“初步掌握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合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3]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的发展程度日益提高,特别是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更快更好的阶段,更突显出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走势等方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累积招生86.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招生24.6万人,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28.4%;在职攻读招生61.9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數的71.6%。[4]2009年3月11日,教育部规定在2009年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招生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5]2009年9月,教育部决定2010年在保证研究生总招生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从以往安排的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 到10%的比例安排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之中,并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比例调整为1:1。[6]2010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下达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确定2010年硕士研究生新增19个专业硕士学位,招生计划安排学术型研究生36199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10010人。经过这一调整和规定,201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整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比例已达到 24.67%。[7]再到2012年将占据硕士研究生数量的30%,全日制专业硕士3年内急速扩张,距离“2015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各占50%”的目标越来越近。
二、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面临的问题
1、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
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王墨妍说:“由于前两年专业硕士主要从学术硕士调剂而来,竞争小、门槛低带来的生源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对专硕含金量怀疑的主要原因。”[8]专硕考试不仅题目容易得多,而且竞争小很多,而且在调剂中规定,学术型可以调剂到专业学位,而专业学位不可以调剂到学术型,因此专硕的这种低门槛给人专业学位“二等公民”的错觉和质疑。2009年后教育部决定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但是从目前考生咨询的情况看,选择学术型硕士的人多,接受专业学位硕士需要一个过程,最重要的是家长、考生和用人单位转变观念。
2、对实践性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
众所周知,专业学位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实践在专业学位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现实层面,实践性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比例并不高。有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学术研究教学模式,甚至自身动手应用的能力也不是很强,给专业硕士布置的课题和论文跟传统学术模式一样,与应用型培养的目标相去甚远。其次是考核问题,怎么考?当前更多的是采取学术性评价的标准。这实际上是一种评价方式的僭越与错位。从招生到培养,到最后的学位授予,所采取的考核方式都是基于现有的学术性考试而设立的。比如在招生方面,考试需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政治英语全国统一,业务课一大部分也是全国统一,很难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色。在学位授予方面,与学术型硕士一样,仍然考核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也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的实践特性。第三是实践教学的质量问题,包括师资条件、设备以及物理环境的支持等。
3、实现差异化培养不容易
尽管各高校均出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但由于学制、专业性质及师资力量的差别,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参差百态。尤其是对于不少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阿里说,实现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差异化培养并不容易。师资不足,在不少人看来是专业硕士的软肋。很多在读的专业硕士认为,借力学术型硕士的师资开设课程,可能是解决专业硕士师资问题的最直接办法。教育部在2009年3月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由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指导工作。但是这点很多学校并未落实。
(二)对策
1、提高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专业学位。 目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以至于认为专业学位没有明显优势。其实专业学位颁发“双证”,而且很多專业都是两年毕业,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培养方式,有自己的市场需求。最近两年报考专业学位的人很多,不再是接收报考学术型研究生失败的学生,而且有很多学生报考,并且竞争逐渐增大。接受专业学位硕士需要一个过程,随着专业硕士种类不断增多,招生规模不断增加,人气带动了市场效应,其认可度和求职地位也在逐年上升。
2、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其教学质量。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是弥补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源与有工作经验生源的差距的主要手段。学校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工程实训平台、研究生科技基金以及开展各种科技竞赛等,注重吸纳和使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3、完善培养环节,加强培养质量。
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制定培养方案。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总体设定和安排由于应届本科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已较为明确,对“职业“的概念却非常模糊,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从这一实际出发,依据职业意识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设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和选择性。具体设置可考虑分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4个部分。合理的课程结构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模式的选择则是重中之重。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研究生自身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专题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学术讨论式、现场研究、模拟训练以及案例教学等。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标准,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线,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视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其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我国专业学位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知名度也不断提高,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大批的高层次专门性人才。但是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与专业学位的吸引力,就必须改变当前的类型规模结构,调整培养结构,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做到发挥个人优势。专业学位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把专业学位教育真正做好、做强,积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3
[2]吴启迪.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1
[3]周其凤.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把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l):l一3.
[4][5][6]万红友 孟冬花.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3)
[7]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8]杨频萍.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可忽略一个问题:专硕扩招,重数量更应重质量.新华日报,2011年第A07版
作者简介:戴金洲,湖南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方向。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问题;对策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述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讲话指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从单一的学术型学位起步的;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虽陆续开设了16种专业学位,但还很不完善。从社会需求来看,从事应用研究的研究生应该是更大量的,而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研究生队伍应该更加精干一些。”她还指出:“要进一步调整结构,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结构合理的研究生教育体系。”[1]吴启迪副部长在2006年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上讲话指出:“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抓住机遇,采取措施,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地发展。”[2]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每年都把专业学位列入工作重点之中,一直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和丰富学位类型,以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六种专业学位,自1991年批准试点、1992年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试办以来,我国专业教育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类型不断增多,特色日渐突出,质量不断提高,制度不断完善,“初步掌握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合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3]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的发展程度日益提高,特别是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更快更好的阶段,更突显出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走势等方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累积招生86.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招生24.6万人,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28.4%;在职攻读招生61.9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數的71.6%。[4]2009年3月11日,教育部规定在2009年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招生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5]2009年9月,教育部决定2010年在保证研究生总招生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从以往安排的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 到10%的比例安排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之中,并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比例调整为1:1。[6]2010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下达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确定2010年硕士研究生新增19个专业硕士学位,招生计划安排学术型研究生36199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10010人。经过这一调整和规定,201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整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比例已达到 24.67%。[7]再到2012年将占据硕士研究生数量的30%,全日制专业硕士3年内急速扩张,距离“2015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各占50%”的目标越来越近。
二、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面临的问题
1、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
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王墨妍说:“由于前两年专业硕士主要从学术硕士调剂而来,竞争小、门槛低带来的生源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对专硕含金量怀疑的主要原因。”[8]专硕考试不仅题目容易得多,而且竞争小很多,而且在调剂中规定,学术型可以调剂到专业学位,而专业学位不可以调剂到学术型,因此专硕的这种低门槛给人专业学位“二等公民”的错觉和质疑。2009年后教育部决定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但是从目前考生咨询的情况看,选择学术型硕士的人多,接受专业学位硕士需要一个过程,最重要的是家长、考生和用人单位转变观念。
2、对实践性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
众所周知,专业学位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实践在专业学位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现实层面,实践性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比例并不高。有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学术研究教学模式,甚至自身动手应用的能力也不是很强,给专业硕士布置的课题和论文跟传统学术模式一样,与应用型培养的目标相去甚远。其次是考核问题,怎么考?当前更多的是采取学术性评价的标准。这实际上是一种评价方式的僭越与错位。从招生到培养,到最后的学位授予,所采取的考核方式都是基于现有的学术性考试而设立的。比如在招生方面,考试需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政治英语全国统一,业务课一大部分也是全国统一,很难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色。在学位授予方面,与学术型硕士一样,仍然考核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也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的实践特性。第三是实践教学的质量问题,包括师资条件、设备以及物理环境的支持等。
3、实现差异化培养不容易
尽管各高校均出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但由于学制、专业性质及师资力量的差别,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参差百态。尤其是对于不少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阿里说,实现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差异化培养并不容易。师资不足,在不少人看来是专业硕士的软肋。很多在读的专业硕士认为,借力学术型硕士的师资开设课程,可能是解决专业硕士师资问题的最直接办法。教育部在2009年3月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由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指导工作。但是这点很多学校并未落实。
(二)对策
1、提高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专业学位。 目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以至于认为专业学位没有明显优势。其实专业学位颁发“双证”,而且很多專业都是两年毕业,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培养方式,有自己的市场需求。最近两年报考专业学位的人很多,不再是接收报考学术型研究生失败的学生,而且有很多学生报考,并且竞争逐渐增大。接受专业学位硕士需要一个过程,随着专业硕士种类不断增多,招生规模不断增加,人气带动了市场效应,其认可度和求职地位也在逐年上升。
2、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其教学质量。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是弥补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源与有工作经验生源的差距的主要手段。学校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工程实训平台、研究生科技基金以及开展各种科技竞赛等,注重吸纳和使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3、完善培养环节,加强培养质量。
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制定培养方案。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总体设定和安排由于应届本科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已较为明确,对“职业“的概念却非常模糊,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从这一实际出发,依据职业意识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设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和选择性。具体设置可考虑分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4个部分。合理的课程结构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模式的选择则是重中之重。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研究生自身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专题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学术讨论式、现场研究、模拟训练以及案例教学等。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标准,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线,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视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其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我国专业学位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知名度也不断提高,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大批的高层次专门性人才。但是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与专业学位的吸引力,就必须改变当前的类型规模结构,调整培养结构,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做到发挥个人优势。专业学位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把专业学位教育真正做好、做强,积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3
[2]吴启迪.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1
[3]周其凤.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把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l):l一3.
[4][5][6]万红友 孟冬花.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3)
[7]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8]杨频萍.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可忽略一个问题:专硕扩招,重数量更应重质量.新华日报,2011年第A07版
作者简介:戴金洲,湖南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