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开四季,匠造美千年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hu1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间房,一盏灯,一杯茶,一竹竿彩色丝线,他在这里一坐就是11年。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每每读到这样的词句,脑中便是一幅少女游春图。娇媚春花在鬓间绽放,美则美矣,却难免失了枝头风采。千年以前,聪明的手工匠人就用巧手慧心制成各式惟妙惟肖又明艳夺目的绒花。
  赵树宪是江苏省绒花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延禧攻略》热播后,作为剧组绒花制作人的他意外“走红”,前来参观绒花制作的人络绎不绝,他却依然心如止水,有条不紊地理丝线、打绒条……一方工作台,就是他的全世界。
  指尖绒花,倾注毕生深情
  前来参观的,有不少老年人。踏进门槛,我就看到了他们的眼睛在发光。一位老奶奶激动地说:“真没想到现在还有人在做绒花,这就是我们小时候逢年过节都要戴的花,大人小孩都喜欢!”
  据许多老南京人讲,绒花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很流行。当年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的花市大街上,每家店铺都能买到绒花。然而在今天,问及是否还知晓其他绒花制作者时,赵树宪轻轻地摇了摇头。
  与绒花结缘,是在1973年。初中毕业后,赵树宪被分配到南京工艺制花厂绒花车间当了一名学徒工。那时候,正是绒类制品对外出口的黄金时期,花鸟鱼虫等动物造型特别受外国人欢迎。绒花厂规模很大,仅绒花车间就有约40名员工。有人对接订单,有人负责设计,工人们干劲十足,年年都是创外汇的领头兵。
  赵树宪是从最基本的“滚绒”开始学起的。由于订单多、劳动强度大,他每天至少要做七八百根绒条。做绒条看似简单,其实特别考验基本功。赵树宪说,现在他正在做的手艺,全是师傅教的。他细细比对好几种颜色的蚕丝,理好固定在工作台上,再用被火软化过的铜丝段夹住,大剪刀“咔嚓”一声剪下后,他双手捏住铜丝两端轻轻一搓,就变成了一根螺旋状的绒条了。绒条需要的长度不同,需要截取的丝线长度就不同;渐变的色彩,要靠前期配线、选色,后期不可能再补色,这全靠经验。
  渐渐地,赵树宪越来越熟练,也不再满足于在流水线上轮岗了。老师傅们看到年轻人来学习绒花,特别高兴。“没过多久,我从流水线进了设计室,成为了知名手艺人周家凤的助理。设计与流水线操作不同,它需要不断创新,才会有更多的订单。”渐渐地,从熟绒、染色、制作铜丝的初期准备,到制作过程中的劈绒、勾条、打尖、传花、粘花等操作流程,赵树宪都掌握得十分熟练。
  然而,上世纪80年代初,绒花厂倒闭了,传统艺人纷纷转行。赵树宪割舍不下这门手艺,工作之余一直持续做绒花制品。2006年,南京绒花被评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树宪被评为省非遗传承人。两年后,南京民俗博物馆邀请赵树宪进驻馆内,绒花工作室最终落地南京老城南。一间房,一盏灯,一杯茶,一竹竿彩色丝线,他在这里一坐就是11年。
  着意创新,引领设计时尚
  传统,是不能忘记的。赵树宪为恢复传统绒花样式做足了功課。如今,工作室展览着许多代表着传统经典的凤冠、鬓头花、胸花以及动物类绒制工艺品,让南来北往的游客们惊喜不已。问及能否购买,赵树宪遗憾地说:“不能卖,卖了就没有了,放在这里的都是给大家看的,订单排到半年后了。”
  创新,才能给予绒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赵树宪不断构思着绒花的新样式,还制作了胸花、插花、装饰画等符合现代审美的物件。
  制作高端定制产品,更是赵树宪的重头戏。在2012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龙女郎”姚星彤身着“绒花若雪”礼服亮相,艳压群芳。依照设计师劳伦斯·许的设计稿,赵树宪精心设计并制作了礼服胸部和下摆装饰的孔雀造型。据悉,从礼服腰部垂下来的“孔雀毛”是用长约五六十公分的绒条制作,顶端还仿照孔雀毛做成圆形,确保走起路来随风摇摆。胸部的绒花造型如同孔雀羽毛一般次第排列,层次感十足,色彩过渡自然流畅。
  其实,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及以前许许多多的影视剧作品中,演员都佩戴了赵树宪制作的绒花头饰。“现在影视剧里出现的绒花,大都是根据史料复制出来的。”赵树宪说,“其实,早在2008年,我听闻李少红导演想重拍《红楼梦》,就辗转联络到她,想把薛姨妈派周瑞家的送出去的12支宫花(绒花)给做了,然而剧组已经定制过了。”问及是否遗憾,赵树宪平静地说:“不同艺人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如果是我去做,它(宫花)可能是另外的样子。”
  除了与影视界合作外,赵树宪与爱马仕、帕尔马香水等时尚品牌的合作也不少。在与爱马仕设计师张雷合作橱窗设计时,赵树宪听从他的建议,用绒花工艺制作了1.6米长、色彩斑斓的大羽毛,成品出来后,对方欣喜不已。
  初心不变,只做本色自我
  成名,对赵树宪来说毫无影响。“之前就是这样过的,现在也是,以后也会是。”说话间,赵树宪拿着一把大剪刀,以目光为尺,熟练地剪下并制作出数根绒条,不多不少、不差分毫。问及多少天才能做出一朵绒花,他说:“看情况,一般要两三天。”如今,赵树宪已年逾六旬。他坦言,视力比以前差了许多。工作室有五名女徒弟,她们专心致志地重复着这门古老的手艺,非常专注。在满室绒花的映照下,年轻的面庞显得愈发美丽。“我是非常开放的,只要学徒们想学的,我都毫不保留地教。”赵树宪说。
  同时,赵树宪一再强调,绒花制作虽是非遗项目,然而在他看来,它就是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有着与许多行业一样的苦与乐。“不用夸大,不用戴帽子,我就是靠绒花手艺吃饭的老百姓。”无论如何,传承千年的绒花工艺在当代生活里,以各种形式向世界展示着独特的芳菲,于中华文化传承也是一种贡献。
其他文献
摘 要:梁衡先生有多篇文章入选全国教材,究其原因是他的散文很好地把握住了“小”与“大”的辩证关系,以“小”为落脚点、创新点、出發点,并写出细节感,从而最终发展成我们所熟悉的“大事、大情、大理”。文章借助具体例子分析梁衡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努力为语文课堂教育实践和中学生写作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小”与“大” 化虚为实 点面结合 贯通思考  梁衡的散文,一开始的确给人“大”的感受
期刊
社群是一片土壤,能够长出很多东西。社群内容产品带有强烈的人格,背后还有社交属性。  距《久赢真经》出版已经过了9年,那时候的王挺,更像是一位心理学家,在书中用自己的职业销售经验解析销售者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王挺的志向更为远大,他喜欢的行业充满挑战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较量中,他凭借“魔漫相机”用户数破亿大放光彩。  时代在变,产业在革新。如火如荼的创业潮流引领着时代的号角,很多人置身其间却蓦然
期刊
内容付费或知识付费从来不算什么新的概念。  孔子在中国最早办私学,曾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送来十条干肉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公元 7世纪,唐朝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向市民供应历书、经文等,出版业正式登场。  1465年前后,中国民间创办《京报》,公开出售,这是报纸的原始形态。  人们一直愿意为内容掏钱,这已成为天经地义之事。只是现在内容付费有了别样涵义。当下,时间碎片化,
期刊
知识不仅是有价格的,而且还可以溢价。  人生不能失去昂扬之气  上世纪90年代初,周源的爸爸买了一台386笔记本电脑。每次爸爸打开笔记本电脑工作,都是周源最激动的时刻,他站在爸爸身后,看不懂也舍不得离开。如果能亲手触摸一下键盘,那该有多好。正是这种渴望,让他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兴趣,读大学时,他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考研前,周源做好了充分准备,有种志在必得的感觉。但考完试的感觉并不好,他开始担心考不
期刊
“我得到的一切,只因为我的背后有诗人妻子……”  著名旅美画家李自健,人称“艺术游侠”。30年来,他持续奔走在30多个国家与地区举行全球巡回个人作品展,获国际和平特别贡献奖。在李自健美术馆建馆两周年前夕,李自健满怀深情地说:“我得到的一切,只因为我的背后有诗人妻子……”  与妻子的浪漫邂逅  1982年,李自健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回到湖南,在长沙群众艺术馆就职。他联络长沙美术界的精英,创建起湖
期刊
1  一晃儿,离开旧金山差不多二十年了。1997、1998年,我在那座城市住了两年,和荒田处得很熟,常来常往。自离开后,与荒田兄再未谋面,但是时有电话,也时见他的新作;他出版了新书,也都寄给我。  年初,收到荒田兄的三本书,都是去年的新书——《刘荒田散文精选》《刘荒田小品文精选》及《天涯住久》。荒田大多的文字,虽然读过,但暇时也会再翻阅。每每再读,都会笑意油然,我感叹他的精明。他是我见到的最勤勉的
期刊
如果有一个时代,让我想留在那儿,我希望是我写作的那个时代。  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李诞,从愤怒的文艺男青年,成长为迎合时代的段子手,只是,嘻皮笑脸之下,他还保持着一根温柔的刺,阵痛让他无法成为一个彻底装睡的人。  那一刻,决定跟世界同流  李诞出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学时,他文艺青年的气质初显,戴着800度的近视镜,忧郁沉闷。他自命不凡,读书写诗,总考第一,是老师眼里前途无量的好学生。高中时,
期刊
窑变,是火的艺术,对于瓷绘艺术是天赐良机。  瓷绘艺术更多的是采用窑变产生的不可预知的自然变化肌理,从而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神秘而唯一。窑变即天工,也人巧,因此,艺术的效果常出人意料又在意想之中,这也是窑变最具艺术魅力并耐人寻味之处。  我以新意象思维出发,使绘画创作过程充满玄机。重要的是摆脱了以往的传统思维模式和笔墨定式,使绘画过程更加自由,用激情的笔触与有序的肌理自然交融,使釉色在气韵中涌动,
期刊
我相信,艺术能够带来和平。——前泽友作  日本千叶县西北郊的一片小树林里,几个七八岁的男孩蹑手蹑脚地靠近一丛灌木,其中一个小男孩麻利地伸出手,捉住了吸吮叶汁的黑色甲虫。“快,装起来!”旁边的小伙伴拧开瓶盖,拿着甲虫的男孩把它丢进了满是昆虫的瓶里。这个男孩就是现在被称为“日本马云”的前泽友作。  “前泽,我们捉得很多了,回家吧!”“不,都是黑色的甲虫,一点也不好看。你们先回去吧,我要捉住一只最漂亮的
期刊
在共享經济时代,知识也不例外。从免费到付费,从一次性消费到形成长期消费习惯,知识共享也从“1.0时代”来到了“3.0时代”。  内容付费,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内容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从2016年开始,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揭开了内容付费的大幕。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一个多月,获得100多万微信用户的访问。随后,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