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b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窑变,是火的艺术,对于瓷绘艺术是天赐良机。
  瓷绘艺术更多的是采用窑变产生的不可预知的自然变化肌理,从而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神秘而唯一。窑变即天工,也人巧,因此,艺术的效果常出人意料又在意想之中,这也是窑变最具艺术魅力并耐人寻味之处。
  我以新意象思维出发,使绘画创作过程充满玄机。重要的是摆脱了以往的传统思维模式和笔墨定式,使绘画过程更加自由,用激情的笔触与有序的肌理自然交融,使釉色在气韵中涌动,绘画的过程中没有矫揉造作之气,画面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面貌,获得思维上的灵感和灵动而鲜活形象。如果将此法善用,应物随形,取色应时,机巧有序,随势应变,这每一次的创作都是因“窑变”而成为艺术形式上的飞跃,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
  创新求变是当今绘画探讨的课题。从顾恺之“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论述到倪瓒的“逸笔草草聊写胸中之意气”,再从苏轼“胸有成竹”之说到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提升,都表现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中国绘画的传统品评原则。
  绘画之事,不仅动手,更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是意象传递不断深化再由意境不断升华的过程。思辨,如同窑变,创作的过程就是精神炉火的煅烧过程,窑温决定了作品的高度和硬度。绘画有画前立意构思,希望观者感受到并尊重原始创意,有的则注意绘画过程中的偶发性,从中随机应变,画意在过程中诞生,瓷绘则更能体现这一过程;再者,就是追求作品完成之后的妙悟,不是用作品直白地表示,而是更强调作品与观者互动的视觉效果,诱发观者的思维让其作品完善,求得画外音、象外象的效果,这种意象的表达是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新意象绘画从精神上的自然开放。
  瓷绘艺术是借以自然之形态重塑自然,在这样自然而然的创作中,让不同的靈性在某个临界点上出现境化,心境与物镜最神圣的契合。通过窑变的作品远视整体,去感受意念主导的山脉走势;细观局部,具体可见自由创作的痕迹,一块颜色,一点肌理,随性而自然。那些莫须有的形与色,真正能引导观众产生出属于自己的心灵臆想,进入灵魂遐想的天地,其作品将发人深省、直指人性,那么艺术家与作品以及观众彼此将有所激发互动,其中灵性的脉冲使我们对于生命的真谛有了惊鸿一瞥。
  真正吸引人的是作品灵魂的部分,激动人心的是艺术家把握的自然灵性的机缘,给作品注入生命。窑变是瓷画艺术的独特手段,从有意到无意,从有形到无形,经过炉火的高温炼就,人造天成,一次又一次在不断地轮回与转化,每一步从思维到煅烧都是动态的和开放的,无不体现出一种艺术生命自由鲜活的态势。窑变“随由人作,宛若天开”,由此展开的每一次新意象瓷绘艺术创作都会有它独一无二的新面貌。
  讲意境、重表达,是中国绘画特征之一。瓷绘艺术借以新意象思维的传递,是将流动的意境定位于画面,使视觉在有形与无形之间游走,记录时间未知的神秘,启动心灵空间的延展。由思维方式的不同到绘画材料的不同,由瓷釉窑变所形成的画面介质的偶发与天然,可以肯定地说瓷绘艺术作品是独一无二的。
  总与书相关
  8月30日《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先生在微信上说:今晨,我们敬爱的师长,《山西文学》原主编、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李国涛(高岸)先生辞世,终年八十七岁……
  加入编辑团队后,发现先生的名字列在杂志“学术顾问”的名单上,以我之前对先生的侧面了解,这“顾问”是够格的。由于要在微信上发一篇以编辑部名义发出的纪念文章,而我偏偏又不够怀念的资格(在我来编辑部前四五年,先生因身体原因已不再写文和投稿),所以只能临时收集先生和杂志社的交往史。在信息检索过程中,发现先生从1980年办刊起就是杂志的作者,先后撰稿二十余篇;而最为感动的是,2010年到2012年,也即先生进入八十岁后,还在杂志上发表了六篇文章。2009年先生发过一篇《忆〈名作欣赏〉里的一幅画》,在开头先生说:“我曾与《名作欣赏》有过不少联系,所以也比较注意它。记得《名作欣赏》2000年第2期的内封上,登过一幅美国当代画家安德鲁斯·怀斯的名画,题为《炒栗子》……”于是先生开始回忆这幅画给他带来的审美愉悦。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先生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看到了先生一边为杂志写稿影响读者,一边享受读者的阅读权力。而先生离世的遗憾在这种追溯中也得到缓和,毕竟杂志曾让先生的一部分“小文章,大道理”(苏华先生语)得以传播,而杂志上的文章也曾让先生激动不已、浮想联翩,他们曾经在精神上相伴多年,这是一本杂志和一位文人最完满的友谊了。
  最近集中向一批“70后”“80后”年轻学人约稿,在信中我“先入之见”地以为这些我的同龄人没有听过《名作欣赏》,所以总是先洋洋洒洒地介绍一番。而最先回信的两位学人打消了我的这种顾虑,中山大学的许健老师在微信中告诉我,小时候,就经常翻阅母亲订阅的《名作欣赏》,我的约稿信勾起了她的阅读记忆。当天晚上就收到了许老师的稿子,我想她小时候和杂志建立的缘分就这样续上了。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的汤达老师在回信中说,他大学时代经常在图书馆看《名作欣赏》,看到我的约稿信很是激动,表示要准备一篇理想的稿子交给我。我的约稿信,成为这两位曾经的读者向作者跨越的桥梁,我高兴地看到他们在一本杂志上的身份转换,从接受者向输出者的转变。他们将以另一种形式参与进杂志的生命中来,杂志也以另一种形式参与进他们的精神生命中来。
  说到这里,想起了李国涛先生晚年出过的一本书《总与书相关》,那就把书名借过来作为手记的标题吧。
其他文献
摘 要:元遗山是继杜甫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集大成的杰出诗人。本文主要探讨了其对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四大家诗风的师法与承继。元遗山的诗作不仅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因素,而且从各方面对前辈名家的精华均有吸收。他是在兼收并蓄、转益多师,无体不工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总体风格,具有承先启后之功的宗匠。  关键词:元遗山 李杜苏黄 继承  元遗山是继杜甫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集大成的杰出诗人。过去文学史上
期刊
摘 要:近几年,古体诗词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格律诗创作依据什么韵,是平水韵?还是新诗韵?依据何书为是?一些问题只要理论上搞清楚,自然就會迎刃而解。韵在嘴上,是读出来的,而不是韵书上写出来的。  关键词:古体诗词 诗词创作 用韵 平水韵  近几年,古体诗词创作队伍不断壮大,频繁遇到朋友们关于诗歌押韵问题的讨论。格律诗创作依据什么韵,是平水韵还是新诗韵?依据何书为是?在以前,我不觉得这是问题,可现在却成
期刊
刚刚过去的第十五届中国动漫金龙奖,花落南京科幻作家墨熊。他从2008年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末日祷言》后,笔耕不辍,成为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评价道:“墨熊的文字,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精彩的情节和画面描绘,带领我们进入他所构建的世界……像這样的科幻作品,才是当下最应该突破的方向。”  墨熊用自己的语言,宣示着科学幻想的无限广袤,而在每一个人物的塑造中,他反思着人
期刊
摘 要:梁衡先生有多篇文章入选全国教材,究其原因是他的散文很好地把握住了“小”与“大”的辩证关系,以“小”为落脚点、创新点、出發点,并写出细节感,从而最终发展成我们所熟悉的“大事、大情、大理”。文章借助具体例子分析梁衡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努力为语文课堂教育实践和中学生写作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小”与“大” 化虚为实 点面结合 贯通思考  梁衡的散文,一开始的确给人“大”的感受
期刊
社群是一片土壤,能够长出很多东西。社群内容产品带有强烈的人格,背后还有社交属性。  距《久赢真经》出版已经过了9年,那时候的王挺,更像是一位心理学家,在书中用自己的职业销售经验解析销售者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王挺的志向更为远大,他喜欢的行业充满挑战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较量中,他凭借“魔漫相机”用户数破亿大放光彩。  时代在变,产业在革新。如火如荼的创业潮流引领着时代的号角,很多人置身其间却蓦然
期刊
内容付费或知识付费从来不算什么新的概念。  孔子在中国最早办私学,曾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送来十条干肉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公元 7世纪,唐朝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向市民供应历书、经文等,出版业正式登场。  1465年前后,中国民间创办《京报》,公开出售,这是报纸的原始形态。  人们一直愿意为内容掏钱,这已成为天经地义之事。只是现在内容付费有了别样涵义。当下,时间碎片化,
期刊
知识不仅是有价格的,而且还可以溢价。  人生不能失去昂扬之气  上世纪90年代初,周源的爸爸买了一台386笔记本电脑。每次爸爸打开笔记本电脑工作,都是周源最激动的时刻,他站在爸爸身后,看不懂也舍不得离开。如果能亲手触摸一下键盘,那该有多好。正是这种渴望,让他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兴趣,读大学时,他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考研前,周源做好了充分准备,有种志在必得的感觉。但考完试的感觉并不好,他开始担心考不
期刊
“我得到的一切,只因为我的背后有诗人妻子……”  著名旅美画家李自健,人称“艺术游侠”。30年来,他持续奔走在30多个国家与地区举行全球巡回个人作品展,获国际和平特别贡献奖。在李自健美术馆建馆两周年前夕,李自健满怀深情地说:“我得到的一切,只因为我的背后有诗人妻子……”  与妻子的浪漫邂逅  1982年,李自健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回到湖南,在长沙群众艺术馆就职。他联络长沙美术界的精英,创建起湖
期刊
1  一晃儿,离开旧金山差不多二十年了。1997、1998年,我在那座城市住了两年,和荒田处得很熟,常来常往。自离开后,与荒田兄再未谋面,但是时有电话,也时见他的新作;他出版了新书,也都寄给我。  年初,收到荒田兄的三本书,都是去年的新书——《刘荒田散文精选》《刘荒田小品文精选》及《天涯住久》。荒田大多的文字,虽然读过,但暇时也会再翻阅。每每再读,都会笑意油然,我感叹他的精明。他是我见到的最勤勉的
期刊
如果有一个时代,让我想留在那儿,我希望是我写作的那个时代。  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李诞,从愤怒的文艺男青年,成长为迎合时代的段子手,只是,嘻皮笑脸之下,他还保持着一根温柔的刺,阵痛让他无法成为一个彻底装睡的人。  那一刻,决定跟世界同流  李诞出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学时,他文艺青年的气质初显,戴着800度的近视镜,忧郁沉闷。他自命不凡,读书写诗,总考第一,是老师眼里前途无量的好学生。高中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