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站上高手的赛道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8月23日。田径世锦赛百米飞人大战开始。牙买加名将博尔特以9秒79的成绩夺得冠军。在第2道的中国选手苏炳添取得10秒06的成绩。在本次世锦赛上。苏炳添创造了百米9秒99的好成绩。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进入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的中国人。
  今年5月31日,在国际田径联赛尤金站,苏炳添跑出了9.99秒的成绩。过去这个项目的9秒区一直为西非黑种人所占据。苏炳添则成为黄种人的第一人。从日本短跑名宿伊东浩司在1998年的曼谷亚运会上跑出10秒整纪录以来。黄种人花费了17年,才跨过这道速度的门槛,国内媒体纷纷对此加诸盛誉。称赞苏炳添是短跑的“亚洲之光”。
  创造历史的荣誉是确定的,但9.99秒这个成绩还不完全属于苏炳添的身体。比赛结束的当天晚上,他的腿部抽搐了。突破亚洲人速度极限的结果是,肌肉的承受能力也超出了极限。教练和曾经的队友们都看出来。他在最后30米有点动作变形。身体的核心力量已不够支撑他保持完美的跑姿和节奏。他能否再次承受住这么强大的爆发力对身体的冲击。再次跑出“像飞机升空一样”美妙的节奏感。再次稳定地跑进10秒,是苏炳添要面对的疑问。
  百米短跑被称为田径场上的“王中之王”。奥运会上,百米短跑比赛进行时。其他项目都要暂停。这样的礼遇可以看作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致敬。百米短跑表现人的爆发力和速度极限。展示^体最原始的美感和能量。它是最简洁的运动,没有障碍物,不需要工具。甚至连弯道的技巧都不需要,运动员只需要迈开大腿。挥动手臂。驱动身体快速向前。但它又是技术性最高的项目。运动员要保持像—把大开大合的剪刀那样圆润精确的跑姿。并在短短十来秒的时间里,将力量逐次分配给身体,完成起跑、加速、途中跑和冲刺的阶段转换,使奔跑出现快而不乱的节奏——这是看台上山呼海啸的观众想象不到的技术空间。
  在尤金站跑出9.99秒后。苏炳添晚上睡前常常会回想这次奔跑的全程,他要做的是记住当时的感觉。并在跑道上一再重现它。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跑。将这种感觉固定下来。直到肌肉和大脑都打下烙印。
  天赋
  赛场之外的苏炳添,是一位身材并不特别醒目的小个子年轻人。对专业田径运动员来说。身体就是他们的才华,有人一看就拥有压倒性才华。有人拥有马马虎虎的才华。也有人只有难以称为才华的才华。很难一眼就对苏炳添进行归类——看上去也让人觉得健康强壮。可不会就此确定他是一位亚洲顶级的短跑运动员。虽然黝黑。但皮肤光滑,甚至给人干净白皙的印象。说话时常常看着对方的眼睛,眼神虽然锐利。但并不咄咄逼人。是那种冷静观察、沉稳分析的眼神。其中有一种自然而然。能感染他人的镇定。
  这种性格被认为是苏炳添的天赋之———不容易紧张,具备相当程度的自我放松能力。美国著名短跑教练温特说过:“教会任何一个田径运动员掌握放松的能力。会取得好的,甚至惊人的效果。特别是对短跑运动员的成绩起很大的作用。”美国田径名将刘易斯也这么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比赛时要保持注意力集中。同时要非常放松,在50米以前我加速。然后只要放松肌肉,越是放松速度保持就越好。因此。我自70米至终点比任何人都跑得快很多。”一项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研究表明:短跑运动员的百米跑成绩由10.9秒提高到10秒的诸多因素中。爆发力的提高占20.57%。力量的加大占12.34%,而放松能力的改善占到21.57%。
  当苏炳添还在中山市古镇初级中学的田径训练队时。启蒙教练杨永强就发现了他这个特质。杨永强是在学校的篮球架下发现他的,这个故事随着苏炳添在国内跑坛崭露头角。已经被讲述过很多次——一天放学后。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比赛谁能跳起来摸到篮球架,苏炳添刚进初一,身高只有1.55米,却表现出了与个子不相匹配的爆发力,他很轻松地摸到了篮球架,于是在旁观战的杨永强将他召进了学校的田径队,每天放学后跟着做做基础训练。
  当时的古镇初级中学并不以短跑见长,尽管有田径部,但只是体育老师杨永强统管各种项目,没有短跑的专职教练,也有些年头没拿到过市里的短跑奖牌。刚入队时,苏炳添的表现并不起眼,甚至两年都没有参赛资格,只是每天跟着田径队训练一个小时,没人督促,也没人鼓励。多年后杨永强回想起来也觉得奇怪:“他每次都按时到。放学后就来,跟着做完练习就回家,既不多话,也没旷课过。”就这样默默无闻跟练了一年多,直到初二才有机会跟着杨永强去看镇运动会的比赛,给参赛的短跑选手做后勤,帮着在地上砸长钉子固定起跑器。
  但随着身体发育,苏炳添逐渐表现出了短跑的天赋。他初三时长到1.65米,在同龄人中倒不是可以拿来炫耀的身高,但在每周的测试上能跑到11.5秒左右,跑姿非常协调流畅。当时古镇体委主管田径的总教练陈丽英记得,第一次看苏炳添跑步的印象是“步频快,自然动作很好。有的人跑起来很用力,但就是不向前。他跑起来很轻松,却有很‘去’的感觉”。2006年中山举办市运会,古镇没有合适的100米运动员参赛,杨永强刚好上镇体委办事,就随口说了一句“让苏炳添去试试吧”。他在这次市运会上跑了ll.3秒,只比第一名差百分之一秒。
  这是苏炳添踏上专业赛道的开始。除了成绩之外,他镇定自若的性格更给人留下印象。“我们带孩子出去比赛,紧不紧张一眼就能看出来。赛前四处张望,脸色紧绷,不停跑厕所,前一晚睡不着觉,各种状况……但从来没有看到苏炳添这样。”杨永强回忆,“市运会那次跑完后,因为成绩不错,有教练来问他,他也很淡定,就说有什么去问我老师。”或许因为这种镇定的天性,苏炳添在比赛时有极高的专注度。陈丽英曾多次带队去市里参加比赛,这位教练说:“有体育特长的孩子一般都调皮好动,相互打闹,常常会忘记做赛前准备,需要老师一再去提醒,但苏炳添比赛前会自己默默地做好准备活动,不听别人讲话,也不跟人打闹。”
  要说成绩的话,当时在他上面还有不少人。虽然成为地方赛事上的热门人选,仍然还不是让人一眼就下定决心要培养的种子选手。陈丽英曾带着苏炳添几次去市体校,两位男教练都没有看上他,觉得他身材太矮,将来没有发展空间。但对有能力洞察运动员素质的人来说,苏炳添无疑是个充满魅力的选手。他不是那种天才型运动员,看一下外表就让人心悦诚服,但反过来说,他那样的身材竟能跑出这样的成绩,说明他身上必定有特别的地方。   教练
  袁国强看起来和苏炳添是同类型的运动员,他身高不到1.70米,却创造了中国男子百米电子计时的第一个全国纪录,之后又两次打破自己的纪录。他拥有小个子运动员天生的高步频以及不太容易获得的大步幅,还有因为身体而不容推翻的自信:“百米短跑没有障碍物,运动员只需要不停地翻动双腿向前跑,对身材的限制是最小的。”他现在是苏炳添的教练,钻研的是如何将步频、步幅与身体条件完美结合的理论。
  袁国强从2007年开始带苏炳添,他对这个年轻人的第一印象是“跑起来很协调,像一个球”,而他的任务是帮苏炳添“把小球变大球”。也就是说,在保持高步频的前提下,加强他的核心力量,增大步幅,同时保持动作协调和流畅节奏—这是一件技术含量相当高的事情。
  都是广东人,都是小个子的百米选手,让这对师徒间有不同寻常的默契。苏炳添冷静地坚守自己的节奏,扎扎实实地独自消化训练计划,训练结束后会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在训量,应该怎么练,应该注意些什么。袁国强也相信自己会动脑思考的苏炳添。“训练上的自觉性是苏炳添的一大优点。”袁国强说,“他看中了一件事就会认真去做。比如他想着破10秒,他的训练就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即使是比较枯燥的力量训练,他每次都做得很足、很认真,不会说坐在那里聊天或者拿着手机看,属于那种投入、敬业的运动员。”训练场上的他们看起来保持着彼此都感觉舒适的共生关系。袁国强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发号施令,也不会亢奋地大声喊叫,鼓吹“精神论”,只有回放跑步视频时,他们才在一起用粤语低声交流。
  袁国强和苏炳添最重要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有着平静的野心。不管生性如何稳重,不说大话,不做夸张或者戏剧化的表演,但都不能妨碍他们的野心勃勃。或者说,野心勃勃就是优秀短跑运动员的基因之一。如果没有极强的求胜欲望,没有那种在枪响后不管不顾闷头向前,在咫尺之间的对手用速度荡开的气流里,跑出自己气流的气势,就不可能成为顶级的短跑选手。
  苏炳添的野心是跑出自己的个人最好成绩,站上奥运会前八的赛道。袁国强也有相似的野心,他告诉过苏炳添,自己曾经有机会参加1988年汉城奥运会,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这是他运动生涯中最遗憾的事。“训练两年就能达到健将水平,说明他确实是个苗子。”袁国强说,他更关注队员的成长性,因为他有更远大的目标,就是寻找到身体和意志都可堪挖掘的选手,精心培养,将他送上一流高手的赛道。
  索洁据《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网等整理
其他文献
8月26日起,北京电视台特别定制的抗战传奇大戏《左手劈刀》登陆北京卫视红星剧场,每晚两集连播。该剧由北京电视台、浙江唐德影视、北京唐德国际文化、北京儒意欣欣影业、北京起点影视联合出品。著名导演连奕名自导、自演,剧中会集连奕名、黑子、李润成、白海涛、徐梵溪、管乐、王彤羽、乔大韦、韩青、叶静等一众优秀演员,更有老戏骨斯琴高娃、倪大红的特别加盟,共同演绎这部横刀立马、决战沙场的抗战传奇。该剧也是北京电视
期刊
600多年以前,有一个名叫郑和的中国人,他统领着一支庞大的船队,先后用了28年的时间,七下西洋,航迹远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谱写了人类历史上,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壮丽篇章。  在郑和的船队出发87年之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才横渡了大西洋,到达了被他误认为是亚洲岛屿的美洲新大陆;92年之后,葡萄牙人达·伽马才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沿着郑和当年开辟的航线,抵达了印度西海岸;11
期刊
刘翔在电视荧幕上出现的那一刻,不少无法忘记他过去的人还会骂一句“怎么还有脸出来?”其实一个运动员从赛场的主角到旁观者,个中的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况且他去的还是鸟巢,曾经让13亿国人失望的地方。这也是刘翔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勇气,因为不管是不是运动员他都会是各路人的焦点,能够转身再次出现在13亿观众面前,只有刘翔。况且他的解说还是很专业的,在这个位置上他扳回了一局。  曾经刘翔是中国的巨星
期刊
那一年我去采访谢铁骊  闻得忘年交老友、著名电影导演谢铁骊离世的消息,心中充满了绵绵的追思和缅怀,不由得记起了1984年我前往苏州探访谢铁骊拍摄电影《清水湾淡水湾》时许多难忘的情景……  看着这张我和谢铁骊、谢芳、张金玲合影的照片,不禁忆起那一段往事:上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一件放弃巨额遗产宁愿通过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轰动。这便是苏州丝绸厂的青年女工杜芸芸的真实故事。曾
期刊
由老前辈谢觉哉的书信选编而成的《谢觉哉家书》近日出版。穿越3个世纪的人物、事件、墨迹和思考凝结在一部书信集中,其深邃与厚重自不待言,出乎一般读者意料的,此书的编者不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却是一位著名的电影导演——谢老的儿子谢飞。曾引起热议的《湘女潇潇》《香魂女》《我们的田野》,均为谢导的大作。但是,“家书”令我瞩目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谢老的家书是写给不同的两个家的。  谢觉哉,湖南宁乡人,生于1884
期刊
我在街道活动中担任主持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近日,在街道社区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活动中,我担任了重要的主持任务,且同时演出了朗诵并任合口昌指挥,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主题教育活动借用北京市气象局礼堂进行,会场庄严肃穆,社区全体党员用昂扬的抗战歌声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用炙热的红心怀念无数牺牲的烈士。主席台上巨大的屏幕不时播放着记录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影像资料。1937年7月7
期刊
热爱唱歌的孙吴霖,曾在2012年夺得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月冠军,随后他进入CCTV-7频道,担任《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主持人。生活中他却满怀悲情一患脑梗塞后遗症的父亲意外走失了!他多方寻找无果,最后干脆辞去央视主持人的工作,驾驶着一辆“寻亲大篷车”在茫茫人海中穿梭……  团聚前夕慈父走失,央视主持人心碎了  2012年8月12日,唐山一家酒楼,一场热闹非凡的婚礼正在举行。宾朋们都对新郎孙昊霖的励
期刊
今年83岁的傅小石,毕业于中央美院。25岁那年,他被打成右派,发往南京中山陵劳动改造。  1961年,年轻貌美的王汝瑜被调到中山陵工作,报到当天她迷路了,便向门口打扫卫生的小伙子问路。小伙子为人彬彬有礼,举手投足颇见修养,给王汝瑜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她从同事口中得知,这个小伙子竟是大名鼎鼎的画家傅抱石的长子傅小石。  一幅“美女图”绽开情缘  当时,王汝瑜还不知道,早在4年前傅小石就被错划成了右派
期刊
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该剧为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当年刚步入影坛的张甲田出演了主要角色。当年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横空出世,不但轰动一时,同时也创下中国电视剧多项第一。在张甲田早期的履历里,电视剧的数量不多,但部部经典,1984年,张甲田主演的电视剧《穷街》曾先后获得国内外大奖。1985年,著名作家刘知侠的小说《铁道游击队》被搬上荧屏,剧中的刘洪大队长由张甲田
期刊
《地道战》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主演。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截至2012年,已创造出共30亿人次观看的纪录。朱龙广凭借扮演《地道战》中男主角高传宝而一举成名。  “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朱龙广扮演的《地道战》中的高传宝的经典台词,一直流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