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春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q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怨春归迟,几番踏青时。
  窗外芳菲知,轻吟红杏词。
  婉逗菇涼: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我有“桃花流水鳜鱼肥”。
其他文献
王冕的梅画得真好,很多人看了他畫的梅,竟忍不住要爱上那花和树。  他的梅大都清简,瘦瘦的一枝斜斜探出,只开出几朵让人怜惜的、倔强的红白花朵,却都翻作墨色,明白地昭示出梅花真正的美。花少,也不明艳,才更见精神。如果动辄满树梅花,远望像是着了火,旺得噼啪作响,挂在大财阀或小官人椅后作背景,颇有喜相,却远离了梅花的内在。  就是这样,小情小调能够自娱自乐,而大悟大道却可以撼动人心。  王冕的梅是用血画成
期刊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是她的大喜之日。下花轿时,脚上的绣花鞋掉了,她记得以前听谁说过这是凶兆。  当晚,月色凄寒。盖头久久没被掀开,灯花大抵瘦了,他坐在太师椅上,翻书不语。这是五年后,朱安再次见到他,清冷而倨傲。她瞥见墙角的一只蜗牛一点点向上爬,很慢,就像时间一样。  五年前,由父母做主,她成了周家的媳妇,两家约定年底完婚。他是江南水师学堂的学生,祖父是京官,但听说犯了错,家道便也中落。朱家经商,
期刊
阿娇记得,第一次见到刘彻是在父亲的寿宴上。他被母亲牵在手上,好奇而机灵地打量着陌生人,最后将视线定格在她的脸上,那眼神清澈透亮,像御花园中汩汩的湖水。  阿娇听别人说,她和刘彻的缘分本是一场政治交易。刘彻的母亲王美人想当皇后,而她的母亲作为王朝的长公主,为了延续皇宠,想将女儿捧为未来的皇后。于是,她们处心积虑地将当时的太子刘荣推了下来,又顺利扶植刘彻做了太子。  不久后,阿娇就嫁给刘彻,成为太子妃
期刊
生死悲欢总关情,仿佛是霍小玉一生最恰当的概括。一个情字,似乎写尽了故事的全部,黯淡了余下的时光。她本是霍王的小女儿。后来霍王谋反,事败而亡,其妻女皆沦落娼门。  那时霍小玉只有十五岁,即使沦落风尘,依然渴望纯真的爱恋。所以,李益适得其时地出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青衫少年长于书香门第,二十岁便中了进士,只等明年复试,再由吏部考核授官。  当媒人鲍十一娘将霍小玉荐与李益时,这少年竟喜悦得神魂飞驰,急切地
期刊
春末夏初,大观园里花团锦簇,草木被昨夜的月色沁过,又被清晨的露珠洗过,格外水灵生动。娇花嫩草纷纷在阳光下闪着光泽,让人赏心悦目。苍茫浮世能有这一方小小的清平,也算难得。  暖风和煦,花香袭人,沿着曲径随意走,各处都能听见笑语喧喧。往来的女子皆着新衣,连衣襟上的帕子也换了轻薄的,行走时飘逸如影,风情暗展。水做的女儿们早起打扮过了,头上的桂花香、面上的芙蓉色、眉梢的远山情,让整个园子蓄了大把春光,好像
期刊
山寺静谧,草木都生出慈心。苏蕙挽着父亲的手行于黛色映染的小径。鸟雀啁啾鸣啼,繁花缀满枝丫。十六岁的苏蕙眉眼姣然,气韵温婉,父亲为她簪上一枚初绽的花,正是灼灼芳华。  “若兰,”父亲唤她的小字,“可在佛前许下心愿?”少女颊上晕开绯色的霞,低垂了头。方才她虔诚地向肃穆的佛像叩首,檀香氤氲里,她在心底默语:愿得良人,此生不离。只是这样的话,她怎好对人言说。  那个能与她相伴白首的男子在哪里呢?苏蕙期待又
期刊
杀伐声由远及近,鲜血在脚下蜿蜒成花。那人踏着一地血腥健步而来时,士兵手中的利刃离她不过方寸。不待看清来人面目,甄宓便欲赴清池,却有人将她狠狠扯回。她踉跄倒地,再抬头便对上了一双深邃的眸,如欲出鞘的利剑,藏着锋芒。  求死不能,甄宓伸手握住那人手中的利刃,飞身上前想要自戕。不料那人反应极快,抽回了利剑,居高临下地打量着跌坐在地的她,眸色深沉。很多年后,甄宓回想起与曹丕的初见,仍记得冰冷利刃划过手心的
期刊
草长莺飞二月天,能不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可又能如何,这里不是如画的小桥流水人家,而是长安月下的杨素府宅。  南北朝时,杨素辅佐杨坚建立隋朝,几十年的南征北战,到了隋炀帝时,杨素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司徒。杨广风流,乘龙舟四处游幸,极少待在长安,所以杨素独揽大权,家中歌姬如云,红拂就是其中一位。  那是一个热闹的春日,一个如玉公子来到府里。红拂只看一眼便倾尽了一生的情怀。心动的一瞬胜过千年
期刊
方春儿年方十五,是方家堡的三小姐。方家堡堡主方四海,一生走南闯北、叱咤风云,唯独在这丫头面前和蔼可亲。只要方春儿略略撒娇,鬼见愁的快刀便化为了绕指柔。  这丫头长相甜美,性情娇憨,秀气的眉毛永远舒展着,似乎不知何为愁苦。可惜她生来便得了不治之症,活不过二十岁,方四海寻遍天下名医还是无果。  白浅秋初见方春儿时,这丫头踩着马镫,姿势优美地纵身跃下来,像轻盈的燕子般落在城外的茶寮旁。  囊中羞涩的白浅
期刊
想起有人说过:西安是一座城,長安是一个时代。每个人对长安的印象都不同,在钢筋水泥之间,那个烟火气最盛的时代愈发遥远。小时候,影视剧里的长安与我生活的世界如此遥远,而字里行间的英雄气、思乡情、温柔梦却那样近。  不知是否所有人都和我一样,将长安视为理想朝代的坐标?在那里,我会闲散地与志趣相投的人饮至天明,宿醉间恍惚看到老夫子在学堂讲课,学子们摇头晃脑地念道:“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长安远,远在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