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传承活态保护的乡村景观环境概念设计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n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长兴县顾渚村为例,以贡茶非遗文化传承活态保护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概念,以乡村生态环境为依托,结合农业资源、文化遗产、生产生活等层面,进行村庄滨河生态景观、商业休闲景观、民居人文景观三条线路的景观建构设计研究,为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及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积极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景观 非遗传承 活态保护 概念设计
  中国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16-03
  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由农田、山林、河流、道路、村落等不同類型的景观组合,呈现出独特的景观格局与特征,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主要外在表象和文化内涵。随着当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许多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呈现出同质化、单一化的趋势。而文化是乡村景观的重要支撑,因此,以文化传承活态保护作为乡村景观建设发展的切入点,对增强乡村发展的生命力,实现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本设计以国内外乡村景观建设与设计现状及案例研究为背景,以相关理论研究为策略支持,以长兴县顾渚村为基地,分别以滨河生态景观、商业休闲景观、民居人文景观形成村庄整体景观布局。其意义首先在于构建区别于城市景观发展的乡村景观特色。其次,以乡村生态环境为依托,结合农业资源、文化遗产、生产生活等方面,完成乡村空间的建构。最后,探讨非遗传承保护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1国内外乡村景观现状及案例分析
  1.1我国乡村景观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农村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关于乡村文化与景观方面的研究较少。随着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根据相关部门的选样调查和研究,全国虽然大部分乡村制设了建设规划方案,但规划的整体理念与水平都相对较低,模式单一趋同现象较为严重。但也有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如常熟市和旬村在进行乡村文化与景观规划设计时,本着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坚持新农村建设政策,传承地域文化等特色。规划建设后的乡村呈现出别样的乡土气息与氛围,不仅保留了村庄的文化景观价值,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乡村现代化。
  1.2国外乡村景观建设现状
  国家与地区的乡村实际情况不同,规划建设的策略与途径也会呈现差异。但西方国家的乡村景观发展相对较早,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我国乡村景观建设仍有着启示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把乡村景观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居民都特别关注的景观建设项目,乡村文化与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不仅强化了居民的文化意识和地域归属感,更为未来的乡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相关案例
  本文分别以安吉县晓云村、日本富良野新农村及韩国民俗村三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归纳了乡村景观环境的特点、产业发展及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特色。对现阶段乡村景观环境的活动类型、空间布局、功能设定、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2相关理论支持
  为保证设计实践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对相关领域的理论分析是有力保证。本文分别从乡村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关系、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理论及乡村产业与体验经济融合等角度进行理论参阅,为本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参考与佐证。
  2.1乡村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关系
  丹麦建筑理论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详尽地分析与评价了公共空间的质量与人的日常行为模式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空间层次对促成人们社会交往的支持性。可见,乡村景观空间中需要建立人际交流空间的塑造意识,通过对巷道、院落、广场等公共交流空间的设计打造,从而丰富生活环境的层次和虚实,满足居民生活交往的空间需求。
  2.2对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特性的指导
  张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一文中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遗产本身的文化空间入手,不仅保护遗产本身,还应保护其生存与传承的文化空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扎根于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历史中,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要体现其生命活力就应与村民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2.3乡村产业与体验经济的融合
  顾小玲在《新农村景观设计艺术》一书中提到发展现代化新农村发展的关键,需要加强对农村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充分发挥出乡村本土的自然魅力。发展生态自然的观光农田体验经济来拉近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农业的关系。合理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特色村庄。用最科学、经济、生态、节能、美观的方法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基于非遗传承活态保护的乡村景观设计可以充分发挥乡村原有既存环境与产业优势,可将传统菜园、果园、茶田、田埂、鱼塘等农耕景观向现代观光农业过渡,形成新的农业景观与体验经济的结合。
  3基于非遗传承活态保护的乡村景观设计
  3.1基地分析
  顾渚村位于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镇,村庄面积18.8平方公里。东临太湖,北与江苏接壤,与周边上海、南京、杭州等旅游城市相距不到200公里,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乡村旅游基础条件;村庄现有自然资源丰硕,三面茶山环绕,农田、稻田区域面积大,村庄村民生产生活皆以茶产业为主,开发资源特色鲜明,具备丰富的乡村产业基础。
  3.2概念阐述
  顾渚村的茶文化历史十分丰厚,是茶圣陆羽撰写《茶经》的栖居地,是《茶经》的成书之地,村内遗有中国第一座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以及千年古茶园,被誉为“中国茶文化发源之地”。茶是顾渚的文化积淀,紫笋茶的泡茶工艺是顾渚千年非遗文化。因此,在设计实践中,以“茶”字释义,将其拆开成草、木、人三部分,意寓成“人在草木间”为设计概念导入规划设计中,对应村庄原有肌理,把村庄整体布局分为滨河生态景观、商业休闲景观、民居人文景观三条乡村景观环境线。   3.3设计策略
  3.3.1“草”——滨河生态线
  主要针对自然产业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依托生态农田和茶田等场地资源,通过行走田间、游园体验、音乐竹屋等行为体验,全面打造“听、行、种、采、识”的茶产业及文化的动态展示区域。
  (1)“听”——音乐竹屋
  位于滨河生态线的一带,以音乐竹屋为功能节点,主要解决非遗文化节表演的场地问题。竹屋上设置了金属丝网和底部设置的音乐鼓点,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为游客提供新鲜体验。
  (2)“行”——行走田间
  行走于起伏多变的农田之间,发展旅游观光型景观农田。农田生产区可供观赏的内容有很多,如:蔬菜、果园、鱼塘、家禽饲养等,如以农作物耕作的田垄朝向,可以根据图案加以布局,组合成田野不同的视觉肌理。
  (3)“种”——种植体验
  人们在行走中播种、种植“孕育生命”。参观者在漫步游园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采茶人忙碌的背影,同时自身可以投入参与幼苗的播种、发芽、生长、成形过程。既是一种亲身的参与达到了与心灵的碰撞,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子生命的变化带给人们更多的领悟。
  (4)“采”——角色互换
  茶山、茶田是起伏多变的,层层垒叠的。采茶人和种茶人行走于茶山、茶田中,半遮半掩的身影在一片墨绿的海洋中浮现。由此提供灵感,设计出空中漫步的游园路径就是贴合地形的起伏变化,当游人漫步行走路径之时,仿佛与采茶人互换角色,亲身体验漫游茶山中的乐趣。
  (5)“识”——学堂识茶
  在游园中设立户外学堂,采用田野水塘边常见的竹竿作为支撑,围合出半开放的椭圆空间,可供日常对外的学堂授课,让更多的人了解茶之历史、茶之故事、茶之艺等茶文化。
  3.3.2“人”——商业休閑线
  依托街巷空间及农家乐聚集的现有场地环境,通过街、巷、庭等公共空间与茶产业的相互渗透,激活体验式景观序列结构,全面围绕“街、廊、源、台、厅”的多元格局进行情景化再现。
  (1)“街”——街巷寻知
  结合非遗文化,延续街巷的轴线段设定文化展示区域。使空间不只具有浏览学习功能,也有促进原住民交往休闲的作用,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提高文化传承意识。
  (2)“廊”——农家乐活
  茶产业影响下的新型农家乐。采用协商式经营模式,形成相对周边乡村更具有竞争力和特色的农家乐产业。挖掘当地特有的、本土的文化,将它与村民生活习俗结合,产业的影响让生活得到更新。
  (3)“源”——茶香渊水
  在传统居民区里面,拆除掉不和谐的违规建筑,留出场地用作街道公共活动空间,增添街巷的活力,同时兼备景观性和实用性。
  (4)“台”——节气广场
  节气对茶的生长和采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农会特别关心节气的变化。将生活习惯与景观结合,这种感受和传播,是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节气茶事”是寄予了借助茶文化延续江南民俗新生命力的期待。
  (5)“厅”——生态餐厅
  利用乡村的本土优势,结合现代绿色的生活需求,在生态餐厅中提供完整的观、采、购一系列的餐饮服务。相对城市的成本更低,而且达到的经济效益更高。这种扬长避短的产业模式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
  3.3.3“木”——民居人文线
  依托乡村人居环境及村庄文化主体精神,通过模糊空间界线,增设乐享式公共区域的手段,体现共享的建筑空间结构,全面打造“巷、院、筑、田、竹”的情感空间的开放体系。
  (1)“巷”——绿色地毯
  基于顾渚村民对日常生活劳作、愉快交流、行走的需求,提出五种街巷整饬策略:一、以通行为主的巷道,巷道曲折,内部可宽窄不一;二、利用街巷围合建筑,形成私密性较强的空间,生活气息浓郁;三、街巷与建筑相围合具有向心感的节点空间;四、利用主巷道连接支路贯穿整个农村:五、巷道延伸向街坊内部,连接每个节点。
  同时,为街巷活态植入绿色自然,在村庄的主巷道设置了“地毯”,一条连接村子公共空间与民居的绿色草皮小径,基于农村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较城市要丰富的地区,更需要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景观环境,由此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体现“人在草木间”这一设计概念。
  (2)“院”——体验民风
  基于村民对日常生活劳动、茶话交流、放松身心休闲娱乐需求和村民对院落的习惯喜好,对民居院落进行整改,为庭院增添多用功能,模糊邻里居住的空间界线,形成“熟人体系”庭院空间,增设乐享式公共区域,展现顾渚淳朴的民风民俗。
  (3)“筑”——记忆构架
  基于对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的保护,唤起村民对乡村场地的记忆。利用村庄中几处建筑废墟,提取原建筑框架结构,搭建屋舍造型为基础的框架结构,表皮涂仿木漆,配合顶部种植攀援植物,低处可以供村民晾晒衣服,底部设有休闲座椅,构筑物围合的空间可供人们游戏赏玩,赋予其新功能。
  (4)“田”——重归大地
  农田是乡村景观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元素之一,是乡村村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载体,设计中“重归大地”是对农田景观的重新定义,将农田耕作引入村民房屋的宅前舍后,实现田在宅前,田在舍后的农田景观环境,将农民的生活劳作与日常紧密联系,同时在稻田布局形式提取于水田的形式,在稻田的中间布置有木栅栏;栅栏的中心为钢丝网格,使其既不影响稻田受光,又可以在田间形成有趣的投影,添加了乡野趣味,为农民在田间辛苦劳作之时给予些许放松的感觉。
  (5)“竹”——竹木共生
  为了让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更平衡的和谐,在民居与农田之间的竹林示范基地设置了木屋构筑。每一个木屋都是小型的半封闭空间体系,半边为玻璃顶盖,半边镂空,可以—人独自享受这个空间,也可以与朋友在这里共享这个环境,这样的空间让人可以在此自省。置身于自然竹林之中,耳听自然,眼观世界,更加可以刺激人们孩子般的想法和情感记忆,试图让人们将自身所处同原始环境联系起来,在木屋中沉浸自然,引发人们对于自然的更多的思考。木屋外的竹林世界就留给昆虫、竹木、鸟类,使其他的各种生物都有一个属于自己自然生存的环境。当人走出木屋,走进竹林时,可以与昆虫、鸟类等生物和谐相处,以动物的视角去观察这个环境,感受这个世界,放松自己,沉浸于自然的美妙。
  4结语
  本设计立足于顾渚村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优势,以非遗文化传承活态保护为出发点,在丰富乡村景观多样性的同时,对乡村产业经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进行创新利用,充分发挥乡村独特的资源优势,为乡村景观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研究策略。
其他文献
这座法国的休闲中心项目位于一个文化和体育综合设施内。所有建筑都围绕着体育场建造,同时还要保证视线不受阻碍,能够从周边的城市空间透过建筑看到体育场。虽然功能各不相同,但是两座建筑的设计属性是相同的,那就是打造“令人愉悦的设施”。俱乐部接待处和旅馆朝向体育场方向,在两座建筑上都能够俯瞰整个场地。市民活动大楼是休闲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突出它的重要性,建筑师特意辟出一大片空间,建筑的尺寸达到了1
期刊
摘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时尚史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方面,西方女装在结构上—方面沿袭了旧世纪丰胸圆臀的曲线造型,另—方面,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的服装设计师开始逐渐将立体剪裁与平面剪裁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结构方面进行创新。新奇而独特的女装造型是五十年代区别于其他时期的显著标志,对于这一时期女装结构的探究能够更好地了解五十年代时尚的精髓。本课题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的
期刊
摘要:品牌更新是促使消费者心理朝积极方向转变的有效方法。文章提出运用品牌叙事和品牌设计对蒙牛进行系统及深入的品牌更新。首先对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进行阐述与说明;其次对品牌更新的意义及必要性进行了介绍;第三提出蒙牛的品牌更新需要从品牌表达要素中的品牌洞察力、品牌承诺、品牌弹性以及品牌专属权中的自选设计、品牌体验和品牌杠杆几个层面更为详尽地去进行。第四分析了如何从品牌名字、包装、推广、互动四个层面对蒙牛
期刊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绿色设计思想诞生以来,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急剧恶化。人类不得不思考,单纯依赖设计伦理来唤醒“逐利”的设计师幡然醒悟,能否化解人类的生存危机,由此绿色设计政策意识开始萌芽。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起,便是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日本政府60年代开始,便强力推进“以法治污”行动,通过行政措施直接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是直接干预型绿色设计政策的代表性国家。日本绿色
期刊
作为国内在“服务设计”的理论研究、知识传授和设计实践方面最前沿的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国胜对服务设计的洞见和引入教学,缘起于他在2008年时赴美留学。王国胜认为,工业设计正面临着从传统的制造经济环境向更为综合的信息经济环境转变,这种系统性的转变,导致了设计范式的转型,而新的范式就是服务设计。  D:作为研究服务设计的专家。您对服务设计的研究和认识,与您的经历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呢?  王国胜
期刊
摘要:  在当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注重艺术生艺术素质和艺术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艺术这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文化总体性的认识及其文化素质的养成。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总体性学科特征,尤其是近年来对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因此,如果能够在艺术类学生,尤其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中加入相关课程,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和丰富艺术教育中的学科设置,而
期刊
摘要:  文章论述了白蕉翰墨历程及其书法作品的风格。首先,由初唐入手,研习欧阳询和虞世南的笔法及风格,将二者风格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次,由唐入晋,关注神韵和情感的表达,使字里行间有魏晋的淡雅。最后,由于其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的普及和教育,白蕉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当时振兴贴学的不可替代的人物,为书法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魏晋风度 书法 风格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研究目的:设计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现代漆器产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德国传统刀具产品的现代演绎,汲取成功经验,并通过挖掘山西地方民俗文化之平遥漆器的特色,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山西符号”,结合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将民俗文化与现代技术、时尚元素相融合,进行漆器产品的设计,赋予产品特定的山西韵味。研究结果:运用形而上的设计思想和形而下的设计元素,设计出了一套基于平遥地方民俗的婚庆产品。研究结论:地方
期刊
摘要:  竹材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天然材料源,在我国资源充足、价格低廉且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的当代社会,作为一种应用历史非常悠久的环保制作材料,竹材的开发利用应当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客观分析竹材的材料、结构、工艺,并以生态材料开发设计的角度,对竹材用于产品设计的可行性、设计要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积极探索竹材在生态产品中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竹材 生态材料 竹结构
期刊
摘要:  度假酒店建筑区别于城市中的其他建筑,它不仅仅作为一个功能性场所,更与其所在城市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此乃度假酒店和其他类型酒店的不同之处,也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本文从度假酒店本身的性质特点入手,分析其正确的设计要素和手法,并结合江南文化环境的特色来对课题从建筑环境和客房环境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  度假酒店 设计手法 江南文化 客房环境  中图分类号:TU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