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上看,中法关系是具有战略性的关系,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无论是密特朗时代对华进行经济制裁还是萨科齐时代会见达赖引发的中法关系进入短暂的“冰冻期”,始终都没能改变中法关系的前进历程。
5月15日。出身于法国左翼社会党的弗朗索瓦·奥朗德正式就任法国总统,将率领17年未执政的社会党承担起在国内振兴经济、保证法国社会福利模式,在欧洲与德国共同带领欧洲走出债务危机泥潭,在国际上振兴法国大国地位的重担。但奥朗德在大选中提出的颇具左翼色彩的竞选纲领,威胁到了法德关系的和谐,对欧洲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奥朗德的“左翼新政”基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在经济政策上,扩大投资,力求“再工业化”,促进“生产性增长”;在社会政策上,增加财政投入,增设公共部门岗位,保证社会福利;在欧洲政策上,重新谈判欧盟“财政契约”,从“保紧缩”转变为“促增长”,要求欧洲推行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充当欧债危机的“最后贷款人”。正是在这三个方面,法国与德国的立场针锋相对:扩大公共投资,增加财政收入,直接冲击法德达成共识、实际上也是德国主导的“财政契约”,是对德国地位的挑战;德国倡导的“紧缩模式”在欧洲已普遍推行,法国却要以“增长模式”来替代它;法国要求改变欧洲央行的地位,使之从“反通胀”转变为“促增长”,也与德国对于欧洲央行的定义不符。奥朗德在大选中要求“重新谈判财政契约”,默克尔反唇相讥,称“财政契约不可谈判”,法德裂痕十分明显。
法德公开唱对台戏的不和谐信号影响到了市场的信心。欧洲内部就采取“紧缩路线”还是“增长路线”也在重新排队,希腊选举中反对紧缩的极左政党得到更多支持,导致其组阁不成、重新大选;德国支持增长的左翼社民党在地方州选举中力量上升;欧洲其他国家乃至欧盟层面都在纷纷考虑“增长模式”的必要性。
但我们没有必要对法德关系过于悲观。首先,法德领导人都属于非常务实、善于妥协的人。其次,欧债危机的严峻性会逼迫他们走近,不会一条道走到黑。法德双方都已经出现让步迹象。比如德国表示“紧缩和增长并不矛盾,可以相互促进”,法国认为“增长可以单独谈”,实际上就是让“增长契约”成为“财政契约”的补充,而不会直接颠覆“财政契约”。在欧债危机的解决上,奥朗德必须依靠德国的力量,法国寻求的增长也必须得到德国的支持。此外,奥朗德的左翼“增长方案”若不顾财政上的束缚,必将引起法国债务飞涨,很可能被牵扯进欧债危机漩涡。鉴于此,法德合作最终一定会占上风,两国关于“紧缩”与“增长”的分歧终将以“折中方案”结束。法德已开始就此进行磋商,两国和意大利、欧盟层面都在共同思考“中间道路”。5月23日的欧盟理事会将成为“一切都可以谈”的会议,并由此开启法德的“新合作”。
人们普遍关心但没有成为今年法国大选焦点的是中法关系。社会党的密特朗在执政时对华奉行“人权外交”,导致中法关系一度降到低谷。奥朗德曾担任过密特朗的经济与社会党顾问。有不少执政经验得自密特朗真传,但时代发生了变化,不仅法国新左翼更客观和务实,而且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相互依赖已如此之深,法国一味要在人权问题上“走回头路”,在密特朗时代已不适合,在当下更不可能。
从历史上看,中法关系是具有战略性的关系,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无论是密特朗时代对华进行经济制裁还是萨科齐时代会见达赖引发的中法关系进入短暂的“冰冻期”,始终都没能改变中法关系的前进历程。
奥朗德本人也是看重中国的国际地位、希望保持与中国的友好交往。早在大选中他就表示他最先要会晤的是中国国家主席而非达赖,表明他不愿意因达赖问题而造成中法关系的不稳定。胜选后,他又任命“中国通”燕保罗担任其外事顾问,表明了他希望更快了解中国、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的愿望。目前法国需要中国的大市场带动其产品出口,需要中国投资帮助其在国内创造工作岗位,带动经济增长。中国则需要法国更多敞开技术出口的大门,双方只有合作才能“互利双赢”。
5月15日。出身于法国左翼社会党的弗朗索瓦·奥朗德正式就任法国总统,将率领17年未执政的社会党承担起在国内振兴经济、保证法国社会福利模式,在欧洲与德国共同带领欧洲走出债务危机泥潭,在国际上振兴法国大国地位的重担。但奥朗德在大选中提出的颇具左翼色彩的竞选纲领,威胁到了法德关系的和谐,对欧洲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奥朗德的“左翼新政”基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在经济政策上,扩大投资,力求“再工业化”,促进“生产性增长”;在社会政策上,增加财政投入,增设公共部门岗位,保证社会福利;在欧洲政策上,重新谈判欧盟“财政契约”,从“保紧缩”转变为“促增长”,要求欧洲推行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充当欧债危机的“最后贷款人”。正是在这三个方面,法国与德国的立场针锋相对:扩大公共投资,增加财政收入,直接冲击法德达成共识、实际上也是德国主导的“财政契约”,是对德国地位的挑战;德国倡导的“紧缩模式”在欧洲已普遍推行,法国却要以“增长模式”来替代它;法国要求改变欧洲央行的地位,使之从“反通胀”转变为“促增长”,也与德国对于欧洲央行的定义不符。奥朗德在大选中要求“重新谈判财政契约”,默克尔反唇相讥,称“财政契约不可谈判”,法德裂痕十分明显。
法德公开唱对台戏的不和谐信号影响到了市场的信心。欧洲内部就采取“紧缩路线”还是“增长路线”也在重新排队,希腊选举中反对紧缩的极左政党得到更多支持,导致其组阁不成、重新大选;德国支持增长的左翼社民党在地方州选举中力量上升;欧洲其他国家乃至欧盟层面都在纷纷考虑“增长模式”的必要性。
但我们没有必要对法德关系过于悲观。首先,法德领导人都属于非常务实、善于妥协的人。其次,欧债危机的严峻性会逼迫他们走近,不会一条道走到黑。法德双方都已经出现让步迹象。比如德国表示“紧缩和增长并不矛盾,可以相互促进”,法国认为“增长可以单独谈”,实际上就是让“增长契约”成为“财政契约”的补充,而不会直接颠覆“财政契约”。在欧债危机的解决上,奥朗德必须依靠德国的力量,法国寻求的增长也必须得到德国的支持。此外,奥朗德的左翼“增长方案”若不顾财政上的束缚,必将引起法国债务飞涨,很可能被牵扯进欧债危机漩涡。鉴于此,法德合作最终一定会占上风,两国关于“紧缩”与“增长”的分歧终将以“折中方案”结束。法德已开始就此进行磋商,两国和意大利、欧盟层面都在共同思考“中间道路”。5月23日的欧盟理事会将成为“一切都可以谈”的会议,并由此开启法德的“新合作”。
人们普遍关心但没有成为今年法国大选焦点的是中法关系。社会党的密特朗在执政时对华奉行“人权外交”,导致中法关系一度降到低谷。奥朗德曾担任过密特朗的经济与社会党顾问。有不少执政经验得自密特朗真传,但时代发生了变化,不仅法国新左翼更客观和务实,而且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相互依赖已如此之深,法国一味要在人权问题上“走回头路”,在密特朗时代已不适合,在当下更不可能。
从历史上看,中法关系是具有战略性的关系,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无论是密特朗时代对华进行经济制裁还是萨科齐时代会见达赖引发的中法关系进入短暂的“冰冻期”,始终都没能改变中法关系的前进历程。
奥朗德本人也是看重中国的国际地位、希望保持与中国的友好交往。早在大选中他就表示他最先要会晤的是中国国家主席而非达赖,表明他不愿意因达赖问题而造成中法关系的不稳定。胜选后,他又任命“中国通”燕保罗担任其外事顾问,表明了他希望更快了解中国、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的愿望。目前法国需要中国的大市场带动其产品出口,需要中国投资帮助其在国内创造工作岗位,带动经济增长。中国则需要法国更多敞开技术出口的大门,双方只有合作才能“互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