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错失八次图强维新的机遇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ai3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北京,入主中原,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皇朝时代。几乎同时,1649年(顺治六年),英格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新时代。清朝面对世界国际化、工业化、民主化的大潮,虽有“康乾盛世”,出现一段辉煌,却仍恪守祖制,未能革故鼎新,错过了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
  第一次,清朝入关之初,皇太后和顺治帝礼遇外国传教士汤若望,为清帝了解西方开启一扇窗户;但随着顺治帝病故,汤若望被讦告,下狱而死,从而使这扇中西文化交流的窗户刚打开便被关上
  在顺治朝,底定中原,稳固政权,是朝廷当务之急。然皇太后和顺治帝礼遇汤若望,为清帝了解西方开启一扇窗户。汤若望是德国人,耶稣会士,明末被征参与天文推算,设馆于今宣内南堂。顺治初,汤若望掌管钦天监事,受命修成《时宪历》并颁行。他因此获得太常寺少卿衔,后成为清朝命官。皇太后尊汤若望为义父,顺治尊称其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顺治帝向汤若望学习天文、历法、宗教等知识,以及治国之策。顺治曾24次亲到汤若望馆舍,或召汤若望入宫,君臣畅谈,竟至深夜;汤若望向顺治先后呈递300多件奏帖,陈述建言。皇太后懿意立皇三子玄烨,征询汤若望的意见。他以玄烨出过天花,支持皇太后的旨意。顺治帝便一言而定玄烨继承皇位。史书说汤若望“直陈万世之大计”。陈垣说:“吾尝谓汤若望之于清世祖,犹魏征之于唐太宗。”顺治帝24岁病故,不久汤若望被杨光先讦告而下狱,后死于羁所。这扇中西文化交流的窗户刚打开便被关上。是为第一次。
  第二次,在康熙朝,西方耶稣会士将西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送到皇宫,使得康熙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地理、人文、科技等都有所了解,由此组建了被西方誉为清朝皇家科学院的“蒙学馆”,但康熙死后,人亡政息,没有使之成为国家政策和政府行为。
  在康熙朝,西方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将西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送到皇宫,其时康熙学习西方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医药学、解剖学等科学技术是热忱而认真的。康熙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地理、人文、科技等都有所了解。那个时候测绘的《皇舆全览图》,可以作为一例明证。畅春园的“蒙学馆”被西方誉为清朝皇家科学院。然而,康熙皇帝仅作为个人的兴趣、需要,而没有像俄国彼得大帝一样再往前迈一步,使之成为国家政策、政府行为。可惜,康熙死后,人亡政息。是为第二次。
  第三次,雍正时期,天主教与儒家传统发生冲突。雍正帝驱赶天主教徒、废除天主教堂,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把通往西方科技文化的窗户关上
  在雍正朝,全国天主教堂约300座,受洗教徒约30万人。天主教与儒家传统发生冲突。雍正初年,驱赶内地耶稣会士到澳门、封禁天主教堂改其为“天后宫”。浙江巡抚李卫在雍正帝支持下,撰写《天主教改为天后宫碑记》说:我皇上“去荒诞狂悖之教,而移以奉有功德于苍生之明神,不劳力而功成,不烦费而事集,此余今日改天主堂为天后宫之举也。”如果说将天主堂改为学宫,尚有普及教育的正面作用;而将天主堂改为天后宫,两者都在供奉“明神”,没有本质的不同!显然,雍正帝最关心的是“天主”与“人主”的矛盾,是“一国之中宁有二主耶”?他还是为着帝王的专制。雍正帝驱赶天主教徒、废除天主教堂,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顺手把通往西方科技文化的窗户关上。是为第三次。
  第四次,乾隆朝,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但乾隆帝高傲自大,固步自封,造成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乾隆帝看不到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工业科技的进步,拒绝了英国的要求,堵塞了交流的渠道
  在乾隆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等一行92人来到中国。英国使团的使命是“交使通商”,乾隆帝却以为是来向他进贡祝寿的,旨称英使为“贡使”、礼品为“贡品”,并在其车船上插着“英国特使进贡”的旗子。马戛尔尼等在北京圆明园稍事休息后,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乾隆帝83岁寿辰庆典。途经万里长城,马戛尔尼等颇为震惊和钦佩。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的万寿庆典上,英使会见乾隆帝的礼仪成为争论的焦点。清朝要求马戛尔尼行三跪九叩礼——“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下跪表示英国的“归降”;马戛尔尼只同意行单膝跪礼。马戛尔尼,递交了英王用英、法两种文字书写的表文,要求英国派代表常驻北京。乾隆帝认为:此不合天朝体制,断不可行。马戛尔尼还要求: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今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经商,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个买卖货物的洋行,并在珠山、广州附近划一个小岛为英国商人存放货物等。乾隆向英王发出回书,对英王的上述要求,逐条批驳,断然拒绝。这标志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之失败。乾隆帝高傲自大,固步自封,陶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他看不到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工业科技的进步,拒绝了英国的要求,堵塞了交流的渠道。是为第四次。
  第五次,嘉庆朝,英王第二次派遣以罗尔·阿美士德为正使的访华使团,再次向中国提出通商的要求,再遭拒绝,从而使清朝堵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失去了向西方借鉴、学习的机会
  在嘉庆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王第二次派遣以罗尔·阿美士德为正使的访华使团,再次向中国提出通商的要求。嘉庆帝以“蕞尔小国”,前来“输诚”,而“勉从其请”。这次还是因为英使拒绝向嘉庆皇帝行三跪九叩礼,而被降旨:“该贡史等即日返回,该国王表文亦不必呈览,其贡物一一发还。” 使英国使臣被驱逐出境。清朝堵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失去了向西方借鉴、学习和吸纳的机会。是为第五次。
  第六次,道光朝,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但不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进行改革,却继续封闭,狂妄自大
  在道光朝,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继续封闭,狂妄自大。本来应当在鸦片战争后,总结教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进行改革;然而,道光皇帝以穿带补丁的裤子显示节俭,捡芝麻而丢西瓜,拒不汲取教训,拒绝改革图新。是为第六次。
  第七次,同治朝,恭亲王奕?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实行同治新政,派出留学生,但不久却遭节制,致使同治新政夭折,清朝再次梗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
  在同治朝,恭亲王奕?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实行同治新政,派出留学生,引进新机器,创办新工厂,开始有了一股维新图强的新鲜空气,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江宁克复”,第二年就对奕?“罢议政王及一切职任”。后命奕?“仍在内廷行走”,只让做事,不给职权。七年,捻军威逼京畿,又命奕?节制各路大军。同治亲政,奕?“降郡王”。奕?的军机大臣三任三罢,同治新政夭折。后以剪辫子等理由调回留美学生。日本恰在同年实行“明治维新”,走上富国强兵之路。清朝再次梗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是为第七次。
  第八次,在光绪朝,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却将这场维新变法葬送
  戊戌变法可以说是历史给清朝最后一次图强维新的机会。然而,慈禧集团以权力与恩怨为重,以社稷与民意为轻。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将这场维新变法葬送。是为第八次。
  在分析清朝历史上的八次历史机遇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看到:清朝同中国历史上其它皇朝所处时代不同。当时,英、美、法、德等西方列强,已经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日本、俄国也经过变革而逐渐强大。清朝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当然,清朝也做过一些改革,但对其基本制度——皇位继承制度、八旗制度等没有做实质性的改革,却是以不变应万变。《清史稿》论曰:大清帝国“因循废堕,可谓极矣!”清朝皇室,自残自戕,堵塞鼎新道路,错过维新机会。宣统初,清政府虽曾想做一点改良,但为时已晚。革命派已经对清朝的改革失去信心和耐心,辛亥革命将冥顽不化的清帝赶下历史舞台。
  清朝鼎新的八次机遇之历史给人们以启示——历史应当受到敬畏: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要受到历史的惩罚。
其他文献
这之前,我没有寻找和实地观察过一个分水岭。原先以为,分水岭应该有一个清楚的标志,明晰的界痕,岭两侧的植物很明显是异样的。其实不是。我们攀上岳峰峰顶,带路的人说,这儿就是了。我们前后左右地看,找,结果什么都没有。  山顶上和下边一样,种着花生或者地瓜,一块挨着一块,大块的石头在地头上卧着,正好做了地界,石头旁边的草长得异常旺盛,一棵葛巴秧子有草帽那么大,我把它四散的秧子拢在一起,小心地把它提起来,发
期刊
有句話,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写东西也有个毛病,非偷不能写也。  往往炒菜的时候、或走在大街上文思如泉涌,直接下载下来即可。可是油烟机轰轰响着,菜还在锅里炒着,关火写文总不是那么回事。大街上,尤其是和家人一起出去,也不可能忽然停下来写文。之后常常遗憾那夭折在脑海里的文章。也许有一天它还会再次光临。也许要等待很久。也许再不是彼时模样。错过就是错过了。但等到有时间可以从从容容写一会的时候,文思往往又呆滞了
期刊
每当我在世界各地一个个伟大的废墟间看到文明殒灭的证据时,总是感到非常震撼。只要看到一次就能震撼一次,看到十次就能震撼十次,震撼的力度一点儿也不会减弱。看得多了,也就慢慢形成一个结论,那就是:每一种文明都有可能突然面临灭亡,而这种灭亡是正常的,不灭亡才是偶然的。  灭亡有多种等级。土地的失去、庙宇的毁坏,还不是最高等级的灭亡。最高等级的灭亡是记忆的消失,而记忆消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文字的灭亡。  可以
期刊
对于国人来说,周有光最为人所知的头衔当属“汉语拼音之父”,由他主持编制的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泽被亿万人。如今,这位109岁的老人还始终关心着时下最热门的事情,说得最多的也是他对这些新鲜事的看法。  汉语拼音让手机更易用  周有光说:“在中国,汉语拼音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或者小孩进入文化领域的一把钥匙;在国际上,它又是个文化桥梁,许多外国人都在讲,没有拼音他们到中国来很不方便。”  近些年,周有
期刊
父亲汪锋的一生充满传奇和精彩,而我的跌宕人生,却是从父亲去甘肃工作开始,那一年我十二岁。  记得一个秋天的傍晚,爸打电话给妈说:总理让你带孩子们都来吃饭。1960年举国都在灾荒中,周总理请吃饭可真是天大的喜事儿,吃饭的地点在长安街上的民族文化宫。父亲那时正是国家民委的常务副主任,而母亲陈方是民族宫筹备组的党总支书记。  周恩来总理平易近人,爱开玩笑,称我母亲是民族宫的“宫主”。那顿饭吃什么,怎么吃
期刊
最近看新闻,几个故事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认识了生命的一种深情和大美,体味了人生的幸福和温暖。  一  日前,隆化县个体客运车主谢广库驾驶着载有23名乘客的大客车,从县城返回郭家屯镇老西营。当客车行驶到韩郭公路榆树林子大桥路段时,突发心脏病,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却完成了人生中最后一连串刹车动作:踩刹车、踩离合、摘挡、拉手刹,稳稳地将车停在公路上,挽救了全车23位乘客的生命,自己却趴在方向
期刊
孙姐来电话时美国还是白天,可我觉得天一下就黑了。  我匆匆忙忙往回赶,可还是晚了,爸爸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爸的遗体停在太平间,而我身边只有几个叫不上名字的远房亲戚。还有一个人就是孙姐,她是我们家的老邻居。我爸的遗容十分安详,仿佛知道我回来,静静地等着。这份安详加重了我心中的凄凉:他是我爸爸,我却没能为他送终,难道就连葬礼也注定要凄凄凉凉地办吗?  “对了,”孙姐悄悄取出一部新手机,“你爸临
期刊
我大学毕业,分配到禹城工作。从住地到工作单位,要走过一个大大的十字路口,然后是一条长长的巷道。  那个十字路口可以说是禹城的中心地带,却居然没有红绿灯,也很少有交警执勤,因此交通显得有些混乱,南来北往的人常常在十字路口碰头,开车的、骑车的、拉架子车的、横穿马路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话不投机争执起来,入爹骂娘,拳脚相加。  十字路口四周有商场和宾馆、招待所,还有禹城唯一的一座电影院以及许多火柴合式
期刊
在一棵百年的大榕树下,在盘根错节的根系上,站着一些可爱的洋溢着青春笑容的孩子们,他们的手上举着自己的画作,画作的主题是“生命树”。  乍一看,这一切多么生机与美好,可是,你可曾知道,这幅画画的就是在中缅边境德宏州瑞丽市的一个曾经长期受毒品和艾滋病伤害的村庄——班养村。  定格这张美好瞬间的是“松扎艺术工作室”的两位老师——傅果生和雨仁。  傅果生是当地景颇族人,出生在村子里的一座木头房里。她曾经在
期刊
卡萝·贝尔德住在美国佐治亚州的道尔顿,她养了一条狗,名字叫凯西。在邻居们眼里,这只硕大、健壮的爱斯基摩犬非同寻常,尽管它是一条好狗,但总爱招惹麻烦。  凯西经常从卡萝家的后门偷偷溜出来,独自在街上溜达。绝大多数人都对它敬而远之,这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因为从远处看,凯西和狼长得一模一样。  凯西不仅长得像狼,动作也像狼,甚至还保留着狼的习性。卡萝经常接到邻居们铺天盖地的抱怨:“你家的凯西又跑出来了,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