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
  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学”中“思”,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平。
  2.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
  在中国古诗词的长河之中,有众多的名篇佳作,有的在于赞美自然风光、有的在于直抒胸臆。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在全面体会和感受古诗词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这种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以及古诗词鉴赏的水平,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应用方法探讨
  素质教育理念下,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开门见山,先入为主;循序渐进,文本分析;轻描淡写,表达情感等方式开展。
  1.开门见山先入为主,知人论世感受创作情感
  开门见山的方式即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之前,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与古诗词相关的内容和背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作者创作的时间、背景,从而为学生古诗词鉴赏技巧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识”作者苏轼。苏轼性格豪迈直爽,才华横溢,但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学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后,便能够将个人的情感融入于古诗词鉴赏过程当中,使古诗词鉴赏更加富含个性化特点。
  2.循序渐进文本分析,以意逆志获得诗歌解读
  读诗不仅要感受古人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还要能结合自己的体悟进行解读。以意逆志的方法,主要是在古诗词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资料等丰富的知识和背景,为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知识讲解,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古诗词鉴赏教学紧密结合。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中,教师在讲到“京口”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感受辛弃疾创作此诗时候京口的时代含义,在讲到“寄奴”时,则可以为学生讲解其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并为学生简单介绍刘裕的人物背景,让学生感受这一用典的意图。如此,让学生会体会到辛弃疾报国无门的悲伤,从而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思考去推测辛弃疾当时的心境和情感。这篇古代诗歌中的用典是一写作特色,结合诗中用典,以意逆志,循序渐进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渐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改已历时十年有余。在新课改的舞台上各种新名词、新术语、新思想、新理念“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让语文新课改的舞台十分热闹,也备受关注。十年的岁月淘去的是虚华和浮躁,留下的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本色本真的关注。  语文的本真,应该是紧扣文本,美读、美感、美思、美悟;语文的本真,应该是重视过程,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的本真,应该是师生和谐,增强吸引力、发挥想象力、体现生命力、提高创造力。简
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可能会显得单调乏味,而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它们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在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独学无友”,必然“孤陋寡闻”,而合作交流,一定会实现更有效的学习,他们也将更茁壮地成长。《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中学生作文时词不达意的情况非常严重。以前,我总将这种现象归结于词语储备量不足,觉得短时间无法改变这种状况。读了金道行先生的《写作心理探索》一书,明晓了语言表达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现试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首先,一个人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取决于他对问题思考的是否深入,是否明确。  想不明白肯定写不明白。拿我们一次月考的作文材料来说——姚明去上海交大读书引起学生关注,追星者忙得不亦乐乎,
一堂语文课生动与否、深刻与否、有效与否,很多人往往会关注学生的反映与表现,然而这背后是绝然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可以说:“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的高度”。本人认为:教师能否“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课堂能否生动、深刻、有效的决定性因素。下面,笔者以《老王》为例,就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进行探究。  一、创造性解读,于“空白处”品内涵  文本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有体会,只有用爱,唤醒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  一、热爱学生?摇教学生爱  教育实践表明,爱是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
“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经历了十多年的排练,高考这场大戏即将拉开帷幕。在冲刺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备考与形式策略的指导,自然能事半功倍。  历年各省的高考,语文都是第一科。第一科考好了,叫“开门红”;第一科考砸了,叫“出手黑”。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在高考中,对于首当其冲的语文学科,应引导学生予以高度的重视,必须把它摆在首要的位置。  语文怎样才能考得高分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常见行为,在范读、讲解之外,提问也许是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与教师往同一方向思考的方法。在教《刺客列传》这篇传记时,笔者便以提问激疑为主要方法来组织课堂。  这篇课文属于《史记选读》的“摹形传神,千载如生”部分,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八篇史记选文,对于常规性读故事记文言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些厌倦,这时层层设疑、步步思辨的方式便显得更为合适。而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问内容在课堂
有人说:非“大家”不能教好语文。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是它确实道出了当好语文教师的一些尺度。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要想教好语文,一定会显得力不从心。  2004年5月,新世纪中语西部行在贵州省安顺市讲学,湖北宜昌第五中学特级教师朱莉萍老师在给安顺市实验学校初二年级的同学上“走进戏剧天地”的时候,以其戏剧表演功底,演唱了京剧、越剧、黄梅剧等剧种的片段,引来了在场观摩老师们的
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来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千古美文被肢解掉了。整个语文课堂只剩下字词句的解析和作者情感的分析,一篇文章往往弄得七零八落,缺乏整体感,就更谈不上审美了,所以文言文学习成了很多高中生心中永远的痛。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让他们被文学形象所感动进而产生向往,让他们对文本的内容多体会进而升华自己的情感,让他们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这才算得上是真
当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开庐山真面目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难度不太大。笔者粗略分析之后,也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过渡,基本上保持了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的风格和结构。但同时,试卷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没有降低,尤其是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试卷结构体现传承,平稳过渡  1.试卷的结构、分值保持稳定  要说今年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