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与“门生”有何不同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弟子”与“门生”, 在古代,都是指老师的学生,看似一样,实际不尽相同。
  《后汉书·马融传》记载,东汉大儒马融在扶风授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这么多的学生,当然不可能同时听讲,他“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所以后世常用“绛帐”指代老师或者老师讲学之所,而且只有那些出类拔萃者才有资格亲耳聆听。这些能够进来亲耳聆听的学生才叫“弟子”,也叫“入室弟子”。
  《论语》:“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的评价,是说子路为学确有所得,但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是“登堂入室”一词的由来。
  那么,这些不能“登堂入室”的学生怎么向老师学习呢?
  与现在的大学一样,能去老师家里听课的,只有那些研究生、博士生,一般的本科生就由博士生们来授课,这在古代叫“转相传授”。这些被“转相传授”者就是“门生”。
  据《称谓录》记载,“门生”一词,到了汉宣帝时才正式出现,东汉时期开始大量使用。《后汉书·袁绍传》:“门生故吏遍天下。”《后汉书·袁逵传》:“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这也说明“弟子”和“门生”是有区别的。
  汉宣帝之前用什么称呼学生呢?一般用“门人”。这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论语》中,“门人”一词共出现了8次,如《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受业子思之门人。”等等,这里的“门人”,既包括亲授业者也包括转相传授者。
  唐宋时期,考生考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也称门生。明代考中举人或进士,也要拜本科的主考官为座主,座主也称这些弟子为门生。不过,这些“门生”虽仍有投靠援引之意,但已没有依附关系,只不过是一种学术上的师承关系罢了。
  (文/劉绍义)
其他文献
人称“尚公”的诸尚一,1913年生,是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历任第一至第七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属于上海市政协元老级人物。上海市民革在纪念这位前辈诞辰100周年时,给他的评语是:“毕生以笔为剑、以笔为旗,积极参政议政,开展民主监督,其‘诤友情结’名驰统战系统。”  1989年4月,上海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中,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与委员们座谈。  当年最热门的话题是“官倒”。市政府顺应改革需求,由某部门牵
南宋爱国词人、将领辛弃疾(1140-1207),写词牛,喝酒牛,花钱牛,住的房子也牛。  辛弃疾有个粉丝,名叫刘过,写词模仿“辛体”,能以假乱真,但这人却四次科考不中。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史》卷二里说,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江安抚使,听说刘过在杭州,赶紧派人去请。不巧,刘过忙着拜访杭州官员,没时间去浙东,就仿效辛体写了首《沁园春》作为“拜帖”,放答谢信里带给辛弃疾。辛弃
对国人来说,《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并不陌生,但是,有些人物的绰号或因晦涩难懂,或因精灵古怪,或因词义时限,而常常为人们所误解。  “黑旋风”李逵 时下,一些报刊把李逵的“黑旋风”解释为“行动迅速,像旋风一样快”。其实,“旋风”指的是宋代时的一种火炮,引信点着便可发炮,民间俗语曰:“神仙难躲一溜烟”,故将这种火炮命名为“旋风”。书中之所以称李逵为“黑旋风”,一是说他肤色黝黑,二是说他脾气暴躁,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里的诗句,曹操后来引用此语,表达求贤若渴的期望。但在《诗经》里,这首诗表达的含义,很久以来却一直被解释为年轻女子思慕情郎的故事,說那个男子一身青色的服装和玉佩都深深印入女子的心灵,女子每天都在思念他,诗的结尾说:“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是后人的误读,它其实是一首批评乱世废弃学校教育的诗。那个时期的学子都穿青色领子的服装,“青青子衿”一般被用作指代学生,因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同他的保健医生谈话时,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指示卫生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民服务,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一无医二无药的困境,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因为这一指示是6月26日发出的,因此又被称为“六·二六”指示。这个指示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赤脚医生”应运而生。没想到,因为落实这个“医改”指示,作为正规卫
“改革”“开放”都是旧词,之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经用过。但将这两个词赋予我们今天所指的特定意思,邓小平发挥了关键作用。  邓小平复出后,在多个场合使用“改革”一词。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78年,他在不同场合17次明确谈到“改革”,内容涉及多个领域。而“开放”作为党在新时期的一项对外政策,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正如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所说:“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  1984年2月
一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到空军某疗养院检查工作,这里是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很适于飞行员疗养的处所。他一到疗养院,见院内遍地枯枝败叶,杂草丛生,心里很不高兴。  第二天清晨,他带领随行人员拔杂草、扫路面。该院院长听说刘司令员亲自带领人员打扫卫生,马上跑步到刘亚楼跟前,检讨自己工作没有做好。刘亚楼严肃地说:“你看你把这么好的疗养院经营得像个什么样子,活像个没落的王朝!我不希望下次
20世纪90年代初,张学良将军五弟张学森先生多次来北京,其间,我和丈夫耿其昌在有关方面介绍下有幸与他相识。  在一次交谈中,张学森说:“大哥张学良非常喜欢你俩的表演。”听罢此言,我和耿其昌既惊讶又兴奋,惊讶的是我们从没去台湾演出过,张学良将军怎么会喜欢我们的表演;兴奋的是能受到张学良将军的垂青深感荣幸。于是带着一丝疑惑赶紧请张学森先生细说原委:1990年大哥张学良90岁大寿时,他的老部下吕正操特地
“走狗”一词,在先秦时期是一个中性词。一指猎犬。《战国策·齐策四》:“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也指替人效力者。如 《史記·越王勾践世家》:“狡兔死,走狗烹。”  在文艺史上,“走狗“一词,还用来比喻甘愿做他人的门生。郑板桥曾给自己刻过一枚“徐青藤门下走狗”的图章。这个提法既意味着对前辈的尊敬和推崇,也有自谦的用意。齐白石为先人之才智、气节所折服,深觉能做诸人门下之“走狗”,不胜荣幸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指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源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中国人口数量从明初的6500万~8000万增长到4.3亿。在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取得突破、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缩减(1850年人均耕地面积是1400年的2/3)的情况下,中国为何没有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解決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为增长的人口拓展足够的食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