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典籍引用语的发展演变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s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语言具有继承和发展的特点,因此,现代汉语不能等同于古代汉语,但其二者之间又有必然的联系。引用语语义也是一样,由于语言的继承性和稳定性,有一部分引用语是基本不变的,尽管被后人多次引用,但其仍旧保留了原文出处中的意义与形式,如:
  “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译为:这个人有点小聪明。后世的引用如:《聊斋志异·司文郎》:“宋文应曰:‘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夫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生遂不作,起曰:‘其为人也小有才’。遂去。”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译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后是引用为:《醒世姻缘传》五二回:“不为习俗所移,不为贫穷所诎(屈),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国人皆曰可杀。”(《孟子·梁惠王下》)译为:全国的人都说可以杀他。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引用为:“查汪逆收集党徒,附敌叛国,订立卖国密约,为虎作伥,固国人皆曰可杀。”
  “乐然后笑。”(《论语·宪问》)译为:快乐时才笑。后世引用:北周·王褒《象戏经序》:“十二曰观德以考其行。定而后求,义而后取,时然后言,乐然后笑是也。”
  “今之乐,犹古之乐。”(《孟子·梁惠王下》)译为:现在流行的音乐,就像是古代音乐一样。明·李贽在《焚书·杂述·红拂》引用:“今之乐,犹古之乐,幸无差别视之其可!”
  但同时,语言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经多次引用后,引用语的今义渐渐远离了它的语源义,不仅如此,它的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
  “短绠不可以汲深井。”(《庄子·至乐》)古义为:用短的绳索,是不能汲取深井中的水的。今比喻学识浅薄,不足以领悟深刻的道理。宋·陈造在《赠钱郎中》诗中引用为:“效奇乏良策,汲深惭短绠。”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论语·子罕》)本义为:有的苗不吐穗,有的吐穗了也不结果。后比喻人资质虽好,但终无成就。也比喻虚有其表。后世亦被引作“苗而不秀”。元·王实甫在《西厢记》四本二折引用:“你休愁,何须约定通媒媾?我弃了部署不收,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
  此外,还有一些引用语形式发生了改变,但意义仍旧是语源义。如:
  “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六韬·文韬·兵道》)译为: 战争为凶器,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它。表示要慎用武力。也单引作“兵者凶器”和“不得已而用之”。后世引用的有:《国语·越语下》:“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清梁维枢《玉剑尊闻·政事》:“刑者,不得而用之,圣人常加钦恤。”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译为: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也简作“社稷为重,君为轻”。明·李贽在《续焚书·读史汇·扬善》引用:“虽然,事势至此,社稷为重,君为轻,身又为轻焉者也。”
  “民之归仁,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孟子·离娄上》)译为:百姓向仁德仁政归附,正好比水的向下流、兽的向旷野奔走一样。也可写为“民归之如水就下”。《韩诗外传》卷三引用:“故民归之如水就下,爱之如孝子敬父母。”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译为:全都眉开眼笑。也单引为“欣欣然有喜色”。清·范锴《汉口丛谈》卷五引用:“更阑人散,犹独立徘徊,若不忍去者,归必纸笔携满袖,恒欣欣然有喜色。”
  也有一些引用语的发展演变与上面这种是恰恰相反的:形式没有发生改变,但意义发生了改变。如: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原义为: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邹韬奋《抗战以来·再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中引用:“名不正则言不顺,以此而求国民之效死恐后,于义终有未安。”
  “不出户而知天下。”(《老子·四七章》)原义为:不出门户,能够知道天下世事。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现形容人知识渊博。《宋史·卓性传·徐积》中引用:“客叹曰:‘不出户而知天下,徐公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莊子·齐物论》)原义为:谓相对之双方,可以互易,此方可为彼方,彼方亦可为此方。彼方有所是非,此方亦有所是非。今指这种情况下与那种情况下的是非标准不一。即没有客观的是非标准。如:吕宋《教学手记》(《武汉时报·北辰》1946年12月25日):“在我们这个存在“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社会里,妙论是早已听得耳朵起茧了。”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告子下》)原义为:不去度量考虑它的底端根部位置,而只对齐他们的末端来比较。今意译为不去揣摩事物的本质(根本),而仅仅满足于事物的表面。清·黄恩彤《抚夷论》:“彼乃造炮之祖也,我未尽得其制铸之秘,而火药不及,弹子不及,炮手更万万不及,遽欲与之争能,勿亦不揣本而齐末乎?”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原义为:大自然的规律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本谓自然界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后亦用指某种社会规律、社会原则之理,可以离开人的活动亘古长存。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
  引用语的民族文化特征
  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因此,语言和文化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一个民族的语言与它本民族的文化更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出自先秦诸子典籍的引用语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从这些引用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4.1 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以孔子、孟子等人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流传了二千多年,对中国的伦常规范,道德教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形成了重人伦,重道德的伦理型文化。例如孟子追求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就是对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的一种伦理道德规范。而后人对这些出自诸子典籍的引用语的应用可以体现出对这种伦理道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以伦理为中心的一套文化体系。
  4.2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以人为本的思想奠定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根基。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忠君重民的思想。而其中对民的重视,例如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樂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一种人文关怀精神。
  4.3 中庸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一种中庸和谐之道。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哲学和最高道德规范,主张处理事情要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例如孔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达的正是一种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这正是一种中庸思想。而“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关于“和”的思想,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和睦相处,但不盲从附和。现在指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强求一致,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
  结语
  引用语研究是我们前人研究较少的一个方面,而出自先秦诸子典籍的引用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哲人对于宇宙、对于天地万物的宏观思考和做人育人的远见卓识,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支柱,它不仅是文化的承载者,也是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学习好这些传统的语言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认知亘古不变的准则和道理,所以先秦诸子引用语研究有必要让我们重新重视起来,这项研究作为一次总结与补充,可供大家更好地、更全面深入地学习先秦诸子典籍引用语,了解我国语言文化之精髓。
  作者简介:高萍萍(1992—),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很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和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并且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旅游业也逐渐被外国友人所接受并喜爱。因此,旅游文本的翻译,在传播中国旅游业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本文将具体解析旅游英语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旅游英语;特点;翻译策略  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大的外
期刊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舆论学界关于“两个舆论场”的研究进行分析述评,分析了“两个舆论场”研究的演变和发展;归纳总结了我国有关新媒体时代“两个舆论场”研究的几个热点领域;指出了在“两个舆论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展望。  【关键词】:两个舆论场;新媒体;割裂;融合  纵观国内近年来的舆论学研究,“舆论场”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概念成为众多舆论学研究的主题。项德生教授较早将“场”这一物理学概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同性恋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虽然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己经接受同性恋不是犯罪和精神病的观点,也不再把它看作是道德问题。但同性恋群体依旧处于弱势地位,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其生存状态非常值得关注。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让他们学会正确面对自己,形成自尊、自爱的优良品格,开创自强自立的人生。  【关键词】:大学生;同性恋;思想教育;  一、同
期刊
【摘要】: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个数字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本文从中西方对数字的喜恶差异入手,探讨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以求在这个侧面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之处,并希冀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数字理解提供一定的实用信息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数字;喜恶差异;国俗语义  一、引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文化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语言习
期刊
【摘要】:本文概述了齐鲁文化艺术考察的基本情况,以此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研究的开端。考察地点选择了古代建筑艺术与古代石刻绘画艺术遗存丰富、历史文化深厚的邹城、曲阜、济南三地。考察行程中研究了古代造型艺术,学习了古代历史,体会了儒家思想,无不感受到文化与艺术的不可分割性。山东深厚的历史底蕴影响着山东的发展和山东人的性格,也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是一个要认真关注和不断研究的方向。齐鲁文化艺术在中
期刊
【摘要】:宋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这个时代的的花鸟画,绘画题材的丰富,创作技法的提升,在绘画的领域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局面;主要是个阶级自身的发展与花鸟画画家的互相交流。  【关键词】:花鸟画;发展;交流  花鸟画的发展在我国绘画史中,是个奇特的现象:起步最早,而成科最晚。中国最早的花鸟绘画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或旧石器时代晚期。被美术史论家公认的中国第一幅称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际经济中商务英语的作用愈发突出,进而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从某些角度而言,商务英语有着特殊的用途,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因此传统的翻译理论就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了相当大的局限性。笔者从功能对等角度出发,结合商务英语的翻译实例,从三个角度----词汇、句法和语篇对商务英语作分析,并总结了相应的商务英语翻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商务英语;
期刊
【摘要】:受爱德华·萨义德(Edward·Said)的旅行理论的激发,翻译可以作为一个文本从一种文本及文化过渡到另一种文本及文化的旅行过程。“旅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文本的旅行如人旅行一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原文本与目的地语言不通、文化也不相融合,译者在这场旅途中则扮演导游的角色,帮助原文跨国语言的障碍,“填平”文化差异的鸿沟,从而使文本的
期刊
【Автореферат】:Уверена в том,что, когда люди уезжают в другое место, в котором раньше не были,у них обязательно появляется и в жизни, и в работе много трудностей.Особенно это характерно для студентов.В
期刊
【摘要】:所谓网络流行语“翻船体”就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以及其各种变体,其句法结构为X的Y说V就V,例如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本文以真实的语料为基础对“翻船体”的生成与流行进行解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翻船体;衍生;认知  1.引言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出自于漫画作家喃东尼在微博发布的系列漫画,他用漫画的形式描述了主人公两只小企鹅之间的故事,诙谐地表达了友谊的脆弱。该流行语一经发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