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中的“演”与“唱”本该并重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ps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担任表演指导老师已有十二年。多年前,有一位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曾在我的基础表演课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课外,我看过这位学生的声乐专业课期中考试,他的演唱技术上乘,台风也基本成熟。但在我的表演课上,他却总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状态,从不曾真诚地走出自己,走进角色。看他的表演练习时,我总是满怀期待地开始,每每失望地结束。在表演课程即将结业之时,其他学生都在向着正确的表演观念努力前进,而他却始终止步原地。有一次,我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在课后问他原因。他说,作为歌唱演员,应以唱为重,演为辅,如果总共有十分,那么唱占八分,演只占两分,甚至可以更少,只要唱好了,演得好不好无所谓。心中的轻视让他在同等歌唱条件下,失去了用表演加分的机会。在高年级的歌剧与重唱课程汇报中,他虽唱着角色的歌词,却唱不出角色的内心,我为他感到遗憾。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艺术审美力也在逐步提高,绝没有观众会拒绝一个既会唱又会演,舞台呈现丰盈饱满、趋于完美的演员。每位演员对“演”与“唱”的认知和驾驭能力各有不同,但如果不能为塑造剧中人物形象而唱,只是为唱而唱,歌“剧”的意义何在?歌剧与艺术歌曲的区别又何在?在百度百科中输入“歌剧”二字,直接映入眼帘的是歌剧的概念: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在十六世纪末,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当饰演方达生的演员满心欢喜地手捧红色玫瑰花再次上场时,发现倒地已没有呼吸的陈白露,伤心欲绝。

  《西方歌剧辞典》一书开篇便写道:
  歌剧是音乐与戏剧、文学、美术、舞蹈等相融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尽管有不少戏剧体裁都配有音乐,但其中的音乐仅仅起到装饰作用,只有歌剧是以音乐为主要手段的戏剧。全剧贯穿音乐,音乐承载戏剧表现,阐明和强调作品的内容含义和人物情感,各部分有完整的形式。
  “演”与“唱”本就应该是并重的。在表演基础课程教学中,我一直在尝试着带领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表演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排演方法,运用得当的表达手段,努力将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
  近几年,学校大力推举歌剧排演,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演出平台,也为我们年轻老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实践机会,使得在课堂中遗留的问题,在舞台实践中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2017年,我独立导演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歌剧《日出》的音乐会版,演员全部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排演过程中,A组两位男女主演歌唱水平更胜一筹,特别是扮演陈白露的女主角歌声优美,唱功一流。然而,她在气质上与角色有些差距,我多次与演员沟通,试图引导她解放自己,走进角色。她平时经常穿休闲装和球鞋,整体气质松垮,略显笨重。为了贴近年轻、美丽、高傲、任性的交际花女主角陈白露的气质形象,我提议排练时要穿上礼服裙和高跟鞋,营造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但女演员却一直以不习惯为由回绝我,直到演出时以踉踉跄跄勉强能走路的姿态上台。对高跟鞋和礼服裙的不适应,导致她肢体僵硬,极大地束缚了她的舞台表现力。脚是每个人身体重心的根基,用以支持身体并行走。我经常在表演课上与学生们分享走近角色的小经验,可以从脚着手,鞋子穿对了,角色或者演唱的气息位置才能对,气息通畅了,才可以自如地演与唱,舞台呈现才会有更多可能性。


上海音乐学院排练现场

  演唱的最终目的是传情达意,内心情感是外部行动的支撑,外部行动是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段,两者缺一不可。外部行动主要通过肢体语汇进行传达,当肢体语汇被人为地限制表达时,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同样会受到阻塞。正如《表导演者》一书中写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必须先生活于角色,化身为角色,跟角色一起行动,在角色中以演员自己的名义动作,有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观众,才能达到最终目的——让观众具体地感受、领会剧本的主题思想。”固守着自己,不肯尝试改变并走进角色,虽唱功好,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无法让观众相信。两分“演”拖了八分“唱”的后腿,将满满的遗憾留在了舞台之上。
  相反的,B组两位男女演员的歌唱条件虽不及A组演员,却尽全力改变自我,在梳理剧本剖解角色的过程中,用心理解、体会并表达角色的喜怒哀乐。男演员更是在演唱重头戏《为什么破碎的总是美丽》时情到深处,饱满的感情涌动着动人的歌声,伴随着激动的眼泪一气呵成。歌中唱到“竹筠你看那你看那你看那太阳就要升起……”时,有三个重复的“你看那”,演员最初演唱时,节奏停顿均不明确,缺少表达依据。该篇章前戏的规定情景为:女主角陈白露遭遇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产,巨额债款无法偿还时,她选择在日出前服毒自杀。面对闻讯赶来好意相劝想带其离开的男主角方达生,白露既留恋不舍,又无法继续面对不堪的现实和自己。白露说道:“达生,还记得你给我买的那朵玫瑰花吗?”达生说:“当然记得。”白露说:“再给我买一朵好吗?”达生说:“好的。”白露说:“等等,我,我还要那朵,红的。”达生:“好的。”白露决心已定,借请达生为自己买玫瑰花,巧妙地支走误以为她已回心转意的达生。就在达生满心欢喜地抱着红色玫瑰花再次上场时,刚刚还活生生的白露已带着绝望走到生命的尽头。一个美好的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达生不解,伤心,悲愤欲绝。三个“你看那”的演唱处理,第一个在试图确认不明状况,上场的前进脚步在发现倒地的白露时突然停止,尝试着轻轻地不确定地说出“你看那”;第二个“你看那”极速奔向倒地的白露,将白露小心翼翼地抱起并试图唤醒她,白露成为“你看那”的唯一对象,达生无法接受白露已死的事实;第三个“你看那”确认白露已死后痛苦到欲哭无泪,不能自已,将身体已经逐渐冰冷的白露紧紧搂入怀中,这个迟到的拥抱充满着对白露深深的爱意,“你看那”从前两个呼唤到哭诉。
  这种内外部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才真正合乎演员的创作规律。“演”与“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演出效果,观众们都被深深打动了,台上台下抽泣声呼应成片。没有观众或者专业人士为男演员边抽泣边歌唱的小瑕疵而异议,这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这是直指人心的表达,这是将“演”与“唱”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神奇而强大的舞台力量。
  说到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平衡“演”与“唱”的关系,还要从声乐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谈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学生从进校起,便是师从自己的专业课老师,类比师傅带徒弟,一对一教学。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重中之重的是声音和位置,专业老师的声乐教学中比较少灌输给学生表演的重要性,这让学生片面偏激地理解为“唱”是重于“演”的。这样的学习习惯持续两年后,在本科三年级才会首次接触表演基礎课的学习,由表演老师再来引导回“演”与“唱”并重的关系,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在短暂的一年课程学习中接受消化。艺术是相通的,有些消化好的学生,除了表演开窍外,声乐专业技能也随之提高。但一部分始终不能平衡好两者关系的学生,通往正确表演大门的道路被阻塞了,甚至出现逆反心态,歌唱状态更加僵化。试想,如果能将基础表演课程放在本科一年级教授,是否更为科学?在学生们还如同一张白纸时,就在他们心里埋下歌剧中“演”与“唱”本该并重的种子,声乐专业老师与表演老师、形体老师联合配套教学,齐心浇灌,让这粒种子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终有一天会在舞台上开出灿烂的花朵。
  歌剧中的“演”与“唱”本该并重。仅抓着“唱”,无法平衡好“演”与“唱”关系的歌剧表演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我认为,“歌”与“剧”,“唱”与“演”,就像“呼”与“吸”一样,共存共生,相互依托。“唱”是“演”的重要表达手段,“演”是“唱”的充分依据,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最终,我们要以为观众呈现出声情并茂的视听享受而努力,以继承和发扬歌剧艺术而奋斗。
其他文献
旅德钢琴博士、青年女钢琴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解静娴是我比较熟悉的音乐家。2011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盛典上,她与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和钢琴兼指挥大师普列特涅夫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及她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贝多芬《合唱幻想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静娴的音乐会选曲,有其个性。记得多年前在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的一次聚会上,她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二十二纲琴奏鸣
期刊
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7月在京举行  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全国音乐教育服务合作联盟共同主办,中国乐器协会、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于2018年7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  大会的主题为“音乐让生活更美好”,以创建“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为宗旨,倡导“每个国民一生学会一件乐器,每个家庭一年听一场音乐会”,旨在服务全面
期刊
2017年12月,世界华人女作曲家协会首次与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合作,举办了一场管乐音乐会,演出了华人女作曲家苏凡凌特别为市三女中管乐团“量身定制”的《桐花仙子》,这也是该作品的世界首演。  世界華人女作曲家协会于2002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现任主席为王强,目前有遍布全球的会员共三十六位。协会每年皆计划在不同的地方举办音乐会,演出旗下会员的作品,希望可以以此凝聚全球华人女作曲家们的力量,让更多人聆听和
期刊
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一片生灵涂炭之景来描绘1975年内战全面爆发后的黎巴嫩实为贴切。然而在内战爆发之前,黎巴嫩却享有中东“瑞士”之美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其腓尼基时代兴建的毕卜鲁斯城、古罗马时代兴建的巴尔贝克城、十字军时代兴建的赛达城堡以及北部银装素裹的雪山无一不令人神往。就在这个人文景观气派庄严,自然景观也绚丽多姿的国度,孕育了一位诗人、作曲家——贝莎拉·艾尔-库利(Bechara El
期刊
巴黎求学带来的启示  我于199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2003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同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深造。2004年考入巴黎市立高等音乐学院,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2008年,我以满分成绩获得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最高级演唱家文凭”,成为该院建院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籍歌唱家。2009年,我获得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硕士学位,同年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任教。
期刊
2018年12月6日,重庆歌剧院创作的民族歌剧《尘埃落定》(以下简称“尘剧”)举行了隆重首演,我赶上了该剧第一轮演出的末班车,于12月8日赴重庆观看了这部歌剧。歌剧《尘埃落定》剧照:藏族人民  《尘埃落定》是重庆歌剧院近年来倾力打造的一部作品,根据藏族作家阿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并得到了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据编剧冯必烈、冯柏铭介绍,他们改编这个剧本十分不易,因为阿来的原作内容
期刊
芭芭拉(Ba rba ra),原名Mon ique Andrée Serf,1930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二战时,十岁的她不得不过上东躲西藏的日子。战争结束后,邻居的一位音乐教授无意间听到芭芭拉的歌声,惊为天人,于是帮助她发展音乐才能。芭芭拉从巴黎到布鲁塞尔,从歌舞餐厅的驻唱,到在巴黎音乐厅首秀,继而成为一名创作型歌手,与唱片公司签约,最终成为风靡整个欧洲的香颂女王。在演出时,芭芭拉常常身
期刊
说起青少年交响乐团,你一定会想起当红指挥家杜达梅尔担任音乐总监的西蒙·波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也一定对香港青少年管弦乐团在香港国际机场举办的那一系列走红网络的快闪音乐会印象深刻。不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不论文化和社会背景如何更迭流转,由青少年担任乐手的管弦乐团予人热情、活力、充满创造及想象力的印象却从来不曾改变。  六年前成立于纽约的美国国家青年交响乐团(National Youth Orchestr
期刊
由上海音乐厅制作出品的音乐剧《繁花尽落的青春》将于2018年12月登陆上海大剧院。该音乐剧由金牌编剧喻荣军、国家一级导演周小倩、作曲家赵光、舞蹈家王亚彬、韩国顶尖舞美设计徐淑珍率领中韩两国创作团队联合打造,相较于2017年底的首演,这次的全新制作将会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繁花尽落的青春》有一个诗意的剧名,但真正的主角却是两位男性。他们经历了互换身份的交错命运,一位在夹缝中求生,另一
期刊
卡尔·玛利亚·冯·韦伯(1786-1826),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兼具全面的艺术才能。除作曲之外,他还是钢琴演奏大师、现代指挥艺术的早期实践者,以及活跃的音乐评论家。  韦伯最著名的作品是首演于1821年的三幕歌剧《自由射手》,作品的故事来源于德国民间传说,富于魔幻气息。韦伯广泛吸收了民族音乐的养分,同时又在动机运用、管弦乐色彩和多樣化的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且有成效的探索。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