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10

来源 :国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9629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过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中国经济迎来了2010年。
  刚刚过去的2009年,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让全球经济整体下滑,进入漫长的复苏过程。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弱,成为全球最早触底反弹的经济体。作为国有经济的坚强脊梁,中央企业功不可没,他们成功抗击金融危机,为新中国成立60年周年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但前进的道路,总是越过一岭又一峰,闯过一关又一坎。新的一年,国际国内形势仍然复杂多变,在世界格局中占重要地位的中国,将如何部署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吸引着全球的瞩目。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为新的一年“定调”:2010年,中国将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进入“十一五”最后一年,发展方式转型之痛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现在看来,“十一五”提出的目标相当一部分要落空。如果“十二五”期间,中国继续这种目标落空的态势,将会给未来10年、20年、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新的一年,中国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为“十二五”的发展谋篇布局。后危机时代的竞争升级,必然给下一个五年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调整和振兴汽车、钢铁、石化等十大产业的同时,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改革上的重大突破。
  201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这一年,中央企业各项指标验收在即。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情况。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最新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中央重点能耗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4.6%,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4.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1.1%。
  表现不错,但压力不小。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演的一场激烈的绿色博弈,拉开了2010“低碳经济元年”的序幕。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如何落实和分解这一指标,中央企业任重道远。
  为此,央企必须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10年,国资委将继续推进“百家之约”:将中央企业户数减少到80~100家。这不仅将迎来最艰难的时刻,而且也面临量与质的艰难博弈。
  六年来,国务院国资委稳健精编“央企系”,平均每年重组整合10家,表现出强大的决心和毅力。截止到2009年,中央企业的户数减至131家。眼看只剩下一年时间,国资委能否再减下30多家,能否打造30~50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众所周知,这并非简单的“减法”,关键还在于重组后要实现“1+1>2”。
  前瞻2010年,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今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世博会让中国再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和实力。作为“国家队”,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等央企巨头,纷纷入围世博会合作伙伴之列,扩大和塑造品牌的美誉度。同时,还有更多的企业,抱着“责任、契机、共赢”的心态,融入世博会的参建和参展工作之中。
  
  前瞻之一:宏观政策定调
  2010年中国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文/本刊记者 滕虓吴迪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定调”,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双宽松”力度不减
  为什么“双宽松”力度不减?原因在于,未来的经济形势依然不乐观。2009年底,全球经济形势渐趋回暖,中国经济发展保增长的任务基本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1月发布的全球各地区经济分析和展望报告中,对经济回暖判断使用频率最高的措辞是“不确定的”。
  此言余音在耳,迪拜主权债务危机随即爆发,虽然此事并未引发新一轮全球危机,但国际债券评级机构穆迪认为,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到2010年底,全球主权债务总量将增加50%以上,达到15.3万亿美元。而迪拜事件只是一个开始,即使各国政府采取补救措施,全球主权债务总量将至少再增加50%,在未来四到五年达到峰值。
  目前,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和投资疲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实质性解决,新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在积聚,不排除再次冲击实体经济的可能。
  鉴于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一系列针对性的经济刺激政策2010年不会退出,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过,与2009年相比,2010年的政策会有微调。2009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继续发挥好投资对拉动经济和调整结构的重要作用”;12月的中央经济会议进一步明确,“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在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提出,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
  事实上,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货币政策已有所调整,2009年上半年新增贷款73700亿元,呈现“井喷”式增长,到了下半年已“刹住车”,只增长了15500亿元,更侧重于外松内紧。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货币政策面对的情况较为复杂,一方面当前我国通胀压力不大,但通胀预期在升温;另一方面,货币信贷增长较快,流动性十分充足。“这两方面的因素可能会推动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上扬,甚至带来资产泡沫风险,以及由于资金使用成本较低,可能会带来低效益的投资。”
  
  重在结构调整
  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重点,要求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目前,产能过剩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屡禁不止,甚至波及到新能源等领域。事实上,引发产能过剩争议的根源并非发展方向性的偏差,而在于产业结构以及资源无法得到优化布局和配置。
  将低碳经济和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下一轮经济发展周期的增长点,已是大势所趋。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指出,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这一精神,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表示, 中央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加快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准确把握方向,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专注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清理非主业和低效资产,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向主业集中,把企业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升级和价值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在结构调整中占据主动权。
  李荣融说,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产业升级和布局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上许多知名企业抓住机遇,迅速调整发展战略,清理出售非核心业务板块,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国内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进一步凸现,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势在必行。
  过去一年,许多中央企业做强做大主业,加大内部资源的整合力度,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譬如,中国航油将19家成员企业整合为四个业务板块,推进了集约化经营。中国建材通过东南、淮海、北方等三大核心区域市场的建设,推进“大水泥”战略,初步奠定了行业领军地位。
  
  面对后危机竞争
  不可回避,2010年中央企业将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巨大挑战。经历了破产、裁员、降薪等痛苦过程,跨国公司积累了技术升级、管理创新等优势,核心竞争力大幅增强。李荣融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和他们相比,我们的调整步伐相对迟缓。”
  随着欧美国家以及国际市场从金融危机的冲击中逐渐恢复过来,央企将面临着更为强劲的竞争。譬如,当大宗商品的价格逐渐回复高位,央企手中的“王道利器”——丰厚的现金流并非所向披靡,中铝收购力拓的功亏一篑,与国际矿产品市场价格的反弹都有着紧密的关联。
   如何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国务院国资委做出“三推进两加强”的战略部署:继续推进中央企业布局调整,推进中央企业市场化改革步伐,推进中央企业建立规范董事会,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
  同时,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通过资本预算资金安排推动中央企业的战略重组和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和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引导国有资本向高技术和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大投入,控制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盲目扩张,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对中央企业非主业资产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等。
  
  
  前瞻之二:央企百家之约
  按照约定,2010年中央企业户数将减少到80~100家。做这道“减法”题不容易,它同时面临量与质的博弈弈
  文/本刊记者 王芳
  2009年,央企数量从年初的141家减少到131家,央企数量减少10家,通信、航天航空等行业重组均已破题。国资委成立6年来,央企数量从196户降到131户,以平均每年减少10家的速度重组整合。
  到2010年底,央企数量将减少到80~100家。这就意味着2010年一年间,央企至少要整合减少30多家。目标能否实现?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2010年国资委仍将按原计划推进央企重组的步伐,将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动重组,信心不动摇,目标不改变,措施更积极。
  
  整合目标不变
  “中央企业必须做到行业前三名,达不到要求的要强制重组,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会减少到80户到100户。”这是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的央企重组整合目标。
  据了解,在国务院国资委“内部”的发展计划中,对2007~2010年的量化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央企资产总额要达到15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7.0%;完成销售收入1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8.0%;利润总额8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6.0%;国有资产总量4.7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5.0%;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5%;总资产报酬率达到6.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20%以上。期间,央企通过整合重组,减少到80~100家。
  “其实,除了重组目标的数量要求外,对于国资委而言,更重要的目标在于重新配置资源,使央企做大做强,增强其竞争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培育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经济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告诉记者。
  200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连续5年保持盈利的中央企业,在第六个年头遭遇了利润大幅下滑的被动局面,似乎也打乱了国资委一直以来的整合规划。
  据国资委公布的2008年度央企分行业运行情况显示,在九大行业中,除商贸行业实现利润逆势增长外,其他七大行业的央企虽然盈利但利润下滑,航空运输业更是出现了282.2亿元的经营亏损,没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
  “其实环境对于重组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但是现在我们是经济好的时候就好做,经济困难时难度大一些,目标不变依然要做。”国资委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经济冷的时候才是并购的好时机。”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下,泡沫挤少了很多,相关各方预期值降低,相对经济热的时候,现在反倒是并购的好时机。”
  国资委有关人士也表示,在目前形势下,有一些形势不太好的央企主动要求重组,自己寻找产业链互补或业务相同的“婆家”,这使国资委能在央企重组配置资源的时候稍微轻松一些。
  据了解,2010年央企整合基本上会沿着产业发展规律的主线来进行。产能过剩、成本上涨以及资金饥渴是资产整合的主要推动力。基本分为三种形式,即主业化、专业化和一体化整合。主业化:鼓励已经上市的中央控股公司把主营业务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专业化:将不同的主业资产打包,注入相应的上市公司,实现模块化的整体上市;一体化:把同一产业链上不同位置的资产捏合成一个公司。这些主线反映出国家产业整合的大逻辑,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各个行业进行资产整合的线索。
  实际操作上,钢铁方面,七巨头或成重组主角;煤炭方面,整合使资源逐步向大企业集中;医药方面,以国药集团和上药集团为中心吸纳央企医药产业。
  
  资本市场的重组舞台
  2009年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多次讲话中,都把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放在推动央企重组的重要位置上。
  近两年,为了配合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除了深圳中小板以外,资本市场管理部门基本停止了主板市场的新股发行,但是对央企上市却大门洞开。
  2010年,国资委希望借助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担忧央企重组过多地倚重于资本市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资本市场原有的“生态平衡”,而且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央企重组的质量。
  根据国资委思路,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已经成为央企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一大批央企进入资本市场成为上市公司,使国有资产能够利用资本市场这个平台实现增长和发展。
  在2010年央企重组的关键时期,资本市场也将成为央企重组的一个广阔舞台。为了把这个工作做好,避免出现弯路,需要尊重市场,尊重投资者,实现重组与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
  
  量与质的博弈
  “2010年对于央企来说,‘减个数’的压力会很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对记者表示,让国资委和央企压力大的是保证质量地“减个数”。
  央企内部人员表示,在央企中最容易 “减数” 的是科研院所,目前央企中仍有14家科研院所尚未被整合。这些科研院所旗下的上市公司包括有研硅谷、北矿磁材、大唐电信、高鸿股份、烽火通信、现代制药等,规模都不是很大,整合难度也相对较低,且科研院所与产业央企的整合实现“1+1>2”的目标较容易达成。如长沙矿冶研究所旗下的金瑞科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业内人士认为,金瑞科技是国内最大的电解锰生产企业,五矿集团在湖南湘西及湖北等地均有储量颇丰的锰矿资源,在五矿集团重组矿院之后,金瑞科技将成为其锰矿资源整合及开发应用平台。
  而除去14家科研所之外,剩下的“精编”目标是比较大的难点。
  李曙光指出,2010年是央企制度改革的关键年,绩效考核、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都将进一步加快改革。如果仅仅是做重组改革,而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跟进的话,对于后面的央企重组做大做强,将会形成一个瓶颈。
  
  前瞻之三:低碳经济元年
  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至45%,中央企业义不容辞地成为担当重任的主力军
  文/本刊记者 王芳
  不管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如何,中国给自己的减排定下了目标,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作为工业经济“国家队”, 中央企业义不容辞地站在了承担国家减排目标的排头位置。
  
  排除万难
  2010年,是要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提出减排40%至45%目标后的第一年,至关重要。
  有关机构对“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对单位GDP能耗下降的贡献率在80%以上,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央企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早在2008年4月,国资委就给八大行业央企制订了2007~2009年节能减排目标:到“十一五”期末,中央企业要确保完成单位增加值的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国资委确定的30家重点中央企业,各项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的能耗、水耗、污染物的排放指标全部要实现历史最好水平,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
  但是央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背后,也是困难重重。2009年6月中,审计署发布对41家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的审计公告,一年间,41家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投资近169亿元,虽然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能耗和污染排放量都有所下降,但有的企业不降反升,个别企业排污口2006年的化学需氧量最高排放浓度超过地方标准5倍,有的企业2007年的二氧化硫最高排放浓度超过国家标准1.41倍。
  国资委业绩考核局副局长刘南昌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央企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2009年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也给央企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对于政府的减排承诺,央企内部不少人士“忧心忡忡”:“如此大规模的节能减排势必会影响中央企业利润的实现。”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潘家华也颇为“担忧”,根据测算,目前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耗就要增长0.8到1个百分点。即使调整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之后,这一数据也不会低于0.5%。
  潘家华认为,如果在总量上控制的话,那么中国的GDP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这是不能承受的。除了总量减排外,强度减排毫无疑问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扩张。
  虽然有难度,但是经过努力减排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表示:“我们现在的能源消耗完全可以使GDP总量再翻一番。”言下之意,中国目前能源消耗过高,能源效率太低,浪费也非常大。在不增加能源消耗、不增加污染的前提下,做好节能减排可以实现我们GDP的快速增长。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改善民生,又面临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速的挑战,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央企业,自然要排除万难,做好表率。
  
  考核监管
  2010年,国资委将按照新一轮节能减排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督促中央企业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的各项任务。业绩考核局副局长刘南昌告诉记者,具体来讲有四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组织体系。按照国务院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的要求,督促中央企业把三大体系建设摆上今后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求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工作机构,明确工作牵头部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创造有利于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开展的条件和建立长效机制。
  第二,进一步完善中央企业的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将节能减排作为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二任期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2009年第二任期结束将严格执行考核。接下来的三年任期将根据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情况,使多数企业在内部考核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程、制度和目标。在考核的内容上,要求根据行业特点,抓住企业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提高考核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在考核过程中,企业要尽可能简化,抓住关键指标,并且这些指标是可分解、可量化、可落实的。这些指标分解、落实到下属企业、基层单位和个人,形成环环相扣、层层促进的工作链条,确保工作的落实。
  第三,建立健全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国资委将以建立健全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测体系为重点,逐步夯实中央企业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的定额、计量、统计等技术工作,抓紧完善中央企业的监测网络,建立自下而上的数据网络,定期收集、定期汇总、定期分析,力争比较全面地掌握节能减排各方面情况。在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统计中,中央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坚决杜绝弄虚作假问题的发生,其间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第四,制定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奖惩办法。 对“重点型”企业,国资委原则上考核“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或单位产品能耗。对“关注类”企业,要求集团公司针对所属的节能减排重点企业,尽可能提出量化的节能减排考核目标,纳入集团公司的考核内容,并将有关考核内容在与国资委签订的责任书中加以明确。对“一般性”企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设置定性考核指标,并在业绩考核责任书中予以约定。
  
  发挥优势
  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中央企业在技术、人才、装备、管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010年,中央企业将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争做节能减排排头兵。
  在节能减排装备制造方面,中央企业对提升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水平有着重要影响。比如东方电气和哈电集团生产的发电设备占了全国市场的70%。这些年,中央企业在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设备性能的提高,对于促进全社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一重、二重、西电集团等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所提供的装备设备也对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节能技术的研发方面,比如建材行业的水泥、玻璃等高耗能产品的技术设计、设备制造、安装以及低温热发电技术和设备,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央企。
  中央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占有重要的引领地位,在国家认定的449家国家技术企业里,中央企业有91家,占20%。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结构,改进流程,提升装备水平,央企对全社会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将更加举足轻重。
  
  前瞻之四:“十一五”艰难收官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发展方式转型之痛将不可避免。 稳增长、调结构、降排放、扩内需,成为重中之重
  文/本刊记者 吴杰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中国首次将沿用了5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变成了“规划”。一字之差,却包含着巨大的变迁。
  “十一五”期间,中国提出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如今已进入收官之年,实现这个目标,看起来非常艰巨。
  
  发展方式转型之痛
  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1994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十几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根本性转变,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情况依然严峻。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中国经济增长快,而就业压力改善不明显的原因之一。突出表现在经营粗放,某些行业和领域建设过度扩张,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低效益等比较普遍。此外,产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城市化水平低。
  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四个挑战:一是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严峻;二是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根源日益明显;三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四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可以说,中国发展周期和世界性震荡会越来越多地搅合在一起。中国已逐步与国际社会融合到一起,怎么提高国家竞争力是个大问题。要切实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形成与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十一五”规划,不少指标最终如何实现仍不得而知。
  以第三产业为例,“十一五”规划提出,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应该比2005年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43.3%。但实际情况是,这个比重一直在下降。2008年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0.1%,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关于节能减排,“十一五”规划规定,“十一五”期末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末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5年末下降10%。而2006~2008年前三年,GDP能耗下降10.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6.61%和8.95%。
  应该看到,虽然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问题也很突出。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2009年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2010年将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强化目标责任和监督检查,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此外,“‘十一五’后期的加速发展,造成部分产业虚增,出现产能过剩。个别企业投资扩产过快,在战略上面临被动局面。”正略钧策管理咨询CEO丛寰宦告诉《国企》记者。
  
  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增速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一揽子计划功不可没。据估计,经济刺激政策对2009年我国GDP增速贡献了至少3~4个百分点,并在避免经济“硬着陆”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作用显著。
  不过,中国经济回稳基础尚不牢固。此外,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依然曲折,全球宏观经济政策仍处于扩张期,主要经济体尚未走上“退出”通道。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群研究员告诉《国企》记者,在这种大背景下,2010年需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第一,稳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太快,最好8%左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结构调不动,扩内需也完不成。经济发展要又好又快,而不是又快再快。现在,地方投资冲动还很旺盛,这样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挑战,更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调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是增长而是下降,原因在于过度投资重化工业对服务业形成严重的挤出效应。各地在装备制造业这一块一直存在着大而全和小而全的通病,而一些可以外包的环节如物流、金融服务等并没有外包出去。
  还有一个对调结构非常不利的现象就是产能过剩。现在不仅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严重,一些新兴产业如风电、光伏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令人担忧。这也反映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更深层次暴露了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具有不看大局只顾局部利益的弊端。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要在结构调整上积极作为。具体在对待结构调整和处理产能过剩上,要充分考虑到全国这个大局,考虑国有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保持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和带动力。
  第三,降排放。节能减排是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尽管社会上有不少预测说2010年肯定能实现“十一五”规划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但是,对于节能减排,没有做的最好,只有做的更好。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对改善全球变暖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节能减排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为此,要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
  在节能减排上,国企要更好地贯彻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有关政策,自觉把国家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导,把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国家队的示范效应,带领其他所有制企业在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四,扩内需。在收入分配上,要调节收入分配政策。要限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增加低收入人群过低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特别是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大力推行城乡服务均等化。
  业内人士分析,低收入者太多,中高收入者不敢消费,高收入者消费能力有限,这是中国消费疲软、内需不振的根本原因。只有把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上去,让中高收入者去掉后顾之忧敢于消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振的问题。在扩内需方面,国家和企业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当然做好这四项工作,还远远不是全部。而稳增长、调结构、降排放和扩内需无疑是当务之急。至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前瞻之五:谋划“十二五”转型
  “十二五”将成为中国新的转型期,这种转型体现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
  文/本刊记者 吴杰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新的转型期。这种转型体现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中国经济从‘十二五’末期开始将迈入工业化后期。”得出这种判断的是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群研究员。
  宋群告诉《国企》记者,按照“十一五”服务业规划,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将达45%。“十二五”末期,服务业占比应该与工业差不多。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也意味着中国在“十二五”末期开始迈入工业化后期。
  这一时期,制造业特别是钢铁、化工、汽车、造船等重化制造加工业将得到很好发展,特别是在质量和效益上应有大的提高。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了,才能使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这一时期,服务业特别是与高科技结合的现代服务业应有很大发展。金融、物流和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现在,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相当复杂。国际社会对国内的影响不断加大,同时,国内对国际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金融危机把中国的地位提前提高了,目前,许多国际事务的处理上都少不了中国的声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求中国承担的责任也加大了。在这种背景下,2010年制定的 “十二五”规划,对中国经济未来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研究员接受《国企》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危机中,为了保增长,中央的许多投资都是在国企平台上操作的,比如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这样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投资产生的坏账问题。此外国进民退会带来新矛盾,如山西的煤炭兼并。还有,效益差的山东钢铁兼并效益好的日照钢铁,就让人联想相关机制不是前进了,而是倒退了。这说明体制内的矛盾没有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十二五”规划中肯定会有所体现。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曾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必须在深层次上解决一些体制性滞后问题。在分配上,目前这种过于依赖出口、过于依赖投资、过于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模式,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制约着居民消费的扩大,这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机制性原因;在产业结构方面,部分产业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以及资源环境方面的部分地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能源不足、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等,与地区经济增长的模式及其背后的政绩考核、财税体制密切相关。
  此外,正略钧策管理咨询CEO丛寰宦告诉《国企》记者:“受国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绿色经济、节能经济、碳减排等新思维和新政策,对行业发展结构带来影响,对企业的运作成本和投资预期带来较大变化。因此‘十二五’规划的整体思路与‘十一五’有较大不同,‘十二五’将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成本。”
  
  未来八大重点
  “十二五”将是在“十一五”经济实现较高增长的平台上进入的,怎样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稳定增长态势延续下去,是一个重大课题。
  2009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布置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会议强调,规划编制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新特点,突出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中央与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会议确定了扩大内需,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等八大重点内容。一是要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要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二是要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三是要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四是要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五是要通过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七是要通过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八是要通过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国际合作和对外竞争的新优势。
  上述规划重点意味着“十二五”规划指标,将涵盖“十一五”规划的大部分指标。
  
  国企发展新机遇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群研究员告诉记者,“十二五”时期对国企提出了更高要求,国企特别是央企也要制定好自己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战略调整。国企特别是央企应在国内外新的大环境下加快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调整,还关系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关系到国有经济布局的合理化。要实现国企、民企和外企的有机联系,尽量做到企业组织结构的更加合理化。
  第二,做强做大。中国的国企相比以前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同跨国巨头相比,国企的实力还不是很强。国企需要在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力和品牌实力三个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十二五”时期更是国企实力提升的关键时期。
  第三,注重形象。所有制的性质要求国企必须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在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凸显“共和国长子”的身份和地位。对于节能减排,国企更要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跨国经营。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企只有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金融危机加速了国企走出去,加快跨国经营的步伐。不过,全球经营也对国企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五,管理创新。对国企来说,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只有管理的现代化,才能推进企业做强做大;只有管理的全球化,才能更好地推进经营的国际化。管理创新,任重道远。
  抓住“十二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国有企业才能趁势扶摇直上,才能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才能整合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前瞻之六:共赢世博会
  五个月后的世博会上,将出现很多中央企业的身影。他们积极融入参建和参展,承担国企责任,实现共赢模式
  文/本刊记者 滕虓
  还剩下5个月时间,上海世博会进入倒计时,央企开始与世博会对表。作为“共和国长子”,中央企业不会放弃这个在“家门口”的机会,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和实力。
  这是一件让中国人无比自豪的大事,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一个多世纪的巨变,让中国从第一次成为世博会的东道主。
   1851年,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12捆“荣记湖丝”托运往英国伦敦参加世博会,并最终力压群芳独得金、银大奖。
  1861年,一个叫李圭的中国工商业代表写了一本《环游地球录》,记录了当年费城世界博览会。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国家身份参加世博会,李圭成为第一个正式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
  2010年,上海,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仅仅两年,中国再次成为全球的焦点。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各省市地区、各行业代表、上百个展馆,180天时间,将迎来超过7000万的参观者。
  
  企业馆大比拼
  大企业在世博园区内建馆始于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此后企业馆一直是每届世博会人气最高的展馆之一。
  2007年9月,国务院召开上海世博会国内省区市和国有大型企业参展动员会议,国资委专门成立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工作协调小组,共有11家中央企业正式确认参展,并承担上海世博会5个企业馆的建设和展示。
  这些企业馆分别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联合承建的“太空家园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联合承建的“中国航空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合企业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联合承建的“信息通信馆”。
  从参展的央企来看,他们代表了自己所在行业领域,具有极强的技术能力,代表我国国有企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以“信息通信馆”为例,切合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提出了“梦想”主旨,并贯穿整个展馆。
  走进“信息通信馆”,参观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尖端视听感官互动体验,一场充满创想和喜悦的信息通信互动体验秀将以全新形式呈现,人类未来梦想的惊喜从参观者的掌上展开。 宇宙间覆盖着神秘的能量场,整个地球环绕着磁场,向参观者展示了强大的“信息场”。
  从参观者进入展馆的第一步开始,就与手持终端密不可分。参观者可以通过终端与通信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对话,将自己置入到梦想剧场内与一些虚拟人物互动,全身心地感受信息通信的存在。这样的效果借助了奇幻的剧场特效和大屏幕通信展现技术,将中国通信企业所构想的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社会信息化模式展示给观众。
  其他央企同样展示了自己对世博主题的理解。比如“太空家园馆”展示了“和谐城市,人与太空”,国家电网企业馆展示了“创新点亮梦想”等。
  据了解,世博会中的央企企业馆已经摆脱往常综合展示厅和任意而为、自由发挥的传统模式,而是统一在世博主题下的“创新空间、教育空间以及艺术感观和情感空间的集合体”。
  
  责任 契机 投资
  参与世博会建设,既是商业机会,也是国企责任。东航总会计师罗伟德用三个词表明东航参与世博会的动机:责任、契机、投资。
  2006年3月14日,东方航空公司第一个敲开上海世博会大门,正式成为上海世博会首家全球合作伙伴。随后一架喷绘着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的“世博号”东航客机从北京机场起飞首航。
  为什么对参与奥运没有动心的东航,对世博会却如此热衷?罗伟德说,奥运会是15天,世博会是6个月,7000多万人参加,其中500万来自海外。东航在海外的长航线需吸引投资一些国外的商务客户来坐头等舱和公务舱,所以对世博会的赞助毫不犹豫。
  尽管赞助金额几乎是几个飞机发动机的代价,但是东航注重的是长期投资回报。东航在海外有100多条航线,大多在欧美,且经营不佳。销售方面也是东航的弱项和软肋,基本上走不出华人圈,离不开唐人街。通过赞助世博会,东航也希望能够扩大企业的影响。
  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国普则认为,“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企业,都不会错过这次在自家门口参与的机会”。
  2006年上汽集团和通用集团正式与上海世博会签约,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届时,人们可以乘坐上汽自主研发的新能源车游览世博园区。
  除了参建企业馆、展示产品、技术、服务外,上汽集团还为世博会提供比较特色的赞助模式,比如上汽与上海的高校院所正在联合开发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上海世博会馆区内部的用车。据悉该系列新能源汽车主要是燃料电池汽车,给参观者新的体验和享受。
  除了东航、上汽外,人们还将在世博会上见到很多央企身影。譬如,中粮的全产业链食品供应、国家电网的电力供应、中国建筑工程集团的场馆承建等。
其他文献
从拉萨百货大楼改制的经验看,租赁经营可以作为产权制度改革中的过渡阶段,以实现平稳过渡    我们对企业改制的一般认识,是指产权制度改革。例如将国有独资企业改制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或改制成民营企业。企业改制除了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作为主要形式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按照《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国办发[2003]96号中的提法:“国有企业改制应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
期刊
要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必须加强企业舆论环境管理,抓好媒体对企业报道的控制和引导工作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舆论环境的好坏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国内保健品市场红极一时的“三株”、在食品业中久负盛名的“冠生园”等企业走向衰落,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就是企业自身的舆论环境不良,导致消费者背弃和市场丢失。因此,企业舆论环境管理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舆论作为社
期刊
孔明“隆中对”为蜀汉集团确立了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顺利实现,第二步却出现了动摇,最终导致满盘皆输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得见孔明,于是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刘备未得到孔明前,像流寇一般没有根据地,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清晰的发展方向。总之,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  刘氏集团和曹操集团、孙吴集团比起来,将不过关、张、赵云等,人不过三千,可谓兵微将寡,势单力薄。整个集团如无舵
期刊
他是一位传奇人物,与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相连,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他主持研制发射成功的卫星,占到中国航天飞行器总数的三分之一    2010年1月11日,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代表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他是我国第一代多
期刊
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后,中国的形象在世人眼里是怎样的定位    作为一个处于崛起进行时态的大国,中国应当在世界面前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自我身份认同,也直接影响着西方世界对当代中国的认知。值得思考的是,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形象已经完成了历史性的变迁?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之后的今天,中国的文化形象在世界眼里究竟是怎样一个定位?    前所未有的含混     
期刊
远洋运输业作为特殊的行业,点多线长面广、高度流动分散,船舶被船员们称为“浮动的国土”    燃烧瓶击败AK47,不是吴宇森编剧的《英雄本色》,也不是史泰龙显摆肱二头肌的《第一滴血》,这是孤航千里万里之外的中远集团船员上演的真实故事。念及公司船员危险面前的勇气,获选央视十年商业领袖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裁魏家福, 在镜头前也不禁动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的一份信仰和坚持并非来自“时尚”的
期刊
引导煤化工行业健康发展,不自“叫停”始,也不随“叫停”终。在发展的前路上,唯有花开有序,方能春色满园    距离新的一年还剩下两天,2009年12月30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在京召开发布会,再次责令停止审批新建或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甲醇等传统煤化工项目,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和投产验收评价工作,原则上近几年不再安排新的试点项目。   据了解,近年来,传统煤化工的产能增速高于
期刊
2009年岁末,我国著名画家吴进良应邀赴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艺术交流。受到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国民党副主席曾永权、林丰正,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等的盛情款待。平易近人、热情好客的连战主席,对吴进良先生的绘画作品极为赞赏,挥毫为吴进良先生题写了“翰墨传神”四个大字,并在台湾西华饭店设宴款待吴进良先生一行。席间,连战主席风趣地对吴进良先生说:“吴老师,你画的鸡很值钱呀,这样吧,以后你画鸡我卖鸡如何?
期刊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至“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常感慨万千。以对朝廷、对汉武帝的一片忠心,换来腐刑之耻,司马迁真是何其不幸。而如此的不幸,又更加映现出他的高贵:他把对帝王的忠心升华为对国家、民族千秋万代的忠心,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感染、激励、启发着2000年来的中国人。  我们立身于国运日隆的时代是何等的幸运,我们不必担心“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我们要考虑的是拿什么“自列”
期刊
党建工作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哪里?2009年11月30日,在航天科技集团第三次党建工作会议上,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表示,党建工作始终是航天科技集团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    保障企业重组    2009年4月,卫通重组并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