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航天功勋 央企栋梁

来源 :国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位传奇人物,与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相连,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他主持研制发射成功的卫星,占到中国航天飞行器总数的三分之一
  
  2010年1月11日,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代表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他是我国第一代多个首发卫星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我国多项重大航天工程大系统总统计师。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几乎占到中国航天飞行器总数的三分之一。
  如今是耄耋之年的孙家栋,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让“中国航天的触角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
  
  良师引导
  
  回想一生走过的道路,孙家栋说:“钱老(钱学森)是我尊敬的领导和良师益友。他的谦虚、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我一生受用。”
  1958年4月,孙家栋从苏联归国,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总体部,那年五一节前,他第一次见到了时任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当时钱学森经常到总体部检查工作,并亲临设计现场和大家讨论问题,对快速进步的孙家栋青睐有加,两人的接触次数逐渐多了起来。
  两年后,我国科技人员跟着钱学森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的航天之路,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首枚近程弹道导弹。那时孙家栋担任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
  工作中,钱学森的言传身教让孙家栋深受触动。
  一次,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火箭即将运往发射基地,按惯例产品出厂前要完成装配、测试。其中惯性制导系统平台上的4个陀螺应完成精确装配后,再拆下来重新包装运输。由于时间紧,车间师傅找孙家栋商量:“4个陀螺是同一批次生产的,第一个能装上,其他3个应该没问题。是不是可以不装了?”孙家栋觉得有一定道理,便同意了。没想到在发射场装配时,有个陀螺却怎么也装不上,只好立即向钱学森报告。
  钱学森听了汇报后没有批评孙家栋,而是让大家仔细加工研磨后再试装,并亲自来到现场察看。孙家栋回忆道:“那种精密部件研磨起来很费时间,可钱老没有不耐烦。我们从下午1点开始,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装好,他在现场就一直陪到凌晨4点。”这件事给孙家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钱老没有直接提出批评,但那种无声的力量让人感到比批评更严厉。”此后,他在工作中严抓质量,再也不敢有丝毫松懈。
  1967年,在钱学森力荐下,孙家栋成为中国首颗卫星总体技术总负责人,领导“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从此,他开始在新的舞台上大展身手。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在中国飞上太空中的100多颗卫星中,由他负责抓总研制发射的卫星就有30多颗。
  半个世纪来,师从钱老的宝贵时光,让孙家栋永远难忘。“对恩师最好的回报是让中国的卫星飞得更高更远。”他说。
  
  太空奏响东方红
  
  1967年7月29日,北京正值盛夏,骄阳似火。
  在这个酷热的午后,孙家栋正伏案进行导弹设计。为了不让汗水滴到图纸上,他用一条毛巾围住脖子,其状颇为古怪。
  一位不速之客推门而入,开门见山:“我是国防科委的汪永肃参谋。为了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院长向聂荣臻推荐你了。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决定调你去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就这样,孙家栋扛着被卷和书箱去新岗位报到了。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类首颗人造卫星。次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随后,聂荣臻委派钱学森以及当时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王铮负责卫星规划。然而由于三年经济困难,卫星任务受到了影响,中央决定调整空间技术计划,把工作重点转向研制探空火箭。直至1965年,国家重新开始制定卫星计划,并确定了1970年发射,实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总体目标。
  孙家栋参与进来时,时间已十分紧迫。如何尽快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如何按工程的研制规律一步步往下走?各系统怎样连接起来?连接起来后又怎样做试验?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他决定从组建队伍抓起。
  然而,“文革”年代,派别林立;发射卫星又是人人都想参与的大事。对于年轻的孙家栋来说,选人时稍微处理不当,很容易“引火烧身”。自己被“上纲上线”事小,影响卫星研制工作事大。在钱学森的鼓励下,他抛开顾虑,一切以卫星需要为标准。经过详细考查,他从不同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最终选定了戚发轫等18人,这就是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的“十八勇士”。
  “十八勇士”的聚会,使卫星总体设计部如虎添翼。攻克重重难关后,卫星初样在1969年10月基本告成。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奏响了中国人向太空迈进的序曲。
  
  友情客串火箭出国门
  
  1976年12月,孙家栋以中国航天专家的身份,随团赴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航天部门考察访问,了解欧洲空间技术的发展水平。此后,他开始频繁地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通过一次次对外接触,他增长了见识,在国际上树立中国航天大国地位的思路逐渐充实。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业务。这一消息在国际上迅速引起强烈反响。几乎在同时,经中央批准,孙家栋升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又一次受命于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时刻。
  发射外国卫星,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国际间技术合作,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懂得研制火箭发射卫星,而且必须学会与国外商家打交道,孙家栋又客串起“生意人”的角色。其中争取美国政府发放“亚洲一号”卫星许可证是他谈判生涯中的精彩之笔。
  1988年,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生产的通信卫星,起名“亚洲一号”,准备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将其送入太空。但卫星要从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证。争取许可证的使命便落到了孙家栋的肩上。
  这年10月,孙家栋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卫星技术安全》和《卫星发射责任》两个协议备忘录。但因双方对若干国际贸易问题存在较大分歧而未达成最终的协议。11月第二轮会谈,谈判桌从北京搬到华盛顿,孙家栋作为代表团团长再次领命出征。
  谈判中,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气势,他毫不示弱,据理力争,坚决反驳“中国发射外星扰乱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论。当时圣诞节即将来临,美方代表大多订了12月20日出外旅游度假的机票,无心恋战。孙家栋抓住对方的心理,制定“拖住不放”的战术,一直谈到19日,终于签署协议。如今谈及此事,孙家栋笑道:“当时在楼上都能听到美方代表的妻子、孩子等着出发,急不可待的说话声。”
  1989年1月,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香港亚洲卫星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卫星发射服务合同。聂荣臻听说此事,拉着孙家栋的手高兴地说:“中国能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发射卫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发射外国卫星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讲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1990年4月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内,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我一生中亲历过数十次发射现场,但那一次格外紧张。”孙家栋说,“当时大厅内一片寂静,我除了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外,甚至还能感觉到周围人的心跳。”
  21点30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雷霆般呼啸着拔地而起,21分钟后,精确地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现场的美方专家叹道:“没想到中国的运载火箭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如今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孙家栋依旧百感交集:“我突然想到小时候,老人常说‘洋火、洋油、洋车’,身边到处是外国产品。终于,我们的火箭能发射美国卫星了,那种激动与自豪难以用语言形容。”
  
  身经百战嫦娥终奔月
  
  自古以来,“嫦娥奔月”这个凄美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人们对遥远的月球充满了向往。
  对于我国航天人来说,这份向往显得更为迫切。
  1958年至1976年,美国和苏联一共进行了118次对月探测活动。那时起,我国科学家便一直关注其进展。1994年,中国经济实力逐渐雄厚,载人航天工程立项,表明我国已经具备实现载人航天的技术能力和工程能力,再加上航天技术获得了多项成就,以此为基础,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开始对探月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孙家栋也参与其中。
  刚进入新世纪,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开始频繁联系孙家栋,两位极具影响力的“老航天”一拍即合。他们认为,按照国家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只要能正确把握需求牵引关系,即可着手考虑工程实施的大思路。紧接着,他们又把几十年来对月球资源应用有着浓厚兴趣的欧阳自远找来,一起谋划该工程的框架。
  几经酝酿,栾恩杰2000年10月在“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宣布:“在空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这是中国高层首次向外界表露探月的决心。
  2004年1月,绕月探测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当时75岁的孙家栋接受了新的挑战,出任工程总设计师,此举令人敬佩。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张荣桥说:“许多人到了孙老那个年纪,取得那么多荣誉,通常都会有‘保持晚节’的心态,而孙老却敢于承担风险,勇挑重担,让我们这些后辈深受鼓舞。”
  孙家栋不愧是航天工程总体大师。担任五大系统总设计师后,他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导思想,确定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主持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题,甚至在许多细节上都作出了周全的考虑。
  “嫦娥一号”卫星系统副总指挥龙江表示:“孙老知识渊博、视野宽广,除了能控制全局外,还能把握关键。”他介绍说,“嫦娥一号”卫星在近月点刹车是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孙家栋对此非常关注。当科研人员还在做一些常规工作时,他已经把这些关键点剖析出来,令大家钦佩不已。
  2007年11月26日,国家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发布仪式前,温家宝总理来到孙家栋面前,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家栋,你是身经百战啊,辛苦了!”
其他文献
中国船舶馆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区别于其他企业馆。除了要体现世博主题外,更重要的是突出场所的历史价值    与其他场馆相比,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承建的中国船舶馆,尽享天时地利人和。它由原江南造船厂装焊车间改造而成,是除国家馆之外最大的一个场馆。不仅如此,它还拥有绝佳的环境观景价值,展现出“景之最”的主题。南望波光粼粼的黄浦江,将国家馆和演艺中心尽收眼底,向西则可观赏庆典广场大型表演活动。    怀旧情愫 
期刊
航空馆:“飞行连接世界”  这是世博会历史上首个航空馆,是一座充满飞翔梦想和探索的建筑。它将展示人类发展和航空事业的进步    航空技术是探索无限空间的钥匙,航空服务则是连接城市与生活的纽带。正如中国航空馆主题“飞行连接城市,航空融合世界”所表达的那样,航空事业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    世博会历史上首个航空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航空馆由中国
期刊
凭借中央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融合新疆政策、资源等条件,新疆经济有望更快更有效地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清《新疆图志》中写到,“居神州大陆之脊,势若高屋之建瓴,得之则足以屏卫中国,巩我藩篱,不得则晋陇蒙古之地均失其险,一举足而中原为之动摇”。可见,新疆在中国政治经济中的权重,也可见央企担当兴疆使命的厚重。  “我们工作主要就是协调进疆大企业集团和地方配套服务的事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引进大
期刊
启动“三管”预案、创新“两套”机制、调整“两个”结构,这是新兴铸管抗击金融危机和防控风险的“秘密武器”    1月6日,新兴铸管集团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记者从会议中了解到,在2009年央企整体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新兴铸管却保持快速发展,全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538亿元,利润21.6亿元。  这一业绩来之不易,标志着新兴铸管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那么,新兴铸管究竟有什么样的“秘密武
期刊
演绎开发利用自然界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的关系,展现特高压输电和智能电网的创新发展    2007年12月17日,国家电网公司成为“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电力供应与服务全球合作伙伴”。 2008年1月2日,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将独立建设企业馆,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  这是国家电网公司继成为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推广企业品牌的道路上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期刊
三网融合在国际上已是大势所趋,在中国实现起来却不容易。最大的困难不在技术,而在行业和企业意识形态的真正融合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这一下子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会议提出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
期刊
取消风电设备国产率70%这一政策,与国家抑制风电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初衷一脉相承    目前,风电设备国产化率70%的政策取消了。  实际上,早在去年10月下旬,在国家能源局召开的风电座谈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就提出,要适时取消这一政策。   该规定于2005年颁布。出台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国内刚刚起步的风机制造企业,免受国外风电巨头的冲击。这给金风、华锐、东汽等企业装上一套“减震器”
期刊
从拉萨百货大楼改制的经验看,租赁经营可以作为产权制度改革中的过渡阶段,以实现平稳过渡    我们对企业改制的一般认识,是指产权制度改革。例如将国有独资企业改制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或改制成民营企业。企业改制除了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作为主要形式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按照《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国办发[2003]96号中的提法:“国有企业改制应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
期刊
要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必须加强企业舆论环境管理,抓好媒体对企业报道的控制和引导工作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舆论环境的好坏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国内保健品市场红极一时的“三株”、在食品业中久负盛名的“冠生园”等企业走向衰落,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就是企业自身的舆论环境不良,导致消费者背弃和市场丢失。因此,企业舆论环境管理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舆论作为社
期刊
孔明“隆中对”为蜀汉集团确立了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顺利实现,第二步却出现了动摇,最终导致满盘皆输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得见孔明,于是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刘备未得到孔明前,像流寇一般没有根据地,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清晰的发展方向。总之,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  刘氏集团和曹操集团、孙吴集团比起来,将不过关、张、赵云等,人不过三千,可谓兵微将寡,势单力薄。整个集团如无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