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中国

来源 :国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apple1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后,中国的形象在世人眼里是怎样的定位
  
  作为一个处于崛起进行时态的大国,中国应当在世界面前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自我身份认同,也直接影响着西方世界对当代中国的认知。值得思考的是,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形象已经完成了历史性的变迁?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之后的今天,中国的文化形象在世界眼里究竟是怎样一个定位?
  
  前所未有的含混
  
  在历史上,中国的文化形象,有着一个相对清晰的演变过程。
  笼统地说,18世纪以前,很漫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在西方人眼里是神秘的、神奇的,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文明奇观;进入19世纪中期,西方对中国的判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落后、愚昧、陈腐成为解读中国的关键词,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则变成了轻视、轻蔑和不屑。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上世纪80年代,“红色中国”留给世界的印象是疏远的、孤立的。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强大,文化形象也变得复杂起来。
  今天的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含混状态:一会儿是中国落后论,一会儿是中国崛起论,一会儿说中国依然是第三世界,一会儿又宣称中国威胁论。中国的形象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复杂的认知局面,最关键的原因也许不在于经济和科技,而在于中国的文化身份。那么,中国今天的文化身份应当如何界定呢?
  有两个数据颇有意味。自从上世纪初叶中国奉行“拿来主义”开始,中国知识分子翻译的西方书籍有多少?答案是106800册。由此可见20世纪中国学者们对西式学理和思想体系的引进规模之大。那么,同时代的西方人翻译的中国书又有多少?答案是1千多册。10万和1000,相差了整整100倍!这是一个颇为巨大的文化逆差。显然,中国毫无保留地引进了西方思想,而本国的文化却没有与之匹配地输出。
  既然西方认识中国的渠道是相当狭窄和有限的,那么西方人是如何建构起对中国的形象认知呢?通过充满意识形态意味的解读,通过零星、片段的印象和想象,当然也通过媒介所制造的形象。
  
  失掉自信的集体无意识
  
  说到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度不够,那么,中国通过媒介生产输出的中国形象又存在什么问题呢?
  以新时期的中国电影为例。第五代电影人走上影坛之初,拍摄了许多所谓“民俗电影”,宅院、染坊、黄土地是其核心空间意象,呈现的是沉滞、幽闭、异化,游荡着封建幽灵的中国形象。第六代的镜头,则不约而同地聚焦转型期中国边缘化人群的生活状态,传达出一种灰暗、颓败、阴冷、甚至弥漫着绝望气息的氛围。
  可以说,被西方人熟知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主要作品,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前现代”形象的假想。至于以《英雄》、《十面埋伏》、《无极》为代表的商业大片,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文化逻辑和思想资源的混乱,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毫无益处。
  西方人从这些大片里能收获什么呢?他们看到了《英雄》里令人胆寒的强权膜拜,看到了《无极》的诘屈聱牙和观念错乱,看到了《十面埋伏》里的形式主义癫狂。而《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则彻彻底底不是中国的文本,披挂着古人的外衣,从头到尾在向西方文艺复兴衍生而来的人文主义理想致敬。
  可悲的是,在今天恰恰是这些纳入国际文化产销体系的大片承担着向西方输出中国文化形象的重要职能。
  中央电视台某栏目测试几位外国人的汉语水平,列出四位美人:西施、杨贵妃、林黛玉、巩俐,问他们喜欢谁?谁的知名度最高?答案全部是巩俐。可见,西方世界正是通过媒介所制造的形象来认识中国的。
  经济、物质的发展决定了文化上的强弱态势,而文化形象上的模糊不清又反过来对经济、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构成了更深层次的制约。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除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读之外,20世纪以来,从五四时代开始的以全盘西化为口号的极端文化运动导致了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更是使中国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割裂自身传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以西为师、中劣西优成为了集体无意识,渐渐摧毁掉新一代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力。一个失掉文化自信的民族,还谈何“崛起”呢?
  
  重新认定中国文化形象
  
  现在,到了重新进行中国文化形象认定的时候了。
  中国的文化形象如何认定?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提醒西方,不要再以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和偏见看待东方;其次,我们更要提醒自己,不要以惯性的仰视或俯视的眼光看待西方。
  差异凸显价值,平视促进交互。中国学者一个半世纪以来主要做的是“西方文化中国化”。到了21世纪,中国学者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中国文化的世界化”,是输出中国的精神和思想。而这项工作的当务之急,便是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清晰定位。也即,中国在走向崛起的过程中,应该向世界展现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第一,有国际感染力的和符合普世价值的中国经典文化精神。这不是复古,而是以古鉴今,从中国古人的智慧和东方思想库存中汲取能够适用于今天的精髓。
  今天世界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引发了诸多由过度发展和过度竞争导致的一系列严重问题。中国的情形也是如此,过去的30年,几乎集中显现了任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可能出现的问题。比方说,过度攫取自然资源导致的生态危机,贫富差距、地域差距导致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等等。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们不妨把眼光投向被我们遗忘和丢弃已久的东方思想体系。
  东方文化提供给我们的答案是,可以从和谐、和睦、和平的观念出发,去追求一种不偏不倚、不疾不徐、不过不及的人生境界,去重新审视个人之间、集团之间、国家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至少,中国具有全球意义和普世价值的和文化思想同以竞争为核心的现代化理论,可以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彼此构成一种良性的参照。在中国改革开放经历过30年洗礼的时候,我们从一味追求器物、技术、实用主义层面的发展,慢慢转向心灵、精神的层面,转向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当代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反思改革发展的路径正当性和应该抵达的理想状态,无论如何,这是一种不可否认的进步。
  第二,树立新时代的新文化形象,必须具备有本土消纳能力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知识界的思想立场尽管不尽统一,但全球化是早就达成的共识。在共识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全球化的诉求进行本土化的消纳和吸收。
  中国的出路,不能依靠“去中国化”的思想体系来解决。一味以西方为标尺衡量中国的发展,是以漠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为代价的。当我们艰难地达到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后,中国的文化身份却会遭遇被解构、被边缘化的危险。
  学界有一种说法,中国发展的第一目标是世界化,表明中国属于世界;第二目标是中国化,也就是说中国要成为自己,要在新的时代下完成中国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两个目标应当是并举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西方输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中国本土传统和文化身份的消纳,甚至改造。中国,一个志在复兴的大国,今天应该具备这样的自信和自觉了。
  第三,参差多样的文化形态并存。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是新时代中国文化有别于前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要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文化生态能不能给每一个社会个体带来本原的幸福感。比起改革以前的单调时代,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命都变得更为丰饶。这是真正的进步,是惠及每一个人的从身体到心灵的进步。在任何意义上,我们都不能回到举国一种声音、一个腔调、一种颜色和共同贫穷的老路上去。
  什么是参差多样呢?打个比方,如今有人不愿错过每一期的《南方周末》和《新闻调查》,也有人热衷于讨论超女、快男和芙蓉姐姐;还有,从大学毕业的学生们,可以自由地下海从商,可以从学从艺,可以考公务员从政,还有的人可以继续自己的梦想,去做摇滚青年和流浪诗人。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丰富,这是一个宽容的社会所应该具备的文化消纳力。
  当然,今天的中国,也有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丰富”。比如,有流窜在各大城市的“炒房团”,有杜甫笔下没有广厦寄身的天下寒士,有在池塘中藏着上亿元现金的高官,有闹市中的飙车族,等等。这恐怕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丰富”。而要实现高层次、均衡发展的丰富,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壁垒需要突破。
  令人庆幸的是,我们热爱着的国度,在这样一个尽管躁动却仍令人沉迷的时代,已经行走在路上了。
其他文献
航空馆:“飞行连接世界”  这是世博会历史上首个航空馆,是一座充满飞翔梦想和探索的建筑。它将展示人类发展和航空事业的进步    航空技术是探索无限空间的钥匙,航空服务则是连接城市与生活的纽带。正如中国航空馆主题“飞行连接城市,航空融合世界”所表达的那样,航空事业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    世博会历史上首个航空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航空馆由中国
期刊
凭借中央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融合新疆政策、资源等条件,新疆经济有望更快更有效地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清《新疆图志》中写到,“居神州大陆之脊,势若高屋之建瓴,得之则足以屏卫中国,巩我藩篱,不得则晋陇蒙古之地均失其险,一举足而中原为之动摇”。可见,新疆在中国政治经济中的权重,也可见央企担当兴疆使命的厚重。  “我们工作主要就是协调进疆大企业集团和地方配套服务的事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引进大
期刊
启动“三管”预案、创新“两套”机制、调整“两个”结构,这是新兴铸管抗击金融危机和防控风险的“秘密武器”    1月6日,新兴铸管集团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记者从会议中了解到,在2009年央企整体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新兴铸管却保持快速发展,全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538亿元,利润21.6亿元。  这一业绩来之不易,标志着新兴铸管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那么,新兴铸管究竟有什么样的“秘密武
期刊
演绎开发利用自然界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的关系,展现特高压输电和智能电网的创新发展    2007年12月17日,国家电网公司成为“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电力供应与服务全球合作伙伴”。 2008年1月2日,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将独立建设企业馆,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  这是国家电网公司继成为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推广企业品牌的道路上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期刊
三网融合在国际上已是大势所趋,在中国实现起来却不容易。最大的困难不在技术,而在行业和企业意识形态的真正融合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这一下子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会议提出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
期刊
取消风电设备国产率70%这一政策,与国家抑制风电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初衷一脉相承    目前,风电设备国产化率70%的政策取消了。  实际上,早在去年10月下旬,在国家能源局召开的风电座谈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就提出,要适时取消这一政策。   该规定于2005年颁布。出台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国内刚刚起步的风机制造企业,免受国外风电巨头的冲击。这给金风、华锐、东汽等企业装上一套“减震器”
期刊
从拉萨百货大楼改制的经验看,租赁经营可以作为产权制度改革中的过渡阶段,以实现平稳过渡    我们对企业改制的一般认识,是指产权制度改革。例如将国有独资企业改制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或改制成民营企业。企业改制除了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作为主要形式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按照《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国办发[2003]96号中的提法:“国有企业改制应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
期刊
要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必须加强企业舆论环境管理,抓好媒体对企业报道的控制和引导工作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舆论环境的好坏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国内保健品市场红极一时的“三株”、在食品业中久负盛名的“冠生园”等企业走向衰落,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就是企业自身的舆论环境不良,导致消费者背弃和市场丢失。因此,企业舆论环境管理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舆论作为社
期刊
孔明“隆中对”为蜀汉集团确立了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顺利实现,第二步却出现了动摇,最终导致满盘皆输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得见孔明,于是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刘备未得到孔明前,像流寇一般没有根据地,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清晰的发展方向。总之,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  刘氏集团和曹操集团、孙吴集团比起来,将不过关、张、赵云等,人不过三千,可谓兵微将寡,势单力薄。整个集团如无舵
期刊
他是一位传奇人物,与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相连,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他主持研制发射成功的卫星,占到中国航天飞行器总数的三分之一    2010年1月11日,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代表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他是我国第一代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