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七年级和八年级历史教材共安排了14次专题探究活动,这些活动一般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实地参观、收集资料、开展讨论、展示评比等,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又符合开放性实践性课堂的要求。可现实却是社会、学校、学生对这门非中考学科的不重视,甚至有些历史老师对此也是“讲一讲过场”而已,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我利用北京市开展学生走进博物馆活动及兼任综合实践课的优势,进行了初中历史专题探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教学实践探索。
一、挖掘乡土文化,做传承文明的使者
通州区历史悠久,旧时的通州八景“古塔凌云”“柳荫龙舟”“平野孤峰”和“二水汇流”等景观,今日依稀可见。“一枝塔影认通州”“倒映山河月影摇”“潞河千古带通州”等赞美诗句,一直流传至今。我校在城乡结合部,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外地进京借读学生,通州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因此有必要将祖国史和家乡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家乡历史同样悠久、文化同样丰富。
案例一:爱校教育
七年级历史上册专题活动一“拜访我们的远古祖先—北京人”,组织学生参观了周口店猿人博物馆,学生了解了历史遗址、遗物与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了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我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确立以“学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旨的研究性课题,学生通过访问退休或在职教师、老领导,查阅《校志》等方式,学生了解了学校过去,追忆为学校的发展留下串串脚印的众多校友、名师。在整理展示学校取得的成就时,我让学生展开想像,设计勾勒出心中未来的校园,用自己的笔绘制学校的未来美景,以此达到爱校教育。
案例二:爱家乡教育
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为此我以探寻学校所在地梨园镇古今地名以切入点,组织学生探究、交流、讨论地名的变化,组织了活动实践课《梨园地区古今地名考》。活动流程如下:先调查学生的家属于梨园镇哪个自然村或居民小区,要求一个村或小区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寻访身边的老人、查阅资料或利用网络查询本村村名的来历及今天的变化。学生交流展示探寻成果后,老师出示梨园镇新地名诗,学生讨论新地名与自己的村子有无联系,为什么地名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入到活动的第二阶段:改革开放的梨园镇。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查询村名来历时发现通州区许多地名带有“马”“坟”“公”“营”“圃”等字,他们自发开始了新的课题研究:通州区其它地名的来历。
案例三:做传承文明的志愿者
我们模拟导游了七年级上册专题活动课二:丝绸之路话今昔。恰好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为宣传运河文化,打造通州名牌,开展了做西海子公园讲解员志愿者活动。
首先在初一年级招募志愿者,指导志愿者设计“你对西海子公园知多少”问卷。问卷对象是我校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员,以此做为收集相关资料和宣传侧重点人力分配的依据。在问卷基础上,志愿者根据兴趣所在分组合作,阅读通州区地方教材及通州区地名考,到通州图书馆查找资料,上互联网查询,访谈公园和通州区博物馆工作员,走访周边居民,到公园实地考察、拍摄照片,撰写解说稿,制作幻燈片,先在小组内练习解说。在校内制作了一期“走进西海公园”专题广播;制作了一期专题报纸,召开了一期主题班会。在校内宣传基础上,志愿者熟悉了景点,掌握了讲解方法,这时来到西海子公园分李卓吾先生墓、燃灯佛舍利塔和三教庙组为游客讲解。此项志愿者活动,学生了解了通州的漕运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合作探究及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获得了了社会经验。懂得了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尊重人、宽容人,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形成了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意识与能力,提高了服务意识,增强了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拓宽教材,体验创新
七年级历史上册专题活动四:历史小制作—四大发明。这次活动贴近历史,体验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更好开展活动,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和科技馆,按制作项目分成四个小组展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认识深刻,拓宽思路,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造纸术组提出:中国书籍发展轨迹的研究;中国文字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发展研究;中国文房四宝的发展研究;中国装裱及结绳艺术的研究;中国图书装帧及插画艺术的研究。为此指导学生自行参观了台湖图书城中国图书文化展览馆,研读了《说文解字》和《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等书。
印刷组出乎意料提出:按照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毕昇活字印刷术应该是极为方便而高效的,可奇怪的是,在之后几百年里,中国绝大多数的书籍仍然是雕刻印刷术,甚至在今天激光照排技术下,我国年画等传统文化仍采用雕版技术,为什么?
火药组更是找到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中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为什么不同?
指南针组却提出:指南针与雷达甚至卫星地位有没关系……
学生新的研究专题的提出可以说思路拓宽了,能从书籍的演变看中华文明的历史;能把四大发明与现实问题联系;能对比古代科技和现代科技;能看出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能明白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问题在于如何为科技发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以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此可见,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通过动态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向前发展的、进步的,要让学生了解现存生活方式的形成及它的弊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重能力的培养,逐步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一、挖掘乡土文化,做传承文明的使者
通州区历史悠久,旧时的通州八景“古塔凌云”“柳荫龙舟”“平野孤峰”和“二水汇流”等景观,今日依稀可见。“一枝塔影认通州”“倒映山河月影摇”“潞河千古带通州”等赞美诗句,一直流传至今。我校在城乡结合部,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外地进京借读学生,通州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因此有必要将祖国史和家乡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家乡历史同样悠久、文化同样丰富。
案例一:爱校教育
七年级历史上册专题活动一“拜访我们的远古祖先—北京人”,组织学生参观了周口店猿人博物馆,学生了解了历史遗址、遗物与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了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我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确立以“学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旨的研究性课题,学生通过访问退休或在职教师、老领导,查阅《校志》等方式,学生了解了学校过去,追忆为学校的发展留下串串脚印的众多校友、名师。在整理展示学校取得的成就时,我让学生展开想像,设计勾勒出心中未来的校园,用自己的笔绘制学校的未来美景,以此达到爱校教育。
案例二:爱家乡教育
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为此我以探寻学校所在地梨园镇古今地名以切入点,组织学生探究、交流、讨论地名的变化,组织了活动实践课《梨园地区古今地名考》。活动流程如下:先调查学生的家属于梨园镇哪个自然村或居民小区,要求一个村或小区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寻访身边的老人、查阅资料或利用网络查询本村村名的来历及今天的变化。学生交流展示探寻成果后,老师出示梨园镇新地名诗,学生讨论新地名与自己的村子有无联系,为什么地名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入到活动的第二阶段:改革开放的梨园镇。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查询村名来历时发现通州区许多地名带有“马”“坟”“公”“营”“圃”等字,他们自发开始了新的课题研究:通州区其它地名的来历。
案例三:做传承文明的志愿者
我们模拟导游了七年级上册专题活动课二:丝绸之路话今昔。恰好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为宣传运河文化,打造通州名牌,开展了做西海子公园讲解员志愿者活动。
首先在初一年级招募志愿者,指导志愿者设计“你对西海子公园知多少”问卷。问卷对象是我校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员,以此做为收集相关资料和宣传侧重点人力分配的依据。在问卷基础上,志愿者根据兴趣所在分组合作,阅读通州区地方教材及通州区地名考,到通州图书馆查找资料,上互联网查询,访谈公园和通州区博物馆工作员,走访周边居民,到公园实地考察、拍摄照片,撰写解说稿,制作幻燈片,先在小组内练习解说。在校内制作了一期“走进西海公园”专题广播;制作了一期专题报纸,召开了一期主题班会。在校内宣传基础上,志愿者熟悉了景点,掌握了讲解方法,这时来到西海子公园分李卓吾先生墓、燃灯佛舍利塔和三教庙组为游客讲解。此项志愿者活动,学生了解了通州的漕运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合作探究及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获得了了社会经验。懂得了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尊重人、宽容人,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形成了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意识与能力,提高了服务意识,增强了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拓宽教材,体验创新
七年级历史上册专题活动四:历史小制作—四大发明。这次活动贴近历史,体验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更好开展活动,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和科技馆,按制作项目分成四个小组展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认识深刻,拓宽思路,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造纸术组提出:中国书籍发展轨迹的研究;中国文字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发展研究;中国文房四宝的发展研究;中国装裱及结绳艺术的研究;中国图书装帧及插画艺术的研究。为此指导学生自行参观了台湖图书城中国图书文化展览馆,研读了《说文解字》和《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等书。
印刷组出乎意料提出:按照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毕昇活字印刷术应该是极为方便而高效的,可奇怪的是,在之后几百年里,中国绝大多数的书籍仍然是雕刻印刷术,甚至在今天激光照排技术下,我国年画等传统文化仍采用雕版技术,为什么?
火药组更是找到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中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为什么不同?
指南针组却提出:指南针与雷达甚至卫星地位有没关系……
学生新的研究专题的提出可以说思路拓宽了,能从书籍的演变看中华文明的历史;能把四大发明与现实问题联系;能对比古代科技和现代科技;能看出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能明白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问题在于如何为科技发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以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此可见,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通过动态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向前发展的、进步的,要让学生了解现存生活方式的形成及它的弊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重能力的培养,逐步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