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溶解现象典型例题汇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INGGANG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质在与水混合时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我们把它叫做溶液;二是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存在,我们称之为悬浊液;三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存在,我们把它叫做乳浊液。有的物质在与水混合的时候会引起温度的变化,这些在考试时也是常考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散形式
  对于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记住溶液的概念,要把握好溶液的特点,即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混合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物质溶于水后会显示不同的颜色,这往往是干扰学生做题的地方。
  例1、将下列物质放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可得到溶液的是()
  (1)面粉 (2)煤油(3)食盐(4)食用油(5)硝酸钾(6)冰块(7)熟石灰(8)酒精
  A、(3)(4)(6)(7)(8)
  B、(1)(2)(5)(7)
  C、(3)(5)(7)(8)
  D(1)(2)(3)(4)(5)(6)(7)(8)
  分析:在这八种物质中,由生活的经验我们可以得知油类(2)(4)是不能溶于水的,它们和水不会形成均以稳定的混合物,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存在;(6)冰和水在一起形成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因而也不是溶液。而(3)(5)(7)(8)在水中分散是沪形成均以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所以它们是正确的。答案:C
  例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碘酒是纯净物,所以不是溶液
  D、将蔗糖溶于水形成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要比下半部分溶液甜
  分析:这是一道对溶液概念理解能力的考查题。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使用这一特征进行判断时,要注意与部分特殊溶液性质的对比。A选项中的“无色透明”不是溶液的特征;C选项中说碘酒是纯净物,显然是错误的,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得到的混合物;D明显不符合溶液均一性的特征。答案:B
  二、形成溶液后的特性
  水中由于分散了其他的物质,因而形成的溶液的一些性质就和原来的水的性质不一样了。学习中要注意总结一些常见溶液的性质,如沸点的升高、凝固点的降低、密度的变化、导电能力的改变等。
  例3、2006年2月5日,徐州市普降大雪,为确保道路的畅通,有关部门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以使冰雪很快融化。其原因是()
  A、盐水的凝固点降低B、盐水的沸点较高
  C、盐水的凝固点较高D、盐与雪反应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形成溶液后液体性质的改变。有些物质分散形成溶液后,往往使液体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而凝固点则会降低。凝固点降低在我们生活中有较多的应用,该题就是具体的应用实例。凝固点低于气温,雪就会融化成水,从而清除积雪保障道路畅通。答案:A
  例4、将少量的高锰酸钾溶解在水里,形成的溶液可以用来消毒,该消毒液是()
  A、纯净物 B、化合物 C、单质 D、混合物
  分析:这是对物质分类知识的一种常用的考察方式。解答此题须把握好所要判断的物质是消毒液,而该消毒液的组成为高锰酸钾溶液,所以为混合物。答案:D
  例5、下列物质能够导电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B、蒸馏水 C、蔗糖水 D、酒精溶液
  分析:某些物质溶于水后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这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能导电;蒸馏水中水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不能导电;蔗糖和酒精的溶液中存在蔗糖和酒精分子,不存在带电的粒子,所以不能导电。
  三、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物质在分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溶液的温度有的升高、有的不变、有的降低。这里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物质形成溶液时的温度变化,在初中化学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的有氢氧化钠、氧化钙、浓硫酸等;温度不变的有食盐等;溶解时温度降低的有硝酸钠等。
  例6、向试管例水里加入某种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侧的水面发生变化,右边液面升高了些,左边的液面下降了些,则试管中加入的物质是( )
  A、活性炭B、生石灰
  C、硝酸铵D、氯化钠
  分析:U型管中的水面呈左低右高的状况,说明广口瓶内气体的压强变大,原因是试管里加入的物质放出热量,使温度升高引起压强增大。C中的硝酸铵溶解时吸热;D、溶于水不会有温度明显变化;活性炭不溶于水,无热量的变化;只有氢氧化钠遇水放出热量。答案:B
  例7、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里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食盐 D、生石灰
  分析:这是在现实生活中考察物质溶于水后的温度变化,使化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突出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A、B、C、D中只有硝酸铵溶于水会使溶液的温度降低,而B、D与水接触时,要放出热量而使温度升高,C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答案:A
其他文献
通过对从教以来所接触到的英语试题来看,对我们的英语写作水平的考查上主要表现为更注重交际情景的设置和不同体裁的要求等。然而,由于主客观存在的种种复杂的原因,学生作文走进了误区,那么如何走出作文误区呢?这需要针对不同的误区采取相应的措施。     误区一:匆忙下笔,准备不足。     很多学生作文时只是匆匆看上几眼就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随心所欲。结果是条理不清,杂乱无章,尤其是写错了单词或句子时,
作为语文教师,最苦恼的也许就是面对学生那要么字迹不清、一塌糊涂的作业,要么是歪歪扭扭、像蚯蚓在蠕动的作业。 学生整洁、美观的作业往往会让我们感到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字可能会让人感觉单调、枯燥,所以我们要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字兴趣,让他们从内心迸发出“我要写好”的愿望。学生一旦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愿写、爱写,对写字乐此不疲。时间久了,就会写得一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使他们在课堂的有限音乐天地里,充分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从而获得散发性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媒体技术 培养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使音乐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教师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乃至教师的着装,无一不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节体育课,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课的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炽热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架起情感的桥梁。有威信的老师是通过长期的表率作用而形成的。     一、尊重和爱护学生     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同时又让学生不感到吃力,这是数学教育历来要面对的问题。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了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特别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巧妙设计“问题串”,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揭示数学本质,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来指导我们教学实践。笔者从课堂上不同的几个教学片段入手,进行了一些尝试和研究。  【关键词】问题串;最近发展
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教学中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的提问能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拙做。  一、新颖设疑,激发情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力求新颖,讲求新意,激发情趣。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
《新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应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应是双向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应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故我们的现代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作为一位教学
在新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原来印象中苹果不再只是球体,红、黄等颜色的固定模式,教学方式也在改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并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使学習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摘 要】合作学习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目前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强调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条件下,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互补、互助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它是传统教学,特别是我国大班制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和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合作学习 互动性 互动策略     在农村,我国数学教学长期以来存在“费时低效”的状况,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采用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
在教学时,我们应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以“问题情境”为前提的解决问题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所以创设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