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科学家说过:“教育给予人的无非是一切已经学过的且遗忘时所剩下的东西。”我的理解是,这“剩下的东西”就是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应包括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纵观古今,凡有所成就的科学家,他们无一不具有近乎完美的自然科学素养,同时又具有优秀的人文科学素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设置应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这就向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怎样教、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一目标,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成, 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并能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好、生活的幸福,并且能够促进这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而不是像我们,及我们送走的那一代。(教育权威曾发出这样一个声音:十年的改革,教育是失败的,今后要两手抓。如今两个十年又过去了,谁又说过这二十年我们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谁说过?谁认为?二十年,一代人,这历史的责任谁能承担得起?教师!背起这口锅吧!“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人”。)教师必须担起这历史责任。
作为我们,最能影响下一代的一个群体——教师,虽然具备了知识,却不完整。在真理、正义、法律面前我们怯懦,我们茫然,千年的压抑,百年的拮据,十年的困惑,让教师成为当今最能逆来顺受,缺乏激情,能够安于现状的一个群体。甚至我发现不少同行连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都弄不明白,我也深感自己知识的老化 ,需要学习。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环境,使我们有诸多方面的缺失。
而我们送走的那一代学生,是高分低能,我们教师和社会对他们的感受是:冷漠、自私、傲气、少情寡义,是家庭、社会、教师把他们宠坏了,(如:马加爵)。而大部分学生却成了教师、领导的牺牲品。(成绩、升学和所谓的荣誉利益。)成为少爷家的陪读。
随着科学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迎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需要具有科学素养的普通劳动者。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基本素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现代社会科技文化高速发展和更新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只是人生所受教育的一部分,应该是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的部分。人生的大部分教育在走出校门之后,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面貌。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一种模式、掌握一种方法、发展一种思维,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更要给学生以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他们一生的辅导,使所学不仅对现在的学习有用,而且对将来的生活也有用,能让他们终生受益。因此,我们要在教学和生活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顶尖的科技人才;是培养健康生活的学生,而不是一个缺少智慧、见地、的两脚书橱。过去的教材教育体制,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催动下,学生的心智发展受阻,人格分裂,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扭曲,大部分知识来自灌输,很少被体验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且许多心智、情感、技能的锻炼与培养教材上没有,少有的一些也被淡化,知识与科学素养分离。因此我们教师要加强学习,时刻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改变自己过去的态度、观念、方法,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一个公民都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应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科学技能,能运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能够参与有关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与决策。这样才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才能成为会生存、会工作、会学习、会合作的合格公民。而科学探究正是培养科学素养最有效的途径,而物理学发展前进的过程正是科学探究、科学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基础教育中,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而不是高端人才,这要求我们:有所重,有所轻。
物理课程一向被认为是一门有用的重要的科学课程,学习物理可以使学生增长物理学知识,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其它学科有着更明显的优势,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但基础教育并不意味着要求学生考高分,背繁琐的公式,学更多的知识。我们过去的做法偏离了自己的任务。基础教育的本质应当遵循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优势,让学生“经历基本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将来解决物理问题做好准备,初步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为进一步的创造性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我们要把探索和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
我们应尽量把教材与生活拉近,把乏味的公式、概念、理论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远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直接。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经验世界。我们要在课堂内外关注学生的存在,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和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而不是老师的独角戏。
另外,教师还应具备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让课堂回归自然、回归学生的经验世界。更好的完成国家基础教育的目标。教师只有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及国家的教育目标。
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2.注意自身各方面的完善和提高,加强自我学习。3.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科学文化,也不失人文文化。4.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树立持续发展观,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教育。5.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精神。6.注意让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归经验、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让每一位学生进入社会后都能生活的好、生活的幸福,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设置应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这就向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怎样教、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一目标,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成, 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并能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好、生活的幸福,并且能够促进这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而不是像我们,及我们送走的那一代。(教育权威曾发出这样一个声音:十年的改革,教育是失败的,今后要两手抓。如今两个十年又过去了,谁又说过这二十年我们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谁说过?谁认为?二十年,一代人,这历史的责任谁能承担得起?教师!背起这口锅吧!“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人”。)教师必须担起这历史责任。
作为我们,最能影响下一代的一个群体——教师,虽然具备了知识,却不完整。在真理、正义、法律面前我们怯懦,我们茫然,千年的压抑,百年的拮据,十年的困惑,让教师成为当今最能逆来顺受,缺乏激情,能够安于现状的一个群体。甚至我发现不少同行连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都弄不明白,我也深感自己知识的老化 ,需要学习。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环境,使我们有诸多方面的缺失。
而我们送走的那一代学生,是高分低能,我们教师和社会对他们的感受是:冷漠、自私、傲气、少情寡义,是家庭、社会、教师把他们宠坏了,(如:马加爵)。而大部分学生却成了教师、领导的牺牲品。(成绩、升学和所谓的荣誉利益。)成为少爷家的陪读。
随着科学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迎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需要具有科学素养的普通劳动者。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基本素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现代社会科技文化高速发展和更新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只是人生所受教育的一部分,应该是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的部分。人生的大部分教育在走出校门之后,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面貌。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一种模式、掌握一种方法、发展一种思维,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更要给学生以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他们一生的辅导,使所学不仅对现在的学习有用,而且对将来的生活也有用,能让他们终生受益。因此,我们要在教学和生活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顶尖的科技人才;是培养健康生活的学生,而不是一个缺少智慧、见地、的两脚书橱。过去的教材教育体制,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催动下,学生的心智发展受阻,人格分裂,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扭曲,大部分知识来自灌输,很少被体验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且许多心智、情感、技能的锻炼与培养教材上没有,少有的一些也被淡化,知识与科学素养分离。因此我们教师要加强学习,时刻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改变自己过去的态度、观念、方法,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一个公民都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应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科学技能,能运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能够参与有关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与决策。这样才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才能成为会生存、会工作、会学习、会合作的合格公民。而科学探究正是培养科学素养最有效的途径,而物理学发展前进的过程正是科学探究、科学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基础教育中,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而不是高端人才,这要求我们:有所重,有所轻。
物理课程一向被认为是一门有用的重要的科学课程,学习物理可以使学生增长物理学知识,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其它学科有着更明显的优势,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但基础教育并不意味着要求学生考高分,背繁琐的公式,学更多的知识。我们过去的做法偏离了自己的任务。基础教育的本质应当遵循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优势,让学生“经历基本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将来解决物理问题做好准备,初步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为进一步的创造性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我们要把探索和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
我们应尽量把教材与生活拉近,把乏味的公式、概念、理论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远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直接。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经验世界。我们要在课堂内外关注学生的存在,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和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而不是老师的独角戏。
另外,教师还应具备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让课堂回归自然、回归学生的经验世界。更好的完成国家基础教育的目标。教师只有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及国家的教育目标。
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2.注意自身各方面的完善和提高,加强自我学习。3.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科学文化,也不失人文文化。4.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树立持续发展观,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教育。5.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精神。6.注意让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归经验、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让每一位学生进入社会后都能生活的好、生活的幸福,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