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詩敏:再遇孔子邂逅一場文化之旅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ndre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簡介】
  呂詩敏女士,香港教育博物館館長,香港大學藝術系碩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物館學碩士,學成後回港,在文化及教育界從事項目策劃和傳訊工作二十多年,有着豐富的實踐經驗,組織並參與舉辦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展覽,其中“再遇孔子”主題文化展覽,憑借獨特的構思及多元化的表現手法,寓教於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談及孔子,他曾生活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是否會讓你覺得很遥遠?通過一場展覽,香港教育博物館館長吕詩敏女士會告訴你其實不然,孔子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如影隨形。“再遇孔子”,這是一場快樂的文化之旅,一場豐富的精神之旅。於展覽中發現文化,於發現中傳承文化,於傳承中推廣文化,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這也是展覽的真正意義所在。
  發揮所長,精心策劃一場知識盛宴
  吕詩敏女士在香港長大,畢業於香港大學藝術系和中文系,後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博物館學碩士,學成後歸港,曾加入三棟屋博物館,之後一直從事與傳訊、文化、教育相關的工作。2013年任香港教育博物館館長。
  香港教育學院(教院)是全港主要基礎教育師资培訓基地,轄下的香港教育博物館創立於2009年,旨在保存香港歷史的一些文物,為推動教育研究和文化傳承作出貢獻,是一個以教育為專題的博物館。自成立以來,舉辦過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展覽,包括中小學和大學教育的展覽、香港鄉村學校歷史展覽、有關學校建築的展覽、與香港辦學團體合辦的展覽等等。
  曾任教院教育承傳計劃顧問委員會委員及校友及拓展處處長的吕詩敏女士,因其博物館專業背景和經驗,被委任為香港教育博物館的館長。她上任後先為香港教育學院籌辦了一場成立二十周年的展覽,然後開始醞釀一個中國文化展覽。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百家爭鳴的思想之花齊放,儒、釋、道三家思想不斷互相衝擊、吸納,融和、整合,豐富的内涵形成了中華多元文化的主流,凝聚成傳統文化的基因,沉澱為價值體系,反映於信仰、倫理、習俗,並在多樣化的文學,藝術和物質文明展現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廣大的範疇,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點切入呢?
  吕詩敏女士的目光落在了2500年前的孔子身上。孔子是儒家學說創始人,生於春秋末葉,集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於一身。面對周室衰微、禮崩樂壞的大變局,他從人的基本價值出發,建立以“仁”“禮”為核心的政治、倫理和個人修養學說,以“大同世界”為終極理想,並推廣教育,被後人尊奉為“萬世師表”。儒家文化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中流砥柱,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有着深遠的影響。
  因此,吕詩敏女士和團隊開始策劃一場以孔子作為主題的展覽,經過一年多的資料蒐集興精心籌備,一場知識的饕餮盛宴——“再遇孔子”展如期而至。
  穿越古今,展覽中再遇孔子
  孔子,這樣一位歷史人物,人們會覺得他離我們太遥遠了;而儒家學說也是看似非常深奥的。其實不然,“再遇孔子”則要讓大家穿越古今,經歷一段發現旅程去認識孔子。然而怎樣構思才能吸引參觀者,又表現好主題呢?吕詩敏女士從身邊的生活出發,追本溯源,探尋儒家思想的傳承與影響,别出心裁地將展覽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立足現代——我們生活中的孔子。“孔子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其實儒家思想早已融入在我們思想裏面,只是我們習以為常而未察覺。中國的語文教育、德育均受到孔子文化的影響。”吕詩敏女士說。博物館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加以佐證,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了解謮:啟蒙謮物、童書很多來自儒家經典,例如《訓蒙三字經》、《千字文》等;課本、校訓、校歌中很多都含有儒家思想;身邊的藝術與流行文化也有以孔子為素材的,例如主題電影、漫畫、書畫等作品;平常所說的成語很多都出自《論語》,如任重道遠、欲速不達、後生可畏等,仁、義、禮、信、忠、孝這些價值觀都在大量成語裏可以體現。可以說孔子論語近在口邊。
  “在中國的教育系統裏,多多少少都會接觸到儒家的價值觀或經典。在科舉盛行的時代,四書五經被當做課本,是教育的核心課程;雖然西方教育的進入或文言文被白話文取代,中國的教育有了一些改革,縱觀不同年代,儒家經典和價值觀一直未從課本裏消失,仍在我們生活之中。”吕詩敏女士介紹說,“我們發現有四成以上的學校校訓含有儒家的思想,從所蒐集到的校徽、校歌也證明儒家思想就像是文化基因,深入到了中華民族的血液裏,原來孔子是‘那麼遠,卻這麼近’!”
  第二部分,“穿越2500年——再遇孔子”不少展品、圖像來自孔府檔案館及山東博物館展覽。時光回溯到2500年前,隨展覽來到春秋時期,回到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再遇孔子,探尋文化的淵源。“我們主要是希望參觀者在有了共鳴以後,追本溯源,讓大家進入孔子的時代背景了解孔子的政治、倫理哲學、教育思想,孔子一生經歷高峰、低潮到成為,萬世師表,歷程的介紹。”
  在這一部分,參觀者們還可以欣賞到不同朝代的一些有關孔子及其思想元素的展品,例如《孔子見老子》漢畫像石拓本、明代聖跡圖彩繪《杏壇禮樂》摹本、清代聖廟祭器、孫中山書法《禮運大同篇》等,讓大家對孔子文化及其影響有生動、更直觀的感受。
  第三部分,主題是穿越古今——儒家文化傳承在香港。春秋時期,孔子設壇講學培育了萬千桃李,千百年的教育傳承漸漸發展了科舉、書院。跨越時空,發現文化的傳承,展覽從教育傳承的角度進行了解讀。而香港以前也有通過私塾教學的。從資料可以發現文化傳承的足跡,例如1910年,蘇杭街一帶曾舉行孔聖誕慶典活動、1935年建立了孔聖講堂等,現在還有孔聖堂、孔教學院等推動孔子文化傳承。
  一年多精心地策劃,帶來一場精彩绝倫的展覽,帶領大眾重新解讀孔子,也推動了文化的繼續傳承。寓教於樂,多元化趣味
  展示
  本次“再遇孔子”展覽的公衆對象包括各個年龄層的人,既有中小幼學生也有很多學者及其他各行業人士,因此在策展時需要全面統籌兼顧。吕詩敏女士和團隊成員始終貫徹着貼近生活、寓教於樂的理念,努力做到多元化、趣味性地展示孔子文化。與以往的展覽相比,有着許多創新的地方。   首先在構思方面,善於抓住公眾的興趣點,引起共鳴。例如校徽、課本等資料就是一個很大的亮點,很容易讓大家產生共鳴。校徽可能有自己所讀學校的,或是親人朋友所就讀的學校的,讓觀眾們興奮不已;而所蒐集展示的課本也讓不同年龄層的觀眾感到很親切。其中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課本,這是非常新鮮的。“我們要讓大家看到,孔子展也可以有一些現代的東西。結合現代的生活,讓大家先有一個共鳴,以身邊的生活、經驗裏有的東西作為切入點,也更容易走進展覽中。”
  科技已深深影響着人們的生活,生活離不開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因此本次展覽也與時俱進,採用了多元化的手法。例如多媒體設備的運用,讓觀衆有機會親自參與到裏面。展覽寓教於樂,特設了一個“我和孔子老師有個動漫遊約會”的單元,以數碼多媒體和動漫卡通形象來展示,並設計一些小故事和遊戲,讓大家可以邊玩邊學,比如“仁義禮智信孝成語大挑戰”、“畫中論語,話中論語”等遊戲深受大家喜歡。再例如語音設備的運用,有了方言版的《三字經》,大家可以隨個人興趣選擇不同方言,趣味性十足。在展覽中觀眾還可以欣賞到一些影像資料和漫畫,更加生動形象。
  除此之外,展覽還蒐集準備了一些冷知識,給了觀眾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豐富了他們的知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起了觀眾的興趣,他們便有了去發現知識的積極性,親自參與,所掌握的知識也會比直接告訴印象更為深刻。
  齊心合力,共同推動文化傳承
  一場精彩的展覽,其中需要非常龐大的信息量蒐集,吕詩敏女士和她的團隊用了一年的時間來籌備,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準備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除了蒐集、文字、資料,展品,做博物館的館長就好像是一個編輯,還要想架構,分展區,中間也有很多編輯工作,展覽與文書不同,有實體展出,還有數碼、多媒體等手法的配合運用。”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展覽推出後,我們還要給觀眾做導賞,觀眾不同,我們的導賞重點和内容也不同。我們更精心為中小幼學生安排了不同的教育活動,特别着重互動和體驗,很多學生都樂在其中。”
  展覽的成功舉辦還有赖於社會各界的齊心協力配合和提供幫助,這也是讓吕詩敏女士非常感動的。山東曲阜是孔子的故鄉,也是孔子文化的發源地,這次展覽也得到了主要合辦單位山東省文物局及曲阜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此外還有協辦的蔡志忠文化館,蔡志忠老師更為這次展覽親筆繪畫孔子與弟子漫畫。“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内地,只要我去敲門的基本上都很支持,大家非常有心,如果没有這個網絡的組成,展覽也不可能有那麼成功。”
  這次展覽取得了非常好的反響,很多觀眾表示有驚喜,很多觀眾將所看到的拍進相機裏,回去後再回顧。甚至有很多人建議吕詩敏女士將這次展覽整理出一本書。在博物館的留言簿裏,參觀者紛纷留言,有學者,也有小朋友。“他們的肯定很有鼓勵性,我們所做的努力便值得了,也希望可以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
  帶給觀眾趣味與知識的同時,作為一個博物館,還應當思考文化傳承這樣一條綫,我們需要傳承什麼?怎樣傳承下去? “現代博物館的功能就是文化承傳發展,做好從認識及蒐集到保存、研究、詮釋及發展、教育及推廣,這樣一個循環。”她强調說,“傳承文化的方式有很多種,孔子的思想2500年前盛載於竹簡,今時今日也可在流動電話和平板計算機廣傳。博物館也要與時並進。”
  工作之餘,吕詩敏女士喜歡去旅遊,享受身心放鬆的同時,置身於大自然中,感受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這也是一種開闊眼界的方式。在她看來博物館亦如此,希望各主題能讓大眾喜聞樂見,正如再遇孔子,邂逅了一場文化之旅。
其他文献
【人物簡介】  羅德茶王,首屆國際茶王總冠軍、香港區金茶王冠軍、最具工架獎(三料冠軍2010年)、2011年金鴛鴦大賽冠軍、澳門葡京酒店專業導師。具有三十多年製作港式茶飲的經驗,並以“左茶右奶”之技藝享譽業界。  茶的醇厚加上奶的甘美,再經充分調製,便成為現在風靡世界各地的飲品——奶茶。這種飲品以國人對茶文化極致的追求作為根基,又融入營養豐富的奶類,自千年前誕生在遊牧民族的文化中,之後經過多年的傳
期刊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许美德先生是潮州菜大厨,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还一直寻求着行业的创新与推广。他爱美食,更愿为他人製作美食;他忙於工作,卻不忘时刻服务行业;他始终保持着好的心态,並不断学习充实着自己。凭借实力,他也被中国饭店金马奖评为“十大厨神”。  热爱行业摆正心态  许美德先生从小在潮州长大,潮州地区隶属广东,地理位置特殊,海产丰富,在海边生活的潮州人从小就爱吃海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
期刊
王琛先生在中國的攝影界是一位知名度和美譽度非常高的人物。多年來,受到各級領導、攝影同行的關注和各大媒體的持續報導。的確,無論是在攝影藝術的個人成就,還是為人處事,積極推動攝影社團建設和教育、培訓、交流方面,他的貢獻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光環與榮譽的背後是他執著與敬業,是數十年來,無可言狀的付出與歷練。  痴情攝影勤奮積累的實踐者  王琛先生1965年出生於廣州,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策展委員,
期刊
[本刊綜合報道]日前,由新華社主辦的“中國綱事,感動人物2015”頒獎典禮在清華大學舉行。由綱民從全國候選人中投票選出的十位{組)來自基層的人物依次揭曉。他們有身殘志堅的勵志人物、有堅持“凡人善舉”的普通人、有不斷向社會傳播“正能量”的英雄團隊,他們的事蹟感動人心:  2010年5月18日,百餘志願者自發組織在一起,成立長江救援志願隊。5年來,他們義務守在武漢三鎮的兩江四岸,僅2014年就從汹湧波
期刊
[人物簡介]  梁萬粦先生,祖籍廣東佛山,七十年代末赴港生活,燊輝工程裝修公司創始人、泥水商協會工具技術主任兼理事、泥水商協會器材聯營有限公司董事及發展部經理,一心為泥水商協會服務,望能透過自己的辛勤付出為協會帶去好的變化,盡力付出而不辭辛勞,令人敬佩。  俗話說得好:“心在哪,行動就在哪,成就就在哪。”  於泥水商協會工具技術主任兼理事梁萬粦先生而言,他的心在泥水商協會、在一大批與之共同奮進的會
期刊
[人物簡介]  嚴天就先生,香港玉器商會副會長、嚴氏永勝玉器行董事長,他自13歲從事玉器行業以來,一直兢兢業業,對此常年保持濃厚的興趣,督促自己的發展事業。尤其在於研究玉文化方面,他更有深入研究,為挖掘和豐富其中内涵而付出心力。  玉石,備受國人喜愛與追捧,淵源流長的中華文化賦予其中深厚的内涵,並衍生出許多與玉相關的故事:玉琮、和氏璧、金玉滿堂、抛磚引玉……直至今日,人們對玉石的喜愛仍有增無减,從
期刊
【匠人物簡介】  黃亞保先生,雲來軒董事、行政總廚,酒店、旅遊及廚藝學院校友會主席,香港大學客席教授,中華廚藝學院烹飪大師,國家中式烹飪高級技師,環球廚神國際專業協會委員、香港餐務管理協會會董、現代管理(飲食)專業協會會員,世界粤菜廚皇協會名廚委員會會士,中華廚藝比賽工作小組成員,法國廚皇會會員。  黄亞保先生對“美食”有一種强烈的興趣和天赋,他覺得“吃”這種人類最本能的行為,也包含着深刻的智慧,
期刊
[人物簡介]  李君豪先生,東泰集團主席、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常委、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粤海置地控股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勒泰商業地產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香港金融發展局非官方委員、麥理浩爵士信託基金投資顧問委員會主席、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創辦成員、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廣西海外聯誼會副秘書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會理事、蒲魯賢慈善信託基金委員會前主席、港九電器商聯會董事等等。  
期刊
[人物簡介]  郭永釗先生,麒麟山莊武術會創辦人兼總監教練、全球白眉武術總會副主席、法國白眉總會創辦人、國際郭永釗白眉武術拳擊總會總監、深圳龍崗李漢明白眉拳術研究會顧問、大旗嶺青年團主席、中外白眉李文達七傳紀念會會長。2010年,其個人故事收錄進《中華武林人物誌》。  悠悠中華,武韻流長;南宗北派,英才輩出。白眉拳術,一脈相承;流芳百世,風骨遠揚。郭永釗先生作為白眉傳人之一,致力傳宗師遺風,授徒高
期刊
[人物簡介]  文應勛先生,祖籍深圳松崗,1982年創辦成安建築公司,多年來在多個社團中奉獻力量,事業退休後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擔任香港深圳社團總會有限公司當然副會長、文氏宗親會(新界)正氣堂有限公司理事長、粤港文氏宗親會副會長、香港寶安松崗同鄉會副會長等職。  1953年,香港元朗聚居着眾多文姓的新移民,他們大部分來自宝安、東莞,祖輩可上溯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因此,這個族群同氣連枝、團結互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