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我等你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蒙蒙亮的时候,雨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说是下着,实如蜘蛛垂丝般飘在空中,极目四野,除了这空中飘荡的雨丝,还有那氤氲在空气中的烟雾,呵,远处,是我在梦中无数次魂牵梦绕的天青色,也是你我初见约定时的颜色,天青色,竟惹我一生痴缠。
  一排水柳,几棵老树,树叶儿凝结着一层水汽,透过青草环绕的水泽,天青色正从上方罩了下来,烟雾自四下里慢慢弥散,带着惆怅,引你徘徊踯躅。总把西湖比西子,浓墨淡描总相宜。一切像极了大自然笔下的中国画,浓墨蘸写,挥毫泼墨,又慢慢地洇去,慢慢地淡去。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雨还是那个雨,却下出了江南的意境,如此烟雨如此景,怎不穿林何应景?雨儿漫洒,无法迟滞岁月脚步,何忍虚掷,沧海横流烟雨遥,心内潮生难再抑,不快意人生,岂不辜负如此良辰美景奈何天。
  雨是下得够久了,刚开始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能下如此久,如此缠绵悱恻,如此隐然回肠,吃饭的时候它在下,说话的时候它在下,屋内静坐的时候它在下,外出散步时候它在下,晚上睡觉时候它在下,一觉醒来时候它还在下,就这么反反复复地来回下着,好像要把所有的情绪都下出来,下到天荒地老,一直下到骨子里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飘摇,小城也变得朦胧起来,撑起一把油纸伞,踩着青石铺就的小巷,慢慢地踱过去,多少亭台楼阁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时光沉淀了所有,一切终化为乌有,往事不堪回首烟雨中。斯人如逝,一切皆是缘定,纵使离开是命中注定,也当庆幸初见的喜悦,没有什么能相守一生的情,何来一生缠绕的梦?
  雨只短暂歇了一瞬,又開始下了,天上似有仙女在轻描淡写,好似永不满意。人生如戏,有的戏终人散,有的大幕刚刚开始。人生路上,总有离散,在这个路口分离,不知道会在哪个路口相遇,既然守不住承诺,又哪来的誓言?怪只怪红尘万千,乱花渐欲迷人眼,人见繁花红似锦,谁知落叶自飘零。
  雨,是下得极久了,又是极淡了,零零碎碎的,淡到几乎让你察觉不到,变得比牛毛还细,以至于飘到水面上,静悄悄的没有起一丝变化。梦里不知身是客,一生清欢庄梦蝶。离开了单纯,人才有迷失,才有了离散,曾经以为离开的才是客,却不知对小城来说,不管你在或者不在,大家都是过客。
  素手奉茶,当驱寒意,故若有情,天涯皆是咫尺,一念之差,咫尺遂为天涯。持心默念,所有的恩怨皆化在天青色的图画里,你若安好,何劳挂怀?
  责任编辑:海 霞
  摄影:安吉的子非
其他文献
单车,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装置,一种价格低廉的代步工具。  而对于单车一族来说,单车几乎是我们业余生活的全部,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都要与单车相伴了。骑车上下班、郊游、聚会、参加各种活动,不骑车的时候就是保养车子,聊天的话题离不开单车,离不开骑行,开口闭口就是拉爆、破风、踏频、齿比这些专业术语;即使上网,也是为了搜寻骑行路线、学习单车知识,偶尔上网店看看,八成是为了淘骑行装备
期刊
何为风流?   李白嗜酒,大醉,吟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为风流。明人张岱,晚年著《陶庵梦忆》回忆年少过往,叹息“疏影横斜,远映西湖清浅;暗香浮动,长陪夜白黄昏”,闲适之心,不失为另一番风流。而早在公元三世纪,《列子》里就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杨朱》篇,反映了人们的外、内两个层面的“风流”:“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
期刊
小时候,特别盼着过年。  这一个年刚刚过完没几天,就开始盼着、数着过下一个年了。因为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女孩子还可以扎上几条鲜艳漂亮的绫子。过年还能分到几块糖和几个冻梨,还能吃到香喷喷的饺子,还有炒瓜籽。晚饭后还可以拎着用红纸或者粉纸糊的小灯笼和小朋友们一起到户外玩耍。有时候不小心,摔个跟头灯笼破碎了,或者风大把纸吹着了,就哭得小脸儿像花蝴蝶一样。每到过年,还能和小弟弟一起抢几个小洋鞭儿放。过
期刊
2017年的冬天,暖冬。我们从深山里回到老家,和奶奶一起晒太阳。  奶奶今年九十有六,身子骨硬朗,可腿脚不便。暖暖的冬阳晒在身上,舒服极了。小狗狗依偎在奶奶脚下,母鸡在地上觅食,骄傲的公鸡踱着方步,头东扭扭,西扭扭,像一位保护神。奶奶坐在古铜色的竹椅上,懒慵慵地晒太阳,眯着眼,打着盹,发出均匀而细小的鼾声。我们坐在奶奶的身边,静静地欣赏奶奶:圆圆的脸盘,白白的皮肤上透着褐色的老年斑,格外打眼,村里
期刊
我娘,姓康,名招香,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娘是一个纯朴的农村妇女。8岁被外公送给一户有钱的人家做童养媳,娘看不起那户人家的男人,一直不愿成婚,但娘没办法,始终无法脱离童养媳的苦海。  新中国成立后,娘一直守住那户人家,过着艰辛的日子。18岁那年,正遇上了破旧立新,反封建的高潮,于是,娘冲破枷锁,在公社革委会妇女主任的干预下挣脱了苦海。  可何去何从,娘又到哪里去呢?  娘的一个亲戚知道娘脱身童养
期刊
再过几天,就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祭,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闪现出一个清晰的影像。  他,就是远在北川县小坝羌族藏族自治乡的胡宗裔老师。  我与胡老师偶识于2000年4月下旬。当时,我还在乡镇工作,有幸应邀参加《四川农村日报》社举办的首届新闻培训班。到达指定地点报到后,我径直朝房间走去。刚放下行李,只见一个中等身材、略显清瘦、衣着朴素的长者快步走了进来,笑容满面。我还未开口,他就主动搭讪:“
期刊
那是我幼小的时候。一个夜晚,突发高烧。父亲背着我,在山路上步履匆匆,向医院奔去。寂静的山谷中,偶尔的一两声鸟叫,怪异,惊恐,让人不寒而栗。母亲在前面打着火把,照亮着长满茅草的小路。父亲背上的我,随着父亲脚步的高低,起伏沉浮着。只有那红红的火把,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一时模糊,一时清晰……从此,那火把的影子,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长大一点,我学会了打着火把,跟着哥哥姐姐照泥鳅。哥哥一手提着火笼,一
期刊
到达婺源,已是黄昏,小小的县城显得神气十足,整洁的街道旁车辆不多,没有想象中的拥挤,似乎过了看花的时机。  不知道什么时候,江浙一带也兴起了一股辣旋风,现在上饭馆用餐,想点一份一点不辣的菜难上加难。不过,浙江的辣掺杂着四面八方的味儿,汇聚了四川麻辣,贵州香辣,辣辣湘气,于是演变成既麻又香的浙辣了,越是往西南方向,吃辣越是适合其口味,究其原因,就是靠近江西的缘故。稍稍吃点辣的我既然到了吃辣的地方,一
期刊
暮春的傍晚,我离开外祖父的坟前,只身走在山路上,夜色在远处的山头徘徊。阴冷的山风从山谷里吹出来,我望着山头朦胧的树影和灰暗静默的岩石,总以为是外祖父在注视我。茫然中又想起外祖父,我不禁在这将黑未黑的暮色中默然而住。  外祖父是因病离世的。当时,听说外祖父患上癌症时,我正在离家数百里外工作。母亲在电话中哭着说起了外祖父病重的事,于是,我连夜往回赶。第二天下午在住院部的病床上看到了外祖父。那时候的外祖
期刊
故乡,是世界上除了“母亲”以外,最温馨的词。  有两种人,大概对故乡的概念要淡一些。一种是在故乡终身厮守的人。生于兹,长于兹,老于兹,“故土难离”。有说不完的乡情、乡音,有说不完的故乡。但也缺少距离感,也就缺少了乡愁的美感。另一种是城里人,苛刻一点说,单从字面理解,城和乡就是泾渭分明的两种人类生存状态。城里人有故居、故友,有说不完的故事,但却难以和“乡”相搭,难以体验“乡”的感觉。那生长着绿色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