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为何常在成功巅峰猝死?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太多的机遇,太多的机遇惯坏了很多企业,他们以为中国的机遇是无限的。不知道机遇呈递减效应,不知道机遇的门槛越来越高。因此,不断浪费机遇,又在不断寻找机遇,形成对机遇的过度依赖,从而把追逐机遇变成了投机。
  可怕的成功与人性的弱点
  
  当公司短期内获得快速成功时,其实也是最危险的时候。
  亚都公司发展最快的时候,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约翰逊教授到亚都公司参观。公司创始人何鲁敏自豪地介绍公司神奇的发展速度时,约翰逊教授提醒他,公司其实处于“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多数公司都是在这个时候败下阵来的。即使在美国,能够修成正果成为大企业的也只有千分之一。
  为什么感觉最好的时候其实是最可怕的时候?约翰逊教授给出的三个答案是:管理失控、财务失控和人性的弱点。
  企业规模可以迅速扩大,但管理能力无法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加1倍,管理复杂性增加4倍。但规模的扩大很容易掩盖管理的问题。所以,“惊人的发展”能够与“惊人的混乱”同在。财务控制能力亦是如此,尽管企业的资金和赢利能力在迅速增加。
  人性在成功状态是最脆弱的,不仅一个人会犯错误,一群人也会犯相同的错误。
  人在三种情况下最容易犯错误。一是热恋,这时犯的错误足以影响一生的幸福;二是突然有钱。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上市公司刚上市就亏损呢?因为上市融资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花出去,于是投资犯了错误;三是成功,此时所犯的错误可能影响事业的持续成功,甚至“一夜回到解放前”。
  犯错误需要资本和资格。企业获得阶段性成功时,就获得了犯错误的资格;企业资金充裕时,就有了犯错误的资本。
  一本《大败局》提示了那么多成功的企业为什么会犯一些小儿科的错误。“难道这些成功的企业家比我们平常人还傻吗?”
  老板们获得成功时,手中的权力也许还是像初期那样大,但权威却今非昔比。以前要“力排众议”才能推行的方案,现在即使自己错了,也不会有人怀疑,因为他以前总是正确的,现在也应该是正确的。以前请专家来是为了洗耳恭听,自己谦虚得很;现在请专家来是为了让专家洗耳恭听,不谦虚的专家已经不请了。
  
  过度解读的成功
  
  与“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哲理一样,企业的经验通常源于实践,却往往过度高于实践。
  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景象:企业如日中天时,媒体吹上了天,领导到处做报告。企业失败时,媒体又挖掘出大量内幕。其实,它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同样的原因。它成功时,问题就很多;它失败时,其实还有很多优点。
  由于思想贫乏和时间短暂,中国企业在很长时期内享受着单一因素的成功。一个点子救活一家企业、催生一匹黑马,由此出现了“点遍中国”的狂人,和一群没法说、也值不得说的策划狂人,以及林林总总的“狂人日记”;广告战、渠道战、价格战、促销战,于是,烽火遍地,“英雄辈出”。
  中国人有强烈的“形而上”意识。只要成功了,总会有经验;有经验就能登堂入室;实在找不出经验,就把自己归类为“草根”,反正“草根”也是经验。
  中国媒体和理论界有追逐热点的特点,只要某个企业成功了,就去“发掘”经验。
  把企业的成功模式化、简单化,这是中国营销中可怕的倾向。把海尔的成功简单解读为“服务营销”和“品牌营销”,把格兰仕的战略归结为价格战,这是极大的误解。
  “一招鲜”就能成功,于是,把一招鲜的策略固化下来,形成销售模式。
  把一时的成功当作永久的成功,把机会的成功当作能力的成功,把偶然当必然,在成功中放大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造成了中国营销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现象。
  企业突然成功了,老板都还“茫茫然”,专家和媒体就开始凑热闹解读了。最后,一套新的营销模式“出笼”了。老板一听,“原来我这么英明啊!”
  一家强悍的区域性企业与行业龙头对垒屡有斩获,专家将其成功的模式总结为“终端直供模式”。当这家企业以这套模式在其它区域“复制”时,第一次遭遇失败,第二次又遭遇失败,最后只有安心做一个“地头蛇”。
  真是一俊遮百丑,成功消百病。
  
  机遇与投机
  
  当十多亿人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饥渴被释放出来时,当长期封闭的消费思维遭遇西方消费浪潮时,当中国的消费文化成为抵挡跨国公司的天然屏障时,中国巨大的消费空间所产生的机遇,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最大的机遇。
  不需要能力,只需要胆识就能成功;不需要努力,只要去做就能成功;不需要完美,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成功。市场是无主的地,只需要跑马圈地,市场就是你的;撒把种子,自己就能发芽。
  这样的成功都是机会的成功,机会的成功(箭头:是因为你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不是能力的成功。
  当一家问题重重的企业取得巨大成功时,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这样的企业也能成功。我们的回答是“因为对手比他们更笨”。
  “惊人的混乱,惊人的发展,惊人的利润,惊人的成功。”这曾经是很多企业的真实写照。
  机遇是中国企业发展最大的助力。很多老板的使命不是企业经营,而是不断寻找新的机遇。在一个领域失败,在另一个领域再次崛起,这样的案例很多。市场、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为人们,尤其是那些先入为主的人们,创造了太多机遇。
  中国有太多的机遇,太多的机遇惯坏了很多企业,他们以为中国的机遇是无限的。不知道机遇呈递减效应,不知道机遇的门槛越来越高。因此,不断浪费机遇,又在不断寻找机遇,形成对机遇的过度依赖,从而把追逐机遇变成了投机。
  
  痴迷的百年梦想
  
  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长生不老”的梦想。尽管我们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梦想。
  尽管缺乏严格的逻辑论证,《追求卓越》、《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这些畅销书还是成功地撞击了中国企业家的心灵。这些书恰好满足了中国企业家的需求,人们不再挑剔它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事实已经证明,上述畅销书所列举的企业,很多在书刚出笼时就已经遭遇困境,5年之内遭遇危机的企业不在少数。
  事实已经反复证明,百年企业并非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审时度势做好当下的自然结果。
  让我们看一看170多年历史的宝洁公司。它初创时不过是一家污染严重的肥皂企业。创业42年后才创立第一个品牌“象牙”肥皂。第一次刊登第杂志广告,距创立品牌又过了3年。宝洁300多个品牌,10亿美元品牌3个,绝大多数品牌不是自创而是收购的。到了20世纪,宝洁才创立品牌经理制度。真正使宝洁成为无法撼动的巨无霸的,则是在其定位于“洗手间里闹革命”而形成“森林”式的企业之后。
  追求百年梦想没错,但对百年梦想的痴迷及对百年梦想的错误理解已经进入了错误的轨道。
  “百年老店”是中国人对企业命运不懈的追求,品牌只是舶来品。合起来,中国企业家的梦想可以用“百年老店+品牌”来概括。
  如果理性地看,这些追求本身就是“非理性的”。用专业的眼光看,产品平平、管理平平、人才平平,一切都是那么平常,本身应该用平常之心扎实运作,仅仅因为一时成功,就上升到力不胜任的高度去进行唐吉诃德式的努力。
  另外一句在中国被作为励志名言的警句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们从来不认真想一下,如果一个士兵上来就做将军梦,到底是有理想还是不踏实?你起码先弄个上校、大校干干,再说当将军,才不至于遭人笑话。
  同样道理,你的企业还没有渡过生存关,面前同类如云,强敌如云,谈论如何成为“百年老店”,岂非舍近求远?
  中国革命与经济建设一直受到来自左和右的困扰,中国企业也是如此。
  企业突然成功了,老板都还“茫茫然”,专家和媒体就开始凑热闹解读了。最后,一套新的营销模式“出笼”了。老板一听,“原来我这么英明啊!”
  
  
  编辑:陈思廷 chenst2004@163.com
其他文献
没有品质标准的炒作  “当消费者懂得如何鉴别白酒的时候,白酒企业的黑色星期五就来了。”安徽黄海商贸副总经理宗海涛对记者说的这句话,可能要让许多白酒企业冒冷汗。  “有没有危言耸听的意思?”笔者笑着问。  “没有。”宗海涛回答得非常干脆,“实际上,白酒领域目前仍然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规范来约束控制。茶有茶道,红酒有红酒的文化背景,白酒有什么?白酒的标准在哪?”  宗海涛轻轻叹了口气,“现在市面上有
期刊
2011年,生姜价格暴跌,让不少姜农有种“被将军”的感觉。但对调味品企业来说,生姜市场崩盘却是一个利好消息。    成本不再是借口    企业只要涨价,言必谈“原材料价格上涨”。  一家生产五香粉的企业老总说,2010年飙升的姜价让我们企业利润大减;而一家生产咖喱粉的调味品企业供应部经理说,2010年仅进生姜原料一项就花费了300万元,占了整个成本的1∕3。  2011年,生姜遭遇大“跳水”,对于
期刊
汾酒集团2011年销售额达到78亿元 日前,山西汾酒集团在广西南宁举办2011年全国经销商大会。会上,汾酒销售公司和竹叶青公司主要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汾酒和竹叶青 2011年的经营情况和 2012年的发展策略。2011 年,汾酒集团销售预计达到78 亿,增长45%,其中股份公司预计收入45亿元。产品结构上,中高档酒占比已达 70%以上。山西省外市场比重进一步上升,销售占比超过整体销售收入40%,除山西
期刊
“洋河在全国的快速成长带动了苏酒板块的成长。徽酒也需要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品牌在全国市场上发出声音。”同时,标杆性企业往全国市场发展,“会空出一部分市场份额,给省内的兄弟企业腾出一点生存空间。”    中国白酒界素有“东不入皖,西不入川”的说法。  多少年过去,徽酒格局依然是“多国鼎立,各霸一方”。徽酒各家在市场上厮杀,老板们在底下暗自较劲,老死不相往来。四分五裂的产业格局,阻碍了安徽白酒市场的健康快
期刊
2011年12月16~18日,由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主办的2011(第九届)中国营销盛典在北京盛大开幕,营销界各路精英齐聚京城,共议《趋势变革未来——新消费环境下的企业出路》,并共同见证了2011年度“中国营销创新奖”TOP10及各类单项奖的诞生。  作为营销界最有活力的主力军,食品业的精英们积极参与了此次盛典,并就盛典向来所倡导的“创新”精神,结合自己所在的企业和行业深入做了深入探讨。      
期刊
虽然,看起来是康师傅一脚踏入了碳酸饮料之门,但我更愿意把这件事看成是百事可乐的扩张之举。    康师傅曾经一直是做方便面(之前做过油脂生意),在大陆的市场占有率至今仍保持第一的市场占有率;后来才做饮品,现在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也高居第二。  百事可乐是做饮料的,一直在美国做,在美国市场占有率第二。后来在中国做,现在在中国大陆市场占有率第四。  前段时间,百事可乐要拿在中国大陆的所有装瓶厂换得康师傅饮
期刊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犯错?著名营销专家刘春雄老师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  一是热恋,这时犯错足以影响一生幸福;二是突然有钱。许多优秀的上市公司一上市就亏损,因为上市融资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花出去,于是投资犯了错误;三是成功,此时犯错可能影响事业的持续成功,甚至“一夜回到解放前”。  为女人而昏头,为钱而昏头,许多人都能看得见,小心一些就能防得到;而在成功,尤其是巨大的成功面前而不昏头的,则少有
期刊
本土企业在产品力、传播力双双落败的情况下,不得已把渠道作为竞争的最后王牌,从而在三、四级市场占山为王。但仅靠渠道驱动,做山大王易,做天下大王难。这也是如今鲜有本土企业在一、二级市场做到第一的缘故。    企业里,销售部历来就是任性、嚣张的角儿。这些年“渠道为王”的论点甚嚣尘上,销售部愈发“自鸣得意”了,薪水奖金高高在上自不待言,其他部门还都得唯其马首是瞻,全心全意做好服务。  理由很简单——每个企
期刊
川酒、黔酒“横扫全国”;  徽酒、苏酒“左冲右杀”;  鄂酒、湘酒“奔袭破边”;  鲁酒、豫酒“抱团看家”。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产业大势中,东北白酒如何唤醒狼性、激活狼性、激励狼性,真正实现产区共振的“狼图腾”,是东北白酒板块亟待面对与解决的行业现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孕育了东北豪放不羁的个性。  然而,或许因为东北人的商业意识不强,或许因为东北人耿直
期刊
销售总监在会上宣布了2012年2.5亿的销售目标,台下顿时一片哗然。年增长80%在所有销售人员心目中几乎是个天文数字,根本难以完成。这完全是公司领导一相情愿!    2012年的销售目标该是多少?  在T公司的高管会议上,多空双方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  T是一家休闲食品生产企业,成立已有8年。前几年,T重点运作二级市场,一直稳固发展。至2010年,销售增长率始终保持在50%左右,年销售额达到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