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模精神折射出了先進的人生价值和道德取向,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教育、激励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应当认真学习、努力践行劳模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应用型高校坚持以职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人才职业技能、职业信用、和职业特色的培养,因此,劳模精神的培育也成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大学生 第二课堂 劳模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69-02
201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前夕,习总书记在与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的座谈会中指出,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弘扬劳模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劳模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1]当代大学生更应当以劳动模范为榜样,学习劳模身上的主人翁责任感、树立拼搏奉献的价值取向,努力践行劳模精神。
一、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2]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对人们对待自身所从事职业应有态度的描述。要求人们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对待自身职业的时候能够做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积极创新。
劳模是时代的先锋,是敬业的典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对劳模身上所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的学习,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与所从事职业的关系,树立敬业的观念,所以劳模精神的培育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2.引导树立崇尚劳动观念的有效途径
2013年4月28日,习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大学阶段是人们一生当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正确“三观”的树立能够为大学生科学的看待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提供根本的立场和方法论指导。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能够使其更精准的认识到劳动在生产满足人的发展所需的物质、精神产品时,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深刻的理解劳模在自身岗位上的辛劳与付出,从而树立劳动最美丽、崇尚劳动的观念。
3.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举措
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是对劳模群体优良品质、作风和先进性的高度浓缩。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他们贴近劳模事迹,学习劳模爱岗敬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的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学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二、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对劳模精神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对劳模精神重要性的认知是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的重要基础。激发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内在主动性,提升其对劳模精神的学习意愿,能够在劳模精神培育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部分受调查大学生对劳模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已经具有明确认知,但仍有部分同学认知不足。有33.9%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劳动模范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发挥的教育引领作用一般或不明显。有40.5%的受调查大学生不愿意就劳模精神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或学习意愿一般。
2.劳模精神培育的形式仍需完善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具有多种形式,包括个人阅读、思政课与形势政策课、社团和志愿者活动、专题的演讲和征文活动、各种实践活动等,合理的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劳模精神培育的效果。在受调查的大学生当中,只有5.8%的同学表示是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进行劳模精神的学习,所占比例较少。有33.7%的大学生认为在劳模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应当对劳模精神培育的方式进行改善。因此,在劳模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应注重完善培育形式。
三、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3]大学的课程时间安排相对灵活,大学生具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同时学校又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课外资源,例如体育锻炼的场地、学生喜欢的社团、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等。所以第二课堂是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地位,对大学生兴趣的养成、能力的拓展及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也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提升培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借助劳模校友资源,提升劳模精神培育内涵
劳模校友是校友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肯干、勇于奉献、进取创新,取得了不凡的业绩,是学校师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成长事迹、个人经验心得、身上体现出的劳模品质对学校师生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在劳模精神的培育当中要注重发挥劳模校友的作用,提升劳模精神培育的内涵。邀请劳模校友进行专题讲座。讲座活动主题集中、覆盖面较广,是大学生分享劳模成长事迹,学习劳模优秀品质的有效平台。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点对大学生进行劳模精神教育能收到积极效果。开展劳模进班级主题活动。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班级的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形式灵活,可以采用座谈交流、情景模拟、游戏互动等多种方式。劳模进班级能够拉近大学生与劳模的距离,将劳模精神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到班级活动中。 2.融入多彩校園文化活动,丰富劳模精神培育途径
“校园文化是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措施。”[4]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第二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劳模精神的培育要充分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到社团活动中,指导大学生成立以学习、宣传劳模精神为主题的社团,并在其它社团活动中开展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日常活动。融入到志愿者活动中,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大学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应当积极倡导大学生在志愿者者岗位上兢兢业业、勇于奉献,弘扬劳模精神。另外,应认真组织开展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演讲等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劳模精神培育的途径。
3.依托多层次实践活动,增强劳模精神培育时效
“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内在需要”[5]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活学活用,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基层、服务社会,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劳模精神的培育应当依托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劳模育人基地实践、企业实践等紧密结合,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与践行劳模精神。
4.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延伸劳模精神培育空间
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信息传播途径、提升了传播速度,而且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发布者。大学生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学习能力强,微信、微博、易班等新媒体应用已经成为大学生手机中必备的应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新媒体的结合度越来越高,新媒体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劳模精神的培育也要适应这种变化,紧抓网络新媒体阵地。通过网络新媒体加强对劳模事迹、劳模精神和相关活动的宣传,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得相关信息。在网络新媒体上开展学习劳模精神的的主题活动,设置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交流讨论、知识竞赛活动,以延伸劳模精神培育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向德荣.劳模精神[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11.
[2]刘晓朋.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3]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湖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308.
[4]周飞,孙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9):64.
[5]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12.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大学生 第二课堂 劳模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69-02
201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前夕,习总书记在与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的座谈会中指出,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弘扬劳模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劳模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1]当代大学生更应当以劳动模范为榜样,学习劳模身上的主人翁责任感、树立拼搏奉献的价值取向,努力践行劳模精神。
一、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2]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对人们对待自身所从事职业应有态度的描述。要求人们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对待自身职业的时候能够做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积极创新。
劳模是时代的先锋,是敬业的典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对劳模身上所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的学习,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与所从事职业的关系,树立敬业的观念,所以劳模精神的培育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2.引导树立崇尚劳动观念的有效途径
2013年4月28日,习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大学阶段是人们一生当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正确“三观”的树立能够为大学生科学的看待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提供根本的立场和方法论指导。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能够使其更精准的认识到劳动在生产满足人的发展所需的物质、精神产品时,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深刻的理解劳模在自身岗位上的辛劳与付出,从而树立劳动最美丽、崇尚劳动的观念。
3.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举措
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是对劳模群体优良品质、作风和先进性的高度浓缩。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他们贴近劳模事迹,学习劳模爱岗敬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的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学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二、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对劳模精神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对劳模精神重要性的认知是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的重要基础。激发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内在主动性,提升其对劳模精神的学习意愿,能够在劳模精神培育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部分受调查大学生对劳模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已经具有明确认知,但仍有部分同学认知不足。有33.9%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劳动模范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发挥的教育引领作用一般或不明显。有40.5%的受调查大学生不愿意就劳模精神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或学习意愿一般。
2.劳模精神培育的形式仍需完善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具有多种形式,包括个人阅读、思政课与形势政策课、社团和志愿者活动、专题的演讲和征文活动、各种实践活动等,合理的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劳模精神培育的效果。在受调查的大学生当中,只有5.8%的同学表示是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进行劳模精神的学习,所占比例较少。有33.7%的大学生认为在劳模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应当对劳模精神培育的方式进行改善。因此,在劳模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应注重完善培育形式。
三、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3]大学的课程时间安排相对灵活,大学生具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同时学校又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课外资源,例如体育锻炼的场地、学生喜欢的社团、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等。所以第二课堂是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地位,对大学生兴趣的养成、能力的拓展及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也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提升培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借助劳模校友资源,提升劳模精神培育内涵
劳模校友是校友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肯干、勇于奉献、进取创新,取得了不凡的业绩,是学校师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成长事迹、个人经验心得、身上体现出的劳模品质对学校师生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在劳模精神的培育当中要注重发挥劳模校友的作用,提升劳模精神培育的内涵。邀请劳模校友进行专题讲座。讲座活动主题集中、覆盖面较广,是大学生分享劳模成长事迹,学习劳模优秀品质的有效平台。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点对大学生进行劳模精神教育能收到积极效果。开展劳模进班级主题活动。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班级的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形式灵活,可以采用座谈交流、情景模拟、游戏互动等多种方式。劳模进班级能够拉近大学生与劳模的距离,将劳模精神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到班级活动中。 2.融入多彩校園文化活动,丰富劳模精神培育途径
“校园文化是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措施。”[4]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第二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劳模精神的培育要充分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到社团活动中,指导大学生成立以学习、宣传劳模精神为主题的社团,并在其它社团活动中开展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日常活动。融入到志愿者活动中,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大学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应当积极倡导大学生在志愿者者岗位上兢兢业业、勇于奉献,弘扬劳模精神。另外,应认真组织开展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演讲等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劳模精神培育的途径。
3.依托多层次实践活动,增强劳模精神培育时效
“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内在需要”[5]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活学活用,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基层、服务社会,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劳模精神的培育应当依托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劳模育人基地实践、企业实践等紧密结合,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与践行劳模精神。
4.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延伸劳模精神培育空间
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信息传播途径、提升了传播速度,而且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发布者。大学生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学习能力强,微信、微博、易班等新媒体应用已经成为大学生手机中必备的应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新媒体的结合度越来越高,新媒体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劳模精神的培育也要适应这种变化,紧抓网络新媒体阵地。通过网络新媒体加强对劳模事迹、劳模精神和相关活动的宣传,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得相关信息。在网络新媒体上开展学习劳模精神的的主题活动,设置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交流讨论、知识竞赛活动,以延伸劳模精神培育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向德荣.劳模精神[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11.
[2]刘晓朋.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3]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湖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308.
[4]周飞,孙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9):64.
[5]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