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慈就是具有高度理智性和超越性的爱心与宽恕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
它具有情感性,理智性,超越性。教师仁慈内涵:1,无条件的爱心。2,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一、教师仁慈的特点
1.教育性
教师仁慈的教育性特征是由教育事业本身所决定的。一方面,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它要求我们爱学生,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体现出的仁慈又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最佳示范。同时,教育事业也规定了仁慈的特质:同血缘关系的爱相比较而言,教师的爱克服了盲目和狭隘的局限性,是一种更为无私、更为博大、更为理性的爱。
2.理性色彩
教师的仁爱并不完全像母爱,因为这种爱不仅超越了一己之私,还克服了情感本身的冲动,变得理性、深沉。除了关怀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它更关心学生自身的发展 “为之计深远”。
3.方法特性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践行仁慈时,由于教育规律的制约,考虑到教育对象年龄与发展的实际,不仅要爱学生,而且要爱而得法。对低年级而言,爱意味着耐心和宽容,对高年级而言,爱就是理解和尊重。在具体情境中,教师的仁慈同公正一样,都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
二、教师仁慈的内涵
同教师的公正一样,教师仁慈的核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仁慈施教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 无条件的爱心
教师仁慈首先是爱心,但又不止于抽象的爱心。更有一些教师对这种爱理解有误,以至于发展成糊涂的爱。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布置大量作业,强迫学生陷入题海复习,因为一个词、一道题的错误要求学生数十遍改正,当学生出现其它错误时,以学习作为最方便的惩罚手段等等。不仅无法取得教师希望的教育效果,还会适得其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想真正地践行教育仁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素养。
2.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现代教育理论一直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的含义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有获得成人关怀的需要,因而教师的仁慈不是可有可无,相反它非常必要;第二既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错误就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发展就意味着不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错误都会出现,有无心的、有无知的、也有有意的。实际上教师的仁慈往往集中体现在有问题的时刻和有问题的学生身上。它是一种高度的宽容和耐心。宽容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过错的迁就和放纵,而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耐心和冷静不可或缺。仅用惩罚是不能救人的,一味急躁也于事无补。
三、教师仁慈修养
1.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仁慈不同于普通的怜悯和简单的同情,也不是一时的情感冲动,它要求践行者必须达到一定道德自由的境界才能准确把握。如果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师必将陷入日常是非利害中难以自拔,自身无法自由,又如何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宽容大度?
2.拥有教育信心
信心让人冷静和从容。教师应当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教好自己的学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出本质力量,更加从心底深处热爱自己的学生和事业。相反,如果丧失信心,教师就容易变得急躁、苛求、失去理智。但这种信心绝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断提高教育素养和技能是拥有信心的保障。
3.掌握沟通和表达技巧
与公正相比,仁慈有一个重要特征。不一定有显性的表现。在教育实践中,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一方面,由于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总习惯把爱藏在内心深处,板起面孔和学生交往。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缺乏恰当的沟通表达技巧。因此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深爱学生的,但学生的感受却恰恰相反。有一个教师,班里有个后进生,偏偏又孤僻内向,每次谈心除了点头,几乎很少说话。教师经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发现他喜欢写东西。于是跟他约好,师生每天书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此举果然十分有效。靠着一封封充满关怀和希望的书信,教师成功地转变了这个学生。
4.关心学生的心理
关心学生的心理应当从具体做起: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以真诚的态度接近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长久以来,教师习惯居高临下地说和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双方的心灵沟通,也不利于教师真正地理解学生。其次,教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和疏导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正确面对发展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应当用自己的仁慈与宽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得到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有力支持。
它具有情感性,理智性,超越性。教师仁慈内涵:1,无条件的爱心。2,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一、教师仁慈的特点
1.教育性
教师仁慈的教育性特征是由教育事业本身所决定的。一方面,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它要求我们爱学生,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体现出的仁慈又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最佳示范。同时,教育事业也规定了仁慈的特质:同血缘关系的爱相比较而言,教师的爱克服了盲目和狭隘的局限性,是一种更为无私、更为博大、更为理性的爱。
2.理性色彩
教师的仁爱并不完全像母爱,因为这种爱不仅超越了一己之私,还克服了情感本身的冲动,变得理性、深沉。除了关怀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它更关心学生自身的发展 “为之计深远”。
3.方法特性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践行仁慈时,由于教育规律的制约,考虑到教育对象年龄与发展的实际,不仅要爱学生,而且要爱而得法。对低年级而言,爱意味着耐心和宽容,对高年级而言,爱就是理解和尊重。在具体情境中,教师的仁慈同公正一样,都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
二、教师仁慈的内涵
同教师的公正一样,教师仁慈的核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仁慈施教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 无条件的爱心
教师仁慈首先是爱心,但又不止于抽象的爱心。更有一些教师对这种爱理解有误,以至于发展成糊涂的爱。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布置大量作业,强迫学生陷入题海复习,因为一个词、一道题的错误要求学生数十遍改正,当学生出现其它错误时,以学习作为最方便的惩罚手段等等。不仅无法取得教师希望的教育效果,还会适得其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想真正地践行教育仁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素养。
2.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现代教育理论一直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的含义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有获得成人关怀的需要,因而教师的仁慈不是可有可无,相反它非常必要;第二既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错误就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发展就意味着不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错误都会出现,有无心的、有无知的、也有有意的。实际上教师的仁慈往往集中体现在有问题的时刻和有问题的学生身上。它是一种高度的宽容和耐心。宽容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过错的迁就和放纵,而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耐心和冷静不可或缺。仅用惩罚是不能救人的,一味急躁也于事无补。
三、教师仁慈修养
1.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仁慈不同于普通的怜悯和简单的同情,也不是一时的情感冲动,它要求践行者必须达到一定道德自由的境界才能准确把握。如果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师必将陷入日常是非利害中难以自拔,自身无法自由,又如何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宽容大度?
2.拥有教育信心
信心让人冷静和从容。教师应当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教好自己的学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出本质力量,更加从心底深处热爱自己的学生和事业。相反,如果丧失信心,教师就容易变得急躁、苛求、失去理智。但这种信心绝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断提高教育素养和技能是拥有信心的保障。
3.掌握沟通和表达技巧
与公正相比,仁慈有一个重要特征。不一定有显性的表现。在教育实践中,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一方面,由于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总习惯把爱藏在内心深处,板起面孔和学生交往。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缺乏恰当的沟通表达技巧。因此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深爱学生的,但学生的感受却恰恰相反。有一个教师,班里有个后进生,偏偏又孤僻内向,每次谈心除了点头,几乎很少说话。教师经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发现他喜欢写东西。于是跟他约好,师生每天书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此举果然十分有效。靠着一封封充满关怀和希望的书信,教师成功地转变了这个学生。
4.关心学生的心理
关心学生的心理应当从具体做起: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以真诚的态度接近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长久以来,教师习惯居高临下地说和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双方的心灵沟通,也不利于教师真正地理解学生。其次,教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和疏导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正确面对发展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应当用自己的仁慈与宽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得到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