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既有住区空间生产性更新策略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资源紧缺、生产消费分离与住区存量更新背景下,挖掘城市住区自身资源供给能力、提升城市建成环境的生态承载力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之一。文章以天津市中心城区1980-2000年典型住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等方法,分析既有住区空间现状及问题,提出既有住区空间生产性更新策略。旨在保持住区功能基本不变和用地零增长前提下,主动提升住区自身资源供给能力,开源与节流并举,生产与生态兼顾,为既有住区功能提升和城市生态转型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既有住区;空间更新;绿色生产;农业生产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大规模建设,耕地流失、能源危机、资源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发凸显,经济建设“量”的提升正逐步转型为可持续的“质”的追求,挖掘城市住区自身资源供给能力、提升城市建成环境的生态承载力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之一。本文尝试以城市既有住区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绿色生产性功能提升为核心,以农业种植、可再生能源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等绿色生产方式,探讨城市既有住区生产性更新设计策略。
  一、研究背景
  本文选择1980-2000年建成的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住区作为对象,在提高住区环境质量基础上,挖掘其空间的生产性潜力,实现住区绿色可持续更新与生产性转型。主要原因如下:
  (一)住区数量
  对某房地产网站中天津既有住区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天津中心城区现存住区主要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1980-2000年建设的既有住区占中心城区既有住区总数的62.04%,存量巨大。
  (二)住宅类型与质量
  这一时期住宅建设多采用天津市20世纪80年代住宅通用图,从布局户型到施工技术都较为相似,探讨典型住区的空间生产性更新,可以为天津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既有住区可持续更新提供参考。
  (三)城市更新背景
  2017年天津市启动中心城区2000年以前建造的住宅小区的改造工作,2018年天津市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修补工作的突破点,目标在于实现住区使用功能完善与居住品质提升。探讨这一时期住区的绿色生产性更新策略,符合城市更新发展的需求与目标。
  二、典型既有住区调研
  (一)调研对象
  在广泛资料与实地调研基础上,选取6个典型住区进行深入调研,包括凤城楼、环秀东里、珠江里、津淄东里、居华里、易川里。这些住区分布于天津市内各区,容积率1.5-1.8,入住率均接近饱和,有大型居住区的组团也有独立的居住小区,有工业区配套也有回迁房、商品房,既有大型规划中的行列式布局的组团,也有竞赛与示范工程中灵活布局的生活单元,基本能够代表1980-2000年天津住区建设水平和目前的使用情况。
  (二)调研内容
  典型住区生产潜力空间调研包括户外环境和住宅单体两部分。户外环境调研内容主要绿地景观配置与植物生长情况、道路系统与停车空间、基础设施配置现状及居民生活需求等。住宅建筑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屋顶形式、可达性与排水方式、立面形象与构件、建筑内部交通空间现状等。
  (三)调研方法
  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典型既有住区案例研究主要使用以下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天津住区规划发展相关文献资料的调研,以及网络数据爬取获得典型住区建设背景、经济技术指标等基本情况,为实地调研及更新设计提供基础信息。
  二是实地调研。通过测量与观察获取住区空间信息,根据生产性更新目标,对既有住区物质空间与基础设施现状进行调研并发现问题,为住区更新获取基础资料。
  三是问卷结合访谈。从住区生产性更新目标出发,采访典型住区居民,了解其对住区空间的满意度、基础设施需求、生产性行为与偏好,为住区生产空间布置与生产参与方式提供参考。
  三、典型住区物质空间现状分析
  既有住区受限于当时的规划布局与经济技术水平,建筑与设施老化,功能配置已不能满足居民对环境品质的需求,现从户外环境和住宅单体两个层面总结天津市区典型既有住区空间现状与问题。
  (一)户外环境现状
  1.绿化景观
  住区内普遍能保证一处较大的中心绿地,配置绿化景观及设施,由于绿化疏于管理,地被植物长势不佳,土地裸露明显。宅间场地以不透水硬质铺装为主,主要用于停车及放置杂物,绿地比例普遍低于20%,灌木乔木茂盛,地被植物稀疏,土地裸露,局部存在居民自发种植现象,植物种类除观赏花卉外,还包括多种可食用作物。超过八成居民认为住区绿化不足,主要问题包括土地闲置、自发种植缺乏秩序等。
  2.交通停车
  典型住区主要交通以人车混行为主,车行路两旁多生长高大乔木,夏季树荫覆盖率较好。多数住区缺乏车辆的系统管理,停车空间缺乏规划,机动车主要停靠在宅间或路旁,影响原有功能。部分住区内有集中自行车棚,但自行车及小型电动车随意停放宅前及楼道内的情况屡见不鲜,破坏住区环境秩序。超四成居民认为住区车辆停放缺乏秩序对公共空间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3.基础设施
  既有住区基础设施老化,原有的设施配置已不能满足当下的生活需求。居民对住区基础设施的需求主要是为日常生活就近消费提供便利或弥补住区停车、照明等基础设施的不足,对其是否结合绿色生产性功能关注度不高。配备衣物回收箱和废弃物回收点的住区均超过半数,2/3的住区设置了分类垃圾箱,但只有1个社区设置了全部4类垃圾箱并配以宣传图示,尚未发现典型住区中配置雨水收集处理相关设施。
  (二)住宅单体现状
  1.屋顶空间
  住宅屋顶以不上人的平屋顶为主,沿主要街道住宅屋顶已改造为30°~35°坡屋顶,屋顶空间大多处于空置状态。绝大多数住宅屋顶的雨水经有组织外排水直接排放到地面,流至地面排水系統,没有得到收集及有效利用。   2.建筑立面
  多数住宅立面采用暖红色清水砖墙结合白色涂料,不加装饰,南向开窗较大,有自发安装的遮阳构件,北向开窗较小而均匀。入户方向以北向为主,部分入口依照朝向组团内为依据,有简单的雨棚和门禁系统。
  3.室内空间
  由于结构技术限制,绝大多数2000年以前建成的多层住宅不具备电梯与地下室。住宅建筑中,南向多布置突出阳台,楼梯间布置以北向为主,空间紧凑,缺乏自然采光。
  四、典型既有住区空间生产策略
  基于典型既有住区户外环境与建筑单体的空间现状分析,提出农业种植、可再生能源生产以及雨水、有机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等多种资源要素综合生产的空间更新策略。
  (一)户外环境生产性更新策略
  1.景观绿化
  住区农业生产同样可以创造理想的绿化景观效果。针对住区绿化普遍不足、绿地裸露的现状,规范住区停车空间,开辟宅间场地及闲置用地,增加住区绿地面积,选择适宜天津气候、具有自发种植基础的农业作物作为绿化植物的替换和补充,制定居民参与模式有利于住区农业的长期运行。对于夏季遮阳不足的户外环境,可设置结合农业生产或光伏发电的遮阳棚架,丰富住区景观,提升户外环境舒适度。
  2.道路交通
  利用道路与停车立体空间与农业、光伏生产的复合能够弥补车辆对住区空间的占用,创造生态及经济效益。在路旁种植树冠较大的高大果树或在道路上空搭设农业或光伏棚架可实现较高的夏季遮阴率,创造宜人的空间尺度。果树或种植箱可用于围合或划分车位,规范停车空间;搭设农业或光伏棚架能够有效避免汽车因夏季暴晒而过热,光伏系统产生电力可为车辆充电桩供能,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应用提供基础保障。
  3.基础设施
  随着城市智能化的发展,住区中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运行需要依赖能源供应,若将这类基础设施与可持续能源生产相结合,实现能源完全或部分自给自足,可以减少电力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减少改造线路、铺设管线的工程量,特别适用于既有住区中基础设施的替换和补充。设置分类垃圾箱、堆肥箱、生物处理站等基础设施,有助于实现住区内部的物质循环代谢,减少城市垃圾处理压力。
  (二)住宅单体生产性更新策略
  住宅单体的生产性功能复合能够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能,改善室内热环境与舒适度,减少建筑能耗,同时可以保护建筑结构,提升围护结构耐久性。
  1.屋顶
  住宅屋顶空间广阔,自然条件优越,是重要的潜在生产空间。根据结构荷载规范,典型既有住区不上人屋面均布活荷载不大于0.7kN/㎡。屋顶荷载能力提升后,基本可以承载轻型的光伏或风力发电设备和容器式农业种植。安装设备时应避免对屋面结构的破坏,屋顶农业生产要以提升屋面可达为前提。改造屋面排水系统,收集屋顶雨水,可应用于农业灌溉及清洁消防。以径流系数0.9计算,天津地区屋顶雨水的再利用潜力达到487.8L/㎡,资源量可观。
  2.立面
  对于装饰简单、构件多样、缺乏秩序的住宅外立面,农业生产与光伏发电的生产性功能复合有助于美化立面、提升墙面保温隔热性能。立面高度较低的位置适宜种植攀援植物,较高的窗下或窗间墙面安装轻型容器构件,住户于室内便可实现农作物的种植。窗口遮阳及入口雨篷等立面构件可选用光伏一体化构件进行统一更新替换,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3.室内
  传统的集合住宅内公共空间较少,室内阳台与交通空间是主要的潜在生产空间。阳台农业具有气候条件稳定,便于种植、收获与观赏的优势,利用空间立体生产和采取技术设施可提高阳台农业的生产效率。对有条件的楼梯间进行扩大改造,采用双层种植幕墙及栽培架进行农业生产功能复合,可以优化外墙保温性能,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五、结语
  本文基于对典型既有住区空间现状的调研与分析,提出适用于天津市中心城区1980-2000年建设住区户外环境与建筑单体不同空间层次的生产性功能综合提升策略。策略以绿色生产性功能提升为核心,运用农业种植、可再生能源生产、有机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等绿色生产方式,在保持住区功能不变、用地零增长的前提下,提升住区自身资源供给能力,开源与节流并举,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绿色住区,为既有住区功能提升和城市生态转型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詠扬.天津市住宅区、干道、商业街规划与建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天津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天津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3]于家宁.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以津淄东里为例[D].天津大学,2019.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學建筑学院
其他文献
一  在《春秋时代的春与秋》和《千古斯文道场》的“高潮”部分,作者引入了一个更为宏阔的视域——雅斯贝尔斯和他对于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洞见。公元前800-前200年,在世界不同的地域,各自独立产生的伟大思想,分别开启了人类文明和本民族精神的不同面向。在中国,以孔子、老子最为突出,与之并起的,有墨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儒、道、墨、法诸家的“百家争鸣”,由此形成;在印度,则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
期刊
三百多年前在京城称爷不是开口就叫的,不是爷称爷是要遭罚丢俸禄的,不该叫的地方叫了爷那是要吃官司的。  李莲英权大不大?红不红?可谓炙手可热,一手遮天。颐和园陪老佛爷听戏,一品大员都得跪着陪,只有李莲英可以坐在慈禧边陪。那也不能称爷。光绪初年,李莲英随醇亲王去北洋水师巡查,回来后有人举报他在外自称王爷,有人当众称李莲英爷。就因为此罪名,李莲英竟然被罢了官,摘了顶子,扒了官袍,差点丢了小命。李莲英尚如
期刊
古代摆弄“数”是一种“术”,“术数”很神秘;现在研究“数”是一门“学”,“数学”很深奥。数用文字写下来就是“数字”,数字里有一点文化,如果不管那些神秘和深奥的话,我还可以说一说,不然,对于见数生畏的我就什么也不敢说了。  数字里我曾经说过“一”,讲了“一”的不同写法和不同功能,但没有太多涉及数字的来源。一二三太简单了,怎么说都有理,所以一般也就不当个问题了。过去我们认为一、二、三等数字来源于原始契
期刊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是否会有所疑惑?中国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108将尽人皆知,泰国也有108将?我这里说的是泰国108个小名。“108”这个数字,在泰国有“形容很多、数不清”的内涵。因此,泰国人的“108个小名”,指的不是泰国人有108个小名可供选择,而是说泰国人的小名不计其数、数不胜数。  小名又称乳名、奶名,通常是家里人叫的,并不是正式的名字。小名有通俗随性、简单亲切、朗朗上口、不易忘记
期刊
这本来是一堂课,专业性很强的一堂课,上一次在小教室讲“文学语言”,我以为还是小范围讲,没想来了这么多人,又在这么大的地方,我可能讲不好了。今天讲“沈从文的文学”,这是中文系给我出的题目,让我讲沈从文,谈张爱玲。这两个作家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文坛熟悉,大家熟悉,就很难讲,我只能讲讲我阅读和学习的体会。  中国的作家是从来不缺乏天才的,比如李白、苏东坡、曹雪芹、鲁迅,这样的名字可以列一大串。正是
期刊
摘 要: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当下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要求。怎样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麗乡村景观是文章的研究重点,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周边农村村落为例,对乡村景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希望对山地乡村景观建设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山地特征;村落景观;景观改造;植物造景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文理学院科研项目“巴渝山地特征下的景观造景应用研究”(Y2016MS67)部分成果。  
期刊
除了空气、食物和水,我想象不出,人类还有什么比树更亲密的伙伴。  泰戈尔轻声咏道:这树的颤动之叶,触动着我的心,像一个婴儿的手指。一  我住五楼。一楼的前面有一个小环岛。小环岛上有一棵树。这是一棵树龄大约有几十年的樟树。我不知道它来自何方,但肯定不是从苗圃来。  它独自在承担风雨。这是一棵很孤独的树。秋雨的夜晚,伫立窗前,我甚至都会听到樟树叶儿在枝头惊慌的喘息声。  有一天,我和某地产公司的营销总
期刊
有时候与一些写作者聊散文创作,或者看一些散文方面的研究文章,时时会听到见到这样一种论调:散文没有什么理论。我知道他们这话的潜台词是:小说有成熟的系统的理论,散文只是有一些零星的看法,没有什么系统的成熟的完备的理论。那么散文确实无理论吗?  对此,我一直不敢苟同,因为在文学研究领域,确实还是有一批散文研究专家,也有一大批散文理论文章,也是颇成系统的,那么这样的论调是从何产生的呢?  稍微有点文学常识
期刊
摘 要:城市景观小品在城市公共空间和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实用性和功能性的结合,也彰显了美学功能和规划功能的结合。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小品;艺术性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提高了对自身生活必需品的要求,还更加注重周围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从而对生活环境有了更多的期待。环境建设在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目前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规划和设计中
期刊
摘 要:我国国力日益强盛,文化、艺术审美相应提升。山西作为中部崛起力量之一,具有厚重而独树一帜的文化历史积淀,然而千篇一律的城市风貌却掩盖了城市应有的独特魅力。城市灵魂的焕发需要文化艺术的赋予,需要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艺术的理解与整合,才能逐步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城市建设中,色彩是最易于执行的艺术手段。因地制宜、随类赋彩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瑰宝,对城市的同质化建筑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色彩作为冲击视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