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西周时期的商业状况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cxj890417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周时期的商业状况在传世文献中已有体现,从金文材料中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商贾阶层和官市的存在,以及周王朝对市场和商贾的控制。而大量货贝的出土和众多赐贝的铭文使我们较清晰的看到了西周货币流通的数量之大,更从侧面反映了西周的商业状况。
  【关键词】贾;官市;贝
  西周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单位又是以王室、诸侯国、采邑、方国为单位,但是商业交易也是其经济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尚书·酒诰》就有记载“妹土,嗣而股肱,纯其艺黎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说明西周早期开始周王朝就允许商族人在不影响农事的情况下从事商业活动。另外尚有大家所熟悉的《诗经·卫风·氓》中的“抱布贸丝”。
  一、西周的商贾与官市及其管理
  对于西周商业状况除了传世文献,最能说明情况的还有西周金文。如裘卫盉铭文就有“矩伯庶人取瑾璋于裘卫。才八十朋,厥贾,其舍田十田…才廿朋,其舍三田。”的记载。在这里矩伯与裘卫的交易属于私下以田换物,但价格均折算成贝。其中“厥贾”二字说明80朋、20朋,是参照市场价议定的,使我们感受到西周中期商业市场的存在。而迄今发现的第一件西周商贾所做的铜器西周晚期的齐生鲁方彝,其铭文:“惟八年十又二月初吉丁亥,齐生鲁肇贾休多赢,朕文考乙公永启余。


  西周时期除了设置有官市和官吏对商业市场进行管理,还册命官员对商贾之家进行管理。如共王时期的颂鼎铭文中就有“王曰:‘颂,命汝官司成周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的记载。有这篇铭文可知西周都邑内的贾人要在周王朝的官员管理下从事商业活动,周王宫中有些日常用品也要到市场上去买。
  二、西周的货币
  对于反映西周商业的实物则有商品交换的中介—货币。关于西周的货币,朱活《西周币制论》中认为在西周龟贝、珠玉都取得了货币的职能,特别是贝壳。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龟和珠玉都曾取得货币的职能。《说文》贝部:“古者货贝而宝龟。”郭璞《文贝赞》云:“先民有作,龟贝为货。”另外,《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均记载龟在先秦时期是货币。玉做货币,其计量单位是珏。王国维在《观堂集林·说珏朋》中论述到“于玉则谓之珏,于贝则谓之朋,然二者于古实为一字…古者玉亦以备计,即珏之假借。齐侯壶云璧二备,即二珏也。”
  西周时期确证是在市场上直接流通的货币只有贝,当时的贝分为海贝和铜贝两种,西周海贝的发现数以万计,分为大贝和小贝两种。大贝十分罕见,周原法门镇庄李村陶器窖藏出土一枚,称为虎斑宝贝,经鉴定,这种海贝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等地。贝长8厘米,宽6厘米。小海贝即货贝,在西周墓葬和遗址中普遍出土,例如1955~1957年沣西的发掘中,出土小海贝总数千枚以上。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出土货贝总数3472枚。另外在洛阳西周墓地、鲁国墓地、燕国墓地、鱼国墓地,以及山西、甘肃、江苏等地西周墓葬中均有出土。周原遗址扶风境内发掘的103座周墓中,随葬货贝的有49座墓葬,占48%。每墓少则3~5枚,多则数百枚,共出土完好货贝1400余枚。贝的计量单位是“朋”。或说十贝为一朋;或说五贝为一朋;或说二贝为一朋。扶风县黄堆乡强家一号木椁室旁出土两串贝,每串五枚,可证一朋为五贝之说。商代铭文记载赐贝数量多则十朋、二十朋。西周铜器铭文和《诗经》所载赐贝数量周初最多达百朋,壆方鼎有铭曰:“惟周公于征伐东夷、丰伯…公赏壆贝百朋,用作尊。”《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有云“既见君子,赐我百朋。”。而作为货币的海贝主要来源于东方沿海一带的夷族。铜铸贝币虽有传世,却缺乏可靠的地层记录,1981年。扶风县法门镇庄李村西周遗址出土了一枚西周铜贝,长1.5厘米,最大宽度1.2厘米,重2.9克,翠绿色,形制颇似磨背式货贝。正面铸有唇齿,背面形似铜泡,有一横梁,前端有小孔,便于穿系。
  西周时期尚有玉贝,例如在周原遗址出土有玉贝,形似货贝,长约3厘米,有的有唇无齿,有的有唇有齿。至于西周玉贝当时是否当作货币使用,目前尚不得而知。
  西周金文中较频繁的出现大量赐贝的记载,以及大量西周货贝的出土,说明西周货币的流通量是很大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商业的发展状况。
  注释:
  [1]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42—244页
  [2]李学勤《重新评估中国古代文明》,《人文杂志》增刊《先秦史论文集》
  [3]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页
  [4]详见朱活《西周币制论》载《西周史研究》
  [5]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一版第160—162页
  [6]《扶风县文物志》图版七·2
  [7]《扶风县文物志》149页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复制”概念进入中国艺术界和文化界的视线,本雅明成为先知先觉的化身。他将社会理论和艺术理论完美地勾连在一起,而艺术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边缘也因此被无限拓宽。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多次提到了“光韵”(Aura)这一词。这是本雅明独创的艺术概念,在他的艺术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此书中“光韵”一词的解读,从而概括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随着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演变与发展,保护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从最初只注重单一文物保护,到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再扩展到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从只注重历史文化村镇的有形建筑环境的保护,到注重历史文化村镇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再到将历史文化村镇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行保护。本文选取赤壁羊楼洞古镇为研究地点,以街道、建筑为载体,挖掘羊楼洞古镇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价值,分析古镇空间形态、
期刊
【摘要】美国的三权分立并非按照权力的性质或权力作用的领域来进行划分,并非指行政、立法、司法三种性质的权力之间实行分割,也并非指总统、国会、联邦法院三个权力主体对国家权力进行分割。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下,联邦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大小并非自始至终都维持不变,而是随时间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动。  【关键词】思想起源;理论超越;实践意义  一、“三权分立”的由来及演变  “三权分立”作为一种理论,其渊源可以追溯到
期刊
【摘要】先秦诸子百家及这一时期所出现的文化典籍,奠定了我国数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的基调,逐渐积淀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文化典籍,先秦时期重要的文化典籍遗存,内蕴诸多原始文化精神,本文试析“六经”中所包含的原始宗教天命观及其在统治阶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六经;自然崇拜;祭祀  《诗》、《书》、《礼
期刊
【摘要】科举制度源于隋唐,止于清末。它促进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人员流动。科举制度促进的社会流动不仅包括阶层间的垂直流动同时也包括代际间的水平流动。本文主要以明代南京为中心的应天府地区为例考察明朝科举制度下的社会人口的垂直流动状况及这种流动对社会的影响,对代际间的水平流动不做分析。  【关键词】社会流动;垂直向上;垂直向下;影响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明代中后期科举制度与江南士人社会
期刊
【摘要】禅宗通过静悟与修禅的方式,达到的是一种解脱后的澄明和自在,超越世俗纷扰体认心灵的本真状态,从而顿悟佛果,禅宗美学在被称为一种静默美学,在现代设计中体现为一种智慧美和用最简洁质朴的表现方式,为生活营造一种空灵与美的意境。本文通过介绍禅宗及其美学观,希望禅宗美学能在设计中得到进一步推动,以借鉴本土设计,弘扬设计中的东方魅力。  【关键词】禅宗美学;现代设计;顿悟;静默;空灵  一、禅宗的审美理
期刊
《日本武士兴亡史》,娄贵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8世纪中后期,被新渡户稻造赞美为“不仅是国民之花,而且还是其根”的武士,因土地纷争武力化的需要而产生,与同时期的西欧封建骑士不同的是,西欧骑士是强化国家力量的产物,日本武士作为庄园主保卫和扩大土地的私人武装而产生,是作为中央权力的反叛者、作为非法者登上历史舞台。平安时代,对抗中央、制造祸端和平息祸端的欧式武士,正是在连绵不断的战
期刊
【摘要】“卡夫丁峡谷”问题虽然是马克思借用的一个比喻,但“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以及为落后国家实现社会跳跃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深刻理解“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对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
期刊
【摘要】武汉里分建筑,作为近代史的中国建筑不可或缺的历史建筑遗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列强的入侵而加速形成,以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汲取各国建筑经验,结合武汉当地的人文及气候特征,形成自己特有的式样:既不完全苟同纯西式的建筑式样,也不全部照搬上海石库门的格局,而拥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关键词】里分;中国元素  一、里分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开放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
期刊
列宁民族自决权,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理论重点。笔者对列宁有关民族自决权论述的粗略统计,发现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对民族自决权的论述的有40余篇,而十月革命后只有十余篇。并且十月革命前有约七篇文章对民族自决权问题进行专题论述,16篇部分论述,涉及了民族自决权问题的文章大约有20余篇。但是十月革命后没有一篇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题论述,只有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三四年,在其文章中部分论述了这与问题,1921年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