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门”的语义演变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dia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在汉语中表示“房屋或区域的可以开关的出入口”,它象征着隐私和安全。“X门”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关注,并广泛流行。“解说门”“电话门”“窦唯门”“裁员门”“艳照门”等,我们发现“X门”已经成为一种人们关注的流行的语言现象。
  “X门”的语义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一)外来词阶段,表现具有爆炸性的政治丑闻。此词源于1972美国政坛发生的水门事件,“gate”以意译的方式进入汉语,与“X门”对应。此时仅限于美国,仅指政治丑闻。如:里根政府时期的“伊朗门”,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白水门”“特赦门”“档案门”“旅行门”,当今布什政府的“情报门”“安龙门”等。
  1.伊朗门
  (1)美国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的一段大丑闻,就是暗中售军火给伊朗,以换取伊朗释放挟持在美国驻伊使馆内的人质的丑闻。(金羊网2002年3月)
  2.白水门
  (2)上世纪80年代阿肯萨州某银行破产后的一桩地产交易,克林顿夫妇被怀疑卷入其中的丑闻。(中国新闻网2002年5月7日)
  3.情报门
  (3)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5月15日晚披露了一条惊人消息:美国总统布什处理“9.11”情报有重大失误,他“知情不报”,导致美国遭受巨大损失。消息一经披露,布什便遭到了美国媒体的穷追猛打。从5月17日起,有关这一事件的报道开始占据美国主流媒体的头条位置。美国媒体评论说,布什将不得不面临可能对他极为不利的“情报门”。(《环球时报》2002年5月20日)
  4.召妓门
  (4)美国纽约州州长埃利奥特·斯皮策已经因为“召妓门”丑闻曝光而黯然辞职。“皇帝贵宾俱乐部”也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高级卖淫集团。(《扬子晚报》2008年3月17日)
  当然不止这些,从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之后,凡是发生与白宫有关的事件,美国媒体常要命名为“某某门”,都和美国政坛的政治丑闻有关。
  (二)不再局限于美国,也涉及到别的国家。也不再局限于政治领域,也渗透到了经济、体育、娱乐等诸方面。但始终是“丑闻”。如法国的“安哥拉门”和“旅行门”,英王室的“鱿鱼门事件”和“卡米拉门事件”。经济方面的丑闻也出现了“某某门”的说法,如“垃圾门”。
  1.安哥拉门
  (5)“安哥拉门”事件的影响可能不只局限于法国政坛,美国当选副总统切尼都有可能与安哥拉提供武器事件有联系。如果这一消息得到证实,那么“安哥拉门”可能比25年前的“水门”事件影响更深远。(《北京晚报》2001年1月7日)
  2.旅行门
  (6)在1992至1995年担任巴黎市长期间,希拉克和他的家人曾经乘坐以豪华和昂贵著称的协和客机进行过20多次出国旅行,旅行地点包括纽约、东京和印度洋等地。而全部高达240万法郎(约合312万美元)机票钱全部是由希拉克用现金支付的。于是围绕着这笔巨款的来源,爆发了所谓的“旅行门”丑闻。(《文汇报》2001年7月27日)
  3.垃圾门
  (7)目前,甲骨文公司派人刺探竞争对手“军情”这一丑闻在美国已经成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并冠以“垃圾门”的雅称,由此不少美国人开始怀疑甲骨文公司这家号称是美国最优秀企业的优秀成绩是怎么来的,是靠偷吗?(《国际金融报》2007年7月18日)
  此外还有很多,如:2006年发生在意大利足球领域的舞弊事件,由于球队的电话录音成为证据而被曝光,中国新闻媒体称之为“电话门”。2008年2月出现在中国演艺界的“艳照门”事件,涉及到张柏芝、陈冠希等诸多演艺界明星以及诸多豪门女子的丑闻,影响极其恶劣。
  (三)词义泛化阶段,表示具有一定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社会生活的发展,求新求异的认知心理都会对新词语使用范围的扩大产生影响,这促使“X”门的词汇意义在使用过程中继续泛化。“解说门”并不是政治事件,也不是一个丑闻,仅仅是一个具有新闻效应的体育事件而已。前不久中国女足内部的“辞职门”也不是政治事件,也不是丑闻,而是领队与主教练伊丽莎白之间的矛盾而已。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的这门那门的,这是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
  从“水门”中的自由语素,到“情报门”“艳照门”中的黏着语素,“门”产生了一种新的用法,并具有扩大之势。它已经作为一个新的后缀,并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只表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而已。
  “门”在汉语中的意思与丑闻毫无关系,一开始是英语“gate”的意译,继而在中国发扬光大。汉语中有“丑闻”一词,原本可以写作“X丑闻”的,但“X门”的魅力远远超过了“X丑闻”,这有其深层次原因的。从社会发展层面上说,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给英语的传播创造了机遇,这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和日益广泛,大量外来文化借助外来语不断地涌进国门。使外来语有了生长、发芽的土壤,这必定冲击中国的现有文化,发生变异与组合,形成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这种冲击应该说是有利的,使语言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文化心理层面上说,强势文化的冲击,造成了对西方文化的仰慕心理。即使一时难以理解,也愿之乐之。因为语言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当我们第一次看到“X门”时,肯定会很迷惑,但经过解释及使用,这种现象就会得到广泛认可,这种语言也就稳定下来,这便是“约定俗成”。任何新词语使用之初都会有一段“磨合期”,之后它一定会在语言交际中光明正大地运用。这也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过程。语言的最基本功能是交际,只要不影响交际的语言都可以接受。由此,可以说,外来语不是洪水猛兽,不必危言耸听,不必惊慌失措,更不必大声疾呼:外来语要“汉化”不要“英化”。坦然地接受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资料:
  [1]陈佩秋.从“水门”到“情报门”[J].语文建设,2003,(1).
  [2]徐福坤.“X门”的词义发展分析[J].汉语学习,2007,(3).
  [3]乐 耀.试论网络语言的自动调节能力[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4]廖礼平.浅析当代新闻传媒英语外来语泛滥的原因[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1).
  (孟凡启,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姓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以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2007和2008级的3420个学生的姓名为语料样本,通过量化统计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姓与名的用字,诸如使用频率、生僻字、新趋势等现象,以此管中窥豹,梳理出一些“90后”学生姓名的用字特征。  关键词:“90后学生” 姓 名 用字    姓名不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语言现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有人甚至撰文说“
期刊
摘 要:英语中的“send”和汉语中的“送”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动词,而且它们都能带双宾语。本文拟从语义分析及其搭配情况入手,比较汉英语言中“送”和“send”的搭配的异同及其在使用中的实际情况。文章分三个部分,首先对“送”和“send”进行语义分析,然后对它们的搭配情况进行比较,以发现各自的语义走向,最后对两者的搭配情况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在认知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送” “send” 动宾搭配
期刊
摘 要:“VP者”结构是古代汉语里经常出现的语法现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空语类理论对其进行成分提取分析,从而判定它所表示的转指与自指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VP者”结构 空语类 转指 自指    一、引言    “者”字是古代汉语里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左传》一书中共出现522次,占全书总字数的0.28%[1],《史记》中共出现4327次,占总字数的0.75%[2]。学者们对“者”字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借助于多元的传媒手段,以“X迷”为代表的一类新词语以其独特的方式产生和传播着,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本文拟从“X迷”的语义、结构特点、“迷”的类词缀化趋向等几方面来对“X迷”这一新词语现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X迷” 语义 结构 类词缀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词汇是语言体系中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一个要素,在人
期刊
摘 要:“国语”一词,古已有之,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共同语的“国语”一词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现代意义的“国语”,是在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一同出现的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概念,它的出现显然是受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语言政策的影响。在中国,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国语”一词,在近代究竟起用于何时,目前学术界的说法并不一致。根据对相关资料的钩沉发现,最早使用现代意义上的“国语”
期刊
摘 要:“言意之辨”是中国哲学、语言学的古老而经典的命题,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就在于其字面意义之外还蕴含了意蕴无穷的“言外之意”。本文试图从情感的外化和语境的显示两个方面,结合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根源进行探讨。  关键词:言外之意 情感 语境    文学语言关注人们博大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注重用主体的精神去拥抱客体,以直觉感情去引导和化解创作时的复杂情绪,并将它升华到作品中,使作品呈现出
期刊
摘 要:音节音量测量方法是一种测量音节综合声学数据的简易方法,它使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和Excel统计软件,参考英国语言学家巴维尔先生的V值公式,获得语音频率、振幅、时长的多维数值,使之与语音上的听觉印象“轻”“重”相对应。运用这种方法测量南京方言的音节音量,结果显示,该方言的轻声和北京话属于不同类型。  关键词:音节音量 V值公式 南京方言轻声    一、音节轻重、音量与V值    (一)音
期刊
摘 要: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介词及其相关格式的研究就一直得到语法学界的重视。21世纪后,随着汉语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通过借鉴语法等国外语言学理论,学者们在用新的视角研究介词时,提出了介词框架的概念,并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作为介词框架中广泛使用的“P+X+看来”,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对现代汉语介词框架“P+X+看来”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总结了教材、专著、论文等各种
期刊
摘 要:现代汉语中存在“有一X没一X”的语言现象,本文拟在“语义-语法”场的观点基础上,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该现象进行考察。将其作为一个对称的固定短语进行三个层面地分析,发现“有一X没一X”是一个非自足的固定短语,具有对举性,其中X属数量词范畴,与“一”构成“一X”的数量结构,X选择范围受其所在的语义、语法场的限制,具有封闭性。从句法层面看,“有一X没一X”在句中有三种存在形式,分别为“有
期刊
摘 要:“X+以降”是书面语中常见的一种格式,主要表达从某一时间点开始一直延续到说话时的一段时间。本文考察“X+以降”格式的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并对此格式的虚化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  关键词:“以降” “X+以降” 词汇化    “X+以降”格式是目前在书面语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格式,如“秦汉以降”“20世纪以降”“曹雪芹以降”等。格式究竟表达什么含义,哪些成分可以出现在该格式中,格式的句法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