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的科学素养即科学素质,就是指人们在学习、生产和生活水平中,掌握运用科学知识的程度和能力。“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而实验则是探究的载体,探究活动只能实验来完成。
关键词:实验教学 培养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一种有效手段。兴趣激发灵感,是发现的先导。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多媒体的运用、体验学习的成功感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生动、专心致志而且兴趣十足地去认识科学事物和现象。
在實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坚持以下几点:
(1)敢于好奇。敢于对实验事实追根究底、探究真相。
(2)养成“不满足”。不满足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现有的手段和途径、乐于寻求捷径和佳径。
(3)勇于冒险。敢于大胆猜测,并有面对被批评的勇气,敢坚持己见和应对未知的情况。
(4)勤于动手。将头脑中的创意构思出来,直至亲自动手使之具体化。
二、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探究中,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时,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境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将演示实验作为探索性实验,教师应进行创新设计、实验层次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工作。这种创新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改进演示实验,延伸探索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探索的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演示实验中实验装置等方面所暴露出来的不足,能使学生进入一种察觉到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的心理状态,因而及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改进方法的兴趣,延伸了对演示实验的探索过程。在学生讨论演示实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主要是进行一般性的原则知道,尽可能地让学生归纳自行探索完成。
四、促成学生设计论证性实验
现有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只有一种方法,从器材到实验步骤,教材都有固定的模式,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从中活动得启发。例如三年级上册“物体的沉浮”一课,可先让学生预测某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填好预测表,再分发物体进行验证。
五、体验成功喜悦.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和力量。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教师的赞扬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因此在自然科实验课中,教师要关于提供给学生各种机会,让学生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应及时、充分的给予下面的评价。平时老师随口的表扬,往往在学生的心中会荡起层层涟漪,使学生产生暖意,觉得老师平时也在关心注意他,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吝啬对学生的正面评价。
六、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还应该做到:
1、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能力
(2)传授科学研究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要交给学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在实验探究中倡导科学精神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
(1)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产生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必学采取科学的方法。
(2)鼓励质疑问难的品质。辩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
(3)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还能获得科学的知识,提高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 冯光琴. 基础教育论坛. 2020(31)
关键词:实验教学 培养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一种有效手段。兴趣激发灵感,是发现的先导。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多媒体的运用、体验学习的成功感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生动、专心致志而且兴趣十足地去认识科学事物和现象。
在實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坚持以下几点:
(1)敢于好奇。敢于对实验事实追根究底、探究真相。
(2)养成“不满足”。不满足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现有的手段和途径、乐于寻求捷径和佳径。
(3)勇于冒险。敢于大胆猜测,并有面对被批评的勇气,敢坚持己见和应对未知的情况。
(4)勤于动手。将头脑中的创意构思出来,直至亲自动手使之具体化。
二、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探究中,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时,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境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将演示实验作为探索性实验,教师应进行创新设计、实验层次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工作。这种创新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改进演示实验,延伸探索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探索的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演示实验中实验装置等方面所暴露出来的不足,能使学生进入一种察觉到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的心理状态,因而及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改进方法的兴趣,延伸了对演示实验的探索过程。在学生讨论演示实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主要是进行一般性的原则知道,尽可能地让学生归纳自行探索完成。
四、促成学生设计论证性实验
现有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只有一种方法,从器材到实验步骤,教材都有固定的模式,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从中活动得启发。例如三年级上册“物体的沉浮”一课,可先让学生预测某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填好预测表,再分发物体进行验证。
五、体验成功喜悦.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和力量。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教师的赞扬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因此在自然科实验课中,教师要关于提供给学生各种机会,让学生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应及时、充分的给予下面的评价。平时老师随口的表扬,往往在学生的心中会荡起层层涟漪,使学生产生暖意,觉得老师平时也在关心注意他,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吝啬对学生的正面评价。
六、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还应该做到:
1、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能力
(2)传授科学研究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要交给学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在实验探究中倡导科学精神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
(1)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产生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必学采取科学的方法。
(2)鼓励质疑问难的品质。辩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
(3)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还能获得科学的知识,提高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 冯光琴. 基础教育论坛. 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