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结合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a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围绕各民族各地域的民间美术元素所展开的讲授、分析和讨论是教学任务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学生真正认识了解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民间美术元素并将此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因此,针对本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上,关键点就集中在如何巧设教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知识,以及使所理解的程度更深,更广更持久。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形态上丰富多样,展品种类和资料齐备。随着博物馆功能升级换代及资源拓展,其对民众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利用博物馆进行公众美术知识普及教育已经非常普遍,这些成功案例为高校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启发和途径。本题以课程主要内容之一,即广西地域民间美术元素的探究为例,分析学生在馆校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学活动深入理解广西地区各民间美术元素知识的学习过程。以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模式升级优化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馆校结合;民族民间美术;教学模式;观摩研探
  【中图分类号】G642.7 【文献标识码】A
  一、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程介绍
  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学时三周。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针对中国及各地区特有的或具特色的民族民间美术元素赏析学习,内容包括对该民间美术元素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民间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民间美术元素的艺术特色,表现形式、手法、材料运用等进行较深入的了解,比较各民间美术之间的区别,自由流畅地描述其审美特征,最后能灵活巧妙地将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元素引入课堂教学设计,依托其形式美感转化为课程知识点和教学活动环节,探究美术校本课程的类型和内容及方法,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二)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内容制定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模式建构途径上采取“自下而上”重学生实践为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考虑出发点是,民间美术元素对于当今学生而言,熟悉又陌生,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促使他们独立思考,认识、发现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学会和发现的方法。①校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会利用课件播放图片、视频资料分析讲授,有时会把某些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如民族服饰、竹木编器、剪纸、蜡染等带到课堂辅助讲解,这些物品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感知体会民间美术之美。
  选择某一民间美术元素进行造型语言和美感解析的作业对应着本课教学重点,这要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以自己探究为主,因此,教师的挑战在于设计实践活动和探究课题,导引学生作整体或局部思考,使探究“有的放矢”。但是,即便师生双方在课堂多种教法和学法灵活穿插调整,最后的探究实践成果跟教学目标还是颇有差距。本课程着意把改革和调整的关键点集中到探究实践环节中,常用的教学形式有观、摩、研、探。
  (三)探究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观:课堂内民间美术元素资料不够全面、生动和直观,老师引导不具体,学生所观太片面。
  摩、研:“观”不足则“研”无所依。
  探:感受有限,制约了学生探索的深度和广度。
  二、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拓展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已经升级换代,形态上包含建筑物、植物园、户外史迹、仿古代生活展示(民俗村),以及视听馆、实物陈列、数字化馆、图书馆、表演馆、档案资料馆等皆可纳入。
  博物馆在功能和形态上的变化,使其包含的教育资源也得到极大拓展。这对校内课程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好的补足。以此次课程校外合作的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广西民族博物馆是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兼顾对广西周边省份各民族以及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研究、文物资料收藏和宣传展示。整个馆区设有广西文化专题内馆、露天展示区、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广西传统民居建筑露天展示园等功能区,配有文物标本观摩室、专题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常年陈设展“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陈列”,从不同方面介绍了铜鼓在广西的历史渊源;“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分别介绍和展示广西各民族基本情况、居住与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染织与服饰、民间工艺、节日、人生礼仪、歌舞戏剧、宗教信仰等。更有很多专题展览,大型的如展示广西少数民族银饰艺术、工艺的文化内涵的“广西少数民族银饰展”;展示广西各民族的织锦、印染、刺绣等工艺的“多彩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广西少数民族织染绣精品展”。从壮锦的溯源、功能、图案、工艺四个方面解读壮锦文化,走入壮家的精神文化世界,展示壯族的民族文化的“锦簇花团话壮家——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壮锦精品展”;小型的如介绍壮族、苗族、瑶族、侗族、水族、仫佬族背带的“外婆送我花背带——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背带展”。
  博物馆的这些资源优势和研析环境是校内课堂教学资源无法具备的,它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到”“摸到”“感受到”甚至“嗅到”民间美术作品,这些“活生生的”体会对实践环节而言是最为重要的补充。
  三、馆校结合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广西地区民间美术元素观摩研探活动”课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校内课堂讲授和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学生对广西民间美术元素进行造型语言和美感作整体或局部的深入解析,能较好地表达对该美术元素的感受,陈述其审美特征,在馆校两方的观摩研探活动中了解广西民间美术之美,激发学生对广西本地域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教师针对校内课堂探究和博物馆观摩探究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广西民间美术元素(观、摩、研、探)实践活动时,各个部分提出不同侧重和要求。   (三)教学难点
  (1)找准馆与校(观、摩、研、探)实践活动结合的点。
  (2)实践中教师恰当地引导,灵活的教法帮助学生完成观摩研探活动,促其形成在实践中自主思考,体悟的学习方式。
  (四)“广西地区民间美术元素观摩研探活动”内容与要求
  实践探究活动由校内课堂赏析和民族博物馆观摩共同完成,探究分为观、摩、研、探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因馆和校有不同要求,具体如下。
  1.校内课堂探究——侧重对广西地域整体理性认知
  观:观看广西民族民间美术的图片、各类风土民情、山川地貌、节日民俗等视频,在庞杂的资料中整体把握广西的地域特征,初步了解这方水土的“味道”。
  摩、研:对广西民间美术元素作多角度多数量分析,短时间内使研究的界面拓宽。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找到自己观察研究的方式和切入点。
  探:选取某一广西民族民间美术元素为坐标,横向纵向、国内国外作同类比较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广西民间美术的根源所在。拓展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索求知的方法。
  2.广西民族博物馆探究——侧重对广西民族民间美术元素细节感性认知
  观:(粗看)视听馆、实物陈列、数字化馆、图书馆、表演馆、档案资料馆,印证在校内课堂上分析出的广西民间美术的“味道”。
  (细看)在常年陈设展和特色主题展中选择某一民间美术元素细致观察和资料收集,从材料、形状、色彩、肌理等方面细细琢磨广西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和特征。
  摩、研:针对选定研究的民间美术元素,从博物馆的各功能馆、常年陈设展和特色主题展中寻找资料,归类分析研究,使“观”更加深入。
  探:在对所研究的广西民间美术元素“摩研”的基础上,寻找同类型其他地域和国家的民艺作品比较分析,使实践探究在细节上拓宽。
  (五)对实践探究活动的反思
  从学生写的关于广西民间美术元素研究报告和据此完成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业可以看到,学生在馆校两方的观摩研探活动中了解广西民间美术之美这一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大部分学生对广西民间美术元素进行造型语言和美感作整体或局部的深入解析,能较好地表达对该美术元素的感受,陈述其审美特征,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兴趣。
  此次教学实践活动最成功的做法是教师针对校内课堂探究和博物馆观摩探究两方,对学生进行广西民间美术元素(观、摩、研、探)实践活动时,各个部分提出不同侧重和要求。而对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想要找准馆与校实践活动(观、摩、研、探)各部分结合的点依然是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授课教师时刻用心观察,及时灵活调整侧重和要求,以帮助不同程度学生完成观摩研探活动,学到知识。
  四、思考与展望
  一线老师应该以“实践出真知”的钻研精神不断打磨各个教学环节,使之更适应本地区、本院校甚至是本班學生的具体需求。
  馆校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各类课程教学中。本文试图以美术教育专业——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其中的“广西地区民间美术元素观摩研探活动”环节,分析馆校结合教学模式的一些具体尝试,以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将此教学模式升级优化的做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雷莉(1978-),女,汉族,广东高州市人,系主任、副教授,文学硕士,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方针自编的校本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关键词】音乐课堂;音乐欣赏;创作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网络环境下让
【摘 要】生涯适应力是生涯建构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包含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可基于这四个维度,通过设计和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生涯体验活动,促进学生思考未来,努力探索自我和环境、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涯适应力;体验活动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18-05  【作
【摘要】半个世纪来,回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舞蹈体系,随着时代发展,思想的解放,回族民间舞蹈冲破了一些宗教戒律,展示了当代回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本文以回族舞蹈作品《踩点点》为例,在编舞技法、舞蹈语汇、舞蹈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分析了现代回族舞蹈的创新思路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回族;民间舞蹈;现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一、《踩点点》的创作背景 
【摘要】山口修先生在《出自积淤的水中——以贝劳音乐文化为实例的音乐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将“音乐学”代替“民族音乐学”。引起众多学者的思考与反思,同时也被认为是音乐学里面的精品佳作。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的,首先是作者将“音乐学”代替“民族音乐学”的缘起及定义;其次是对著作内容的理解和自身感悟的梳理;最后,是分析作者将“音乐学”代替“民族音乐学”的可能性,以及出现重视民族学而忽略音乐学的这种趋势发展
【摘要】以《隔门贤》为代表的长安道情属于我国传统的曲艺艺术,即我国的民俗文学的一支。源于道教仪式音乐的道情,在民间土壤的浸润下,最初的宗教性逐渐淡化,变为民俗民风的载体,其音乐表现也逐渐多样化。本文旨在对道情艺术的源与流、里与表进行探索,试图从中发现、梳理出民俗音乐艺术中深厚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隔门贤;道教;道情;民俗;宗教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道情艺术的演变 
【摘要】伴随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在高考新趋势要求下,角色扮演模式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充分地体验历史、感知历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我们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求知兴趣;也可以在讲授新课时插入角色扮演掀起一节课的高潮;还可以总结新课时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自主地总结,培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人数不断增加,旅游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各地区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甚至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而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对于完善各地旅游产业以及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各地区的旅游产品还是存在着开发水平低下、产品设计优化的欠缺、产品服务以及售后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以桃源县部分地域文化为例,尝试从品牌、设计研发、文化保护等角度,阐述地区文创旅游
【摘要】后藏石刻文化是后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后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有着独特的造型艺术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石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后藏石刻文化进行解读,分析后藏石刻的宗教文化背景和文化功能。  【关键词】后藏石刻文化;文化人类学;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的发展进化过程中,有着众多的文化载体,如帛、竹、纸。石头以其不朽的质地而被众多
【摘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情感无论怎样掩饰,终究会通过神态流露出来。舞蹈是一种表现艺术,它的艺术魅力不仅限于丰富多彩的舞蹈技巧和绚烂华丽的舞蹈服饰,也在于其“神韵”。神态正是表现这种神韵的重要渠道,神态在舞蹈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舞蹈演员的面部神态、舞蹈演员与观众中之间的眼神交流,能够把舞蹈的思想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舞蹈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舞蹈;神态;艺术;灵魂 
【摘要】传统民族节庆是活态性的民俗活动,基于全球化、新媒体技术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模式转变视角的再审视,其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地延续、流变和再生。通过对楚雄彝族火把节当代发展语境进行研究,旨在厘清传统民族节庆在现代转型中的复杂关系,探寻民族节庆文化传统纳入现代视域下的新路径,及民族节庆活动在文化与经济的二元结构寻求传承与发展的契合点。  【关键词】楚雄彝族火把节;现代转型;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