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马来西亚将举办国际可可博览会

来源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y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5月8~12日马来西亚吉隆坡将举办国际可可博览会。该博览会包括3方面内容:2009年马来西亚国际可可会议(MICC),2009年马来西亚国际可可展销会(MICE)和2009年马来西亚国际可可宴会(MICD)。在2009年国际可可会议上,与会人员可以获得可可科研、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其他方面的最 May 8-12, 2009 Kuala Lumpur, Malaysia will host the International Cocoa Fair. The fair includes three topics: the 2009 MICC Malaysia, the 2009 MICE Malaysia and the 2009 MICD. At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coa Conference, attendees were given access to the highest levels of cocoa research, new technologies, new products and more
其他文献
教育的任务不是给予学生不断增多的知识,而是在他那里形成一种内部的深刻的状态,一种类似灵魂的聚焦的东西,使他不仅在童年而且在一生中朝着一个确定的方向前进!  ——杜尔凯姆(法国)  一、接触新生命,在小草屋里播下种子……  2011年我从县城到人民路小学校,当时的我诚惶诚恐、忐忑不安,惶恐的是新接触的是一群新生命,如何才能更好地走进这群新生命,引领他们真正爱上数学,愉悦地走上数学的路。在这样的压力下
期刊
一位记者曾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您认为您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里学到的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说:“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是的,在幼儿园时期,在孩子最关键的发展期习得的,是能够伴随他一生的习惯。孩子的习惯养成、性格涵养的形成,是幼儿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新教育重要的理念之一。毫无疑问,“一生有用的东西”就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习惯。新教
期刊
2018年,我带领一年级的孩子们加入了新教育幸福的大家庭,在一间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农村教室里,和孩子们每天用诗歌迎着第一缕晨曦与黎明共舞,午后的共读是师生幸福输入的源泉,群星眨眼时又在共写随笔里和孩子们一起拔节成长,让师生的生命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开出了幸福的花,结出了幸福的果。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由于可以提供住宿,就读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留守家庭,习惯养成教育只靠老师单纯的说教不会
期刊
无数人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却常常忽视比知识技能更为根本、更为隐形、更能决定命运的,是一种关键力量——习惯。  ——朱永新  出发:冷眼与阳光  我曾是一名有着十多年经验的高中艺术班班主任。一提起“艺术生”,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游手好闲”“调皮捣蛋”“不务正业”等问题学生的形象。很多老师不喜欢教艺术班,不喜欢艺术生,更不愿意做艺术班的班主任。是的,在班级管理中,艺术生的管理工作的确是个难题。他们学习、行
期刊
2017年,我来到诸城市东武学校,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新学期伊始,我担任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时至今日,三年时光,120名学生,119个家庭,我们以阅读课程为底色、三维活动为框架,借助网络,构建了优质数码课堂。  网络电台,照亮阅读之路  大家都知道,一年级的孩子们在排除电视、手机的诱惑之外,识字量受限是他们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如何突破识字量带来的阅读障碍这一难题呢?进入信息时代,随着智能
期刊
“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研学旅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春游”“秋游”,也不是把课堂机械地搬到校外,而
期刊
看李岗近期的墨彩画新作“心象系列”不啻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品用墨和彩描绘了一个以抽象符号组成的有意味的绘画空间。顺着他所营造的空间,使视觉似乎感悟到“视乎冥冥、
正当我们为暑期学习伤脑筋时,接到了“新教育萤火虫之夏(2020)暨全国第15—34届种子教师峰会”的通知。2020年7月13日至8月23日42天,7个国家几十位大咖云集,100位卓越新教育人经验分享,面向种子学校在线公益讲座,我们全园教师坐在家里不花一分钱,都能收看。真是喜从天降!感恩新教育,尽其所能帮助教师成长,再次真真切切感受到新教育的基本精神——公益情怀。我们庆幸今年3月份成为新教育种子基地
期刊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说明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
期刊
我校地处大山深处,有7个教学班,143名学生,14名教师,属于典型的偏远乡村小规模学校。身处乡村,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学校的工作条件都难免有诸多不方便。学校教师非常少,基本上都是一个教师包一个班,也就是这个班的所有课程全部是由一个教师来上,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五,就一个人。可以说,乡村教师这种超负荷、全天候、全科目、包班式、“白 黑 梦”的教育生活状态已经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还有那些非教学类的各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