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山村的夜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47312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山,那水,那山村的夜
  朱仁凤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离开故乡已经二十八个春秋。
  二十八来,我离开故土,漂泊于远方,却始终回头望向故乡,只因那里有我抹不去的童年记忆,有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有二十八年来未曾相见的父亲……
  我的故乡马岗山,说是山村,其实只有五户人家,据说古时候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带领他的骑兵从此山经过,他们经过时,整座山岗马蹄声声,此后人们便把此山唤着马岗山。
  小山村设在山顶,四面都是茶树林,为防野兽侵袭,大人们用四面挖沟的办法把房屋围起来。在朝南的方向搭一座木桥,一个山寨式的小山村就这样建成了。大人们又在村子里挖了一口井,井中上半年有水,水质混沌,下半年则干旱见底,山脚下南面有一个人工水库,水库里的水清澈澄明,人们便一年四季到山脚下的水库里挑水喝。西面有一个大水塘,水质澄清,村里的姐姐们便常常相邀去水塘边洗衣服。
  村庄建起来不多久,国家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这个政策无疑让大人们看到了希望,为了不再让孩子们常常露出饥饿的眼神,大人们起早摸黑拼命劳动,没有耕牛,大家用锄头一锄一锄开荒种地。一生坚信土地为生命之本,已被饥饿缠了大半生的父亲更是没日没夜,想问土地多要几粒粮食,以便可以喂饱众多的孩子。
  那时,生活是极其艰辛、劳累而贫穷的,却也是其乐融融的。到了晚上,各家的孩子会把家里的竹床抬出来放在自家的门前,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回到家。便会带着自家的孩子到山下的大水塘去洗澡,各家的姐姐们便留在山下洗全家老小换下的脏衣服,月光下,水塘边。便常听见姐姐们的欢笑声和棒槌捣衣声。
  大人们洗去一身的疲劳后,各自从家里端出大碗饭菜,坐在月光下边吃边聊天。饭后,大人们有时闲聊,有时说笑,有时静下来听父亲讲故事,父亲胸中似乎藏有无数历史传奇故事,那些故事让山村的夜晚充满了趣味和幻想。有时父亲兴致来了会拿出二胡。自伴自奏为大家演唱京剧和黄梅戏。孩子们则各自躺在自家的竹床上,看月亮数星星,或听着故事进人梦乡。二哥和邻家的男孩也常常拿出口琴对着夜空吹奏歌曲,辽阔宁静的夜空,闪烁的星星,静美的月亮,耳边琴声悠悠,那情那景那山村的夜,让我至今难忘。
  当星星也喃喃呓语时,山村的鼾声便此起彼伏。
  第二天,大人们顶着晨曦扛锄而出,小山村便在轻轻的脚步声中渐渐醒来。
  在那个极度贫穷,人们只能向贫瘠的土地低头问饭吃的年代。与所有的家长一样,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便是父母心中的大事。山里没有大片的土地,只能在茶树林的空行中开垦荒地种出粮食,山地坚硬,土质干裂,杂草丛生,买不起耕牛,父亲带领全家人用铁锄开荒,牛一样日夜劳作,一年下来,仅仅只能解决一家人的饥饿,尽管如此,一向对土地怀有深厚感情的父亲仍然带领全家人不停地开垦,期望生活有所改善。
  村口路边有一块乱石荒地,荒地旁边有一眼清泉,泉眼里的水一天到晚汩汩地往外流,附近劳动的人们渴了就蹲到清泉旁洗干净手,然后用手捧起泉水就喝。颇有头脑的父亲带领家人锄去杂草,捡去乱石,开垦出来种上西瓜,待西瓜长成拳头大小,父亲便在地边用树木搭建一个两层楼棚,那时,父亲建造的楼棚成了村里最亮眼的风景。每天晚上。父亲带着三哥睡在楼棚看守西瓜,白天,则由我和弟弟负责看守,站在高楼,清风拂面,放眼蓝天和远方,真有一种想飞的感觉。村里的其他家长也纷纷效仿,在树林里种上了西瓜,搭建了楼棚,但那些楼棚都不如父亲搭建的那么好看,那么有高楼气势,村里的小伙伴都喜欢爬上我家的高楼玩耍,那时,在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中。父亲是我心中的骄傲。
  有了西瓜,贫苦的生活多了滋味。父亲把好西瓜挑出来放在路口卖,换一些油盐钱。渴了饿了,我们摘下西瓜就啃,吃剩的西瓜子,妈妈一粒一粒洗出来晒干并攒在一起,过年时就能炒出一脸盆香喷喷的西瓜子,那原始的正宗炒香味,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小山村外的高楼,让村里人的生活多了盼头,我的童年也随着一级一级往上的楼梯。开始长出梦的翅膀。
  那时山里的孩子,几乎是没有梦想的,白天除了走几里路去邻村小学借读,回到山村便与世隔绝。冬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大人们还舍不得让它多亮一会儿。于是小山村的夜一到天黑便进入梦乡。父母一天到晚只想着怎样养活一大家子,没有谁告诉我长大后可以像小鸟一样飞出山林。我便心安理得等着长大后接替父母做大山的子民。然而父母却从不让我干活。我是家里也是山里同龄孩子中唯一一个不需要干活的孩子。
  那个年代,山里的孩子很难得到书籍阅读,我却特别喜爱读书,幸好三哥嗜好藏书。在向他保证不损坏书籍获得批准后,我把他仅有的十几本书如获至宝依次读完,甚至重复阅读了几遍,那时,山里的孩子有书读是一件多么幸运而幸福的事。因为喜欢读书,性格安静,我成了山里的家长们最喜欢的孩子,常有家长们以我为例教育我的伙伴们,自然,我也是父母穷家娇养的掌中明珠。父亲,这个终生以劳动为荣,对孩子严格要求,从不允许哥哥姐姐们做事偷懒的人,对我却是特别地宽容,我至今不知道,那时的父亲心中对我有着怎样的期望?
  山里人的日子简单,清贫,却是幸福的。在我的记忆中,家里一般只有过年过节才有肉吃,一年之中豆腐也难得吃上几回。看着正长身体却营养不良的孩子们,父亲便有空就去捕捉鱼虾或黄鳝,改善一下家人的伙食,在他的带动下,二哥、三哥很快便成了捕捉鱼虾的能手,附近若有池塘水干了,村里的人便会随邻村的人们一起去捕鱼,大人孩子一起上阵,我也跟着去过几次,负责在岸边接鱼,二哥、三哥眼疾手快,在水塘里灵活得就像两条自由自在游动的鱼,收场回家时,我们家总比别人家捕获的鱼多,让邻居们好生羡慕,父亲和他的孩子们各方面都能干。在小山村里是公認的事,那时我常常为我的父亲和哥哥们感到自豪。
  从我开始记事起,大姐姐大哥哥们都比我大好几岁甚或十几岁,因此对他们的事情知道的不多,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三哥,三哥比我大两岁,从小是个鼻涕王,还几乎每天晚上要尿床,直至十几岁了仍然尿床,因此没少挨父亲打骂,村里的大人们常逗他,问他为什么天天要尿床。他说睡梦中总有人指着某地方对他说“你就在这里尿尿”,于是他就在那地方尿了,惹得大人们一阵哄笑。父亲在旁边听了也哭笑不得,只能听之任之了。   三哥是个左撇子,吃饭做事都用左手。特别聪明,见什么会做什么,而且做事极快,老思想的父亲却看不惯,非要三哥改用右手,他却偏偏改不了,因此也没少挨父亲打骂。三哥和二哥一样爬树上房,掏鸟蛋。做弹弓,做木抢,他们爬树就像猴子那般嗖嗖几下就上去了,邻家的男孩总是比不过他们,眼睁睁看着他们掏鸟蛋的次数比自己多,有时他们还能捡到野鸡蛋,母亲把哥哥们掏来的鸟蛋放在饭锅里蒸,然后分给孩子们吃。
  二哥、三哥不但做事快,他们还特别能玩,只要是男孩们玩的游戏,几乎没人不输给他们,滚圆圈、抽螺陀、甩纸包等。特别是甩纸包,常常让邻家的男孩们输红了眼,我有时观战,也会被他们甩纸包的技巧所折服,在甩包场上,他们不亚于驰骋疆场的将军。尤其是三哥,特别珍爱他的纸包,他自己做了个木箱,把二哥和他自己赚来的纸包装了整整一箱子,并警告我和弟弟不许动他的箱子,他把自己的副科书全部撕了折纸包,每次被父亲发现后又没逃过一顿打。
  父亲的七个孩子中,三哥是挨打次数最多的。三哥性格忠厚老实,不善言辞,手脚却出奇的灵活,但做事马虎,而父亲一向做事认真,追求完美,并以自己的标准严格要求孩子们,因此,总是达不到要求的三哥就不得不承受鞭挞之苦了。
  为了养活众多的子女,父亲常在劳动之余去捕放鳝鱼,捕来的鳝鱼一般大一点的就拿去卖,换一些贴补家用的钱,后来三哥大一点,聪明好学的他自然就接过了父亲的活。热天是捕获鳝鱼的好季节,每天下午放学回家,三哥就忙着去挖蚯蚓,放在一个透明的瓶罐里。然后拿出一大堆竹片做的竹筒子,每一个竹筒子里放一条蚯蚓做诱饵,之后挑着满满一担竹筒子出去,顺便带一个蛇皮袋,大概两三个小时后回来,袋子里装着蹦蹦跳跳的青蛙,次日中午家里的饭桌上就会有两盘好菜了。
  我每天早上一醒来,看见三哥就已经把竹筒子收回来了,并一个一个把竹筒里的鳝鱼倒出来,有的竹筒里面是空的。有的还会倒出一条蛇。吓得我尖叫着爬上竹床,直至眼疾手快的三哥用鋤头把蛇打死再扔远,我才敢小心翼翼靠近观看。三哥一边倒竹筒一边解说我的提问,见我好奇心重,三哥决定带我出去看一次捕鳝鱼和抓青蛙。
  傍晚。我兴奋地跟在三哥身边看着他做好一切准备,三哥让我和他一样穿上高筒鞋,还给我找了一根木棍防身,三哥挑着担子走在前面,我拿着手电筒跟在后面,第一次在晚上走出小山村,走进黑漆漆的夜,心里七上八下。
  紧跟着三哥来到山脚下的田野,耳边蛙声一片,只见萤火虫在空旷的夜空飞来飞去,脚下不时有青蛙扑通扑通跳进水田。三哥找个地方放下担子,隔一段路就把一个竹筒子放进水田边的草丛里,借着手电光,三哥指给我看水田中游来游去的鳝鱼。偶尔还看见蛇在水里游动,我吓得紧紧抓住三哥的衣服,三哥叫我别怕,说水里的蛇不咬人,我还是心有余悸,揪着三哥的衣服不放,走一步跟一步。等把所有的竹筒子放完后,三哥说带我去抓青蛙。便又提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壮着胆子跟在三哥后面,三哥用手电筒在草地上或路边照,说也奇怪,每当照到青蛙,青蛙总是一动不动趴在原地警惕张望,三哥便身手敏捷飞步上前一按就抓住了,三哥告诉我照见了青蛙就不要移动手电筒。一移动它就跳走了,只要不移动,它就会蹲在那里观察敌情。这时就是下手的最好时机,看见三哥一扑一个准。我对三哥佩服至极,觉得三哥就像小图书里身经百战的将军,手电光下,有时还看见蛇快速钻进草丛。我惊魂不已,三哥像个勇士一样保护着我,不停地给我壮胆,就这样一路欣喜,一路惊怕,一路扑捉,到家里时。蛇皮袋里已经装了不少的青蛙了。
  那时,年仅十三四岁的三哥已经被蛇咬过好几回了,每次被蛇咬后他就自己在伤口处挤出血,自己清洗包扎伤口。那个年代,这点危险对穷人家的孩子根本不算什么,三哥依然每天挑着竹筒子出去捕放鳝鱼。三哥,这个憨厚老实的农家孩子,就像他脚下那块贫瘠的土地一样坚韧、实在,一次次以血肉之躯面对生活给予的伤痕。
  在山里的那段岁月,我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没有谁会告诉我山外还有更大的天空。我常常坐在草地上看着辽阔的天空发呆。看飞鸟从头顶飞过,看悠悠的白云飘向远方。村里有一个唯一与我同龄的女孩。虽是同龄,她却需要承担一切家务重活,洗衣、做饭、挑水、喂猪、砍柴等等,还几乎每天遭受家长打骂,她难得有时间坐下来望望天空,有时做完了家事,看见我独自坐在草地望向天空,便也会坐下来陪我一起望向天空,看着云朵无拘无束飘向远方。有一次她侧头问我:“你说我会飞到天上去吗?”我眼望天空,反问她:“你有会飞翔的翅膀吗?”后来这个女孩成了我的三嫂,再后来,她留下三个无知的孩子,真的飞到天上去了,三哥痛失人生知己,从此愈加沉默寡言。
  1985年,大雪纷飞的冬天,注定有一个在母亲和我们心里定格的日子,父亲别下与他恩爱了大半辈子的母亲,别下他的孩子们。别下他最疼爱的未满十六岁的我和十一岁的弟弟而去。天空倾斜,飘浮的云朵飘泊无依,此时,姐姐们早已各自有家,安葬了父亲,二哥二嫂出外寻求生路,我随大哥大嫂到县城生活。母亲、三哥三嫂和弟弟留在山村。第一次告别故乡,告别至亲至爱的亲人,心中有许多的伤痛和不舍,泪眼朦胧中,我一步三回头,山岗上,母亲、弟弟和幼小的侄儿辉不停地挥手,新婚的三哥三嫂静立无语,对着我离开的方向久久凝视,我抬头看看天空,一朵朵白云在故乡的上空依依萦绕,尔后慢慢飘向远方……
  几年以后,母亲、三哥三嫂、弟弟和侄儿辉相继离开山村,来到县城和二哥二嫂一起开店,我们一家人在父亲离世数年后便又生活在一起。只有父亲坚守在故土。故乡和我们。从此成了彼此心头的念。
  我离开故乡二十八年,父亲便离开我们二十八年,这么多年,父亲依然如故守着他恋了一生的土地,而故乡,已物是人非,当年对着明月拉二胡唱京戏的人走了,邻家会吹口琴的男孩走了,仰望蓝天想要飞翔的女孩走了,如今的故乡,就如当年的那枚明月一样烙在心里,让人如此思念,又如此牵挂……
  编辑手记:
  本期栏目中,《母地,父地以及血地》《在独田教书那几年》两篇文章都是由两位年轻的80后作家创作而成。年龄的相近让两位作家的创作带上了一些相同的气息,现实的迷茫、内心的孤独、理性的思考这些元素都在他们看似淡然的“倾诉”中表露了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又明晰地展现着他们对大地生命的目光投向和热爱。对人生和世界充满着信仰和理解。但因个体体验的不同,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话语空间与传达方式。黄立康的《母地,父地以及血地》直剖内心的生命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感恩。那一块故土完全以一种血脉的方式存在于作者的心目中,他对乡土生活有着切肤般的体验,描写和思考细致入微。表现了艰辛的幸福与难以抑制的痛苦,语言的张力为浓郁的情感表达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让所‘读之人跟随作者一起体验、挣扎、思考与憧憬。江静龙的《在独田教书那几年》写得真诚细腻。他不仅把在独田教书那几年的生活细节娓娓道来,更是把那种矛盾和试图逃离的情感全盘托出,淋漓尽致地写了那段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那些本该寂寥孤独的日子,却以丰富全面的姿态刺激着作者的心绪。这样的经历注定会深刻地烙在作者的人生的轨迹之上,并让人懂得付出、平静和淡然。
  《那山,那水,那山村的夜》的作者朱仁凤把故乡比作一枚明月。朴素。细腻、轻灵的语言风格,将她的乡村和她的童年生活缓缓地展现出。对亲人们的温暖回忆细腻感人,她的情感表达是和婉可人的,犹如明月般清丽明亮,不刻意。不造作地将生命与生活中的真意真情传达出来。
其他文献
刻·光阴往事  异牟寻头戴莲花瓣纹双耳圆脸尖顶高冠,身着圆领左右带月牙形小领的袍服,端坐于龙椅之上。两手相向平放于腰前,手掌隐于袖中。腰部以下,袍服自然披开,从袍下左右突出的膝盖来看,乃为盘腿而坐,袍服线纹流畅,自然披向椅下。异牟寻所坐龙椅,两肩上所雕龙头形神可见,髭须分明。异牟寻脸形饱满,神情沉静,目光平和。在他的左右。有手持藤杖的清平官,执扇侍者,目光皆朝向异牟寻。靠画面外侧左右,相向各坐一人
期刊
春天,正是苍山高海拔杜鹃花盛放的时节。  从县城出发,到漾江镇上邑村炼坪下车,带上足够的干粮、水、雨衣、卫星定位仪等必备品,沿着如诗如画的小路行走四十分钟,我们轻松到达此次探秘苍山的首站:脉地大花园官房坪农家乐。向导,也就是官房坪农家乐的主人小段,他已经在等我们。  刚下过雨,一溜云海浮在葱绿苍黛的远山腰,近处,冬瓜林、杜鹃林苍翠欲滴。院落安静,植物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混着腐叶的淡淡清香随风沁人心脾
期刊
一直想在收获的季节去拜访一位老师,一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艺人。这是我多年来的想法。  小城云龙,深藏在大理州偏远的深山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地方。这里被誉为世界桥梁的博物馆,有通京桥、彩凤桥等著名桥梁;也有闻名遐迩的中国“舌尖上”的美食——诺邓火腿。这里居住着古老淳朴的少数民族,有着神秘多姿的民俗活动,至今依然流传在云龙检槽乡的“耳子歌”就是其中的一种。  “耳子歌”又名“装饰红”,“耳子”意
期刊
1  她很害怕失眠,更害怕醒来。  灯灭了,卧室陷入一片漆黑,段段躺在床上,很想入眠,却一次次失败了。这个时候已是凌晨两点左右,县城的灯火早已熄灭,人们也都进入梦乡,只有路灯还习惯性地亮着,她还习惯性地醒着。她闭上双眼,好让自己尽快入睡,但那没有用,只要一闭上眼。往事就起来。沉沉浮浮的往事,在她脑海里一阵乱窜,使本就难以入眠的她,变得愈加清醒,毫无睡意可言。  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整夜整夜的失眠,
期刊
洱海之滨,是我的家。从我能记事起,便见苍山十九峰上白雪皑皑,十八溪的水流常年不断。曾记得那时大理坝子里星罗棋布的水塘,绿树成荫的滨河两岸。也记得在初夏时节漫步洱海边,翠柳成荫,沙滩绵延,湖面白帆点点、水鸟成群。还有那常年盛开的海菜花星星点点漂荡在水面上,更难忘煮熟之后刺菱角的美味。弓鱼、鳔鱼、油鱼、鲤鱼、鲫鱼等土著鱼类随处可见,水塘、沟渠、稻田里到处鱼虾成群。螺蛳遍地。掬一捧清澈见底的洱海水便可以
期刊
地黄  《礼记》云:“羊苄豕薇,则自古已食之矣。”其中的“苄”,就是指地黄。  而在吾乡,地黄,则谓之“喝酒壶子”。  壶子,是指喝酒用的酒杯。地黄像酒杯吗?当然不像。像的,是地黄的花儿。古人认为:地黄,叶中窜茎,茎稍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筒状花蕾,灿然开放,形状,即呈喇叭样;或者如吾乡人所言:酒杯状的花儿。也有人,叫它“牛奶子花”,亦是写其形也。  把自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作出相对合理的类比
期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代会、中国作协九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关于云南文学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要求,由省文联主办、省作协与大理州文联承办的全省农民作家作品研讨会暨文学创作培训班3月24日至28日在我州举办。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云南省作协主席黄玲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州委书
期刊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2016年11月30日,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作出“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治理好洱海”的重要指示。  洱海是大理的“母亲湖
期刊
等待  八点开始,等待一个人的电话  我想。手机很快就会响起  八点三十。手机静默着  上网,舒淇和冯德伦的恋情被炒得沸沸扬扬  九点,手机还是静默  削了个苹果。吃了一半  另一半,孤独地冷落在碟子里  十点,翻开艾略特的《荒原》  被一句诗吸引  “我被别针别住,在墙上挣扎”  十点三十。连续打了四个呵欠  十一点。把最后一条后谷咖啡倒进方形的杯子  “我的纯,唇知道”  ——多有趣的广告语。
期刊
木工  开榫之后  我的舌头漏出了疼  打眼  多少眼值得嘹望的窗口  从我身体中安放  嵌入一点酸痛  直到凹凸有致  截去石丫口多余的零部件  好像还有多余的我  流露在外  钉子  长长的钉子  在一棵棵树上  打下一眼眼  村庄的结合部  错落有致的人家  慢慢注入荒凉的锈斑  一颗颗钉子又露出了生硬的脊椎  多少年后  它们的丁卯成形  听  我们忍受了  闭目眼神给我们的疼痛  抽掉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