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里的剑川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00660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光阴往事
  异牟寻头戴莲花瓣纹双耳圆脸尖顶高冠,身着圆领左右带月牙形小领的袍服,端坐于龙椅之上。两手相向平放于腰前,手掌隐于袖中。腰部以下,袍服自然披开,从袍下左右突出的膝盖来看,乃为盘腿而坐,袍服线纹流畅,自然披向椅下。异牟寻所坐龙椅,两肩上所雕龙头形神可见,髭须分明。异牟寻脸形饱满,神情沉静,目光平和。在他的左右。有手持藤杖的清平官,执扇侍者,目光皆朝向异牟寻。靠画面外侧左右,相向各坐一人,着汉官服,短翅璞头,据介绍,左者为西川节度使巡官崔佐时,右者为异牟寻之汉师郑回。异牟寻座前正中,雕有一方莲花形云纹供案,供案由一坐僧以右手单手托举,桌上所置供品共三盏,坐僧盘腿于一云纹石座,其左手放于左膝之上。异牟寻座下基石前额,左右各刻有一朵莲花。在其身后石壁上,左右各刻有云纹及火焰纹图。整幅画面雕刻于红沙石壁之上,使得画面所刻人、物着上自然的红沙彩。画面外框为一拱门状,框上雕有一圈均匀的珠状纹饰。
  初夏,上午的清朗阳光照着松林古柏间古老的石钟寺。云南,大理,剑川,石宝山,石钟寺,一早前来朝山的人们扶老携幼,络绎前来,来拜谒这清静的古寺灵山,且领取这满目的松风云意。在这些进山的人们中,有众多说着普通话的远道来客,想是初次前来踏访。而那些神情平和、看上去熟门熟路的当地人们,该是怀着拜佛谒祖的安详心意上山来的,上山,入寺,在那一尊尊熟悉的石窟壁刻前,再领一番佛的慈悲心意,再谒一回祖先的安详面容。石壁间,诸佛和先祖的古老目光里,一片大地的千年往事,悠远流淌。
  石宝山石钟寺一号石窟,被名之为《异牟寻议政图》。异牟寻(公元754-公元808年),南诏始祖细奴逻第六代孙,其父凤伽异,生前为阳瓜州刺使,早逝。公元778年,南诏第五代王阁罗凤去世,异牟寻即位,为南诏第六代王,778至808年在位,共在位三十年,为南诏重要的中兴之主,在其治理之下,南诏渐进入鼎盛时期。其时的南诏疆域,东面包括两爨,东南到达安南,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女王国的国都在今泰国的南奔)毗邻,西南和骠国(骠国的政治中心在今缅甸曼德勒一带)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今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治地包括以大厘城(今大理)为中心的十睑(赕)、六节度。十睑(赕)为:云南(今祥云、宾川)、品澹(今祥云县城)、白崖(今弥渡红岩)、赵川(今大理凤仪)、蒙舍(今巍山)、蒙秦(今漾濞)、邆川(今邓川)、大和(又作矣和赕,今大理太和村)、苴咩(今大理古城)、大釐(又作史赕,今大理喜洲)。六节度为:弄栋(姚安县)、永昌(保山县)、银生(今景东县)、剑川(剑川县北)、拓东(南诏别都,今昆明市)、丽水(在腾冲县西)、疆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异牟寻并仿中原封“五岳”“四渎”,以彰南诏山河之壮阔,以望国家政基之久远。所封“五岳”分别为:中岳点苍山(今苍山)、西岳高黎贡山、南岳蒙乐山(今无量山)、东岳乌蒙山、北岳玉龙雪山;“四渎”为:金沙江、澜沧江、黑漶江、怒江。南诏域中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文化上,受汉唐文化、吐蕃文化影响。同时,因起始于汉代的古西南丝绸之路穿境而过,使得是时的南诏之地亦深受境内外多种文化的影响和濡染,由此形成了其文化上兼容并蓄的开放格局,并深深融入到了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石钟寺一号窟《异牟寻议政图》共刻人物九尊,从画面所刻人物、服饰,都充分体现出了南诏文化内外兼融的多元性。
  石宝山,当地白族语称为“走奔善”,意为“堆满大石头的山”,“石宝”一名最早见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沙溪土官百户杨惠墓碑上,以“石相可宝”而得名。山上的丹霞地貌红沙岩龟背石独具特色。明《万历云南通志》言石宝山“有石佛、石栈、石人、石井、石伞、石象、石狮、石钟、石鼓之异,五色踯躅,被于陵谷”。山中开凿于唐、宋年间的石窟,分布在石钟寺、沙登箐、狮子关三地约六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十七窟,造像一百三十九尊,被誉为“西南之敦煌”。石刻内容主要为两类:一类同于国内各大石窟雕刻,为佛教题材,中有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胁侍、罗汉等。另一类为世俗题材,如南诏王议政图、清平官、醉酒汉、“阿央白”等。
  世俗的君主作为主体被雕凿到石窟之中,这在全国各地历代以来的石窟雕刻中为绝无仅有。石钟寺第二窟,名为《阁罗凤出行图》。阁罗凤(公元712年——778年),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之子,为南诏第五代王,748至778年在位,共在位三十年。南诏地处一隅,北有汉唐,西有吐蕃,为国之生存计,历代奉唐为尊。自始祖细奴逻起,多受大唐册封。阁罗凤执政期间,南诏迅速发展壮大,势力逐渐强盛。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阁罗凤因路过云南(即姚州),太守张虔陀侮辱其同行的妇女,且勒索贿赂,阁罗凤不应,张虔陀派人辱骂之余,并向唐朝廷诬告其罪。阁罗凤愤怒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并取羁縻州。天宝十年至十三年(公元751—754),唐两次起兵讨击南诏。在第二次天宝战争中,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击南诏,进至南诏首都太和城。全军覆没。后阁罗凤在太和城中立“南诏德化碑”,碑文数千言。言明叛唐出于不得已,以碑明心,留于后世。
  石窟《阁罗凤出行图》共刻人物十六尊,阁罗凤头戴高冠居中端坐于龙椅,其左侧六人,分别握剑、执扇、执旗:右侧七人,六人亦分别握剑、执旗、执扇,中有一僧结跏趺坐,着袈裟,执念珠,据传为王弟阁陂和尚,其后有一人为其撑曲柄“杠伞”。靠近窟门处若一号窟雕两位清平官对坐。阁罗凤王座前,雕有蹲伏着的一狮一虎。左右握剑、执旗之武士筋肉突起,装束紧牢,显出强健有力之态。从画面上旌旗飘动、武士簇拥的场面,表现出画面所刻为阁罗凤出行坐朝的情景。
  除石钟寺的两窟南诏王坐朝图,还有被名为《细奴逻全家福》的狮子关一号窟,窟中坐石上共雕刻五人,中戴高冠、蓄胡须者为南诏始祖细奴逻,旁边戴莲花冠者为王后,二人均面肤丰满。中间坐一小孩,左右两侧亦坐男女孩各一人。座后有屏障,绘红绿两色帐幔。此窟造像,充满人间生活的气息,为石窟雕刻艺术中所少见。   细奴逻,阁罗凤,异牟寻,三座以南诏极重要的三位帝王为主题的石窟造像,徐徐展开南诏兴起、壮大、中兴的历史画卷,一千多年前这片大地上风起云涌的滔滔往事,借着那些栩栩生动的石刻画面,扑面而来。
  而在石钟寺一共八组石窟造像中,体量最大、人物数量最多的则为佛教造像。佛教在南诏国时期传人云南,以密宗为主,“唐宋间传至云南佛法不止一宗,而以阿吒力教为盛。阿吒力者,瑜伽秘密宗地,蒙(南诏)段(大理国)时期此教最盛。”《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研究称,南诏、大理国崇信的佛教有来自中原汉地、西部吐蕃以及南部印度等多种渠道,而其中通过古印度僧人经南方丝路传人的密宗阿吒力教派影响最大。石钟寺三号窟到七号窟,皆为佛教人物造像,第五窟《愁面观音》图,其间点缀着樵夫、老翁、琴师、童子等世俗人物,观音身体前倾,凝视人间。
  从南诏至后来的大理国,600多年的时光里,佛教成为境内影响最深、最广的宗教,佛教的影响。深深融人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石钟寺一号窟《异牟寻议政图》,从画面内容呈现看为议政,而异牟寻头上的莲花纹高冠、座下基石上的莲花刻,其盘腿而坐的姿势,以及座前托案的坐僧雕刻,无不彰显出其中的佛教雕刻元素。为此,在一些研究资料里,又把此图名为《异牟寻礼佛图》。
  石宝山石窟的又一独绝之处是将当地民族的原始生殖崇拜与佛教信仰融合在一起。在石钟寺八号窟内,雕凿的是一座高近一米的高浮雕女阴“阿央白”。“阿盎白”,白语意为“婴儿出生处”,民间常以跪拜“阿盎白”祈求子嗣,待产的妇女或其家人则在此跪拜,甚至在石雕上敬抹香油,以求生产顺利,母子平安。天长日久,石龛前形如蒲团的巨石因人跪拜而被磨凹下去。在雕刻女阴的石龛两旁,书有一联:“广集生化路,大开方便门”。石龛左右两壁,各有线刻佛像一尊,左为多宝佛,右为大日如来佛,为各地雕刻以及民间崇拜中之唯一仅见。
  纵观石宝山灿烂的石窟雕刻。可谓刻在石壁上的南诏历史之画卷。石钟寺、沙登箐、狮子关三个点共十七窟、一百三十九尊造像,外加碑碣五通,造像题记和其他题记四十四则,几乎全面反映了是时南诏的政治、文化、对外交往乃至民间的风俗民情,各种宗教和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影响最广的佛教在当地的传播中,又悄然融入了当地民族的本土文化元素。比如石钟寺七号窟的“甘露观音”造像,體态丰盈,双肩圆润,其躯体显出当地白族妇女的特征,而其精美的耳饰、臂钏、手镯却又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营养,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狮子关二号窟的梵僧造像“酒醉鬼”,三号窟的“波斯国人”,其深目高鼻的形象和衣着服饰特征都印证了其时的南诏古国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与印缅、西亚地区密切的宗教文化以及经济交往。
  应该说,古代石窟艺术在云南并不发达,而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却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石窟雕刻艺术。石宝山石窟雕刻。在吸收了此前中原地区魏、晋、隋、唐石刻艺术风格的同时,融入地方民族文化,成为独具史料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独特石窟艺术珍品。促成此石窟艺术瑰宝的原因,一为南诏地处中原与南亚、西亚连通的交通要冲,穿境而过的南方丝绸之路同时带来了古老的中原文明和境外文明,使得南诏虽地处一隅而广见识。二为南诏之境,历来民族众多,又兼西接吐蕃、连西亚,南接缅越、通古印度,北则深受中原灿烂的汉文化影响,由此,形成了南诏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并包的开放格局。其三。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维,则是剑川之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新中国以来经三次发掘的剑川海门口古文化遗址研究表明,在距今约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土著先民在此生活。海门口古文化遗址是目前云南已发掘的最早的铜器时代遗址之一,剑川因此被誉为云南文化之源。历史上,剑川是云南著名的三个“文献名邦”(大理、剑川、建水)之一,历史文化深厚,且域中历来多善雕刻之人,雕刻艺术十分发达,故此而成就了石宝山珍贵的精美石窟雕刻群。
  因汉人权臣郑买嗣于公元902年突起灭国,除了《南诏德化碑》《南诏中兴二年国史画》等名篇名章,相对来说,南诏二百多年留给后世的政史资料并不详细,尤其是南诏王陵所在,至今仍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在此背景之下,剑川石宝山石窟群,凭着石刻这一可存之久远的艺术形式,使得人们可以在其间。重新解读一千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大地上的那一段悠远往事。
  望山下,五月的剑川大地,豆麦渐收,勤劳的人们就要播种下又一轮的大春作物
  ——有若,千年前某一个艳阳初炽的夏天。
  刻·山水性灵
  或是一狮独行,或是母子同乐。或是双狮拱珠,或是群狮共戏。
  或是独坐凝神,或是临水照影。或是奔跑跳跃,或是一家相亲。
  或是活泼顽皮,或是静默无语。或是双目圆睁,或是啸于山林。
  剑川满贤林千狮山,是石的世界,狮的王国,从入山口到近山顶狮王处,因地取材、因形就势所雕刻的共3268只大大小小的石狮,创下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同一面积范围内雕刻石狮最多,山上的狮王为世界最大狮王。
  位于剑川县城西一公里处的满贤林,当地俗呼松冈山,山上郁郁葱葱的林木多为云南松,旧时因传山中洞穴问有大蟒出入,得名蟒歇林。明清之间,当地文人雅士因嫌此山景幽而名恶,又因剑川境地历来多出名贤,遂改名为“满贤林”。清末剑川名士越藩,从学为政,一生纵横,辛亥之前,时在四川任职的赵藩因故辞官归里。解闲期间,曾与门生李根源同登满贤林,感身外时局动荡。而山中林静泉幽,故赠“买闲林”之名。世事浮烦,唯有山中静地,可买一日清闲。
  满贤林之谷幽林秀、石奇泉清早见于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徐霞客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二月中由丽江经鹤庆到剑川,落脚于剑川城中北街杨贡士家,因闻杨家父子言“蟒歇岭为一州胜处”,故由杨贡士之子陪同前往作一日游,其间,“爱其幽静,为憩阁中作记半日。”而今,近四百年的时光过去,山中当年徐霞客所记“矫首上眺,或下嵌上突,或中削旁裂,或居堆,或直劈,各极骞腾”的奇石危崖之景各各依然,只是当中“有出其上为‘天作高山’者”所记四字题刻。想是被山中苔痕所覆,今已不复得见,游记中言其“字甚大,而悬穹亦甚高。或云以蔑萝藤索从峰顶倒挂而出者。”而满贤林中林郁石奇,悬岩峭崖随处皆是,徐霞客所见“天作高山”四字之所藏,成为留给今日人们的一道谜。   自古名山多佛寺。谓为“一州之胜”的蟒歇岭,自然要引诸神驻足。山中三官殿、雷祖殿、玉皇阁等殿宇皆依于悬岩峭崖之下,掩于葱笼古木之间。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位于三官殿西北陡崖之上的五云楼,翘首上望,犹如悬在山腰峭崖间,仿若琼楼仙阁。清代剑川营都司、大姚人氏李宝书撰联其上:云去月来山自悒,松擎岩挂阁如飞。楼外东西两崖之上皆有摩刻,西崖之上为白衣大士。东崖之上为胡僧达摩,与楼间诸佛毗邻而居。此外,山崖之间又有观音岩、仙人床等奇石异景。
  山灵石异,便多传说。当年徐霞客所记“东北一石下垂,如象鼻柱地”者,巨石下的天然石拱门,被称为“金刚门阙”“通灵窍”。石额上刻有大字“一窍通灵”,通灵石上,矗立着历经地震而不倾的“延青塔”。通灵石下,跨于幽池之上的石拱小桥名为“迎仙桥”。进山门上攀约百步。有石岩“仙驴迹”,传说吕洞宾曾从此岩骑驴上天。紧靠五云楼东有“抛空石”,两岩相垒,下大上小,十数丈高,顶端仅容两个“仙人”在上面弈棋。“抛空石”南有冲霄柏,又称摩天柏。高约七十米,相传,此柏与山腰飞阁内的接引佛比高,屡败,后有人蒙佛双眼,此柏才长成摩天巨柏。与佛相伴,树亦有灵。据说此树曾遭砍伐,砍至一半时,斧下火星四溅,令偷伐者胆破心裂,一命呜呼。而此摩天巨柏,凭着剩下的一半树根,竞依然郁郁葱葱,清枝向佛。
  清灵幽静之境,历来自然少不得名人雅士之题刻。山间峭岩悬崖之上,今存题刻有清代剑川白族学者杨琼的“磊坷英多”,陕西咸宁人士、清乾隆年间剑川协副将董芳的“两岩竞翠”,清代剑川名士何立言的“环宇神仙”,李培林的“龙津胜域”,清末民初腾冲名士李根源的“长剑倚天”等。而通灵巨石之上赵藩所赠“买闲林”三个字,亦为李根源所书跋。从山中“竞翠屏”“采兰径”“锄药圃”等旧景之名,亦无不看出满贤林历代文气之雅厚。“列障千寻起,悬岩百仞雄:云飞凝石走,霞敛觉山空。竹覆普陀岸,梅遮大梵宫;此时逢少室,何事向崆峒?”明末清初剑川白族诗人、永历年间户部员外郎赵炳龙所作《满贤林》诗,为吟诵满贤林幽险奇秀之佳作名章,与满贤林之美名一起,绵远流传。
  一山奇石茂林,一谷仙阁流泉。上天之厚于剑川,使得这片大地的山水之间,历来贤才辈出,耀于彩云之境。而灵山厚土间所孕育之名士贤才,更以殷殷之情,报于其衣胞之土,使其青山愈增厚重,使其顽石得赋性灵。
  1926年生于剑川的白族画家陈永发。自幼酷爱美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这位成长于文献名邦之地。热爱民族文化。深怀文化自觉的白族民间美术师开始着重收集、整理、创作白族民间美术图案,对民间美术绘画和雕刻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所收集、创作之作品达6000余件。1984年4月,从这些作品中精选出的千余幅作品在首都民族文化宫展出,得到北京美术界的高度评价。
  1985年,从剑川县文化局离休后的陈永发开始更多地致力于记录和发扬白族石雕、木雕工艺。为此,陈永发除了广泛考察、收集白族传统民间石刻,更以年老体弱之躯,自费游历、观摩大同、龙门、云冈、麦积山等全国各大著名石窟,收集、收藏2000多幅秦汉以来各个朝代的狮子图谱、200多只精雕石狮。
  1991年,重阳节,已经74岁的陈永发老人又一次登上满贤林,这时的他,萌生出了将自己所收集的历代造型石狮雕刻于满贤林巨石峭岩之上的想法。陈老的设想,得到了县里的大力支持,当地民众和民间石雕艺人亦纷纷响应。历经努力,这一巨大的石雕文化工程终得以付诸实施,工程由陈老担任总设计绘画、总指导,已然耄耋高龄的他,综合所收集的丰富资料,亲手创作了三千多幅形态各异的石雕狮子图案。开山凿石。临崖造像,这是一个旷日持久、体量浩大的艰难工程。只为心中所志,陈老与石雕艺人们一起上了山,在山上,陈老与石雕师傅们一起风餐露宿,指导他们因石制宜、因形就势雕刻石狮。历经数年之功,从山脚到山顶,共雕刻出石狮三千多只。这些石狮,或立于路旁,或跃于山间,或伏于林下,或饮于池边。三千多只石狮,千狮千面。各个不同,石狮数量之多,雕刻艺术之精美,成为文献名邦剑川又一道绝世无媲的人文景观。至此,千百年的满贤林,又多了一个名字:千狮山。
  一山石狮,各得姿态。而其间千狮坊、千狮壁、狮王三处,更成为一山狮雕之核心景观。
  位于山中三官殿附近的千狮壁,沿林间幽静的山路拾级而上,千狮壁隔箐在左。巨大的千狮壁,整个雕刻于一面巨石之上,形若一枚巨型的铜钱。“铜钱”的中心为里、外两个圆,里面圆中雕刻一巨大獅王头,突额巨目,王威毕现。在里圆和外圆之间,一圈共刻九尊狮首,环卫于狮王,彰显出中国文化以九为尊之传统。外圆之外,又雕一圈正生龙活虎蹦跃的群狮,正下方两只大狮共戏一珠,仿若在为狮王表演,又似调皮双儿戏于王父膝下。在外圆的正上方有壁题,内刻“千狮壁”三个大字。两侧亦有双狮拱卫。
  三千石狮,王者居首。在近于千狮山山顶之处,由一尊独立巨石雕刻而成的狮王,身高25米,正面宽12米,侧面身长15米,巨大的狮王前足扑一只绣球,威目巨口,雄视山下。“不见狮王面,不算上狮山。”上狮山者,多要不辞辛苦,历经一个多小时的山道攀爬,至此方休。过了狮王,再行约半个小时的山道,山顶之上的松林间有文峰塔。据说登塔四望,古老的剑川坝子可尽览无余。只是,大多数的登山者,上至狮王处已然精疲力衰,再无余力登顶人塔。
  古有满贤林之名。今又添千狮之盛,得冠世间之绝。一方名胜,日渐赢得四方慕名的游客远道前来。进了山门,沿着依山势而建的千台石阶拾级而上,坡顶便见千狮坊,坊下左右,众狮拱卫。坊额上刻四个字:“路人嫏嬛”,据说取自书圣王曦之字体。“嫏嬛”,传说中为天帝藏书之所。进了坊门,待一程揩汗跋涉,深入山间,你便明白,原来,此山之所藏,乃为天地自然之书,山水性灵之卷。
  那个缔造了千狮山的陈永发老人,如今已长眠于这片生养他的大地。而那满山千姿百态的石狮,将长久地见证着这片大地不灭的性灵。
  刻·草木清芬
  画面上的那个女子,她正深深地沉浸于她的雕刻之中,像一尾鱼沉浸于静宁的岁月,像一朵花沉浸于轮回的季节。   这是一个正在伏案专心雕刻的剑川女子,她的眼神,完全地专注于她手下的刻刀。那握着刻刀的手上戴一副白色的线手套。臂上戴一对蓝色袖箍。正面看过去,在她的白色手套和蓝色袖箍的后面,露出一线蓝色围裙的边,围裙的带子挂在她的脖子上。在围裙的口上,露出一线她衣衫的红,那是一件套头的黑色衣衫,从胸口以下镶的是红面。在她的脖子上,稍稍潦草地系着一块豹纹的围巾。她的正在雕刻的手,牵带着她的整个上半身,倾情地伏于面前的雕板之上。在她的右手边是一把小的斧子,在她的右前方是她的工具盘。在这只方形木盘里,放着大约数十种雕刻工具。可以感觉得到,阳光是从她右侧面的窗户照进来的,淡淡明亮地打在她面前的雕板上,从光线的亮度和色泽,可以看出这是上午的阳光。在那雕板上面,她所正在雕刻的主题图案已经能够看到,这是一幅剑川木雕中常见的花鸟图。在她的刻刀下面,花瓣一瓣一瓣徐徐绽放,鸟羽一页一页缓缓打开。——在那些花瓣的下面,看不见的是散发清芬的大地;在那些鸟羽的上面,能想见的是百鸟飞过的天空。
  这个正在雕刻的普通的剑川女子,画面上的她,大约三四十岁的样子。像这样年龄的一个女子,她常常有着多重的身份:女儿,儿媳,妻子,母亲。农忙的时候,她是农妇,种锄收打;农闲的时候,她是雕师,斧凿镂刻。每天晨起,洒扫庭院,浇灌菜园,如果孩子还小,再在孩子身上耽搁一些时间。匆匆做完这些,她系上围裙,戴上袖箍和手套,进人工作间,坐到案桌前,开始前一天未完成的雕刻,或是在一块新的木板上,打开新的花瓣,聆听新的鸟鸣。被她雕凿下来的那些细细的木屑堆在她的腕下,清新干净,淡淡地,散发出这大地久远的清芬。
  史料介绍说,木雕技艺于唐宋年间从川、黔之地传人剑川,而事实上,剑川木工的源头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精彩存在:考古学家们从剑川海门口古人类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木桩研究得出,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器时期,在这美丽的剑湖边上,就有土著先民居住生活,临水而居的先民们沿湖滨带建造了大片的干栏式房屋。这片面积达50000平方米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最大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可以想见那时,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便善于运木。遗址出土的木器有勺、拍、杵、刀、铲、耜、耙、浆、楔子等,木浆、木耜较多,木耙有两齿、三齿、四齿,充分印证了先民们临水而居、绕湖耕作的渔耕生活情形。出土物中还有两件门锁和一些榫口较多的木构件及木转轴。由此种种,便见出剑川木工传统之深厚、久远。
  之后的见证便是刻于唐宋年间的剑川石宝山一号石窟《异牟寻议政图》和二号石窟《阁罗凤出巡图》,上面异牟寻和阁罗凤所座龙椅,两肩上的龙头栩栩如生,髭须可见,从中可以想及,是时,境内的木雕工艺已非常发达。后来的明万历年间浙江人氏沈得符所撰《野获编》有记:“元时下大理,选其工匠最者入禁中(皇宫),至我国初(明代),收为郡县,滇工布满内府。今御用监供用库诸设,皆其子孙。”又有清代张泓《滇南新语》载:“滇之七十余知州县及邻滇之黔、川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从浩浩宫庭,到攘攘民间,剑川木雕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云南之境,官员、商富们起房造屋,俱以剑川木雕装饰为荣。云南边地腾冲和顺,历来多出乔商,当地民居古宅,多以精美的木雕作装饰。在古镇里,至今保存着一方名叫“花大门”的两百多年的古宅。古宅所装饰精致繁复的木雕工艺,便是剑川木雕大师傅的手笔,雕刻所用木料皆为优质的硬木,据说,当年给木雕师傅的工钱是按木屑的重量来计算的,一两木屑,一两白银。
  长久以来,在广袤的滇西大地上,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传统的剑川木雕,多靠家庭传承,父传子,子传孙,代代传承,相沿相袭,从业者皆为男性,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外行走谋活。现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使得许多女性也开始学习并走入到了木雕行列之中,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韧性,而成为一个个雕刻的好手。在网上,我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在如今17万人口的剑川,木雕从业人员近2万人。3000多剑川木雕艺人常年在北京、西安、西藏、昆明等大城市及省内各地从事古建筑建设和木器雕刻。全县共有1500多家个体木雕工坊,15家专业生产厂家,获得各级专业技术证书的高级技术人员近千人。县境之内,狮河、朱柳、回龙是声名远播的木雕专业村。在这些木雕专业村里,许多人家都是一家男女齐上阵,老人孩子齐操刀,一家几代人,将和谐美好的天伦之乐,融入在这祖祖辈辈传承不息的事业里。
  正所谓人生百年,得居为安。千年传承的剑川木雕,便围绕着世人的安居理想,雕刻出人们所需要的房屋架构,家居物什,亭台楼阁,庙宇廊环。
  房屋建筑上的木雕有斗拱(民居建筑中多用于大门)、雀替(梁枋与柱子交接处的托座)、挂落(位于檐枋下面,形状为倒凹字形,又称“挂落飞罩”)、悬鱼(在房屋山墙顶部、屋檐人字形的部位)。斗拱之上多雕凤首、龙首、如意、卷花、云雷、花草等。雀替之上除雕卷花、如意,亦常雕龙、凤、狮、象等吉祥图案。挂落多雕人物、走兽、花鸟、山水。人字屋檐上的鱼板雕刻悬于正中,鱼头朝下,名为“悬鱼”,有鱼则有水,民间俗以悬鱼辟火。
  格子门是剑川木雕装饰中的重要标志。常装饰于一院房屋主房的中堂门上,通常由六扇或八扇组成。一堂厚重、精美、层层雕镂的格子门,是整院建筑的点睛之饰,历代从官府到民间,凡以剑川木雕作装饰,主屋中堂几乎必有一堂格子门。格子门为高长方形门扇,每扇门框内的组成部件分为上板、上裙板、中腰板、下裙板、下板五个部分,上板、中腰板、下板为横向小长方形,上面的木雕图案相对简单:上裙板图框取高长方形,所雕图案多为花鸟、山水、人物、走兽、博古等;下裙板雕刻图框取正方形,有时在中间再取圆框,所雕刻图案多为蝙蝠、鹿、象、羊、狮、马、凤凰等动物。上下所有雕刻图案,皆取寓意吉祥,表达美好寄意。上裙板的雕刻中,为了采光需要,采用漏空透雕,即先在整块木板上雕出背景窗格,窗格雕刻完成,再雕正面图案。而若是为寺院、佛门制作格子门,所雕图案便要因需而设。剑川木工大师曾为昆明西山华亭寺制作102扇格子门,上面所雕为102个《西游记》中的故事。此外,常見的寺院门格雕刻还有十八罗汉、八仙过海等。
  脱胎于格子门的木雕挂幅条屏,是文人雅士们争相收藏的文房雅珍,而同样源于格子门的大型木雕座屏,则为大型宾馆、建筑所常用,成为这些建筑内门厅装饰的重要雅设。作为彰显文化品位的精美工艺品,剑川木雕中的壁画精品更是深受青睐,所刻壁画图案经典的有《清明上河图》《九龙壁》《九狮壁》《竹林七贤》《四喜图》等,常见的则有牡丹、松鹤、梅花、山茶等。此外,剑川木雕现今还开发出了各种精巧的木雕摆件,以及门神雕刻等。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大理石云木家俱,则把古老的木雕工艺与特色石材大理石结合起来,巧妙融合,使之成为兼具实用和观赏价值的工艺精品。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孔雀山茶”大屏风,便是当中的杰出佳作。
  精美的木雕艺术里,千年来走出了一代又一代“一两木屑一两白银”的大师。现年68岁、从事木雕近50年的木雕大师段国梁便是当中的一位。这位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秉持着老辈人传下来的“学得一门手艺,饥荒三年饿不死”的朴素理念,学习并一生从事木雕。段国梁的木雕,充分继承了剑川木雕的优秀传统,并在学习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由他所带领的木雕团队,曾承接昆明西山华亭寺大雄宝殿、藏经楼、天王殿的全部木雕工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筇竹寺五百罗汉佛龛,华严阁华阳三圣佛龛等亦是他的杰作。其作品《博古四条屏》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由他领衔创作、历时一年多完成的长97,6米、高1,8米,面积达176平方米的大型木雕壁画《张胜温画卷》,作为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成为云南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藏。
  精美巨制《张胜温画卷》一时不易得见。在网上,我看到了段国梁大师的条屏、座屏、摆件等多件精美雕刻作品,此外,还看到了多幅他正在专心雕刻的图片。在当中一幅图片上,段国梁大师和两位年轻人正俯身于一面长约数米、宽约一米多的木雕作品之上,各自专心雕刻。不难看出,这又是一幅大型壁画作品。上面的主题雕刻已经栩栩呈现:这是一幅巨大的凤凰牡丹图,画面的背景上山河隐约,草木葳蕤。主题画面里,大朵大朵盛开的牡丹之间,一对凤凰展翅飞天。
  ——在那吉祥的羽翼之上,载着这大地清澈的阳光,以及饱含2着草木芬芳的最初的露水。
其他文献
一株龙血树  隔壁的单位新找了好的办公地点搬走了。不知是有意还是疏忽了,遗下一盆盆栽在办公室里。有一天我不经意地从窗外向里瞟了一眼,那株盆栽长时问无人浇水,叶子已经发蔫,干瘦卷曲,无力地垂了下去,宛若一位迟暮的老人,蹲在角落里打着盹。也就是这一眼,我不禁心里一颤,想起母亲生前曾唏嘘着说过邻居的一个老人,在稻草堆下蹲着晒太阳,蹲着蹲着一歪头就老去了。我开始为着这株可怜的植物心伤不已,每次走过窗前都要
期刊
古城飞歌  在我的住处往西,走在沧桑的东门街上,两边各色或传统或时尚的店铺,摆满了各种商品,白族布扎、绣品乃至现代时髦衣物,还有那些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米线店、饺子铺和来往的人流,延续着剑川古城商业曾经的繁华。房屋下,一盆盆绽放的茶花在冬日的阳光里显得十分娇艳俏丽,也给这古朴的街道增添了几分色彩。出东门街,在剑阳楼广场向西约200米,两院灰瓦白墙的白族民居出现在眼前,其中一院“周钟岳故居”的匾牌下赫然
期刊
假如《彩月和她的情人》举行首映式,我会这样说:“七十一岁辞世的母亲。五岁成了孤儿,在外漂泊三十六年,四十一岁,领着我,回到朝思暮想的大理故乡。我希望自己的文字,也能像母亲一样,属于故乡,属于大理……”  一  洱海边有很多大青树。有的树根全部裸露在岩壁上,虬蟠在石缝间,将生命的坚韧交给巨石。同时,面海,临水,与海风海浪同歌,与海中蓝天同梦,又让海将生命的瑰丽交给自己。于是,立岩,依山,在人们头顶,
期刊
下关风  以你的脾气  是不会在乎  性别年龄身份  和美丑的  来者都是客  你都要抱一抱  抱过了  就忘不掉  抱过了  世界就小了  小在你心尖  小成一缕风  上关花  人心向善  莲花上树  上树的莲花成了佛  遇见的人  从此有了福  梵音中飘来  花三瓣  一瓣让你心无挂碍  一瓣让你远离颠倒梦想  一瓣让你究竟涅槃  花开  你家  福到  大理  苍山雪  你的出现  使山顶的
期刊
一年四季,我最喜欢初秋时节。田野的五谷开始泛黄,空气里散发着浓浓的五谷芳香。在这样的日子里,伸手抓一把空气,手里就会留下淡淡的五谷芳香。初秋的日子仰望天空,会感觉天比平日高许多。感觉云比棉花、比雪花都白,天空碧蓝得如同大海,特别是当一群群大雁排着队形从头顶上飞过,唱着团结奋进的歌,秋的韵律才感觉完整。  就在这个秋季,机缘巧合,我们来到滇西峡谷中的漕涧坝,走进坝子西边莽莽志奔山的秋里。秋风,在志奔
期刊
石头  越陷越深  裸露在外的  漂泊者  需要捂一捂,需要深藏不露地  面对枯草,面对骨髓  面对坐在对面山岗抽旱烟的  古老的老人  那布满古老的纹路里  有纪录片里古老玛雅文字  一样动人的隐秘  驱赶岩羊的动作和他祖辈一样  笨重而虔诚  像这空山布满的石头  虔诚而结实  像露水在这世间  一动不动  碎石  越想越是石头  越挣扎越陷落  不知冷暖  不懂深浅  越来越像石头  狠狠地
期刊
去鸟道雄关采风的车驶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路继续向前,车继续颠簸。坐在这车上,还真是有历经惊涛骇浪的惊心动魄。也许,我该看看外面,分散一下颠簸的感觉。想到这,我把眼光看向窗外。哇!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山,是从天而降的,一泻而下的绿,犹如九天仙女飘然而下的绿长裙。爱美的仙女姐姐嫌绿色太单调,不能尽显她的气质与个性,便用巧手绣上一树一树的白杜鹃花,让她的长裙更多些灵动与层次。风儿轻轻吹过,绿裙
期刊
宾川县历史悠久的宾居古镇往西约一公里的仁慈湖畔,有座供奉宾居大王张敬的大王庙。它的名字在当地家喻户晓,也早在我耳边萦绕得很熟了,一直想着要去,时间一久,琐事繁多,想去的念头也就随之冲淡了。但好在,因一次偶然的机缘,我终于了了去大王庙这一桩心愿。  在未去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好奇心一直被大王庙深深吸引着,不停在史籍志书、传说故事中找寻关于它的信息。在去的路上,起先也很激动,可随着车子慢慢靠近,
期刊
看见她,我就安静下来  1  一切都静止了  看见她,我就安静下来  无处需要抵达  余生都陷入一种安静的美好  2  风吹麦浪  俯首听  大地也是安静的  所有的虫子集体失声  3  水就那样  不动声色暗自涌动  路过一块石头  也不交谈  4  窑子里热闹  众多火舌窜来窜去  器皿安静,从不问  出窑以后会花落谁家  5  母亲不说话  安静翻开书本  她不识字。只是  那些字,早就认识
期刊
水是剑川的灵魂,山是剑川的精神,山水毓秀的剑川是大理的文献名邦。剑湖、沙溪、玉津河、金龙河、海尾河、白石江、弥沙河、象图河……水把剑川滋养成了一朵朵美丽的“金花”;石宝山、老君山、千狮山、金华山……山把剑川支撑成了一个个顶天立地的“阿鹏”。  剑湖湿地  剑川县坝子,海拔二千多米,是位于滇西北的高原水乡。车一进剑川坝子,我立刻就看见了一个很大的湖泊,漾在蓝天白云下,漾在青山怀抱里,清丽妩媚,纤尘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