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史的角度鉴赏美术作品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u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鉴赏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通过艺术史的角度来探究一种美术鉴赏的方法。
  关键词:美术鉴赏;艺术史;角度
  美术鉴赏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作品不但是艺术家的产物,它也是鉴赏者的产物,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完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鉴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因此,美虽然是一种直观,却需要鉴赏者具备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经验越是丰富,那么鉴赏的效果就会越好,而我们通过对各个时期艺术作品的介绍与鉴赏,目的就是揭示各个时期的美学理论与标准,从而扩大审美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提高鉴赏能力提供帮助。
  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究竟要把握哪些要素呢?第一,时间的概念——这是什么时期的作品;第二,地域的概念——这是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的作品;第三,观念的概念——艺术家想在这件作品中表达什么;第四,手段的概念——艺术家想表达的东西能表达到什么程度。
  艺术史可以说是一门与美术鉴赏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了。艺术史似乎可以是归属史学的,但它却是史学中最小的,亦可以说是最边缘的史学,它似乎更多地和艺术学胶合在一起。这门史学不仅最小且最年轻,只是在18世纪末,在考古学和古物研究兴盛之时方显出它的端倪。18世纪末的启蒙思潮激起了人们对考古和古物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博物馆和艺术品的收藏成为当时的时尚。
  1764年德国学者约翰·温克尔曼的著作《古代艺术史》首次出现了“艺术史”这个学科名称;1872年卡尔·鲁穆尔的《意大利研究》开始了确立艺术史学科基础原理的尝试。从1813年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开始,然后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的各大学中开始设立了艺术史的教授席位。以后,德国弗朗茨·库格勒的专著《绘画史》(1837年)和《艺术史手册》(1841~1842年)、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年)、德国的阿洛依·李格尔的《风格问题》(1891年)、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艺术史原理》(1915年)确立了艺术史学科的真正的现代形态。
  艺术鉴赏与艺术史联系最紧密、也是最相似的地方就是在于它们都是对艺术的记述和阐释,人类几万年的艺术历史有很长的一段是自生自灭的,而到了近代,人们才以文字的方式将艺术这种活动记录下来。
  艺术史则是历史地面对人类的艺术活动。面对艺术品,艺术史通常是按年代或按地域,有时候也按照不同的观念形态对艺术作品进行梳理、排序或分类。它可以按照题材分类,也可以按照门类按艺术语言来分类、划分和分析,包括艺术史研究作品的作者归属、研究和测定艺术创作的流派和风格,它要阐明艺术产生、发展、演化、直至衰落的过程;而从横向的截面来看,它又关注民族、地区和时代,去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不同的艺术家的风格差异。
  “艺术鉴赏”则最早出现于法国作家安德烈·费利比安1685年写的《谈话》一书中,他提出的这个术语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是指确定作品的作者归属;第二是对作品进行评价。艺术鉴赏同样面对人类的艺术活动、面对艺术品,然而在艺术鉴赏面对艺术作品的时候,它是非历史性的。在艺术鉴赏的两层含义中,第一个含义“确定作品的作者归属”也许接近艺术史,而它的第二个含义“对作品进行评价”则似乎更接近艺术批评。
  在艺术史研究和欣赏的具体实践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①以作品风格和形式语言特征的分析作为主线,理解在特定民族或时代文化背景之下的艺术家及其作品;②通过分析一件艺术作品或一系列作品的风格和视觉心理学层面,建构对特定时代或民族艺术风格演变趋向的认识;③文化史与风格史结合,概括和归纳民族和时代视觉形式创造活动的一般特点。
  在艺术鉴赏中含有欣赏和鉴别的两个层面,欣赏更侧重于审美的感性欣赏,而鉴赏则比欣赏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它含有鉴别、评析和判断的理性活动。艺术鉴赏活动更强调和重视艺术的创造性价值,对艺术作品做价值判断,这一点恰恰是美术史尽力回避的。美术史力图公允客观,不加感情,不加评判。然而,艺术鉴赏则是十分强调情感作用的。艺术鉴赏中的接受者是作品价值实现的主体,它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品价值实现的积极的创造者。接受者在艺术作品面前绝不是理性的机器,也决不是编年的卡片,它是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艺术家一样,是热情投入的第二位创作者。它在作品面前积极地唤醒、发掘、创造着它的价值。在这里,艺术鉴赏明确地确立起自己的目标,它要帮助读者和观众学习和获得对作品的描述和分析的能力,它要努力激发观众的敏锐的感受力。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等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李永长.美的培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陈雷(1976.4~ ),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现就职于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版画。
其他文献
《中国花卉盆景》在2009年第2期刊登了上海一位花友撰写的《虎刺梅花中花》一文。文中对一种能开出“花中花”的虎刺梅“品种”做了细致的描写并附有精美的照片。实际上,虎刺
摘 要: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面对信息高速化发展的时代,我国传统文化却被越来越多的人冷落,支撑了上下五千年的精神力量逐渐削弱。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自我完善,形成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对自身、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民族都会有积极的意义,而这些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信仰。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信仰  一、当
期刊
摘 要:在进入新媒体时代的今天,政府微博在公共危机中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发布、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舆论引导的功能。地方政府微博公共危机应对的核心在于满足公众的期待,及时有效地发布相关信息;地方政府微博沟通的关键在于向公众呈现谦卑诚恳的姿态。为了有效地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危机,地方政府应该强化和规范微博管理,建立有效的舆情收集机制、政府内部联动机制和线上线下协调机制。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尤其是微博
期刊
摘 要:西方文化中的“人本”、“相对”、“多元”等思潮在现实世界中广为存在,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化思潮的内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工作实践中要把握的“以人为本、不迷信盲从、求同存异”的原则等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做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尝试。  关键词:西方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密切,大学生面临西方文化思潮和
期刊
摘 要:蒋捷是宋末重要的词人,著有《竹山词》一卷,较为典型的表达了家国易主、江山沦落时期守节文人的内心情怀,同时在艺术手法上也颇有独到建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颇当引起注意的一位词人。本文拟以其节序词为例,对其作品的情感内涵与艺术手法稍作探究,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蒋捷;竹山词;节序词;故国情怀  蒋捷(约1249~1320),字胜欲,自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继对共产主义进行阶段性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将共产主义社会表述为其自身从第一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列宁将共产主义的第一(低级)阶段视为社会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阶段性;划分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蒙昧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同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继对共产主义进行阶段性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将共产主义社会表述为其自身
期刊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n党的十九大决定,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按照中央要求, 2019年6月6日,自然资源部召开“不忘初心
期刊
摘 要:本文围绕乡镇文化作用的发挥以及其在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要措施展开了分析与探讨,分别从积极拓展乡镇文化发展空间、促进乡镇文化活动规模化发展、以及构建稳定文艺活动队伍这三个方面入手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后续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乡镇文化;农村群众;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之下也呈现出了相当显著的发展趋势。对于农村群众而言,在物质生活水平
期刊
摘 要:语言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现象常通过语言体现。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喜剧小品台词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品内涵及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小品台词;语言;社会现象;社会语言学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而是无时无刻不受着社会的影响(邵茜,2009)。  作为我国观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喜剧小品的题材
期刊
摘 要:全面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当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而人本身的发展也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课题和全球关注的焦点。人身心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社会实践发展的联结。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强调科学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人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面实现结合起来。  关键词:人的发展;马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