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我遇到了一个令脑子转不过弯来的问题:为什么一到冬天,南方人和北方人总在互相抱怨呢?北方人说南方暖和,南方人觉得北方人习惯了冷的环境,应该很抗寒。可北方人到了南方,却又抱怨很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答:南北方最大的误会莫过于,北方人认为南方天气不冷,南方人认为北方人不怕冷。但其实,南方也会很冷,北方人到南方可能冻得鼻涕横流。一旦有北方人羡慕:“哎呀,你们南方好幸福啊,艳阳高照。”南方人都会瑟瑟发抖地喷回去:“这里不仅冷,还潮湿。”
按理说,北方人理应比南方人更耐寒,因为正常情况下北方的确要比南方温度低,北方人对低温的适应也已经写入了遗传信息。但现今的供暖条件,打破了这种规则。暖气没来之前,南北方人都一样,只能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而当暖气来临时,北方人会说:“外面好冷啊,我们进屋吧。”南方人则会说:“屋里好冷啊,我们出去吧。”
供暖期间,大部分北方人绝大多数时间待在室内,没有了对抗严寒的必要。而南方没有暖气,室内室外一样冷,家里学校里都是冷冰冰的,就算开空调也得过一会儿才能暖起来。南方人习惯了这种从外面冷到里面的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南方人显得比北方人更不怕冷。当然,这种适应是可逆的。如果没有了暖气,北方人很快会重新适应寒冷;而南方如果有了冬季供暖,也会很快变得怕冷起来。
虽然单单从气温上看,南方比北方气温高,但零度以上的温度,也会把人冻得找不到北。因为北方的冷,是干冷,就像物理攻击,只是表面有些冻,多穿点衣服就可以防御。但是南方的冷,是湿冷,绝对算得上是魔法攻击,冰冷刺骨,穿多少衣服都不管用。
问:我很少看译制片,但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模仿译制片的腔调,略显夸张,像被拙劣的技术员修饰加工了似的。我想不通,为什么译制片的配音非要用那种腔调呢?他们就不能好好说话吗?
答:拿腔拿调、夸张滑稽是译制腔的基本特征。一开口就是“哦,这可怜的小家伙”,译制腔的味儿就有了。你这个问题用译制腔来说就是:噢,我的老伙计,我想知道……我是说为什么一定要用译制腔,噢,真是见鬼。译制腔总是用各种副词来加强语气,像“真是、极了、透了”,类似“哦,真的是美妙极了”“天呐,这真是一个完美的主意”等。为了追求委婉的艺术感,译制腔也多以反问句为主——“看在上帝的分上,我们为什么不坐下来喝杯咖啡呢?”“真是见鬼,看在上帝的分上,为什么不请我进去喝杯茶?”说起话来有商有量的,显得既优雅又让人难以拒绝。
为什么译制腔不能按照中文表达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语言差异。外语在翻译成中文之后,音节的长度会有所变化,比如用英语说一句话需要10秒钟,中文可能7秒钟就解决了。为了保持语音和画面的一致,不得不加一些“啊……哦……呃”之类无意义的语气词来匹配嘴型,避免画面太过尴尬,就像是这样:哦……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你今天真的是……啊……我是说……美极了哦……
另一个原因是文化或者人文的差异。欧美地区的人,讲话的时候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比中国人丰富得多,还会夹杂一些不同于中文的语句,比如“看在上帝的分上”“我发誓我不想这样的”等。为了更原汁原味地呈现,配音演员不得不拿捏腔调,或者说是尽量模仿电影原有的语调和语气。
问:我总是觉得对别人有愧疚,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有没有伤害别人。假如别人对我寄予厚望,我做不到,我就会觉得自己辜负了别人的期望,对不起别人倾注的心血,反正就是很不安。这是种什么心理?
答:自己做错了事,对别人造成伤害,或者带去了烦恼,内心感到不安,想方设法去弥补,这是正常的内疚感。但有时候,我们并没有伤害对方,也没有做错事情,却有着强烈的内疚感。这种不健康的内疚感,不仅让自己很累,还会对自信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读研最后一年,我应聘到一家公司上班,实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钱少事多,还经常不开心,就打算辞职。可如何向老板开口呢?团队那么忙,我手头上还有没干完的工作,我走了,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呢?会不会给老板添麻烦?忍了再忍,我终于还是鼓起勇气跟老板提出辞职。老板挽留我,说公司千挑万选留下我,要重点培养。这更让我愧疚不已,便又实习了一段时间,可内心仍然很痛苦。和闺蜜诉苦时,她揶揄道:“你真自作多情,就你那点工资还替老板操心啊。他挽留你,只是暂时找不到人来干活。”后来我还是坚决辞职了,在我离开的最后一天,老板笑嘻嘻地说:“最后半天把这本书校对下吧,能榨一点是一点嘛。”看吧,他可真没一点愧疚。那我为什么要自作多情?
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疚,或者希望自己更进一步,这是非常宝贵的品质,也是人性之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内疚感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善良。但别总是对任何人都说抱歉,你又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你最应该愧疚的,是没有跟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对不起,让自己活得那么谨小慎微。对不起,让自己活得那么憋屈。”
问:每天晚上睡前总是思来想去,满脑子的消极思想和焦虑情绪,非常丧气,不想努力了。早上被闹钟叫醒,却又立刻爬起来,投入紧张的学业中。早晚的心态差这么多,是不是我太矫情了?该如何排解这种情绪?
答:这并不矫情,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早上的时候精力充沛,而到了晚上神经不再那么兴奋,情绪逐渐低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累了”。劳动人民做了一天的工作,筋疲力尽,倒头就睡,他们是身体乏了。而你费了一天的脑子,精力匮乏,无欲无求,你是心累了。
我们在白天通常比较理性,该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是合乎社会规则的。同时,当你在学习的时候,身心全都集中在當下,无暇顾及其他。到了晚上,紧绷着的神经就放松下来了,人也变得很感性。这时候,所有的伪装都可以卸下,我们所面对的就是最真实的自己。漫漫长夜,离天亮还有很久,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人生,快乐的事情一笑而过,烦恼却一直萦绕,很容易情绪低落,甚至可能失眠。
最近因为自身的原因,对这句话感触颇深——“白天你是一个演员,活在世人眼里;夜里你是一个医生,看诊自己的病痛。”当疲惫的一天结束,总是感叹:不要和他们竞争了,随缘吧,太累了。可一到早上,梳妆打扮,意气风发,干就完事了。风风火火又是充实的一天,如此循环,未尝不可。毕竟天黑了,没有太阳温暖我们了,小情绪就会被放大。
编辑/梁宇清
答:南北方最大的误会莫过于,北方人认为南方天气不冷,南方人认为北方人不怕冷。但其实,南方也会很冷,北方人到南方可能冻得鼻涕横流。一旦有北方人羡慕:“哎呀,你们南方好幸福啊,艳阳高照。”南方人都会瑟瑟发抖地喷回去:“这里不仅冷,还潮湿。”
按理说,北方人理应比南方人更耐寒,因为正常情况下北方的确要比南方温度低,北方人对低温的适应也已经写入了遗传信息。但现今的供暖条件,打破了这种规则。暖气没来之前,南北方人都一样,只能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而当暖气来临时,北方人会说:“外面好冷啊,我们进屋吧。”南方人则会说:“屋里好冷啊,我们出去吧。”
供暖期间,大部分北方人绝大多数时间待在室内,没有了对抗严寒的必要。而南方没有暖气,室内室外一样冷,家里学校里都是冷冰冰的,就算开空调也得过一会儿才能暖起来。南方人习惯了这种从外面冷到里面的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南方人显得比北方人更不怕冷。当然,这种适应是可逆的。如果没有了暖气,北方人很快会重新适应寒冷;而南方如果有了冬季供暖,也会很快变得怕冷起来。
虽然单单从气温上看,南方比北方气温高,但零度以上的温度,也会把人冻得找不到北。因为北方的冷,是干冷,就像物理攻击,只是表面有些冻,多穿点衣服就可以防御。但是南方的冷,是湿冷,绝对算得上是魔法攻击,冰冷刺骨,穿多少衣服都不管用。
问:我很少看译制片,但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模仿译制片的腔调,略显夸张,像被拙劣的技术员修饰加工了似的。我想不通,为什么译制片的配音非要用那种腔调呢?他们就不能好好说话吗?
答:拿腔拿调、夸张滑稽是译制腔的基本特征。一开口就是“哦,这可怜的小家伙”,译制腔的味儿就有了。你这个问题用译制腔来说就是:噢,我的老伙计,我想知道……我是说为什么一定要用译制腔,噢,真是见鬼。译制腔总是用各种副词来加强语气,像“真是、极了、透了”,类似“哦,真的是美妙极了”“天呐,这真是一个完美的主意”等。为了追求委婉的艺术感,译制腔也多以反问句为主——“看在上帝的分上,我们为什么不坐下来喝杯咖啡呢?”“真是见鬼,看在上帝的分上,为什么不请我进去喝杯茶?”说起话来有商有量的,显得既优雅又让人难以拒绝。
为什么译制腔不能按照中文表达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语言差异。外语在翻译成中文之后,音节的长度会有所变化,比如用英语说一句话需要10秒钟,中文可能7秒钟就解决了。为了保持语音和画面的一致,不得不加一些“啊……哦……呃”之类无意义的语气词来匹配嘴型,避免画面太过尴尬,就像是这样:哦……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你今天真的是……啊……我是说……美极了哦……
另一个原因是文化或者人文的差异。欧美地区的人,讲话的时候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比中国人丰富得多,还会夹杂一些不同于中文的语句,比如“看在上帝的分上”“我发誓我不想这样的”等。为了更原汁原味地呈现,配音演员不得不拿捏腔调,或者说是尽量模仿电影原有的语调和语气。
[知心]
问:我总是觉得对别人有愧疚,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有没有伤害别人。假如别人对我寄予厚望,我做不到,我就会觉得自己辜负了别人的期望,对不起别人倾注的心血,反正就是很不安。这是种什么心理?
答:自己做错了事,对别人造成伤害,或者带去了烦恼,内心感到不安,想方设法去弥补,这是正常的内疚感。但有时候,我们并没有伤害对方,也没有做错事情,却有着强烈的内疚感。这种不健康的内疚感,不仅让自己很累,还会对自信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读研最后一年,我应聘到一家公司上班,实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钱少事多,还经常不开心,就打算辞职。可如何向老板开口呢?团队那么忙,我手头上还有没干完的工作,我走了,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呢?会不会给老板添麻烦?忍了再忍,我终于还是鼓起勇气跟老板提出辞职。老板挽留我,说公司千挑万选留下我,要重点培养。这更让我愧疚不已,便又实习了一段时间,可内心仍然很痛苦。和闺蜜诉苦时,她揶揄道:“你真自作多情,就你那点工资还替老板操心啊。他挽留你,只是暂时找不到人来干活。”后来我还是坚决辞职了,在我离开的最后一天,老板笑嘻嘻地说:“最后半天把这本书校对下吧,能榨一点是一点嘛。”看吧,他可真没一点愧疚。那我为什么要自作多情?
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疚,或者希望自己更进一步,这是非常宝贵的品质,也是人性之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内疚感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善良。但别总是对任何人都说抱歉,你又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你最应该愧疚的,是没有跟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对不起,让自己活得那么谨小慎微。对不起,让自己活得那么憋屈。”
问:每天晚上睡前总是思来想去,满脑子的消极思想和焦虑情绪,非常丧气,不想努力了。早上被闹钟叫醒,却又立刻爬起来,投入紧张的学业中。早晚的心态差这么多,是不是我太矫情了?该如何排解这种情绪?
答:这并不矫情,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早上的时候精力充沛,而到了晚上神经不再那么兴奋,情绪逐渐低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累了”。劳动人民做了一天的工作,筋疲力尽,倒头就睡,他们是身体乏了。而你费了一天的脑子,精力匮乏,无欲无求,你是心累了。
我们在白天通常比较理性,该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是合乎社会规则的。同时,当你在学习的时候,身心全都集中在當下,无暇顾及其他。到了晚上,紧绷着的神经就放松下来了,人也变得很感性。这时候,所有的伪装都可以卸下,我们所面对的就是最真实的自己。漫漫长夜,离天亮还有很久,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人生,快乐的事情一笑而过,烦恼却一直萦绕,很容易情绪低落,甚至可能失眠。
最近因为自身的原因,对这句话感触颇深——“白天你是一个演员,活在世人眼里;夜里你是一个医生,看诊自己的病痛。”当疲惫的一天结束,总是感叹:不要和他们竞争了,随缘吧,太累了。可一到早上,梳妆打扮,意气风发,干就完事了。风风火火又是充实的一天,如此循环,未尝不可。毕竟天黑了,没有太阳温暖我们了,小情绪就会被放大。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