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创设依据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p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也顺其自然把问题的有效性作为自己的工作追求。有效问题是表面的热闹吗?还是一个问题难倒所有学生!这些都不是。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来设计一个能够贯穿全堂课,能够启迪学生从以往的知识通过推理、演算等数学手段得到新知识。
  关键词:认知基础;心理特点;年龄特点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師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呢?常言道:有疑则思、有思则行。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就是有无好的问题引领学生去学会获取知识。由此看来,一堂课的好坏在于设计,设计质量的优劣在于问题是否有效。于是有效问题变成了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那么我们根据什么来设计这些有效问题呢?我来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依据学生认知基础来设计有效问题
  要使学生能够参与思考和学习,必须是在他们的理解范围之内,不能低于他们的理解力太多,也不能高出他们的理解力太多。比如给一年级的学生讲“一元二次方程”,他们能接受吗?能理解吗?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记得我上二年级数学时,有一堂课是“24点”的教学内容。再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运用加、减、乘、除,哪两个数通过运算能得到24?”三分之二的学生只知道1+23=24、2+22=24……,25-1=24、26-2=24……,3×8=24、4×6=24,其中1×24=24和2×12=24就没有学生知道了,因为涉及到五年级的知识点:“倍数和约数”。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扑克牌拿出来,告诉大家我已经把“10、J、Q、K”拿出来了,我让3个学生任意各抽一张,抽出来的是“4、6、8”,我问学生谁能通过计算得到24。没有学生知道怎么算,我又问学生:“4乘几能的24”,所有学生回答:“6”。于是我又问6乘几能得到24,这个时候只有一半的人回答:“4”。因为部分学生已经对这个问题的难度感到头疼,即使知道也不愿意回答。于是我把声调放高问道:“3张扑克牌把6除外,剩下4和8,通过运算4和8能得到4吗?”有两三个学生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能把4、6、8通过运算得到24!”我让举手的学生把答案公布出来,让没有举手的学生把刚才叙述的过程写在黑板上:“8-4=4,6×4=24”。一堂课下来,学生参与人数不到一半。
  课后我反思,这堂课的失败,本来这堂课是用“1-9”的扑克牌老抽取3张或4张来进行混合运算,而我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因此学生参与情况不佳。应该分成两个问题来进行导入:“1、通过加减哪些数通过计算能得到24,2、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里面哪些能得到24?” 并把“3×8=24,4×6=24,”板书在黑板上,这才会为后面的游戏奠定基础。学生参与情况才会变好。
  二、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来设计有效问题
  学生喜欢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要让他们学会在学中玩,更要让学会在玩中学。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想到教学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体现。但是小学生的心理还不健全,心中所想和实际所在的不能协调统一,其心理特点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
  (一)、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向往。可是理想与现实却大相径庭,原因在于他们想得多却做得少,已经养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坏习惯。
  比如:一个班级学生差异是很大的,我们既要保证学习好的要更上一层楼,学习落后的要奋勇直追,于是我设计了这些问题:“1、我们班哪些人的成绩最好?”学生当然把成绩最好的回答出来。我说:“不然,因为这只是代表他一个人考试还可以,如果换一种考试方式不一定,我这里有一种新的考试测评方式:全班同学实行“一帮一”进行搭档,通过上一次考试进行“头带尾”(第一名和最后一名…)进行搭配搭档, 到下一次把两人总分相加,全班进行评比,能名列前茅才叫好!“这样下来学生参与性很好,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相互帮助,成绩有明显提高!我这样做有以下目的:一是杀杀成绩好得学生的锐气,避免养成骄傲的坏习惯;二是让学生养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习惯;三是让学生有一定的责任感,避免养得过且过的不良习惯!
  (二)、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
  因此,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创设有效问题的关键,不能盲目,只求结果。
  三、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来设计有效问题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有声有色的动画问题。
  各年龄段的年龄特点也不一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不一样。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太久时间,而且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喜欢有声音、动画等具体形象的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可以根据学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书本上的文字题变换成为动画,学生一看就能明白内容,并且一看就移不开眼睛。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有声有色,还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低年级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学会知识,并爱上这样的课堂。
  (二)、创设情境引学生入情入境,主动投入学习思考。
  高年级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对于问题有是非争论时他们往往更加感兴趣,尤其是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更是能吸引学生兴趣。根据高年级学生学习倾向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抽象的问题的实际,教师设计题目可以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思考,不仅能完成学习任务更能锻炼学生思维判断的能力。
  综上所述,有效问题的创设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教学而言,这三个依据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对学生而言,这三个依据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这三个依据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困此,有效问题的创设是教学中师生互助、互惠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标准》
  [2]《贵州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将积极心理品质分为6大维度,命名为六大美德力量。我们这个课题主要想对创造力、真诚、爱与被爱的能力、团队精神、宽容、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与实践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想通过典型案例探究提升爱与被爱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普高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致使职业高中生源严重不足,在招生过程中基本是照单全收,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及创新能力等素质明显下降,双差生占了极大的比例,这给职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从几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当代职校的德育素质教育问题,着重探讨职高生的德育素质教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职高;素质教育;对策  在职业高中的现行教育中,职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先天不足,后天不够”的因素
期刊
中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体育课应该抓住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主动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育课堂上有很多空间可以发挥学生的这种潜能。中学体育课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成为终身体育者,体育课堂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学会自主学习。本文就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下体育教学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体会,旨在探索一种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好
期刊
摘 要:新课改的不断改革使得高中的英语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对高中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英语课程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很多高中学校在课改中对于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高中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英语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提高英语课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体校物理教学,协作学习的具体应用,在物理学科的大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协作学习理论,指导体校相关物理教学实验,进行相关分析和总结,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改进物理教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端体育人才,为社会输送具有高端文化素养型的体育人才。在体校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研究一些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校;
期刊
摘 要:新课改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历史不像化学、生物、物理一样可以通过实验再现,历史是无法再现的,唯一遗留下来的只有文物和史料。文物初中生还无法去分析和探讨,那么史料就成为了重要的线索。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新课改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高
期刊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如思维、逻辑、心理等科学品质以及提升学生高尚的人文品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要体现和突出人文性,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设置、课程目标,都蕴涵着极强的人文关怀。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并不尽然,不乏应试教育和工具功利的痕迹在内,因而需要从多个层面加强和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性
期刊
摘 要: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感,并能引起群体效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阅读时间,还要提供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语言空间,提倡各抒己见,让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在课堂飞扬。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
期刊
摘 要:小学生本身的年龄比较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本身的头脑比较的灵活,对自己未知的一些事情都特别的好奇。特别是那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这个时期的学生大脑发育水平已经比较的高,能够很好的进行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控制,同时自身的探索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其更好的进行创新性学习。  关键词:小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知识。同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实际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