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历史不像化学、生物、物理一样可以通过实验再现,历史是无法再现的,唯一遗留下来的只有文物和史料。文物初中生还无法去分析和探讨,那么史料就成为了重要的线索。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新课改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高中历史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1]虽然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提出史料教学,但是三维目标中的相关要求从显示了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一、概念界定
关于什么是史料,观念众多,列举一些主要观点如下:
史学家梁启超说:“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今日者也。”[2]何炳松说:“所谓史料,乃前人思想行为之遗迹。”[2]历史教育家白寿彝说:“史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3]也有人认为:“所谓史料,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这类痕迹有实物、有遗址、也有大量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简单地说,史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或称之为历史的信息。”[4]
有以上的观点可知史料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当时的痕迹,而这种痕迹有许多种形式,即史料的类型。史料可以分为实物史料和口碑史料,实物史料又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文物史料。
二、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中外史学家对史料的表述虽然莫衷一是,但都基本认为史料是“过去留下的人工制品”,或“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5]现在我们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知识的来源就是史料。当代史学家胡厚宣曾写道:““史学若是房屋,那么,史观是工程师,史料是木材砖瓦只有工程师而没有木材砖瓦,和只有木材砖瓦而没有工程师,是同样盖不成房子的。只有正确的史观,没有正确的史料,和只有正确的史料,没有正确的史观,是同样写不出正确的历史来的。”[6]由此可知,史料对历史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是一去不复返的,因而,我们无法重新回到过去去了解史实,只有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资料(如史书、照片、书画、影响资料等等)来分析了解史实。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越发的应重视史料教学。作为历史教师也应具备史料教学的技能和方法。
三、史料教学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史料是研究历史和历史教学的基础条件。
(1)史料教学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7]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因此更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历史课堂将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史料是由一个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构成的,可以非常生动形象的将历史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而高中生正是好奇心强的时期,史料教学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对历史问题的产生疑惑,让他们能够主动去查找史料,尝试去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比如讲述抗日战争时,通过播放当时的战争影像资料,激起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随处可见。
(2)史料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概括、归纳、阐释,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阅读史料,如给出北魏孝文帝曾经说过话:“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句话,即可要求学生总结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那些?像这样运用史料阅读,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这就大大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分析能力。
(3)史料教学能够更好的体现历史学科特色
众所周知,“历史是回溯性的,它所关注的是业已消失的被时光掩埋的东西,它与它的交谈对象之间横亘者一条不可逾越的岁月的鸿沟,过去性是历史与生俱来的,无法选择不可拒绝的根本特性”[8]历史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无法重现的,而不像生物、化学、社会等,主要是研究现实存在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感受到的。而学习历史却不能回到当时的情境,不可能让已经不在的古人说话,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史料来了解历史。因此,通过史料来了解和学习历史是非常必要的方式。由于研究对象的无法重现,我们只有通过史料对历史进行研究和分析。
现在高中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经过历史学专家进行整编后的,因为历史的内容含量是巨大的,如果将其全部写入教科书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现在的教学仅仅按照教科书中来讲,而不让学生了解第一手的史料,就会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因此,将史料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学科特色。
由于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历史的真实性问题也深受人们关注。那么教科书中,教师讲到的都是史实吗?在一线的历史教学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例如孟姜女真的把长城哭倒了吗?貂蝉真的那么漂亮吗?”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做出解释呢?我们只有查找相关史料,对史料进行分析来做出解释。
由以上观点可知由于历史的过去性特征,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都需要运用史料。再者由于历史真实性问题,将史料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有利于避免教师给历史下结论,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经过自己查找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4)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9]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如果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教科书,那么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科书中已有的观点和结论,那么学习历史就成了记忆和背诵的过程。这样一来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都无法实现。
史料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情境。因为史料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查找充足相关史料,通过史料就会了解事件较完整的背景知识,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阅读,学生可以自主分析历史,自己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对秦始皇评价,由于课本只有对秦始皇的一部分介绍,问及如何评价秦始皇,学生可能不知所措。这时我们便可运用史料。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摘自《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治,不信功臣,不信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通过这两则史料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材料一是对秦始皇的高度赞扬;材料二则是对秦始皇的批评。同样是评价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两则材料中的人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由此学生能够形成辨证思维来看待历史问题。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会不同。另一方面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他的功绩,同样也要考虑他的不足。
(4)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史料,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自主分析史料,得出课本中的结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5)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专业化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将史料教学引入课堂教学,更新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史料、探索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史料教学对高考应试的重要性
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非常重视“高考”,都希望等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高考命题趋势严重影响着历史课堂教学,可以说高考时历史教学的风向标。然而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考也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高考试卷中史料分析题的比重越来越大。
近二十多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日益呈现出以“史料分析题”为主要题型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表达能力、历史思辨能力等的命题趋势。具体来说,史料分析题占高考历史解析题的比重不断攀升。因此,面对这样的高考趋势,历史课堂教学必然要重视史料教学的实施和探索。
五、史料教学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从历史、社会或生活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自主地了解与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培养材料处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评价等基本能力,从而孕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10]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只能通过史料实现。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史料,用史料来印证史实,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是要以史料的运用的前提的,没有史料是无法实现的。
在课程改革以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只是一味强调记忆和背诵来参加高考。而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培养历史性思维,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史料再现历史知识的发现过程,从中了解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本质,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的结论,通过筛选,将自己得出的结论记忆,便会形成牢固的记忆。
总之,史料教学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挑战。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只有重视对史料的研究和运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正确有效的实施史料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也是留给我们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郑继借.《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探讨》.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李晓琳.《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首都师范大学.2001
[3]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历史教学》.2004年第7期
[4]杜奎英.《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5年第10期
[5]陈玉荣:《论史实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
[6]彭红.《新课标下进行史料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考试(教研版)》.2007年第5期
[7]傅智慧.《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年第8期
[8]邵日高.《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探究》.《文理导航(下)》.2010年第4期
[9]杨静《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2期
[10]林熙《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眾商务》.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康美英(1990-10-15),性别:女,籍贯:吉林长春,研究方向:历史,单位:延边大学法学院,专业:课程与教学论2013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新课改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高中历史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1]虽然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提出史料教学,但是三维目标中的相关要求从显示了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一、概念界定
关于什么是史料,观念众多,列举一些主要观点如下:
史学家梁启超说:“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今日者也。”[2]何炳松说:“所谓史料,乃前人思想行为之遗迹。”[2]历史教育家白寿彝说:“史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3]也有人认为:“所谓史料,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这类痕迹有实物、有遗址、也有大量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简单地说,史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或称之为历史的信息。”[4]
有以上的观点可知史料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当时的痕迹,而这种痕迹有许多种形式,即史料的类型。史料可以分为实物史料和口碑史料,实物史料又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文物史料。
二、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中外史学家对史料的表述虽然莫衷一是,但都基本认为史料是“过去留下的人工制品”,或“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5]现在我们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知识的来源就是史料。当代史学家胡厚宣曾写道:““史学若是房屋,那么,史观是工程师,史料是木材砖瓦只有工程师而没有木材砖瓦,和只有木材砖瓦而没有工程师,是同样盖不成房子的。只有正确的史观,没有正确的史料,和只有正确的史料,没有正确的史观,是同样写不出正确的历史来的。”[6]由此可知,史料对历史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是一去不复返的,因而,我们无法重新回到过去去了解史实,只有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资料(如史书、照片、书画、影响资料等等)来分析了解史实。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越发的应重视史料教学。作为历史教师也应具备史料教学的技能和方法。
三、史料教学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史料是研究历史和历史教学的基础条件。
(1)史料教学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7]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因此更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历史课堂将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史料是由一个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构成的,可以非常生动形象的将历史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而高中生正是好奇心强的时期,史料教学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对历史问题的产生疑惑,让他们能够主动去查找史料,尝试去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比如讲述抗日战争时,通过播放当时的战争影像资料,激起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随处可见。
(2)史料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概括、归纳、阐释,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阅读史料,如给出北魏孝文帝曾经说过话:“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句话,即可要求学生总结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那些?像这样运用史料阅读,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这就大大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分析能力。
(3)史料教学能够更好的体现历史学科特色
众所周知,“历史是回溯性的,它所关注的是业已消失的被时光掩埋的东西,它与它的交谈对象之间横亘者一条不可逾越的岁月的鸿沟,过去性是历史与生俱来的,无法选择不可拒绝的根本特性”[8]历史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无法重现的,而不像生物、化学、社会等,主要是研究现实存在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感受到的。而学习历史却不能回到当时的情境,不可能让已经不在的古人说话,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史料来了解历史。因此,通过史料来了解和学习历史是非常必要的方式。由于研究对象的无法重现,我们只有通过史料对历史进行研究和分析。
现在高中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经过历史学专家进行整编后的,因为历史的内容含量是巨大的,如果将其全部写入教科书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现在的教学仅仅按照教科书中来讲,而不让学生了解第一手的史料,就会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因此,将史料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学科特色。
由于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历史的真实性问题也深受人们关注。那么教科书中,教师讲到的都是史实吗?在一线的历史教学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例如孟姜女真的把长城哭倒了吗?貂蝉真的那么漂亮吗?”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做出解释呢?我们只有查找相关史料,对史料进行分析来做出解释。
由以上观点可知由于历史的过去性特征,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都需要运用史料。再者由于历史真实性问题,将史料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有利于避免教师给历史下结论,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经过自己查找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4)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9]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如果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教科书,那么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科书中已有的观点和结论,那么学习历史就成了记忆和背诵的过程。这样一来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都无法实现。
史料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情境。因为史料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查找充足相关史料,通过史料就会了解事件较完整的背景知识,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阅读,学生可以自主分析历史,自己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对秦始皇评价,由于课本只有对秦始皇的一部分介绍,问及如何评价秦始皇,学生可能不知所措。这时我们便可运用史料。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摘自《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治,不信功臣,不信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通过这两则史料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材料一是对秦始皇的高度赞扬;材料二则是对秦始皇的批评。同样是评价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两则材料中的人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由此学生能够形成辨证思维来看待历史问题。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会不同。另一方面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他的功绩,同样也要考虑他的不足。
(4)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史料,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自主分析史料,得出课本中的结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5)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专业化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将史料教学引入课堂教学,更新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史料、探索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史料教学对高考应试的重要性
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非常重视“高考”,都希望等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高考命题趋势严重影响着历史课堂教学,可以说高考时历史教学的风向标。然而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考也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高考试卷中史料分析题的比重越来越大。
近二十多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日益呈现出以“史料分析题”为主要题型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表达能力、历史思辨能力等的命题趋势。具体来说,史料分析题占高考历史解析题的比重不断攀升。因此,面对这样的高考趋势,历史课堂教学必然要重视史料教学的实施和探索。
五、史料教学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从历史、社会或生活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自主地了解与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培养材料处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评价等基本能力,从而孕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10]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只能通过史料实现。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史料,用史料来印证史实,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是要以史料的运用的前提的,没有史料是无法实现的。
在课程改革以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只是一味强调记忆和背诵来参加高考。而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培养历史性思维,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史料再现历史知识的发现过程,从中了解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本质,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的结论,通过筛选,将自己得出的结论记忆,便会形成牢固的记忆。
总之,史料教学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挑战。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只有重视对史料的研究和运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正确有效的实施史料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也是留给我们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郑继借.《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探讨》.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李晓琳.《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首都师范大学.2001
[3]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历史教学》.2004年第7期
[4]杜奎英.《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5年第10期
[5]陈玉荣:《论史实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
[6]彭红.《新课标下进行史料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考试(教研版)》.2007年第5期
[7]傅智慧.《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年第8期
[8]邵日高.《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探究》.《文理导航(下)》.2010年第4期
[9]杨静《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2期
[10]林熙《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眾商务》.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康美英(1990-10-15),性别:女,籍贯:吉林长春,研究方向:历史,单位:延边大学法学院,专业:课程与教学论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