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有画文中有乐文中有理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u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作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其文《前赤壁赋》不仅文中有画,而且文中有乐、文中有理。
  《前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夜晚,苏轼驾船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文中有画是《前赤壁赋》的第一特色。苏轼用优美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传神、充满动态的画面,组成了一幅巨大的秋江夜景图。
  首先,《前赤壁赋》的景物描写极其生动传神,极具画面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水波不起。短短二句便生动传神的画出了秋天的爽朗气息与江面的平静姿态。苏轼散文极强的表现了让读者瞬间身临赤壁,置身舟中,开始与苏轼一起夜游赤壁。如此传神的画面在《前赤壁赋》中比比皆是。
  其次,《前赤壁赋》中的画面极具动态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举起酒杯,劝客饮酒,朗诵《月出》一诗,歌唱“窈窕”一章。短短三句不仅让我们看到苏轼举起酒杯劝客饮酒的过程,也让我们听到了他放声朗诵诗歌的声音,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苏轼驾驭文字的能力可见一斑。又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明月从东边山上升起来了,在北斗星与牵牛星之间徘徊。这两句不仅绘出了月亮逐渐升起和缓缓移动的动态过程,“徘徊”一词更将明月拟人化,绘出了明月对游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再如“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船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传神的文句既画出了皎洁的月光在水面上浮动的迷人景象,又画出了一叶扁舟在浩瀚的天地茫茫的月色中逆流而上的动态过程,更隐喻了作者身处逆境的人生遭遇。
  文中有樂是《前赤壁赋》的第二个特点。
  首先,文中美妙、悠扬的歌声、箫声令人回味无穷。苏轼即景抒情,唱起了美妙的歌曲:“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模拟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桂櫂兮兰枻”和《九歌·少司命》中“望美人兮未来”等诗句创作。苏东坡非常崇尚屈原忠君爱国的气节,欣赏他用“美人”比喻君王的艺术手法,因而这里的“美人”也可以理解为宋神宗,苏轼用歌声寄托了自己政治理想上的追求和苦闷的。
  其次,作为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品,《前赤壁赋》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诗歌般的语言、声韵与节奏使《前赤壁赋》具有了音乐美。(一)每段一韵或几韵,声调和谐,朗朗上口。第一段中押ang韵的韵脚有“望、章、上、江”,押an韵的韵脚有“焉、间、天、然、仙”等。第二段的韵脚有“桨”“光”“方”、“慕”“诉”“缕”“妇”,第三段的韵脚有“鹿”“属”“栗”、“穷””“终”“风”,第四段的韵脚有“主”“取”、“色”“竭”等。(二)是文中大量使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例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文中有理是《前赤壁赋》的第三个特点。
  首先,苏轼能够多角度看问题。课文三四两段采用了赋体常用的主客问答的表现手法,实际上都是苏轼自己的情感,真实记录了苏轼贬官黄州时由悲观到乐观的情感变化过程。叹英雄不在,“哀吾生之须臾”,确实表现了他蒙受冤屈、遭受迫害后苦闷的心情与悲观的心态。但苏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多角度看问题,看山,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万物和人生,他看到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从事物变动的一面看,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常态;从那不变的一面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万物无穷无尽,人生绵延不息,无需哀叹生命的短促。最终用乐观战胜了悲观!
  其次,苏轼善于发现并享受生活中的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告诉我们清风有声,明月有色,“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我们要珍惜眼前所有,发现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中的美,让人生多姿多彩,让生活充满乐趣。“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王国维《文学小言》)身处逆境依然如此乐观豁达,我们不能不对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油然起敬!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是世界交流的第一语言,掌握好英语是时代对于学生的一项要求。也正是因为如此学校对于英语越来越重视,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英语课堂时间去达到更理想的课堂效果就成了教师着重关注的问题。在这其中,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本篇文章通过简述初中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以及英语学习典例来综合阐述初中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意义;典例;途径  对于学习而言,毫无疑问的是兴趣是学生学习英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巧妙设置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将从教学以提问开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提问方式以启发式为主、正确诱导与点评学生答案等方面入手,对此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英语教学,提问技巧,兴趣,启发,点评  学生的兴趣、课堂的氛围、教师的引导等均是影响英语教学的重要因素。而教师在课堂中巧妙设置提问则能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其学习热情,
期刊
先来看《诗经·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  维此缄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
期刊
摘要:本文对微课的特性与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教学优势进行了研究与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  人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对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进行改进,正是在社会发展、教育进步的这一大环境中,微课应运而生。微课不但具有实体性课堂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性,而且具有与一般网络课堂同样通过网络、多媒体等介质进行知识传播的特性,这两种特性的综合使得微课与实体性课堂和一般网络课堂相比较,具
期刊
摘要:在當前新形式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因为小学生年龄尚小,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心智还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所以小学时生的写作水平普遍得比较低。很难打动人。因此教师要找到其原因,并且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现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能让学生被动的、甚至是强制的、被老师逼着学。转变为主动的、甚至是积极的学。而老师要做的是
期刊
炎夏酷暑,刘家藜老师托人带给我一本皇皇巨著——《达州历史上的名人》,不觉莞尔一笑,这老爷子还真有韧劲儿,出了一本书。  刘老师西南军政大学毕业,先后在川北军区直属机关、西南军区、四川省军区工作过,最后转业复员,在原达县管村中学任教直至退休。退休后,他不享清福,仍孜孜不倦。随时看见他都是手捧一本书,或拿一张报纸在阅读。看他戴着高度近视镜吃力地看书,心里真替他着急。刘老师在古稀之年,接受四川文理学院的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教师,我们在阅读课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开堂入室,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地教学,逐步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积极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可能会更加行之有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
期刊
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要掌握英语,除了需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换言之,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从这点出发,可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一、良好的听的习惯。  要求: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用心听他人说英语。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
期刊
摘要:阅读能力向来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它既承担着小学生理解与感悟世界的重担,又能使小学生在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有效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与语文能力。小学六年级小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阅读文章的能力,但是由于年龄以及识字量等方面的限制,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题。而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便成为了我们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六年级语文
期刊
摘要:开展德育教育需要班主任建立良好的班级风纪,并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双方形成合理积极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健康的发展,最终做一个能造福社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教育;措施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任重而道远,若德育不好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次品”,将会危害社会的,所以教师重视学生的德育培养,积极的引导学生向着好的方向前行十分必要。  一、教师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