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_xi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激励
  
  1、热情。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之中。
  2、期望。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
  3、可信任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有效教学设计。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很多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升入高中后成绩会大幅度下降,感到数学很难学。本文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剖析了造成高中生数学成绩滑坡的原因,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词:数学 学法 分化点      一、高中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
期刊
内容摘要:新课程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在教育一线,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华而不实的东西正侵蚀着我们的课堂。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短短四十分钟,我们该做些什么?“学而不思则罔”的古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语文 静思 默想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等理念的引领下,语文教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各种形式的讨论、表演等活动,时时可见学
期刊
纵观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题综合性强,既包括学科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也适当引进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试题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不回避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复习中合理安排,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计划,加强集体备课,强化课堂教学,以期取得高考胜利。    一、科学计划,实现目标教学    要想搞好高三历
期刊
根据高考的性质和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在高三复习中,既要做到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又要着重对学生数学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结合多年高三教学实践,从教学实际出发,我确定以“立足课本,夯实基础”为根本、“精练精讲,强化训练”为手段、“培养素质,提高能力”为目的的复习方法。用这种方法指导复习,做到了有的放矢,增强了复习行为的自觉性、目的性、规范性、高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立足课本,夯实基
期刊
内容摘要: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区域地理既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逻辑起点,也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归宿,区域地理复习应融合高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作为背景和切入点,运用高中地理的基本方法整合各地理要素与区域的关系,达到初高中的融合,形成系统思维。  关键词:区域地理 区域性 综合性    地理学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即综合性和区域性,所以高考地理历来都围绕这两个重要特点展开,以培养学生
期刊
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 ,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    一、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
期刊
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 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政治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 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期刊
内容摘要:学好语文的关键是把学生的兴趣提高,从日常生活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利用种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语文的魅力。  关键字:直观 情境 竞赛    人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就越有成效。因此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教师应首先具有创新意识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
期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本人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