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fei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145-01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 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 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種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入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物理教学激发求知欲望的方法很多,以上仅介绍了点滴,实际上还包括其他形成和手段,如精美的语言、简洁的板书等。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132-01    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对作文心存恐惧,他们对作文毫无热情,轻则抱怨、敷衍,重则“罢写”。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强弱的标尺,因此,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下面浅談提高写作水平的几
期刊
【摘要】一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繁多的体育课准备工作之一,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说,如何准确地预计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就成了一个需要很好地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科学预计一堂课(体育)的练习密度是一项较复杂、较细致的工作,它受多因素的影响,要准确地预计课的练习密度,首先要了解情况;其次,钻研教材;再次,教师要有第一手教材。   【关键词】体育课;练习密度;运动负荷  【中图分类号】G63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130-02    前言:几年来,我校认识到开展科研工作是促进学校不断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措施,故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和县教研究的热情帮助下,我们申报实验学校,决定在初一和初二年级进行课题实验,目前已取得初步成绩,现就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1 实验目标  1.1 通过加强课外阅读,促进我校英语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133-01    《课标》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以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就要求教师明确: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阅读,更是孩子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传递更多信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136-02  音乐教育是教育科学里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美育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更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听一段高雅的乐曲,唱一首优美健康的歌,可以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是学生的思想情操有所提高。  1 领导要正确对待音乐课  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
期刊
【摘要】音乐教师要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分析、处理好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的关系,使学校音乐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流行元素;音乐教学;音乐审美;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在舞蹈的创作中,当舞蹈编导选定了题材,确立了主题,完成了艺术构思之后,就进入了舞蹈动作设计这一重要阶段。在创作舞蹈,即:动作设计,编排舞蹈组合上,不同的体裁和形式都有着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及规律。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性,对舞蹈编导及动作设计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舞蹈动作;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112-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教育更是如此。只有在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等更高要求的素质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更为之有效的,才更符合“教书育人”的理念。心理学家卢家楣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所谓美育,就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包括教师的语言美,教师的教态美,教师的板书美等。而学生是美的实践者,如在音乐中欣赏美,在环
期刊
【摘要】在目前的作文批改中,教师大多在越俎代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呢,一般只能是“听众”“看客”。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文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实现新课标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批改;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