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黄金谷粒丢失在风里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fe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祝勇、张锐锋、周晓枫、蒋蓝、庞培等为代表的新散文运动轰轰烈烈展开,随后出现了如格致、马小淘、塞壬等新散文作家,这些作家主要从个体生活经验出发,艺术地表达一代人的成长史,是个人成长史的心灵化书写。
  这篇散文是格致新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样的文字极具魅惑力,像做梦时的呓语,又像荒诞的讲述,更像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作者通过梦这一意识流的内容进行切入,通过金黄色的谷粒,通过个性化的表达自然引申到时间这个特定的指向,人活一世,就如同倾斜的屋顶上的谷粒,置身其中的我们是无助的,就像面对时间、面对生命,但是在面对有限的时间和生命时,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将生命的宽度拉长,将手臂伸得更长。
  这次,梦的主角是一座建筑——我小时候居住的房子。梦安排我做了这个主角的观众——我被放在与房子相对的位置上,面对着它。房子灰瓦、石头墙,屋檐的高度,我伸直手臂,再踮一点脚也够不着。就在那个我伸手莫及的屋檐上,晾晒着一堆金黄谷粒。
  谷粒本来就是金色的,它又处在非逆光的屋檐上。屋檐的高度使它摆脱了地上众多物体的阴影。屋檐把它托起,竭力接近阳光。它们在强光下闪着光,像一堆金沙。
  屋檐的优点是位于高处,高于泥土,但屋檐有个小缺欠。在一堆谷粒之下,屋檐的缺欠被放大,成为大缺欠——屋檐上没有可靠的平面。谷粒们在斜坡上无法把握平衡。
  如果在屋檐上晾晒其他东西,比如各种蔬菜、药材等等,那么屋檐的小斜坡还无大碍。因为整棵的蔬菜、药材,都是有手有脚,甚至是有小心眼的。它们在斜坡上知道小心,有办法把握着点儿。但是,现在,在屋檐上晾晒的是对坡度极其敏感的谷粒。谷粒敏感,是因为谷粒是谷子的头颅。它们的手脚都不在身边,可能留在田里了,也可能被堆成了金黄的草垛,在村子的某个地方,比房子还要高,像是秋天村庄的图腾。一堆谷子的头颅被放在高处的斜坡上。它们感觉到危险,但没有手没有脚了,这就拿危险没有办法了。我看见了谷粒们个个神情紧张。
  最要命的是还有风。那风吹过我脸颊的时候,我认出它们是秋风。
  谷粒的身下,是斜坡;谷粒的身上,是有强盗品行的秋风。只有阳光对谷粒是仁爱的,但是,阳光无力纠正斜坡,它只能加热,却不会扭转,更不能对秋风进行教育。阳光只能把谷粒晒暖,保证它们别冻着,却阻挡不了它们被风吹散在空中。
  斜坡和风,使屋檐上金黄的谷粒,不停地滑落。这情景,跟雨天屋檐的滴水是不同的。雨天的那些水滴,经过漫长的下坠,最终都滴落到地上了,而那些滴落的谷粒,在下落的途中,就被飘然而至的秋风劫持走了。我看见秋风在我家的屋檐下是怎么偷粮食的。
  我站在院子里,與晾晒着谷粒的屋檐面对着面。我看着斜坡、谷粒、风,这是我小时候的家,童年玩耍的院子。
  这个院子是我家的院子。那房子是我家的房子,房子上的屋檐也就是我的屋檐,屋檐上的谷粒按道理也应该是我的谷粒。
  我不知道那些谷粒是谁放上去的。
  我站着,什么也不干,只看那屋檐上金黄谷粒一颗一颗丢失在风里……
  我说——
  这个梦,由三部分构成:房子,房子上的谷粒,作为观众的我。
  房子和谷粒,在天地间,为我架设了一座巨大的钟表——我这是梦见了时间!
  这是座古老的象形钟表。房子和谷粒构成古代的计时工具——沙漏。不同的是,沙漏用黄沙,而这个出现在我的梦境里的钟表,用谷粒。而谷粒用得是多么好啊!谷粒,那是粮食,珍贵的粮食,然后让它们一粒一粒地掉落、失踪,这多么让人心疼啊!梦精确地使用道具的能力让我惊叹。如果梦在这里也使用黄沙,那么这个梦就太平常了,也太直白了,缺乏让人惊心动魄的效果。用谷粒置换黄沙是多么巧妙!你看黄沙和谷粒在外形上是多么相近,而在外形以下,则相去甚远。用谷粒换掉黄沙,陡然增加了时间的质量,以及对时间的痛惜都具体有形了。
  用谷粒置换黄沙,这是第一步,梦还有第二步——梦使谷粒在下落的途中被风吹走,不能像那些沙子再回到原处。那些被风吹走的谷粒不能再回来落在屋檐上。应该说,只有我梦中的这架钟表,深刻地领会了时间,并在表达时间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准确的。而古代和现在所有形式的钟表,几乎都是循环的。沙漏中的沙子,永远不会减少;钟表里的指针,像拉磨的驴一样,走完一圈还有一圈,没完没了。这是错误的,对人是不利的,它会给人时间是无穷的错误概念。时间不是循环的。尤其对个体而言,时间就像那些风中的细小谷粒一去不返。
  那么,梦为什么给我看那些珍贵的谷粒一去不返?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那么,这个风吹谷粒的过程只给我一个人看。我忽然感到,那些谷粒就是我。我被改变了形状,变成一堆谷粒,被悄悄放在一个斜坡上。那堆谷粒,是有限的,是一颗一颗可以数完的。我是有限的。我被自然力一点点地拿走了。我不停地在跌落,不停地消失在风里。在那个生命的斜坡上,我将全部跌落干净,最后连一些皮屑都会了无踪迹。那么,这个梦在向我演示我的生命缓慢但持续的消亡过程!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梦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潜身梦中的我,还是对她的另一部分充满了怜惜,用珍贵的粮食,耀眼的金黄谷粒堆成了我。我已经活了四十多年。我的颗粒已经飘散了多少个在莫测的风里?我如今还剩下多少啊,在高高的生命的屋檐上!
  我一定是虚度了宝贵的一次性的时间,我的智慧部分看着我在人间大把地虚掷金黄谷粒,着急了,又无法说出,无法直接说出,她就在我的面前摆设了一架令人触目惊心的钟表。
  最后,看一看我的态度。我站在屋子的对面——一个既能看到屋檐又不远的位置上。这是一个能看到屋檐上谷粒情况的位置。近了,在屋檐下;远了,看不真切。梦把我放到一个最准确的位置上,这相当于剧院里的甲座。我老老实实待在给我的位置上,一动没动。当我看到那些谷粒向下掉落的时候,我没有任何行动。我没有去接住它们;也没有试图到屋檐上把它们都收回去。这一切都证明,那屋檐上的不是粮食那么简单的东西。那是些无法收拾的。我是理性的。自然力是不可抗拒的。生命的消亡是自然的力量造成的。你只能眼看着生命诞生、消亡、再诞生。在自然力面前,人的行动力是有限的。我是个对生命、自然有理性认识的人。我是健全的人。剔除了一部分无效热情的人。我已经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什么可以挽留,什么你只能看着它消逝。
  重要的是清醒。是理性认识。然后,看看在有限的范围内,自己能把手臂伸展到什么幅度上。
其他文献
斑驳年华,似沙漏般,弹指间,留在昨天。苦涩与喜悦,都不再去回忆,永久埋在时光的烟尘里。夕阳的静谧里,天边的暮色在眼底悄然流转。  ——题记  送外祖父出殡的那天,风拉扯着孤零零的树叶哗哗作响,伴随著孤零零的节奏,划过脸,如刀割一般。爸爸开车载着我和妈妈,车中沉重的气氛紧紧压着我的心。  窗外,在团团雾霭中,初升太阳跃动的影子,被长满枝丫的树枝一次次割碎,我们离它更近了,就在触手可及的刹那,它走远了
期刊
公交车停在某个小学附近,上来一群学生。  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背着很大的书包坐在我身旁。与他擦肩而过时,我观察到他脸上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神色,那是没有与外围世界相交的目光,他眼前似乎竖着一块玻璃隔板。  车启动了,周围的小朋友如放出笼子的鸟,叽叽喳喳地相互聊天,讨论老师、动画片、明星、笔记本、贴纸,唯独他,静得像座岛屿。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动起来,较为笨拙地把身体转到靠车窗的那一侧,开始对着窗外说话,越说
期刊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夏则夜。有月的時候自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黄昏。夕日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感伤。又有时见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入以后,尚有风声虫鸣。  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搬运炭火跑过走廊,
期刊
潘云贵:温和如植物的90后学长,又如海底孤独的鲸,常在旧时光中与从前的自己碰面。对于未来,心存光亮,觉得时间会眷顾愚笨但努力的人。  工作以后,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吃素。  清晨,在窗前吃早餐。把香蕉切碎,放入玻璃杯,从冰箱中取出鲜牛奶,搅拌。旁边面包机丁铃铃一声响,一切准备就绪,美好的一天从唇边咬下的食物开始。  有时也在早餐过后喝茶,武夷山的正山小种,鹿谷的冻顶乌龙,入口清香,淡雅怡人。呷一口茶
期刊
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獨见而月不能为之奇。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乃发慨而止。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
期刊
離凤凰越是远了、久了,回忆就越会慢慢发酵,让人忍不住追溯。  脚步踏着凤凰古城的青石路,一路穿过石阶、小巷、吊脚楼……迷宫似的青石路在古旧的房子之间纵横交错,随意从一条小巷出来,就会看到凤凰不一样的景致。黑白相间的吊脚楼排列在江水的两边,栗色的木格窗子有股历史抚过的清秋之气,吊脚楼背后倚靠着苍翠连绵的山脉,翠绿的江水柔软地拂过路边的石阶,一波连着一波。  青石路的两边是各式各样的商铺,卖酒的商铺摆
期刊
阿微木依萝  读嘎玛丹增的游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样写游记,他的笔触总能在浮光掠影中突然深入,直到探测出风景的深度。这篇《雪地上的声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的文字写得散漫而自由,时不时宕开一笔,但写到最后,所有的枝蔓都归于桑耶寺的主干之上。只有在虔诚的人心中,才会有圣地的位置。读完这篇文章,我特别想到西藏去一趟,想去呼吸那里被信仰净化的空气。这既是圣地的力量,也是文字的力量。  对习惯了乘坐
期刊
“收脚印”其实是一个民间的传说,传说人临死前收集做过的事情、走过的路。在田鑫的这篇文章里,从蚂蚁的脚印,到人的脚印,从一开始担忧身后消失的脚印,到害怕一时消失不了的脚印,最终到找不见母亲而没有留下任何脚印在人间,看似漫不经心的叙事里有着一条隐秘的主线,那就是神秘的、未知的那个人,那个收脚印的人,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出现或者不出现,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然而作为城市人的作者,如今已经回不去那个
期刊
,甘肃通渭人,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诗刊》《美文》《星星诗刊》《青年作家》《草原》等刊,曾获第二届河北散文大赛三等奖,参加第十七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在河套平原的腹地,有一种尖嘴巴的狗,眼角有点发红,耳朵小小的。与其他的狗相比,具有很明显的特點,它的身体和腿都特长,全身通黑,尾巴不长,腰却像大黄蜂一样细。刚看到这种狗的时候我就感叹,真是造
期刊
大致从上学开始,语文课文中,我们都会面临一个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固定话题,简单的几句描摹出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的大意。但是读作家习习的作品,你需要放下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企图,因为习习的散文看上去根本没有中心思想。习习的散文是流水,缓缓从心田流过,仔细品味,有着五四遗风,看似无心随意,读来大有天地。比如这组作品,回溯式的写作手法,像随笔,又像散文诗,简单的白描和勾勒,如中国画的写意,意蕴尽在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