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余韵,竹简精神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ton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品文在中国文脉中是一株葳蕤的植物,也是丰饶的水源地。当代散文作家作品序列中,“80后”作者胡竹峰的创作赓续了小品文的文统。结构上的愈发短小,书写上的自由随便,审美形态上的行云流水,以上三点构成了其随笔小品可备辨识的因素。
  关键词:小品文 胡竹峰 自由精神
  如果推举表征古典中国文化精神最充分、最结实的符号型人物,根据李敖的句式,我会在心里将他默念三遍
  “苏轼,苏轼,然后还是苏轼!”苏轼的一生足够坎坷,也足够精彩,当然,他留下的精神遗产也足够多元和宽阔。单拿古典诗学的理论建设来说,有两个原点星光璀璨。其一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如果将之与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拉奥孔》对照观摩,里面则大有深意焉。作为读者,可洞见自南朝以来“气韵生动”之说于诗、书、画间的打通,以及这一审美精神的流转承续;其二为“作文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之说,看上去为作文之法,实则乃关于文章法统如何无限趋近自由状态的形象化描述。法度森严、中和之美为头顶高悬之物,立于法度,似破非破,何其难也!好在苏子能够“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作文之说,虽然后世征引甚多,但这个理念对于古典散文的意义,开发得还不够彻底。王国维《文学小言》里关于文学、文章的相关问题有精当的论述,两相比较,我觉得王国维的论说具备某种普适性,向着不同层次的作者、读者敞开,而且,其言说是在文学的现代观念初步确立,文学写作范式及受众转换的基本语境之中。而苏子的作文之说则彰显了某种高端性和纯粹性,与之对应的唯拥有一流资质的作者。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等观念,尚掺杂有非文学的诉求,至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仍然在法度之内探讨作文之法。而苏子所言,自成高格,灌注了丰产的神圣精神,可谓古典诗文天空中的北斗之星,居其位而众星拱之。
  白话散文以降,散文范式虽然经历了剧变,而行云流水式的中国文脉并没有断绝,鲁迅的《野草》,周作人的饭蔬类小品,废名的冲和之文,汪曾祺拿得起放得下的笔墨,皆有神韵之或出或入。汪老故去后,有一些散文作者被指认为这一文脉的承继者,却总让人觉得色相虽备之,味道与韵致差之毫厘。在此有必要敞开我个人对行云流水之说的理解:文章行止,如流水随物赋形,指向散文形神兼备后步入自由大达的趋向。此时此刻,作者的人格襟抱、性情、见识、历练与体验的鲜活性等要素与外在世界交融汇合,天地造化,以手运心,渊然而深,泼墨于纸张之上,无中生有,空色趋一。当然,上述所指多为虚言,作为散文批评的标准很难加以量化,更难以绝对化,关键之处在于对其间精气神的理解和把握。
  非虚构写作兴起加上新世纪以来散文的叙事转向,一种基于个体经验的苦难美学被再度放大。散文随笔中的情趣、兴味、神韵在时代风潮的挤压之下,退缩到少数人那里,能够作为枕边书的雅集愈发稀少。其实,枕边书是必不可少的,如同《浮生六记》在不同时期数度热闹一样,枕边书所提供的温度、性情、贴近日常的气味,是非常好的能够促进人生艺术化的读物。然而在遭遇社会结构性转型的当下,紧张、对峙、焦虑、绝望的气息充溢于各种类型的散文文本之中,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出于对个体的过度强调,使得文章背后的精神影像中个人与世界、个人与生活之间形成大面积的分裂与对抗关系。叙事转向也好,身体叙事也好,皆隐含重新审视周遭世界的心理趋向。总体上看,作为一种潮流,散文写作朝着重、朝着沉奔逐而去。古典和现代时期轻的一面被丢弃。重和轻各有其好处,重是为了更好地认知世界,轻则是为了更好地拥抱生活,轻中有重,轻重搭配,方合乎审美多样性的需要。卡尔维诺曾指出:“文学作为一种生存功能,为了对生存之重做出反应而去寻找轻。”再说点题外话,太白饮酒,饮着饮着就能饮出几分月光,那是因为月亮早已种植于诗人的心胸中;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去,兴尽而返,那是因为其血液里灌注了兴致的颜色,因循环而流布全身。若日常生活的颜色与散文同色,何愁佳作不迭出!
  来自安徽的“80后”散文作者胡竹峰,曾获得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其随笔小品自成体系,散发出浓郁的枕边书味道,盈盈在手,默默而有语。这种接续明清文人小品的写作范式,着实令人为之刮目。刚过而立之年,著述已有数种,更令人称道的则是,从未跨人大学学堂的他,对书法、泼墨写意、茶道、碑刻、笔记小品、文史掌故等皆了然于心,并融会贯通于笔端。胡竹峰以随笔创作为主,业已取得的创作成绩可从三个方面见出。著作层面,迄今已经出版十几本散文随笔集,且多为知名出版社的主动约稿,在纯文学作者的生存状况日渐逼仄的状态下,他是少有的能够有能力以稿费和版税养活自己和家人的散文作家。刊发层面,《人民文学》《大家》《花城》《广西文学》等众多刊物皆曾集中推发过他的作品。选刊和年选层面,如果追踪近十年的《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及各种年选,其名字出现的频繁程度绝不弱于如熊育群、贾平凹、周晓枫这些名家。三个方面的描述可能有从俗之嫌,但考量一个作家的成就,这些因素皆可作为外部因素而存在。
  曾经细读过胡竹峰《豆绿与美人霁》一书,也曾经在我所主持的《广西文学》散文新观察栏目推介过他的专题,再加上部分的追踪,虽然未讀完其全部作品,但在阅读量这个问题上,他的散文随笔可称我所阅读过的“80后”散文作家作品中最多的一位。我本人进入知识训练的初端阶段,以西方文学经典和哲学为主,后涉足古典诗文及理论,知识体系杂乱而无章法,且无沉溺某一学科或方向之倾向。不过,对于特别的格调和气韵,尚有初步辨别的能力。阅读胡竹峰之随笔小品,心头猛然滑过“有谁曳杖过烟林”的句子。这位来自安徽的“80后”新锐不独在“80后”散文群体中风姿卓然,即使放在当下散文语境中也是卓尔不群的。若将其作品的艺术性无限推高,尚不合适,但有一个判断还是可以下的,即他的随笔小品内蕴的精气神特别接近汪曾祺的散文精神,再往远处上溯,可追至魏晋笔记、唐宋文章、明清小品处。
  孔子曾极为赞赏包羲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俯察之道,诉诸当下散文之作,远取诸物易,近取诸身则难。在胡竹峰笔下,诸物与诸身间似乎泯然一体,我心即物,物即本心。便于逻辑的推衍,我想还是要分几个层面来阐发其随笔小品之特性。先来说其文章形制问题,他的散文大多极短,个别文章甚至在百字左右。如《吃萝卜的人》,二三百字随手拈花即可成文。还有如《木鸡养到》,不及三百字,却拈花成文,谈了万物之修身这个很大的问题。这种形制会让人想起《世说新语》这部奇书,又依稀可见唐宋明清文人笔记、小品的影子,尤其是私人订制形式的笔记,谈史论道,志异传奇,大可将自我的喜好托付其中。李健吾先生曾将中国文化总结为一种“竹简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入国人的文章写作、欣赏心理、文人雅集之中。辞达而已,绘事后素,即为这种精神的精炼表达。新世纪以来叙事的转向,使得散文在容量和长度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万字左右的散文在各个刊物上频频露相。散文的加法依靠技术的提升很容易达到目的,而形制短小的文章,类似散文的减法过程,则极大地考验写作者的功力。所谓大道至简,患上技术依赖症的作家们,一旦上了道,很难重回至简的状态。再来说体式因素,短章形制在西方也不鲜见,主要集中在箴言体和随笔体两种体式之中。胡竹峰所作,与上述两种体式之间鸿沟分明,与现代小品文之标举趣味与识见也有不同。魏晋文章风华绝代,后面乃崇尚无为自在的精神个性,胡的散章,处处见烟火气,他谈吃喝,谈茶道,谈书法碑刻,谈行走途中所见所闻,谈自己的坏情绪和好心情。总之,吃喝拉撒皆可入文,于烟火气中穿行,找寻烟火之外的拈花瞬间,始终又不会忘掉烟火。他捕捉趣味的游动,却又自然而然,文中常见对古人、今人的评语,却非主观故意地向读者端出识见。尤喜《足衣癖》中批示格式的行文,如下:“足衣癖:天下收藏无奇不有。足衣披:鞋帮子开了,披在脚背上。足已劈:足能走路,亦可劈腿。足一批:肉摊猪蹄杂陈。组已批:组织批准比什么都重要。足矣批:够了,就这样吧。”这里面有长期焦虑的国人少有的放松与趣味。放松不是K歌和吹啤酒,也不是拉丁和麻将。放松是主体内心与周遭世界的和解。趣味不是衣服和鞋子的搭配,也不是丝袜控,更非食物之咸淡。趣味是清风徐来式的美的绽放。   再说其文之结构,文章之道,古今所谈甚多,每一时代皆有自己的法度诉求。近些年来,关于散文结构,集中于法在无法之中,集中于自由灵活上面。反观创作层面,灵活度倒是丰富,自由随便却甚罕见。胡竹峰所作,总体观之,在结构上有破体之势,落笔处如饭余之闲谈,二三人对坐,可长可短,可热闹相向,可静默无语。他将“散文大可以随便”之精神挥洒到某种极致的状态。形似的随便很容易做到,但是若把风骨灌注于随便的闲谈中,则需要真生活、真性情、真笔力的三位一体。晚年的张中行先生甚推崇顺生论,顺生论的核心藏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里。张先生的负喧系列为案头之书,可惜行文干枯,如老树虬枝。道者,形而上之境界也,率性者,天然本性,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也,与苏子行云流水说相贯通。率性之谓道,就作文之法而言,先要经历谨严的阶段,然后破之,再然后才是法在无法之间。以之比照,竹峰之习作,似乎从开始阶段就放得开,也因此,结构上的全然洞开也成为其散文特别醒目的地方。无论是谈书法、美食,还是日常记录、茶话、尺牍,甚至是序跋,皆飘然洒脱。如茶话之三一章,总共也就二百来字,先说自己对翠兰这种绿茶的钟爱,然后敘及给饮水机插上电,下面有这么一小段:“饮水机真好,叫机的电器都好。电视机、录像机、抽水机、焙茶机,还有发电机、柴油机、碾米机。只有机关不好,以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二则机关的人有官气。”由电器发散到尘世间的机心,再到社会结构挤压下个体造成的习气,非居高临下式的指摘,而是点到为止,收放自如。放得开的前提要求思维上的拘束要彻底拿掉,然后是行文上的纵横自如。
  从精神气度上看,在其笔下,生活与创作间的阙域彻底被抚平,见出散文即人、生活即散文的一面。对于诸多散文作者来说,日常生活处于隐蔽的位置,作品中所书写的日常生活经过了多重的过滤,进而使得日常性成为一种拟叙述,一种转述的结果。这样一说,并不意味着否定诸多散文作品中场景和细节的真实性,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连接场景与场景、细节与细节间的微小单元被过滤掉了,使得存在的完整性与真实性遭遇部分的隔断。对于胡竹峰小品随笔而言,其用心处恰在那些日常性的、细微的、烟火气十足的小单元,且看《欢喜之心》的开头:“写完《幻灭之心》,不甘就此沉沦,应该写写欢喜之心,来冲淡幻灭之心。”这才是未经删节的日常生活,而且这里面灌注着率性之为道的基本精神。天然之色、坦荡之心、文人式的雅趣,此三者聚合在一起,构成了其随笔小品宽阔而本色,处处有生命律动的精神气度。
其他文献
看了老村的画,我觉得,他是在艺术园地边缘,从泥土里冒出来的,今天仍然保持着泥土香味。不愧是木匠儿子。一个可爱的候神小老头儿。我以为,中国土大夫阶级创造的那些文入画,其特征是学问好,书法有味,心胸宽厚,大多又都是不太会画的鉴赏家。当然,也包括作家画(专业画家,张大干以此自谦)、民间画,这些画,共同构成了中国绘画史。  老村受了很多坎坷,坎坷终于滋润了灵气,在他笔下开花了。董其昌那些高人们所喜欢的山水
期刊
可以说,《野草》里一种拒斥意义价值之假象的意志,或者说,宁可求虚无的意志,宁求体味虚无的意志,由隐而显,从《秋夜》一直流贯到《复仇》,其关键性的语汇,大抵可布阵如下:  “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无所有”(《秋夜》)→“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不如彷徨于无地”“不如在黑暗里沉没”“愿意只是虚空”“那世界全属于
期刊
主持人语  本期四篇文章讨论著名当代文学史研究者洪子诚先生。洪先生1999年初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被论者认为是当代文学有“史”的标志,足见其在学界的影响。这本书和稍早的《当代文学概说》(合著)、《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以及稍后的《问题与方法——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共同构成了洪子诚文学史研究的序列作品。2002年洪先生退休后,又进入另一写作高峰期,开
期刊
梁启超就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之初,对袁世凯的认识自然不会像他后来写《袁世凯之解剖》那般深刻透辟:“袁氏不失为一大人物,然只能谓之中世史暗黑时代东方式之怪魔的人物,而决非在十九世纪中有价值的人物。”“袁氏之第一大缺点,则其头脑与今世之国家观点,绝对不能相容也。”总之,袁世凯是落后于时代甚而与时代潮流、世界潮流逆势而动的人物。且不论在这篇未写完的文章中,梁启超还剖析了袁世凯的其他六大缺点,单单这一大缺
期刊
摘要: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气球》以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性格、浓郁的藏族风情,呈现出生命的繁衍和死亡的坦然,是当代藏民生活的一帧风俗画。  关键词:藏族 《气球》 繁衍 死亡 人性内涵  藏族作家万玛才旦是集电影编导、文学创作、文学翻译于一身的三栖作家,1969年出生的他在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做了几年机关公务员,又去攻读藏汉文学互译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
期刊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生长点”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与热点。在洪子诚的“读书类”著作中,“个人史”与“文学史”互相激活、良性互动,其中蕴含着无限丰富的当代文学研究的“生长点”。在他的“史料类”著述中,洪子诚将当代文学自身的“复杂性”与“历史性”较好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文学研究 个人史 文学史 史料史  “生长记”这个题目,就套用洪子诚先生的文章《:丙崽“生长记”》。近二十余年来,关于中
期刊
鲁迅的创作态度一直极为严肃认真,不仅认为“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而且反对创作中的油滑轻浮。在《故事新编·序言》中,鲁迅说在《补天》中写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不过令人多少不解的是,鲁迅一方面对“油滑”如此批评,一方面他后来的创作中还是常有“油滑”描写,诚如他自己所言:“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
期刊
今天,我来讲一个不一般的沈从文,而且要大讲特讲《边城》。先来看这样两段话: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以上两段话,对于很多朋友来说,多少都有了解,因为各个版本
期刊
摘要:清诗是唐宋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不仅是大江晚潮,而且是高峰落照时分的绚丽晚霞,有待读者游日骋怀,倾心欣赏。  关键词:清诗 宋荦 蒋士铨  有人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里,清诗是最后的一度芳菲;我要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清诗虽是大江东去的晚潮,却是殿后的声势与光彩均超过前潮也即明朝的后浪。晚潮澎湃,我们的耳边仍回荡着撼人的潮音;后浪横天,我们的眼前至今也仍然浪花四溅。  清诗的整体成就
期刊
东瀛人之汉诗传统,也算久远。自嵯峨天皇及大友天皇起,至营茶山、良宽、一休、赖山阳、正岗子规等名家,不绝如缕。明治以后文人也多习汉诗,盖因《怀风藻》与《和汉朗咏集》等元典,亦算是学人常识。夏目漱石从来以小说胜出,且为日本现代文学开山,故其汉诗相对颇受冷遇。尽管如此,若秋雨细读间,仍有不少可观处。  我本藏有一套夏目小说集的原文精装“初版复刻本”,共十五册,十分珍爱,但因其中并无他的诗集,略感遗憾。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