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家洪子诚:学术研究与生命品格”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2c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本期四篇文章讨论著名当代文学史研究者洪子诚先生。洪先生1999年初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被论者认为是当代文学有“史”的标志,足见其在学界的影响。这本书和稍早的《当代文学概说》(合著)、《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以及稍后的《问题与方法——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共同构成了洪子诚文学史研究的序列作品。2002年洪先生退休后,又进入另一写作高峰期,开始尝试新的学术写作文体。近年出版的《我的阅读史》《材料与注释》《读作品记》,将个人的阅读经验、历史记忆与文学写作、历史研究结合起来,特别是精粹老到的文字风格与深厚的人文情怀,使得他的学术研究越到晚年越臻化境。
  学界关于洪子诚先生学术工作的评价文章已有不少,本期四篇论文的特色在于,力图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品评洪先生的学术风格与人格魅力。这些论者从身份而言,既有曾作为洪先生弟子的50后毕光明、印后钱文亮,也有洪先生文章的编辑者同时也是学者的80后张涛,还有刚刚步入学术之门的95后研究生曾笑盈。写稿者的不同身份,也显现出洪先生学术和人格影响的广泛性。这些文章的写法不拘一格,讨论对象和内容也各不相同。毕光明的文章探讨的是洪先生何以具有强健且持久的“学术生命力”这个问题,他概括出来的四点看法,既对洪先生的学术工作做了精到的分析,同时也融入了他相当犀利的个人理解。钱文亮从新诗研究和批评的特殊性及其面临的危机这个角度,分析洪先生诗歌研究的特点,将其概括为既具历史深度同时又具有研究深度的“批评”形态。钱文亮本人多年从事诗歌研究,他对洪先生的阐释,也包含了他对当下诗歌批评与研究的独特见解。张涛侧重讨论洪先生刚刚出版的著作《读作品记》,从个人与历史、史料与史论、理论与研究的角度,剖析洪先生如何以他独有的方式,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曾笑盈目前是北大在读研究生,她的小文章侧重感性印象,特别是作为成长于全新历史语境下的新生代学人,如何从洪先生的学术工作中获得关于建构自己与“时代”学术关系的启示。从这个角度而言,洪先生的学术工作将超越他生活其中的历史,而具有普遍性意义。
  本期别册《文学史家——洪子诚画传》也十分值得关注。《文学史家——洪子诚画传》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洪子诚先生迄今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其影響,列入洪先生的著作目录、评价文字和访谈文章的辑要,目的是让读者总括性地了解洪先生的学术品格和研究历程。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洪先生亲笔整理的“我的生活、学术纪事”,说出了许多藏在洪先生心里被反复咀嚼的历史记忆。这种对自我生命的严肃态度,也构成了洪先生所有学术工作的基点和底色。
  ——贺桂梅,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女性文学史研究与当代文化批评。2015年度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
其他文献
摘要:《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全面搜集元代北方文学家族史料,重点对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高昌等北方地区12个家族的世系、家风以及文学创作情况进行了细致勾勒,并从宏观上探讨了文学家族的成因及其与社会、政治、地域文化的关系,具有选题精当、逻辑清晰、材料翔实、考订精审、问题意识突出、学术规范性强等特点,不仅以其全面的资料性和完善的系统性集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之大成,而且以其科学严谨的学术品格成为近年来
期刊
英国符号学家丹尼尔·钱德勒(Daniel Chandler)曾写过一本符号学方面的学术畅销书《符号学基础》(Semiotics:The Basics)。这本书的前身是1994年创作的网络超文本版,曾在网上广为流行。2002年,该书由著名的Routledae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发行至第3版,成为世界符号学学者人人必备的案头书。《符号学基础》的附录中,钱德勒专门对符号学的重要人物和学派逐一列为词条,进行
期刊
梁启超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短短五十六岁的一生却留下了一千五百余万字的著作。近年来,梁启超家书的结集出版使梁氏家庭教育走进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梁启超有九名子女,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卓有建树,这与他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从梁启超与子女的书信中可以发现,他对国学教育非常重视,不仅督促子女多读国学经典,还亲自为他们讲学。在梁启超1918年夏秋间写给弟弟梁启勋
期刊
如果套路作文可以得高分,语文老师就可以下岗了  前几天一位妈妈给我发来十几张图,说是某作文机构教孩子写的套路作文。  机构不愧为机构,套路确实是满满的。如果我是普通家长,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也可能会下意识点赞,甚至由衷赞叹。  这些套路作文,被分成了几大类:校园、妈妈、动物、老师、旅行、卧室。  先来两只动物:  《我心爱的小猫咪》:一副矫健的身躯,一身柔软的绒毛,一双灵动的眼睛,一条刷子似的舌头
期刊
民国初年的山西,当局扛起尊儒大旗,民国元年(1912)公历6月,赵戴文(次陇)等组织宗圣社,继而刊行《宗圣汇志》(《宗圣学报》)与《来复》周刊,天下文人地不分南北,学不分东西,纷纷聚集太原。此间,除了官办色彩的宗圣社、洗心社、育才馆、体育社、精武社、教育社、中医改进研究会等,还形成了韬园诗社等诸多民间性文人群体。这一风气不仅风靡省城太原,还直接影响到县域。民国《榆次县志》(卷八·教育考)记载,榆次
期刊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为了庆祝大连理工大学文学伦理学研究所的成立,我想把文学伦理学批评和人性概念结合起来讲。“人性”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概念。目前学界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在讲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时把“人性”概念提出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同大家一起讨论,供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
期刊
哈罗德·布鲁姆去世后,我心里想,如果他生活在汉语世界,他肯定会成为我们的作者,他的文章至少会出现在我们杂志上一次,几十年来总会有编辑通过各种渠道向他约稿。同样的想法,去年也有过一次。当时刚知道李长之先生,刚读了先生的几篇文章。当时的假设是,如果李先生的生命再延长几年(先生1978年底去世),我们的老主编应该也会向他约稿,他也会像他的那些老朋友们一样,成为我们最早的作者之一。然而,这只是一个“历史的
期刊
执笔写这篇文字时,刘述先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半年多。  回想起老师的教导,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予学生的自由与信任。他从不给学生指定研究的问题,亦不要求学生接受他的看法,且更多时候是鼓励学生将不同意他的地方充分发展出来。我一直要到自己带研究生时,才真正明白老师教学的深意;这不只是通常说的自由学风,而是要训练学生能独立地发掘研究的题材,毕竟这是他们将来当学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不过尽管如此,我跟老师读博士
期刊
看了老村的画,我觉得,他是在艺术园地边缘,从泥土里冒出来的,今天仍然保持着泥土香味。不愧是木匠儿子。一个可爱的候神小老头儿。我以为,中国土大夫阶级创造的那些文入画,其特征是学问好,书法有味,心胸宽厚,大多又都是不太会画的鉴赏家。当然,也包括作家画(专业画家,张大干以此自谦)、民间画,这些画,共同构成了中国绘画史。  老村受了很多坎坷,坎坷终于滋润了灵气,在他笔下开花了。董其昌那些高人们所喜欢的山水
期刊
可以说,《野草》里一种拒斥意义价值之假象的意志,或者说,宁可求虚无的意志,宁求体味虚无的意志,由隐而显,从《秋夜》一直流贯到《复仇》,其关键性的语汇,大抵可布阵如下:  “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无所有”(《秋夜》)→“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不如彷徨于无地”“不如在黑暗里沉没”“愿意只是虚空”“那世界全属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