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的画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87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了老村的画,我觉得,他是在艺术园地边缘,从泥土里冒出来的,今天仍然保持着泥土香味。不愧是木匠儿子。一个可爱的候神小老头儿。我以为,中国土大夫阶级创造的那些文入画,其特征是学问好,书法有味,心胸宽厚,大多又都是不太会画的鉴赏家。当然,也包括作家画(专业画家,张大干以此自谦)、民间画,这些画,共同构成了中国绘画史。
  老村受了很多坎坷,坎坷终于滋润了灵气,在他笔下开花了。董其昌那些高人们所喜欢的山水画,农民们看不懂,彼此难沟通。木匠儿子成长于土地,与农民差异不大。老村是个作家,也是文人,先天条件相对优越,因而能穿梭于文人山水与民间艺术之间。因为进入不深,本色未被浸染,不随便倾向一端,从而构成很少见的某种优势。孩子的天真,一个有良心的,端起饭碗来,怀念养活自己的人,这是农民儿子的一点崇高。农民很难崇高,因为他要吃饭。饭吃饱了,安分守己,吃不上饭,也造过皇帝的反。改朝换代仍要农民血汗养活。愚民的欺骗,沉重负担依旧,文化有限,个别做了皇帝的,长于巧取豪夺,比前朝又多几两慈悲?老村受大时代的塑造,加之个人资质与勤奋,画里笔力苍劲浑厚。写作之外,又几乎是老天爷赏给他的另外半个饭碗。绘画线条里边,看到的是他对乡土、亲人、大众、对遥远的人们、不理解的人,都能给予的爱。其基调质朴,有尊严、自信,不需要去媚。媚使我们的艺术,失去了脊梁骨,被金钱控制,让我们的人格下降。老村因为没有画家的习气,没有经营绘画中间的各种商业的技巧,因此他的画,比那些画价特别高的人,多了一份纯洁,多了一份高级简单,即赤子之心,容易获得观众共鸣。对长于经营的富贵者是优势,会使一个画家蜕变成千篇一律的印刷机,无限重复,而每次重复,也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来鼓掌。不恰当的鼓掌,会把一些人的才华完全葬送。更奇怪的是某些老板以耳代目买画,非模式化印刷品不掏钱,对原创之作反而厌弃,审美能力很可悲!我想,老村是没有以天才自诩的艺术家,是个真实的凡人,很少有人为他鼓掌。但给予他的,是一种亲人般的关心、羡慕,带着几分尊敬的友情,是比所有的炒作,更有生命力。似乎万能的炒作家只能制造大名鼎鼎的偶像,炒不出一张经得起时光漂洗的名作。无奈人性有弱点,拒绝不好听的真话。所以,一个在逆境生长中,在表达过程中间有很多忌讳的作家,在画里面放下那些忌讳,而更多的叙说的就是他自己看到的、仰慕的、那些有亮点、有情操的普通人和风景。
  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大文人吴承恩先生,他写《西游记》里的唐僧,在旅行的时候,他到很多小国家去。到那些地方,他总是要去见那些小国王或是小国王接见他,或遇到妖魔以及各色人等,这对小说来讲,是一种大忌,换一个地方,你就应该有几个与前后文都无关、缺乏立体感的配角儿。但是吴承恩太聪明了,把唐僧几个徒弟带着走,所以他不需要到每个国家去造两个面目很模糊的配角儿来完成他的故事。那么,老村画里的配角儿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孩子和老头儿,还有狗一起去旅行,或者说更准确一点,狗带着孩子玩儿,孩子带着老头玩儿。老头儿也想带着艺术去玩山水,有时候玩得动,玩不动的时候,就能看出他那种笨拙的可爱。
  他的画师承程大利先生,我们是几十年的朋友了。我原来担心,这个中国高深的山水啊,要把他的人物“吃掉”,后来呢,会不会掉进“邯郸学步”的寓言,新步法没学会,老步法一丢回不到老家去,山水人物两头落空呢?通过展览,我彻底放心了。他画人物,是他小说塑造人物所积累的经验。生活给他捧场,包括打击他的那些经历,那才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生动的人物有了,我们也不妨把他的风景,看作一群有个性的非人物的人物,说的玄乎一点,小说中人群也是山水畫,彼此有相通处。
  作为写出非诗之诗的吟游画家,老村渴望把画中山水和读人心得,与不断从客体山水化成自己心像的两条小河神契妙合,将二十年前的酷爱传奇赶出书房,把握契诃夫式凡中崛奇,惊心动魄的熔铸手段,来观世作文画画。行者无疆,万里归来,才懂得故乡山溪和前者的异同,舍一不可治学。老村画中山水质朴真切,宁静中未忘忧患意识,愉快时犹思奋发前行。一息尚存,追索“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夙愿决不休止,坚毅顽强,要落实到一言一行,一笔一划上。珍惜自在,无心粉饰。警惕好心人说画好,如何“完美”,这无助于提高。老学童是个发展中的凡夫,对传统民间艺术极其向往,而汲取、消化、变化的能力,离不开具体时空、自身弱点以及局限。这种态度,保证了画的更新。
  画中的老头儿虽非夫子自道,至少是一位时时给他棒喝的长者,袒呈胸臆的代言人,似常常提示:“你的画,是颇懂技巧的高端儿童画。”万法齐备,灵性消失。苦求‘甚解’,如庄子所言“七日而混沌死”,这一矛盾,辩证统一,方不钻死胡同。嚼透沧桑,深在日常生活里;人为苦求,形若近而神已远。‘深刻’即刻舟求剑。故收获在耕耘中。二千年来工匠千万,哪个从霍去病墓、云冈石窟等伟作头上跨过?平常人景,被梦幻灵奇之光照射,经蒸馏简化,灵窍洞开,大利师讲画史,临池恍惚忘身几瞬间,你不画不快,乃倒持笔为手杖登山,以不设计为佳,捕捉到一堆画,真情外张,欢欣无涯,诤友们分享,老夫在焉!勉哉!
  小说难写,真实表达,有人不喜欢,追流行容易过时。下笔前要想到一百年后的读者,就减少了废品。画为直接与观众心电交流,让我们清醒。老村的文学语言,有泥土气息。但写诗要守格律,过于牵就韵和平仄,伤了泥香。以辞害意,不及存真。钻进古诗的仙人洞再跳出来,比写小说画画更难创新。还是随缘往前走,莫挑肩膀承受不起的东西。历史由无数瞬息连接为整体。太累没有必要,一半生命去实践,留点时光看看大干世界万花筒。认真对待盲目自大,剖析实实在在的渺小与粗陋,享受淘汰,不亦乐乎?
  作者:柯文辉,1935年生,安微安庆人。书画评论家、鉴赏家、美术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活剧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书画名家研究院顾问。著有《钓梦》《孤独中的狂热——卫天霖传》《刘海粟传》《解州关帝庙》《旷世凡夫——弘一大师传》《齐鲁谈艺录》《花溪语丝》《漓江淡艺录》《书法门外谈》等。
其他文献
北宋时期的著名画论家郭若虚,撰写画论名著《图画见闻志》,其宗旨是继唐代张彦远之后再续画史。是书上接《历代名画记》所记最末年代会昌元年(846),历经五代,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近230年的绘事,载284位画家小传并加以评论。全书分为六卷,分别为:卷一,叙论;卷二,纪艺上;卷三,纪艺中;卷四,纪艺下;卷五,故事拾遗;卷六;近事。卷一的“叙论”中,又列如下专题:一、叙诸家文字;二、叙国朝求访;三、
期刊
摘要:《齐物论》意在阐释庄子深奥精微的齐物思想,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结构方面,《齐物论》使用了首尾照应、段段回顾的艺术手法;作者擅长于用寓言故事去提醒哲学概念,从而使该哲学范畴具备文学的形象性;作者常常把叙事、抒情和议论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形成奇峰突起、神态各异的不同段落;同时,也写出了许多让后人叹赏不已的千古名句。  关键词:《齐物论》 艺术手法 提醒法  《齐物论》是《庄子》全书中篇幅
期刊
摘要:《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全面搜集元代北方文学家族史料,重点对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高昌等北方地区12个家族的世系、家风以及文学创作情况进行了细致勾勒,并从宏观上探讨了文学家族的成因及其与社会、政治、地域文化的关系,具有选题精当、逻辑清晰、材料翔实、考订精审、问题意识突出、学术规范性强等特点,不仅以其全面的资料性和完善的系统性集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之大成,而且以其科学严谨的学术品格成为近年来
期刊
英国符号学家丹尼尔·钱德勒(Daniel Chandler)曾写过一本符号学方面的学术畅销书《符号学基础》(Semiotics:The Basics)。这本书的前身是1994年创作的网络超文本版,曾在网上广为流行。2002年,该书由著名的Routledae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发行至第3版,成为世界符号学学者人人必备的案头书。《符号学基础》的附录中,钱德勒专门对符号学的重要人物和学派逐一列为词条,进行
期刊
梁启超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短短五十六岁的一生却留下了一千五百余万字的著作。近年来,梁启超家书的结集出版使梁氏家庭教育走进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梁启超有九名子女,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卓有建树,这与他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从梁启超与子女的书信中可以发现,他对国学教育非常重视,不仅督促子女多读国学经典,还亲自为他们讲学。在梁启超1918年夏秋间写给弟弟梁启勋
期刊
如果套路作文可以得高分,语文老师就可以下岗了  前几天一位妈妈给我发来十几张图,说是某作文机构教孩子写的套路作文。  机构不愧为机构,套路确实是满满的。如果我是普通家长,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也可能会下意识点赞,甚至由衷赞叹。  这些套路作文,被分成了几大类:校园、妈妈、动物、老师、旅行、卧室。  先来两只动物:  《我心爱的小猫咪》:一副矫健的身躯,一身柔软的绒毛,一双灵动的眼睛,一条刷子似的舌头
期刊
民国初年的山西,当局扛起尊儒大旗,民国元年(1912)公历6月,赵戴文(次陇)等组织宗圣社,继而刊行《宗圣汇志》(《宗圣学报》)与《来复》周刊,天下文人地不分南北,学不分东西,纷纷聚集太原。此间,除了官办色彩的宗圣社、洗心社、育才馆、体育社、精武社、教育社、中医改进研究会等,还形成了韬园诗社等诸多民间性文人群体。这一风气不仅风靡省城太原,还直接影响到县域。民国《榆次县志》(卷八·教育考)记载,榆次
期刊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为了庆祝大连理工大学文学伦理学研究所的成立,我想把文学伦理学批评和人性概念结合起来讲。“人性”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概念。目前学界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在讲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时把“人性”概念提出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同大家一起讨论,供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
期刊
哈罗德·布鲁姆去世后,我心里想,如果他生活在汉语世界,他肯定会成为我们的作者,他的文章至少会出现在我们杂志上一次,几十年来总会有编辑通过各种渠道向他约稿。同样的想法,去年也有过一次。当时刚知道李长之先生,刚读了先生的几篇文章。当时的假设是,如果李先生的生命再延长几年(先生1978年底去世),我们的老主编应该也会向他约稿,他也会像他的那些老朋友们一样,成为我们最早的作者之一。然而,这只是一个“历史的
期刊
执笔写这篇文字时,刘述先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半年多。  回想起老师的教导,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予学生的自由与信任。他从不给学生指定研究的问题,亦不要求学生接受他的看法,且更多时候是鼓励学生将不同意他的地方充分发展出来。我一直要到自己带研究生时,才真正明白老师教学的深意;这不只是通常说的自由学风,而是要训练学生能独立地发掘研究的题材,毕竟这是他们将来当学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不过尽管如此,我跟老师读博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