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路街往事——老父亲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hututu1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老爷子这一款,恐怕老北京里也见不着了。
  老头平平凡凡的一生,瞎字不识,可他做人做事有理有面,讲道理。老父亲算是纯正的北京人了,1911年出生在神路街。解放前东岳庙前一个拉洋车的,解放后蹬板车。
  中国人有世袭那么一说,我是凭本事吃饭,没接他的班。我并没有多大的能耐,连考大学都没敢想。但我还是比他强一点儿,车豁子,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还属于技术工种。当“的哥”,在联合出租汽车公司。他蹬车,我开车,一个冒烟儿,一个冒气儿。
  您瞅这爷儿俩,要是侯宝林先生在,能给这爷儿俩说段相声。
  
  老爷子拉洋车有把子力气,有那范儿,他是撂跤的底子。在外头从不张扬,总是乐呵呵的,见谁都一样。来我们家的小孩,他都是乐呵呵地打招乎:“学生,您吃了吗?没吃,您这吃得啦。吃了,您再找补点儿?”
  孩子也懂事儿,说:“爷爷,吃过了,您请吧!”
  “得了您呐!那我就不客气了。”
  我们老爷子家里外头从没跟人红过脸,没听他骂过人,没带过脏字。这个人德行好,他是与生俱来的,没人教。他教育我时说:“儿子,我跟您说什么,您别一耳朵听,一耳朵冒啊!我是大老粗,我知道,有话给知人,有吃的给饥人。我妈教我的一句话: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我说:“爸,向您学习。”
  “得!得得,别装孙子啦!”我们爷儿俩逗,他就会骂这么一句。
  我们老爷子一张嘴儿就是台词:“滋溜儿,片儿炒,再加冻豆腐。”说起故事来,生情并茂,北京城里稀奇古怪的事情,没他不知道的。我就纳闷儿了,他哪儿来的呢?
  那次我问他:“爸,铁鞋拔儿,您知道。拦门销,您知道吗?”
  “我先打听打听,你是淘换绊子呢?还是考我呀?”
  “您瞅您那话,说哪儿去了?咱爷儿俩……”
  “甭咱爷儿俩,啊!知道撂跤撂个什么吗?撂个圆儿——你不懂,说你傻,你就流鼻涕。褡裢,这褡裢叫什么?叫横人皮,尸人穿不了,穿这玩艺儿,您得皮糙,肉厚。”
  您听着,这就来了,话匣子打开了。而且他口齿伶俐,吐字清楚,比天桥的生意口有味道,“各位老少爷们儿,您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您看到了,我们是撂跤的。撂完跤怎么着?我们小哥儿几个跟您求几个钱。给那一站一立的,一把一顺的,求钱不走的,给我们站脚助威的,三面归一面,给您鞠个躬。这叫什么?城墙高万丈,到处朋友帮。爱惜武的,好惜练的,文的是先生,武的是老师。您明理,我们沾光。我们这跤场,一场跤下来,叭嚓掉在地上,真是沙肝碰肺叶,肠肚大翻个儿。说完了,练罢了,跟您求几个钱。要钱不说要钱,为什么说要求钱?要钱,您一不该,二不欠。求钱两字我们把它交代清楚了,您老把它听明白。从兜里头给我们抓把钱,为我们垫场子了,周济我们小哥儿几个吃碗饱饭,给您鞠躬了……”
  这是过去撂跤卖艺要钱的生意口,这个瞎字不识的人,能一口气一个字不落地说完。我打心眼里头佩服,那记性,真比不了。
  父亲六七十岁那会儿,看孙子,那样儿,您没瞅见,跟个孩子似的。把孩子惯得不成样。那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要星星,要是能摘,他准摘去。下作,而且是下作极了。都说隔辈儿亲,我见了。
  为什么叫老小孩儿呢?返璞归真了,他的一言一行跟孩子一模一样,甭找齐。因为他一生什么都经历了,甜、酸、苦、辣,一切苦难都经历过了,人生好也罢,难也罢,追求也好,奋斗也罢,都过去了。人生结果并不重要,过程最有意思。
  他的心什么都没了,就变得跟孩子一模一样。
  父亲爱他的孙子,推着小车哄孩子:“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叫奶奶,抱猫来……”
  这是一种老年人的状态,我不知道,我描述得清楚吗?
  
  我母亲得半身不遂,一躺就是17年。我们老爷子一把屎一把尿地侍候,对我母亲一百一,我都看在眼里。
  老人老了是个伴儿,他俩在一起也热闹极了,一天的故事,我们一回来,他们老两口就叨唠。父亲一般都是让,母亲病拿的,跟他发火,他不言语,逗两句闷子,我们哪儿知道他们俩的故事内容。
  母亲去世,他一下子就垮了。
  等到他不能自理时,我在家写作,伺候他4年。我也是一把屎一把尿地伺候他,这是他积德积的。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为他的儿女奉献了一辈子,到老了,不能自理时,老天爷安排,我来伺候他。
  父亲一辈子要强,不愿意求人,能自己办的事情他自己做,不爱跟别人张嘴。这时,他身不由己了,想撒尿,对我说:“得,您行行好,对不起了,我想撒尿。瞅瞅,竟麻烦您了,让您受累了,我真不落忍。”
  这是跟他儿子,那感恩的话,叫我都受不了。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应该的,做儿女的应责应分的。可这老爷子那个客气,叫我都掉眼泪,我真受不了。
  您说他大老粗,他老了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儿子,这个世界是有人管的。连星星、月亮、地球都有人管,没有人管不乱了套了?星星满世界瞎飞,四处乱撞。地球不按照它的道走,不跟月亮撞一块儿去了?”
  我问他:“那是谁管呢?”
  “老天爷,管天的爷爷管。”
  他没文化,知道老子的“天人合一”的道理,他有许多大白话,与“我与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同心”的大道思想一样。
  我学撂跤时,他就对我说过,“撂跤是玩艺儿,到外边甭跟人家耍胳膊根儿。名呀,利呀,就那么回事儿。别人说你好,说你不好,你也没掉一块肉,都没用,什么都不是。”
  我问:“那学撂跤干吗呢?活着干吗呢?”
  “我只告诉你,撂跤是玩艺儿,我心里明白说不出来。活着干吗?人各有命。”
  我真不愿意难为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可他就能说出与众不同的话。他说过:“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天下太平,全在人心。邪不胜正。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做事先做人,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无才是君子。一个人没有一点儿私心,完全为了别人,叫大仁……”
  您瞧瞧,我们老爷子可不可人疼?现在打着灯笼都难找吧?他是老北京最传统的那一代人。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其他文献
马磊离家参军已经9个月了。部队为了磨合新人的脾性、塑造坚韧的精神,训练乏味而艰苦。通常,新兵除了训练不兼任其他职务,但马磊的勤奋进取赢得了长官的认可,作为奖励,把他调配到炊事班工作。这可是名副其实的“肥差”。  接到儿子报告“喜讯”的电话,马志敏特意关注了儿子的语气,以此判断他的精神状态。“他高兴还是失落我能听出来,要是失落了,他一准说,‘妈,我觉得特没意思……’高兴了,‘妈!’语调都上扬。那次来
期刊
王大观是我爸爸的亲舅舅,我叫他老舅爷。  这篇文字,不是画家介绍,也算不上画作赏析。只论丹青,我是个棒槌,说不出什么门道;画家生平,我叨叨念念诸公也不准想听——只好就当聊天吧,不权威,甚至都不全面,只是我童年时记忆的剪影,黑白画面,对焦还都不甚清晰。  记忆中的老舅爷——高瘦,黝黑,眉浓如墨,悬针破印,法令深沉,看着总是严肃而且满怀心事。老舅爷平时很忙,孩子们似乎只有在每年拜年那天,会在他家聚齐。
期刊
在老旦这个行当发展过程中,老旦名家李多奎先生可谓功不可没。李多奎早年拜罗福山、谢宝云、龚云甫为师,兼取三家之长,结合自己的条件,注意声韵古朴大方,苍秀挺拔,韵味醇厚,创立了老旦新腔,世称李派。李派是继龚派后老旦的又一个高峰,李派的辉煌铸就了老旦行当的辉煌。如今,诸多老旦名家皆宗李派,李派艺术薪火相传,魅力生生不息。  记得2012年看《杨七娘》这出新编历史剧,佘太君一登台就气场十足。眼观该演员行立
期刊
李师傅,李福昌,55岁,在粉房琉璃街47号自家门前摆理发摊。“当时也没想这么长远。”可自打开始给人们理发,李福昌就再也没闲下来过。“从1992年开始,这一理就快满20年了。”  从1992年至今,物价翻了不知多少番,李师傅理发却一直维持着“老百姓水平”。“前年元旦从3块钱涨到4块钱。3块钱也是一年。最早1992年的时候1块5,后来涨2块、2块5,就这1块钱的涨幅,一直干了17年!”李师傅说只要粉房
期刊
麻辣烫曾经风行于北京城市的街头。豆皮儿、木耳、猪血块、带杆的菜蔬——但凡能穿上那根细竹签杵进辣汤里煮的东西,皆可数串儿售予路人。汤盛于一敞口扁方容器之内,下部有火。串儿们大头儿朝下浸在辣汤里煮,头儿顶头儿,一排一排,一拃长四排尾巴朝天斜翘着。容器浅宽,旧式大号铝饭盒模样,三四个键盘连起来的长度,两溜儿。辣汤勾兑而成,牛油、花椒、辣椒、水和盐。竹签纤如四分之一羊肉签子。汤覆一层厚油,有个五六十度就呈
期刊
在我国,扇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尧舜禹时代。扇子最开始是日常用品,到后来慢慢被赋予了各种文化,成为文人雅士随身携带的钟爱之物。折扇的制作工艺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北派制扇以京、津、晋三地为代表,风格大气典雅。郑高师傅的扇艺便是典型的北派制扇,他被誉为“北派制扇第一人”。  初见郑高先生,很难与文人墨客联系起来,他黝黑的面堂,短平发茬,浓眉大眼阔口,粗布盘扣的中式上衣,黑布裤黑布鞋,一
期刊
李士杰的办公室有一个大书柜,书柜里分门别类地码放着各种书籍。其中一格,绯红一片,醒目异常,站在书架前的人常常不禁侧目。那些书是李士杰多年写作的丰硕成果,有剧本《神人天宝》《遁入空门的人》《京武春秋》等,还有长篇小说《非爱不可》。当然,最醒目的还是那些红封皮的书,都是关于政协委员的故事。例如报告文学,《政协委员建言选录》《聚焦政协委员》《聚焦学员生活》《政协委员和他们的提案》等,还有一本长篇纪实小说
期刊
人过半百,怀旧的心理如一条毛毛虫,时不时就爬出来。最近,北京电视台刚播完的电视剧《北京青年》,那几个跳出“平凡”生活,试图“重走一回青春”的年轻人,激起人们对自己青春岁月的回忆。又比如中央台播过的电视剧《知青》,让我们想起了上世纪的火红年代。熟悉的人生,六○、七○、八○,九○,简单的数字,40多年的时间跨度,没想明白的生活往事已渐渐开始模糊。  说自己,大概是3岁从福建来的,50多岁的姥姥带着我先
期刊
京剧演员在脸上涂上某种颜色的油彩,以象征饰演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脸谱是京剧艺术的一大特点,在脸谱之下,演员用精湛的技艺表现角色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行当之间的脸谱更是皂白分明、各有千秋。舞台上,不论是插科打诨的丑角黄柏雪、儒雅端重的老生张建峰,还是雍容华贵的老旦翟墨,他们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脸谱。一张张迥异的脸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管窥脸谱,可见一斑。
期刊
生、旦、净、丑,京剧四大行当中,“丑”排在最后一位。可实际上它的起源最古,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一提起丑角,许多人脑海中就会跳出面敷白粉、插科打诨的小人物。每场戏都离不开他们,但他们永远是傍角儿的“绿叶”。  对丑角演员黄柏雪来说,却能从这“丑”中品咂出无尽的“美”来。活跃在舞台上30多年,扮演过数不清的小人物,黄柏雪越发体会到小人物的不简单。“丑角好比菜肴中的味精、百药中的甘草,能够‘调味’‘提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