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183-(2011)04-0053-04
【摘要】公立医院公益性就是医疗服务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适宜性及可行性问题,实现公益性是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应从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财政补偿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等方面入手,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构建基本而有保障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关键词】公立医院;公益性;路径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ublic welfare of public hospitals
Liu Dong-wei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hat Public hospital keep onpublic welfare,for maintenance people's existence right, development righ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t'seconomy .Now, we should perfect the public financ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model,improve Medical staff's enthusiasm, etc. to fulfill public hospital' s public welfare.
【Keywords】Public hospital public welfare problem2009年4月6日,国家新医改方案公布,回归公益性是新医改的一大亮点,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公立医院试点改革要以体现公益性为目标,让人人享有国家卫生事业的成果。公益性是医改的一条主线,涵盖医改的方方面面,其中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的问题尤其关键,明确公立医院公益性相关问题,是推进公立医院试点工作及改革的当务之急,关乎医改成败。
1公立医院及其公益性
1.1《全国医院工作条例》第一条指出:“医院是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也就是说,公立医院是由政府主办的,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组织。政府主导、从事公益事业、不以营利为目是医院公益性的主要内容,即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这是公立医疗机构体现其公益性的最基本特征,公立医院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维护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供适合社会公众需要的卫生服务,提供的服务应产生较好的健康结局,即具有良好的质量和效率。
1.2内涵与外延。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就是要解决医疗服务的公平性、适宜性及可行性问题,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应该履行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社会责任。公益性主要集中在:减免贫困患者的医疗费用,免费体检,下乡义诊,免费送药,抢救治疗“三无”病人;承担承担国家卫生福利项目,公共卫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
2公益性的阶段特征与重要意义
2.1现实要求与特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可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去体现,一定与社会发展、区域卫生资源及群众的健康需求密切相关。现阶段卫生事业公益性的特点,一是须与公共财政支付能力和个人医疗消费水平相适应,具有初级性、基本性。二是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公益性内容不尽相同,具有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三是公益性的标准、外延是动态变化、与时俱进的。这些公益性特征,应成为制定和实施整体统一、局部差异医改举措的重要理论依据。
2.2实现公益性的重要性: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承担公共卫生、科研教学、医疗抢险和医疗救助等等社会责任。坚持公益性是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性质。卫生事业公益性是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和战略决策,具有统一性、法制性、权威性、强制性,绝非部门行业的自主选择和愿意。
保障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让社会公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公立医院改革以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目标,人民群众的健康诉求是医改的动力和目标,公立医院是政府主导的卫生事业,应该为社会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卫生服务,实现病有所医的目标,保障人力资源、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以保障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思考
3.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是根本保证:在公立医院实现公益性的过程中,政府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政府应通过制定卫生政策,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对医疗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对医疗收费价格进行动态管制等多种手段,完成卫生事业公益性的社会职能。在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医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对医疗市场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依法管理及刚性管理。
3.1.1建立健全公共财政补偿机制:目前政府对医院直接的财政补贴不到医院收入的10%。在卫生费用中的钱大多投向公立医院,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村医院又投入不足,致使三级医疗卫生发展过多、过剩,而一级、二级医疗发展滞后。近年来,公立医院为了相互争夺市场,争相开设特需服务,其诊疗费用虽大大超出了普通门诊的标准,但是来就诊的患者还是应接不暇。事实说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不是高端医疗的盛行,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不到位。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就必须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国家财政要承担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费用、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补助公立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支出。
3.1.2完善医疗服务成本合理分担机制:落实药事服务费、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增加财政投入和改革社会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等多种补偿措施,使医疗服务成本能够得到合理分担与补偿。设立药事服务费和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都属于通过服务收费的途径实现公立医院的合理补偿。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药事服务费如何设立和医疗服务价格如何适当调整,使之达到既能补偿医疗服务成本,又能合理分流病人的作用,还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各类社会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和医疗服务收费结构进行细致的测算。
医改意见提出了“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定价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机制”。这是完全不同于政府定价的一种利益相关方谈判协商定价的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其具体操作办法是由来自政府部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医师工会、雇主工会和雇员工会等机构的代表组成专门的委员会,就医疗费用支付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谈判和协商达成社会医疗保险对医院的支付价格。它的实行有利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支付,有利于逐步达到对医疗服务的合理定价。上述改革措施的落实,不仅将有利于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保证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还将有利于落实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目标。
3.2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重要保障:医务人员是维护医院公益性的主力军。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公立医院改革都不能回避在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同时,如何保障和调动医务人员执业的积极性问题。由于医疗服务产品的提供是通过人对人的服务过程完成的,如果公立医院改革不能保障医务人员的合理合法利益,最终损害的将是患者的利益。公立医院改革要慎重考虑医务人员的合理合法利益,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实现医院公益性,维护全体国民利益的根本目的。坚守公益性,必须调动医院内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医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效益,公立医院才有维护其公益性的有效载体及实现途径。
当前、可以从改革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义务人员劳动报酬等方面,拉开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高技术人才
倾斜,充分承认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同时,应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根据劳动贡献进行绩效工资分配,使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数量和质量、患者满意度紧密挂钩;完善多点执业等办法提高医务人员的流动性,发挥医务人员的专业特长,探索医生执业方式的改革。此外,为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国家还需要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职称晋升、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政策倾斜,使其在基层能够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业务专长有用武之地。通过改革使长年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医务人员受到鼓舞。同时,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落实补偿政策,是恢复医务人员尊严、缓解医患之间紧张关系、从根本上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3.3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是重要措施
3.3.1正确处理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关系:新医改方案出台前,医改一直在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徘徊、挣扎和博弈,其重要原因是没有摆脱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怪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公立医院的医疗活动是需要成本的经济活动,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虽然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但是,目前公立医院的发展依然是以自我发展为主、政府投入有限。卫生事业公益性的物质基础和水平取决于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公立医院应该明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及医疗市场监管不到位,与市场机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公益性和市场化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途径和手段,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公立医院去市场化,是指在经营管理目标上,不再以经济效益作为追求目标,而是更加重视社会效益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效益。但是具体的经验运转措施上,仍可借助市场的力量,比如在人才引进、技术创先、服务质量上,应该大力提倡适度竞争,让不适合百姓需要,没有需求市场的人员、项目自动淘汰。因此,坚持公益性,不应一味的排除市场化,公立医院应借助市场化的力量,来改善人才竞争、培养模式,建立良好行风,切实为人民群众提高安全、便捷、高效、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
3.3.2完善、落实管办分开、政企分开:良好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是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保证。医院管理包括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外部管理是解决公立医院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权责关系问题;内部管理是解决公立医院的管理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的安排问题。使公立医院在规范制度的约束下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共职能,合理行使经营管理自主权。
可以通过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厘清作为政策制定者、所有者、筹资者、监管者角色的政府各个部门具体职责,同时完善相关监督、激励机制;明确公立医院的决策权、承担的公共职能、正当利益和具体的公共问责。通过规范经营管理自主权来调整政府和公立医院管理者的权责关系;探索独立法人地位的实现途径,在法律框架下对公立医院进一步放权。内部管理则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规范公立医院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岗位职责、考核评价和问责奖惩等管理制度,提高公立医院院长的薪酬水平,推进公立医院院长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调动公立医院管理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明月.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经济,2008,12(12):8
[2]罗建忠,于润吉.公益性回归遭遇价值失衡[J].医院院长论坛,2009,(3):35
[3]李卫平,黄二丹.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公立医院改革的两个关键点[J].卫生经济研究,2009,(5):5~7
[4]李文敏,方鹏骞.公益性的实现途径:从医疗服务市场购买公益[J].医学与社会,2009,22(6):12~13
[5]张晓燕.完善公立医院监督机制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4):1~2
【摘要】公立医院公益性就是医疗服务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适宜性及可行性问题,实现公益性是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应从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财政补偿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等方面入手,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构建基本而有保障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关键词】公立医院;公益性;路径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ublic welfare of public hospitals
Liu Dong-wei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hat Public hospital keep onpublic welfare,for maintenance people's existence right, development righ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t'seconomy .Now, we should perfect the public financ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model,improve Medical staff's enthusiasm, etc. to fulfill public hospital' s public welfare.
【Keywords】Public hospital public welfare problem2009年4月6日,国家新医改方案公布,回归公益性是新医改的一大亮点,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公立医院试点改革要以体现公益性为目标,让人人享有国家卫生事业的成果。公益性是医改的一条主线,涵盖医改的方方面面,其中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的问题尤其关键,明确公立医院公益性相关问题,是推进公立医院试点工作及改革的当务之急,关乎医改成败。
1公立医院及其公益性
1.1《全国医院工作条例》第一条指出:“医院是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也就是说,公立医院是由政府主办的,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组织。政府主导、从事公益事业、不以营利为目是医院公益性的主要内容,即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这是公立医疗机构体现其公益性的最基本特征,公立医院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维护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供适合社会公众需要的卫生服务,提供的服务应产生较好的健康结局,即具有良好的质量和效率。
1.2内涵与外延。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就是要解决医疗服务的公平性、适宜性及可行性问题,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应该履行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社会责任。公益性主要集中在:减免贫困患者的医疗费用,免费体检,下乡义诊,免费送药,抢救治疗“三无”病人;承担承担国家卫生福利项目,公共卫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
2公益性的阶段特征与重要意义
2.1现实要求与特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可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去体现,一定与社会发展、区域卫生资源及群众的健康需求密切相关。现阶段卫生事业公益性的特点,一是须与公共财政支付能力和个人医疗消费水平相适应,具有初级性、基本性。二是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公益性内容不尽相同,具有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三是公益性的标准、外延是动态变化、与时俱进的。这些公益性特征,应成为制定和实施整体统一、局部差异医改举措的重要理论依据。
2.2实现公益性的重要性: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承担公共卫生、科研教学、医疗抢险和医疗救助等等社会责任。坚持公益性是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性质。卫生事业公益性是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和战略决策,具有统一性、法制性、权威性、强制性,绝非部门行业的自主选择和愿意。
保障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让社会公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公立医院改革以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目标,人民群众的健康诉求是医改的动力和目标,公立医院是政府主导的卫生事业,应该为社会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卫生服务,实现病有所医的目标,保障人力资源、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以保障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思考
3.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是根本保证:在公立医院实现公益性的过程中,政府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政府应通过制定卫生政策,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对医疗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对医疗收费价格进行动态管制等多种手段,完成卫生事业公益性的社会职能。在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医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对医疗市场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依法管理及刚性管理。
3.1.1建立健全公共财政补偿机制:目前政府对医院直接的财政补贴不到医院收入的10%。在卫生费用中的钱大多投向公立医院,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村医院又投入不足,致使三级医疗卫生发展过多、过剩,而一级、二级医疗发展滞后。近年来,公立医院为了相互争夺市场,争相开设特需服务,其诊疗费用虽大大超出了普通门诊的标准,但是来就诊的患者还是应接不暇。事实说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不是高端医疗的盛行,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不到位。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就必须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国家财政要承担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费用、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补助公立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支出。
3.1.2完善医疗服务成本合理分担机制:落实药事服务费、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增加财政投入和改革社会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等多种补偿措施,使医疗服务成本能够得到合理分担与补偿。设立药事服务费和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都属于通过服务收费的途径实现公立医院的合理补偿。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药事服务费如何设立和医疗服务价格如何适当调整,使之达到既能补偿医疗服务成本,又能合理分流病人的作用,还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各类社会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和医疗服务收费结构进行细致的测算。
医改意见提出了“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定价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机制”。这是完全不同于政府定价的一种利益相关方谈判协商定价的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其具体操作办法是由来自政府部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医师工会、雇主工会和雇员工会等机构的代表组成专门的委员会,就医疗费用支付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谈判和协商达成社会医疗保险对医院的支付价格。它的实行有利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支付,有利于逐步达到对医疗服务的合理定价。上述改革措施的落实,不仅将有利于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保证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还将有利于落实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目标。
3.2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重要保障:医务人员是维护医院公益性的主力军。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公立医院改革都不能回避在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同时,如何保障和调动医务人员执业的积极性问题。由于医疗服务产品的提供是通过人对人的服务过程完成的,如果公立医院改革不能保障医务人员的合理合法利益,最终损害的将是患者的利益。公立医院改革要慎重考虑医务人员的合理合法利益,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实现医院公益性,维护全体国民利益的根本目的。坚守公益性,必须调动医院内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医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效益,公立医院才有维护其公益性的有效载体及实现途径。
当前、可以从改革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义务人员劳动报酬等方面,拉开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高技术人才
倾斜,充分承认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同时,应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根据劳动贡献进行绩效工资分配,使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数量和质量、患者满意度紧密挂钩;完善多点执业等办法提高医务人员的流动性,发挥医务人员的专业特长,探索医生执业方式的改革。此外,为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国家还需要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职称晋升、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政策倾斜,使其在基层能够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业务专长有用武之地。通过改革使长年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医务人员受到鼓舞。同时,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落实补偿政策,是恢复医务人员尊严、缓解医患之间紧张关系、从根本上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3.3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是重要措施
3.3.1正确处理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关系:新医改方案出台前,医改一直在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徘徊、挣扎和博弈,其重要原因是没有摆脱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怪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公立医院的医疗活动是需要成本的经济活动,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虽然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但是,目前公立医院的发展依然是以自我发展为主、政府投入有限。卫生事业公益性的物质基础和水平取决于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公立医院应该明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及医疗市场监管不到位,与市场机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公益性和市场化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途径和手段,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公立医院去市场化,是指在经营管理目标上,不再以经济效益作为追求目标,而是更加重视社会效益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效益。但是具体的经验运转措施上,仍可借助市场的力量,比如在人才引进、技术创先、服务质量上,应该大力提倡适度竞争,让不适合百姓需要,没有需求市场的人员、项目自动淘汰。因此,坚持公益性,不应一味的排除市场化,公立医院应借助市场化的力量,来改善人才竞争、培养模式,建立良好行风,切实为人民群众提高安全、便捷、高效、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
3.3.2完善、落实管办分开、政企分开:良好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是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保证。医院管理包括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外部管理是解决公立医院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权责关系问题;内部管理是解决公立医院的管理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的安排问题。使公立医院在规范制度的约束下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共职能,合理行使经营管理自主权。
可以通过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厘清作为政策制定者、所有者、筹资者、监管者角色的政府各个部门具体职责,同时完善相关监督、激励机制;明确公立医院的决策权、承担的公共职能、正当利益和具体的公共问责。通过规范经营管理自主权来调整政府和公立医院管理者的权责关系;探索独立法人地位的实现途径,在法律框架下对公立医院进一步放权。内部管理则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规范公立医院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岗位职责、考核评价和问责奖惩等管理制度,提高公立医院院长的薪酬水平,推进公立医院院长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调动公立医院管理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明月.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经济,2008,12(12):8
[2]罗建忠,于润吉.公益性回归遭遇价值失衡[J].医院院长论坛,2009,(3):35
[3]李卫平,黄二丹.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公立医院改革的两个关键点[J].卫生经济研究,2009,(5):5~7
[4]李文敏,方鹏骞.公益性的实现途径:从医疗服务市场购买公益[J].医学与社会,2009,22(6):12~13
[5]张晓燕.完善公立医院监督机制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4):1~2